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有效调节学生的心理倾向,迎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是一个值得我们去研究的问题。笔者谈谈在数学教学中采用的几点做法,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心理需要;迎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33-1
一、引导课程参与,满足学生“自主决定”心理需求
动机研究中的“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理论家认为,每一个体身上都存在着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即自主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能够促进外在动机内化。换言之,当个体知觉到自己有能力胜任某事;同时,在感到行为是自我决定的,即出于自己的理由,而不是在别人的控制下去做某事;当个体处于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环境里,感觉到自身是被接纳、认可、包容和鼓励时,个体的内在动机及其支配下的行为会得到增强。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课程参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厌学和对学校的不满,进而提高学业成绩,促进主体性人格的养成。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学生课程参与意味着学生积极注意环境中他们自已认为有意义的、喜欢的人或事,学生感受到的自主、能力和归属的需要被满足,并会采取行动与之相互作用,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笔者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节教学时,一开始提出:前面学习了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现在你们能不能从实际生活、数学本身、其它相关学科中提出与等比数列有关的需要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吗?我们会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顿时,学生感受到了自主,不是学老师教的,而是学自己需要的。学生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调动,经过思考和讨论提出了以下的问题:(1)等差数列前n项和已经会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怎样求呢?(2)这一章引言提出的“国王是否能满足发明者的要求”问题,是等比数列的问题,怎么解决呢?(3)在学习二进制数时,不知道二进制数111…11132化为十进制数究竟是多少?(4)某工厂去年的产值是100万元,计划在今后5年内每年比上一年产值增长10%,这5年的总产值是多少?(5)一个球从100m高处自由落下,每次着地后又跳回到原来的高度的一半再落下。当它第10次着地时,共经过的路程是多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共同进行简单的分析,归纳提炼出中心问题。学生参与课程决策不但会使课程建立在他们真实的需要和前概念基础上,而且会令他们体会到,课程不是外部强加给他们的、在别人的控制下被动接受的东西,而是他们参与创造的,是“我们的课程”,而不是“他们的课程”,从而增强对课程的自主感和拥有感,进而提高参与的动机,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鼓励自我追问,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心理需要
动机因素和认知因素往往是相互加强的,即不但学生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有利于其认知上的参与,反过来,适宜的认知活动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提升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动机水平。其中,认知失衡或认知冲突的作用十分明显。认知失衡或认知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学习活动。当学生处于认知失衡或冲突状态时,意味着他所知觉的事物和现象超出他的理解,与其预期之间存在差异,这会促使学生努力尝试去把新经验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或改变已有认知结构以整合新经验,以回归认知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效果同时获得了提升。因此,为了实现高效教学,鼓励学生鼓励自我追问,产生疑问,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心理需要,进而主动投入到积极的探索中去。
三、通过登台展示,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到压抑,其思维停滞,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组织能力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争强好胜心较强,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欲。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因势利导,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适当通过学生登台展示,满足自我表现欲,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应用数学史料,满足学生“拓宽视野”的心理需求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已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有效应用数学史料,向学生介绍一些颇具趣味性的历史名题,介绍数学家的趣闻轶事,满足了学生”拓宽视野”的心理需求,无疑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在面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每况愈下,或对诸如“学习数学有什么用”,“为什么直角坐标所分平面四部分称作象限”之类的疑问时,或是教师自身对于完美的课堂教学的追求,还是来自学生的对于知识的种种疑问,都会使一个教师或多或少地遭遇数学史的问题,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恰当的例子将教材中有关重要概念、命题、思想方法产生的背景等介绍给学生,无疑会大大拓宽他们的视野,进而丰富和提升课堂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免于学生的困惑、疑问与好奇所带来的尴尬与无奈,而且在从“学术形态”到“教育形态”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会因为数学史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欣赏数学、热爱数学,教师也可将数学教得更有趣一些、容易一些、快乐一些。
五、利用感官刺激,激活学生“求真”的心理需要
教育心理学研究: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优于单一感官的感知学习效果。利用感官刺激,满足学生的求真需要。学习本身就是一系列刺激和反应的结果。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愉快的学习环境,改变教学手段单一、乏味枯燥的状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求真需要,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其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使数学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些特点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心理需要;迎合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33-1
