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第四世界”的声音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yl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著人民的观点、忧虑、经验和世界观对应付全球挑战和我们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努力起着重要作用。
  —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
  活在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地区的桑人必须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因为受到班图农民、科伊牧民和白人的侵占,他们的领地不断缩小。
  桑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部族之一,早在1.4万年以前他们就定居于此。几千年来,他们一直保持着狩猎的原始生活方式。人民、国家、政府等概念从未在他们的头脑中出现过,他们甚至连本族的领导者都没有。
  1910年,南非宣布自治,对生活在南非境内的桑人来说,这并不是个好消息。从南非独立伊始,这个国家境内的白人和黑人注定水火不容。由白人领导的南非政府在1948年通过一项法律,迫使南非境内的非洲土著人民生活在隔离区,桑人、祖鲁人等土著人民与其他黑人一道被划定在白人生活的地区之外。从1948年到1991年,南非的种族隔离情况更加严重,南非人被划分为四种:白人、黑人、亚洲人和混血人,黑人又被划分为10个种群。土著人民几无权利可言,他们生活贫困,与外界隔绝,很多南非桑人因为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城市和营地而死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1994年南非大选后,人人平等才真正在南非实现。
  非洲:2500万奴隶死于海上
  从16世纪到20世纪,西方殖民主义对于土著居民的侵害如霍华德·R·伯曼说的那样:“土著居民是殖民主义的第一批受害者,也是受害最持久的。在他们的生活受到干涉的几百年间,殖民扩张使无数土著居民不能再作为独特的社会而继续存在下去。”
  在殖民主义时期,非洲大陆的土著居民所遭受的最严重的创伤便是奴隶贸易。1442年,两位船长将12名非洲奴隶带回里斯本,开启了奴隶贸易的历史。1510年,由于南北美洲甘蔗种植园急需劳动力,葡萄牙向美洲大陆运送了第一批奴隶,大规模的奴隶贸易正式拉开序幕。控制奴隶贸易的国家变换不停,从16世纪的葡萄牙到17世纪的荷兰,再到18世纪的英国。这些国家在非洲西海岸建立了大约40个要塞,用来关押奴隶以及防御敌对贸易国。从1510年到1870年,大约有3500万到4000万奴隶从非洲运往美洲种植园,但只有1000万奴隶活了下来。
  1783年,英国贩卖奴隶的船只“布鲁克斯”号为那些骇人听闻的历史提供了证据:
  奴隶们在一个不足5英尺高、4英尺宽的空间里被码得像“架上的书一样”。随船医生解释说,奴隶应该不能转身:“没有锁链的奴隶……紧紧地挤在一起,那些挤得不够利索的奴隶会受到皮鞭的驱使。”他观察到他们“为活命而竭力挣扎”,与那些“我们观察的实验里的处于各类有害空气中垂死的动物”差不多。
  最终,“布鲁克斯”号在横渡大西洋的航行中有60个奴隶没能到达终点。1789年,西非奴隶奥劳德·埃奎诺描述自己作为“货物”的经历与上面的情形类似,令人窒息的空间拥挤而炎热,空气污浊,疾病丛生,许多奴隶因此告别人世。
  美洲:被欧洲追猎的印第安人
  后来,西班牙人决意去追猎(古巴)山区的印第安人;他们在这里进行了惊人的大屠杀。于是,他们毁灭了我们不久前还看到的这个岛屿,消灭了这里的人口;人们十分遗憾、极度痛苦地看到它已经无人居住,变成了一片荒野。
  ——巴托兰姆·德·拉·卡萨斯,1552年
  在哥伦布抵达西印度群岛之前,美洲大陆的居民主要以土著的印第安人为主。对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生活在美洲大陆的居民人数难以明确,有的说1300万人,也有人估计从1500万人到1亿人不等。其中,中美洲以北(今美国、加拿大境内)的土著人数估计为90万到1800万不等。
  1492年10月,哥伦布的船队停靠在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岛屿,当地土著阿拉瓦克族人即遭厄运,他们像犯人一样被带上船。伊斯帕尼奥拉群岛(今海地和多米尼加所在)成为哥伦布船队的下一个目的地,哥伦布一行人在这个岛上“建起了一座堡垒,这是欧洲人在西半球建立的第一个军事要塞……他们还抓来更多的土著人,并把它们关押在其余两只船上。在岛上,他们同印第安人打了一仗,原因是印第安人拒绝交换给他们那么多的弓箭。战斗中,两名阿拉克瓦族人被长剑击中,流血过多而死。一切结束后……船朝着亚速尔群岛和西班牙方向驶去”。
