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进“保险超市”的5个理由

来源 :钱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n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保险超市”是指各类保险产品荟萃的交易场所,客户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消费偏好,自由选择单项保险或组合保险,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要求,让“超市”服务人员来为自己量身定制保险产品。
  
  汇集众家保险公司的产品,以公信立场和专业水准帮助客户“量身定做、货比三家”,为广大客户提供诚信、专业、贴心的服务——这是某家保险经纪公司的广告语。
  听上去很诱人,实际的情况果真如此吗?受一些具体条件的制约,比如产品种类、经纪人专业水平等,很多经(纪)代(理)公司——即所谓“保险超市”广告中的承诺,其实是做不到的。在欧美保险市场,约有80%的销售是由中介公司完成的;而在我国恰恰相反,大约只有不到20%的销售由保险公司之外的代理公司和经纪公司来完成。
  
  最优产品不在经代渠道销售
  
  我国的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建立伊始大都秉承自我构建营销队伍的经营模式,它们的市场占有率与它们自行培养的代理人销售团队的规模是成正比的。于是,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像平安、中国人寿这样的大公司,它们的拳头产品为什么不放在经代渠道销售——因为它们要保护自己代理人的利益,从而维系代理人团队的稳定。
  而保险超市缺少了这些大公司的代表产品,就好像居民区的超市里没有盐、没有矿泉水、没有二锅头一样,再怎么宣传品种繁多,也会让人觉得少点什么。
  
  消费者不习惯为咨询付费
  
  在欧美国家,保险代理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佣金,而保险经纪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咨询费。向客户介绍保险资讯、了解客户需求、站在客户立场上为客户组合设计方案,然后按时间或者标的额收取咨询费。而在我国,大多数人没有为咨询付费的消费习惯,于是保险经纪人很难从客户利益出发为客户设计方案。
  举个例子30岁男性投保100万元终身寿险,选20年缴费期每年缴费27300元,选30年缴费期每年缴费19900元,选缴至65周岁每年缴费17900元。通常30岁这个年龄段的客户买保险,只有很少的人是为了转移资产,多数人的首要目的还是保障,于是专业的寿险顾问应该建议客户选最长的缴费期:缴至65周岁。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大多数保险公司的佣金分配表中,当缴费期在20年以下时,是缴费期越短佣金率越低,而等于或大于20年的缴费期,首年佣金率则没有区别。假定首年佣金率都是30%,那么在这个案例中,大多数代理人都会告诉客户交20年就够了,因为他们心里想的是20年缴费期的首年佣金是最高的。表面上却美其名曰为客户着想:到您60多岁都退休了,还要天天想着从退休金里拿钱交保险费,多累呀!
  代理人如此,经纪人会怎样呢?如果能收到咨询费,我相信大多数经纪人会把真相告诉客户,因为客户知道了真相就会认为寿险顾问很专业,于是会咨询更多的问题,寿险顾问就能收到更多的咨询费。而在收不到咨询费的情况下,经纪人作何选择就完全凭他自己的良知和专业度了。因为在目前经纪人可以销售的终身寿险类产品中,很多是可以缴费至65岁、70岁,甚至缴至终身的,但是却很少看到有人买,这多半与销售人员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保险产品同质化严重
  
  规模大的保险公司不愿意把主打产品放到经代渠道里边来卖,这是“保险超市”徒有虚名的原因之一。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各保险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个性化的产品太少,“超市”再“超”,换个厂家、换个包装,它也不过还是那几样东西,又能“超”到哪儿去?我们欣喜地看到平安这样的大公司设计出了“体检保险”、“洗牙保险”,并且放到经代渠道来销售了,尽管仍然是属于财产险类的短期保险,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头。
  
  导购比商品更重要
  
  在众多金融工具中,保险相对比较复杂。如何运用好这个金融工具,比如何选好一只股票或者如何挑选一只基金要复杂得多。大多数人“想要的保险”和他们“需要的保险”其实不是一回事,如何引导客户从琳琅满目的“超市”中选到他们真正需要的商品,不仅要求“超市”的“导购”具有客观、中立的立场,还要求他们能够运用好专业、卓越的技术。
  在保险销售中,对于“好产品”的定义是“适合客户的产品”。如何找到“适合”客户的产品,挑选、搭配、组合其实是完成购买的最后一步,而此前关于购买保险的需求分析:保额的计算、预算的规划、需要转嫁的风险、保险能够解决的问题等指导思想的确立,才是购买保险的根本。这些都要求“超市”里的“导购”具有发现客户需求的经验与慧眼,唤起客户需求的能力、职业道德和使命感。
  