一、引导课程参与,满足学生“自主决定”心理需求
动机研究中的“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SDT)理论家认为,每一个体身上都存在着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即自主的需要、能力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能够促进外在动机内化。换言之,当个体知觉到自己有能力胜任某事;同时,在感到行为是自我决定的,即出于自己的理由,而不是在别人的控制下去做某事;当个体处于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环境里,感觉到自身是被接纳、认可、包容和鼓励时,个体的内在动机及其支配下的行为会得到增强。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课程参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降低厌学和对学校的不满,进而提高学业成绩,促进主体性人格的养成。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学生课程参与意味着学生积极注意环境中他们自已认为有意义的、喜欢的人或事,学生感受到的自主、能力和归属的需要被满足,并会采取行动与之相互作用,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笔者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节教学时,一开始提出:前面学习了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现在你们能不能从实际生活、数学本身、其它相关学科中提出与等比数列有关的需要进一步探究解决问题吗?我们会根据大家提出的问题确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顿时,学生感受到了自主,不是学老师教的,而是学自己需要的。学生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调动,经过思考和讨论提出了以下的问题:(1)等差数列前n项和已经会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怎样求呢?(2)这一章引言提出的“国王是否能满足发明者的要求”问题,是等比数列的问题,怎么解决呢?(3)在学习二进制数时,不知道二进制数111…11132化为十进制数究竟是多少?(4)某工厂去年的产值是100万元,计划在今后5年内每年比上一年产值增长10%,这5年的总产值是多少?(5)一个球从100m高处自由落下,每次着地后又跳回到原来的高度的一半再落下。当它第10次着地时,共经过的路程是多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共同进行简单的分析,归纳提炼出中心问题。学生参与课程决策不但会使课程建立在他们真实的需要和前概念基础上,而且会令他们体会到,课程不是外部强加给他们的、在别人的控制下被动接受的东西,而是他们参与创造的,是“我们的课程”,而不是“他们的课程”,从而增强对课程的自主感和拥有感,进而提高参与的动机,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二、鼓励自我追问,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心理需要
动机因素和认知因素往往是相互加强的,即不但学生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有利于其认知上的参与,反过来,适宜的认知活动也能够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提升学生参与课程活动的动机水平。其中,认知失衡或认知冲突的作用十分明显。认知失衡或认知冲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学习活动。当学生处于认知失衡或冲突状态时,意味着他所知觉的事物和现象超出他的理解,与其预期之间存在差异,这会促使学生努力尝试去把新经验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或改变已有认知结构以整合新经验,以回归认知平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效果同时获得了提升。因此,为了实现高效教学,鼓励学生鼓励自我追问,产生疑问,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心理需要,进而主动投入到积极的探索中去。
三、通过登台展示,满足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需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到压抑,其思维停滞,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组织能力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争强好胜心较强,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表现欲。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因势利导,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式,适当通过学生登台展示,满足自我表现欲,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应用数学史料,满足学生“拓宽视野”的心理需求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已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有效应用数学史料,向学生介绍一些颇具趣味性的历史名题,介绍数学家的趣闻轶事,满足了学生”拓宽视野”的心理需求,无疑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在面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每况愈下,或对诸如“学习数学有什么用”,“为什么直角坐标所分平面四部分称作象限”之类的疑问时,或是教师自身对于完美的课堂教学的追求,还是来自学生的对于知识的种种疑问,都会使一个教师或多或少地遭遇数学史的问题,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在恰当的时候,选择恰当的例子将教材中有关重要概念、命题、思想方法产生的背景等介绍给学生,无疑会大大拓宽他们的视野,进而丰富和提升课堂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免于学生的困惑、疑问与好奇所带来的尴尬与无奈,而且在从“学术形态”到“教育形态”的数学教学中,学生会因为数学史而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欣赏数学、热爱数学,教师也可将数学教得更有趣一些、容易一些、快乐一些。
五、利用感官刺激,激活学生“求真”的心理需要
教育心理学研究: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优于单一感官的感知学习效果。利用感官刺激,满足学生的求真需要。学习本身就是一系列刺激和反应的结果。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创设生动、愉快的学习环境,改变教学手段单一、乏味枯燥的状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求真需要,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其优势是毋庸置疑的。多媒体教学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使数学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些特点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