  西班牙人在伊斯帕尼奥拉岛进行了两年的殖民统治,当地约25万名阿拉瓦克人有一半人死亡,原因大多是被残害以及不堪忍受殖民统治而自杀。“至1515年,印第安人还有大约50000人。到1550年,就剩500人了。而据1650年的一份报告显示,最初的阿拉瓦克人和他们的后裔,此时岛上已经没有了。”加勒比海地区的其他岛屿上的印第安居民也都没能幸免,到16世纪中期,这些居民所剩无几。
  大洋洲:60年毁掉一个种族
  这些人(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在白人侵略者面前消失了,就像狼在一个日渐文明、人口日渐稠密的国度里绝迹一样。
  ——詹姆斯·斯蒂芬,1841年
  在欧洲人来到澳大利亚时,一共有30万左右的土著居民生活在这里。面对强大的欧洲文明,这些土著居民没有组织,也没有先进的武器,面对英国移民的杀戮几乎没有抵抗的能力。在英国输送到澳大利亚的移民中,很多人是来自英国监狱的不法囚徒。外来的疾病、彻底的屠杀、抢占大量土地等侵略手段相结合,使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口锐减,到今天只有4.5万人左右。1853年,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一位移民的一番话,揭示了澳大利亚土著居民所受的不公平待遇:“澳大利亚土著种族同莫西干人以及其他许多已知的部落一样,由于天意,似乎注定要在文明进步的面前从其本土消失。”
  1881年,新南威尔士还幸存1.18万名纯血统的土著人,不到原有人数的五分之一;到1901年,人数下降到0.37万人;到1936年,仅剩869人。
  与澳大利亚相隔的塔斯马尼亚岛上更是发生了种族灭绝的惨剧。生活在这里的2500名塔斯马尼亚人遭遇了英国移民的冷酷追杀。被送往塔斯马尼亚岛的英国移民大多是罪犯,他们在1803年登陆后,“便开始追逐土著,仿佛土著都是野兽一般,在短短数十年间,大部分塔斯马尼亚人被消灭”。最后一名塔斯马尼亚男子死于1869年,最后一名女子死于1876年,这位名叫特鲁加尼尼的女子生于1803年,即白人入侵的第一年,她的一生跨越了塔斯马尼亚人遭灭绝的整个时期。她临终前恳求不要解剖她的尸体,但人们无视她的遗愿,将她的骷髅陈列在霍巴特博物馆。她成为这个灭亡的种族的纪念物。   除了殖民者的杀戮,土著人口急剧减少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缺乏对外来疾病的免疫力,大量土著居民患病死亡。巴西人类学家达西·里贝罗估计,“美洲、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岛屿上的土著居民中有近一半以上是在首次接触白人之后染上疾病而丧生”。
  土著居民的维权运动
  17世纪初,西班牙统治下的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印第安人自治区发展了自身的抵抗形式以对付外来的入侵。他们有社团的钱柜,允许他们设立起财政储备以完成其贡献和其他义务。他们学会以合法的所有权凭证来保卫自己的土地,并学会如何进行请愿和游说,这些都是在西班牙世界中谋求政治生存所必不可少的”。
  20世纪中期之后,全球各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和联合国的非殖民化努力,对于土著居民大范围组织起来争取和维护自身的权益起到了促进作用。1966年,联合国通过《公民和政治权利公约》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1977年9月,联合国召开保护美洲印第安人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有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和38个联合国成员国代表。美洲地区15个国家的100多名印第安人代表在会议期间向世界报告了土著居民的悲惨境遇,以及他们遭遇的种族歧视和种族灭绝政策。
  我们可以从一份美国1928年出版的调查报告了解到印第安人的境况:
  印第安人人均年收入仅200美元,不及全国平均数的六分之一;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脱节,不能适应印第安人的需要;食物单调,缺少水果、蔬菜和牛奶;医疗条件落后,疾病流行,特别是眼疾肆虐成灾;死亡率居高不下,婴儿死亡率达19.07%,而白人则为7.08%。
  地球上的“第四世界”
  1970年,加拿大土著民运动领袖曼纽尔当选为加拿大全国印第安兄弟会主席。在一次聚会上,坦桑尼亚驻渥太华高级委员会一等秘书姆布图·米兰多告诉曼纽尔,殖民地各民族的政治独立,那仅仅是第三世界,当土著各民族以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为根据成为他们自己时,那就是第四世界了。这是曼纽尔第一次听到“第四世界”,姆布图的话让曼纽尔开始思考第四世界的概念。