  行业进化再待20年
  
  “7—11”的定位是家门口的便利店,“沃尔玛”的定位则是多品种、大包装,而它们与“保险超市”的区别则在于商品的有形和无形。我们买有形商品可以根据需求选超市,买保险的时候则是超市里的品种越全越好了。纵观发达国家商业保险的发展历史,保险公司生产产品,经代公司销售产品,这是大趋势。保险代理人团队不会被彻底取代,但经代公司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一定会越来越大,这个过渡也许要20到30年,但一定会实现,而“保险超市”的生意也一定会越来越红火!
其他文献
2010年谁在涨价谁在降价?哪里的房子最贵?哪些的汽油最便宜?  本月钱经根据环球15个城市的特约记者发回当地物价发现,欧盟成员国、日本东京等城市物价处于通缩形势,欧盟经济趋势稍微好过日本,但增长缓慢。  以下是世界各地麦当劳巨无霸汉堡售价:
期刊
只要5000元,你就能把公司注册在香港,再加一点,可以跟纳斯达克市场上的网易、新浪一样,把公司注册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岛(BVI)抑或百慕大群岛这些世界著名的避税岛上。看上去注册一间离岸公司,能帮我们省却一堆麻烦——只要提供股东身份证就好。真有这么简单吗?    离岸公司好处vs坏处    你更愿意跟佛山石湾鹰牌陶瓷厂打交道,还是跟鹰牌陶瓷(新加坡)做生意?他们其实是一家公司!外来的和尚让离岸注
期刊
2010年,资本市场发生了很多故事,比如茅台和洋河。一年前,贵州茅台的股价已经到了180元,为A股第一高价股,当时的洋河股份刚上市,股价才80多元。茅台股价从2009年年底181元的高点到125元的低点,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同时期洋河股价迭创新高一跃成为两市第一高价股。  “抛售贵州茅台的主要原因,是它的表现没有一点惊喜。每次拿到贵州茅台披露的定期报告,每次都是失望。”一位私募人士说。    茅台
期刊
北京奥运会之后的30年将是中国文化崛起的30年,再过30年才是中国文化跻身世界主流的30年。就像1964年东京奥运会后文化崛起的日本,未来15年中国一定会涌现出世界级一线品牌和一线设计大师,这个时间点,我认为非常关键。    一个人生下来,都是简单的。可在印上许多简单明细的标签和头衔背后,我们会觉得复杂和很难定义。发明家、设计师、狂热的展览爱好者、成功的商人、昆曲发烧友,这些标签叠加起来的是一个怎
期刊
量、价一直是判断消费类企业成长的利器——市场份额扩张与调价能力,用同样的思路审视伊利,2.39%,是伊利有史以来的净利润率最低点,我们探知未来,这样的一个关键点是否意味着机会?    2010年可以说是乳品行业终于从三聚氰胺事件阴霾中走出的拐点,从2009年7月,在A股上市的伊利、光明、三元乳品企业一路高走,迎来乳业股市强势上涨,伊利股份股价增幅高达60%。2010年11月,伊利股价飙到46.1元
期刊
EB-5投资移民,是通过往美国本土投资一定额度资本,这些资本在美国境内产生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以回报的形式,美国给予出资人申请移民的资格。    没拿到绿卡,钱也没了!  每天,各种媒介上铺天盖地地涌进EB-5项目广告。移民中介们天花乱坠、不厌其烦地说明这种移民方式的好处和自己所推项目的高成功率,但是,从记者参加过的推介会,咨询过的移民顾问来看,几乎没人会主动提示风险。不仅不提示风险,在问到失败风
期刊
微博“围剿战”的余烟尚未散尽,周立波扭头又策划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公益婚礼  用“咸菜毛豆”轻松搞定3669万公益基金。周氏夫妇都是理财高手,“温州富商”胡洁的身家更是深不可测  周立波海派清口专场的火爆及之后江浙巡演收入也足以让他续写《我为财狂》现实版。  对于“理财”,至今受邀各大财经论坛演讲的周立波也不讳言:  “我现在关心的是慈善,赚钱对我已经不是什么事儿了,我早完成了财富的原始积累。” 
期刊
1500万!1500万!对,这就是这株展会期间配备了五个保安隔挡人群,外加玻璃罩严密保护的兰花价格,连续五年蝉联兰博会特等金奖—云南省大理荡山洲兰园的镇园之宝“素冠荷鼎”。 而为什么同是兰花,价格却有二三十元一盆的普通蝴蝶兰,也有上千万的“素冠荷鼎”? “养兰投资”水有多深?本刊记者为您的投资解惑,揭开兰花投资的神秘面纱。    地地道道的北京老三届老夏1968年插队去了云南,在那里认识了兰花,回
期刊
不知是谁说过一句:“人火了,绯闻什么的就跟着来了。”最近围绕在海清身边的烦事、绯闻一桩接一桩,我们不想去追求其背后的真实到底是什么,我们只想听听海清自己讲述的故事,有关她的表演、她的生活和她的人生观,本期《钱经》带你走进最真实的海清的世界,纷杂浮云,一切虚幻都不值得留念,唯剩那温情的真实。    从低调到坦然    最近这段宣传期,整个公司为了配合海清忙得人仰马翻,《赵氏孤儿》的首映宣传、《心术》
期刊
去年享受了数月“发行蜜月期”的“一对多”,在迎来周年生日的时候,没有收到预期中的鲜花:许多投资者不认可“一对多”一年来的业绩表现,纷纷指责“一对多”把握绝对收益能力不强。    基金行业陆续推出的包括QDII、“一对一”以及“一对多”在内的创新产品似乎都无可避免的自己戴上了“初始了了,大却不佳”的帽子。灾难开始即在于,产品出售者片面强调收益和产品优点,购买者对“掘金”的渴望压倒了理性的思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