  曼纽尔1921年出生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东部的土著舒斯瓦普人某部落。他小时候在爷爷奶奶的抚养下长大,然后被政府送到寄宿学校,接受“白人”教育。年轻时,他为了养家糊口,经营过农场,也从事过伐木业。20世纪50年代,他开始在舒斯瓦普人社区和部落从事政治组织工作。他意识到,要想让印第安人消除贫困,重建文化,并获得政治经济权利,就要把印第安人组织起来。
  1971年,曼纽尔前往新西兰参加“对毛利人发展项目的评估考察”。在那里,他发现毛利人就像印第安人一样,“世界上还有其他一些族民与加拿大印第安人有着同样类型的经历”。曼纽尔认为毛利人与印第安人可以互助,这种互助同样可以在社区里组织起来。他提出关于社区组织和国际合作的想法,并且得到了美国印第安人全国代表大会的主席梅尔·托纳斯凯特的支持。1971年,曼纽尔和托纳斯凯特签署协议,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印第安人实现了技术交流,随后,曼纽尔又组织开展了多次洲际印第安人会议。
  曼纽尔在自己出版的《第四世界》的书中写道:“坦桑尼亚是第三世界与第四世界之间差异的一个良好例子,因为不管是那里的人民,还是其他领导人,都没有致力于创建一个新社会,而仅仅是更黑暗地模仿他们原来殖民主子那种世界。”
  曼纽尔希望“表明北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并非陈列在博物馆中的遗物,而是在一些社区活生生地存在着,这种文化对于将来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印第安人的习俗也像其他文化一样,还会成长壮大,而且也有适应新事物的能力”。
  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
  20世纪70年代之后,全球性的土著居民运动已经形成。这一时期,土著问题被纳入联合国的议题,一直持续至今。
  1977年,土著居民第一次集体直接参加联合国的活动。那一年,在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的“万国宫”,举行了非政府组织美洲土著人民遭受歧视问题国际会议。《维护西半球土著国家和民族原则宣言》在会上被通过,宣称土著民应当受到国际法的保护。
  30年后,2007年的9月13日成为了世界土著人民值得铭记的日子。在这天召开的第61届联合国大会举行全体会议上,以143票赞成、4票反对、11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土著问题常设论坛主席维多利亚·托利-科布兹女士将《宣言》描绘为:“表达着我们及我们的祖先长期为之奋斗的最重要的权利的强烈宣言,这些权利就是:我们的自决权,我们对拥有及控制我们的土地、领土及资源的权利,我们的事先自由知情同意权利”。
  1982年,联合国成立了土著居民工作组。从1982年至1994年,工作组一共召开了十二届会议,均涉及宣言草案问题。在1984年的会议上,经过与参会各国土著民的艰难商讨,大会达成了17项原则,构成了《宣言》的最初基础,拟制宣言的草案工作从1985年开始进行。经过数年的反复修订,在1993年召开的11届会议上完成了《土著人民权利宣言草案》的制定。历时八年完成的草案的进一步修订工作,转交给1995年成立的宣言草案工作组继续进行。
  从1995年到2004年,宣言草案工作组负责审议和修订草案稿本,再形成一个新的稿本。在宣言草案工作组的第一届会议上,土著核心小组发表了一个联合声明,呼吁不加任何变动、修改或删节,立即通过小组委稿本,声称该稿本中已经列入土著民权利的最低标准,这就是 所谓的“无变动立场”。但只有三个国家愿意无变动地接受小组委稿本。到了2004年,草案部分的45条文案,只有两条通过了宣言草案工作组的审议。
  2004年宣言草案工作组举行了第十届工作会议,草案谈判仍在继续。大多数国家仍不愿接受该稿本中的最基本条款,土著代表们依旧坚持无变动原则,双方僵持不下。自宣言起草以来,已经过去近20年,草案迟迟未能通过,很多土著民已经快忘了这件事。为了扩大影响,在2004年底的第三周谈判时,有六名土著代表在日内瓦万国宫会场进行了四天的绝食活动,引起了国际舆论的注意。11月29日,一位墨西哥土著人代表六位绝食者将一份声明交给宣言草案工作组。
  其中一位绝食的土著长者以击鼓咏歌的方式为草案祈祷:
  我们不愿意让我们的权利被拿到联合国的这个过程中来谈判、做妥协或被削弱,这个过程由土著民发动,已经20多年。联合国自己说,人权是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必须不受歧视地适用于所有人民。
  绝食者收到了700多封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子邮件,表示支持他们坚持的宣言草案。这些邮件也被传给与会各国代表,让他们理解土著代表所担负的责任,以及宣言对于全世界土著人民的重要性。2005年,越来越多的国家似乎都同意不对宣言草案做大的改动,土著代表们也坚定地站在一起,捍卫草案中的关键条款。又经过两年的反复谈判,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在2007年宣言通过时,只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四个国家投了反对票。
  然而,在此后的三四年里,这四个国家都转变立场,支持这份宣言。2008年,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向“被偷窃的几代人”道歉;2009年,澳大利亚家庭、住房、社区服务及土著事务部部长珍妮·麦克林女士代表澳大利亚正式签署《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一年后,澳大利亚的邻国新西兰在2010年4月也宣布支持《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到了2010年11月,由于加拿大本国土著居民的努力,加拿大正式宣布支持《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一个月之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的各部落民族大会上宣布,美国将向《联合国土著人民权利宣言》提供支持。
  至此,在联合国各成员国之中,再没有反对土著宣言的国家。当然,我们要承认,实现一个和而不同的世界是困难的,土著人民占全球人口约6%,围绕土著人民形成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而且历史长达数百年。土著人民的权利保障虽然初见成效,但完善的路途还很漫长。
  参考资料:《联合国处理土著问题史概》
  《世界:一部历史》
  《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其他文献
1908年4月13日上午,北京永定门火车站的月台,十几个西方国家的驻华使节,清廷勋戚权贵、各部臣僚、总税务司署职员及名流士绅、工商买办、各界人士上千人,聚集于此,为赫德(Robert Hart)送行。  赫德私人组建的海关乐队反复演奏各国国歌,送别主人。专列在呜咽的汽笛声和《友谊地久天长》的终结曲中缓缓启动。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因病卸职回国,结束了他对中国海关长达48年之久的统治。  登车前,赫德在月
期刊
1917年7月1日晨,北京。警察挨家挨户地发布命令,悬挂黄龙旗。停业五年多的黄龙旗店重操旧业,一时供不应求。“没有朝服的人就急忙到旧衣铺去抢购朝服,没有发辫的人就到戏装店定做用马尾制作的假发辫,他们穿上长袍马褂,晃着真真假假的大辫子招摇过市。”  几天后,南苑航空学校派飞机向紫禁城投下三枚炸弹,宫中就像炸了锅,从太妃到太监,乱成一团。段祺瑞组织的讨逆军击败张勋的“辫子军”,进入北京。“辫帅”张勋逃
期刊
泰坦尼克号几乎已经成为海难的代名词。在泰坦尼克号出海之前,能够登船的人都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一些没能登上船的人则为自己的错失而懊恼不已。事件发生后,那些错过登船的人也许才发现,得与失的转换竟然那么轻而易举。  马可尼:意大利发明家,无线电之父  错过原因:赶稿子  19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发明家马可尼在1912年获赠了一张泰坦尼克号的船票,但是马可尼却在泰坦尼克号开船3天前乘坐卢西塔尼亚号邮轮先
期刊
古今中外的史料都显示,军人与酒,关系密切。常有出征酒、庆功酒的说法,大战胜利后,古代皇帝犒赏三军时,将士们可以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古代军中因酒误事、贻误战机之事,亦不胜枚举。  公元949年,后汉发生叛乱,叛军攻打黄河以西的政府军时耍了点计谋:“先遣人出酤酒于村墅,或贳与,不责其直。”叛军伪装在军营旁边搭篷卖酒,军人优先,政府军的军士喝酒,可以赊账,甚至还不要钱!  这样的好事,哪能天天有?政府军
期刊
张福运:“中国只是在主张她应得的权利”  1921年11月12日,世人瞩目的华盛顿会议开幕。  10点30分,各国代表全部落座,东道主美国总统哈定走上讲坛,开始致开幕词:“我们希望建立一个良好的秩序,恢复全世界的安宁……”  在多达130人的庞大中国代表团中,张福运只是担任一个秘书的小角色,但却是“第一次真正使用他所学到的西方法律知识”,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当然,与他今后几十年里致力于中国海关的
期刊
北齐建国十七年后,高纬即位,就是北齐后主。他是个标准的纨绔子弟,醇酒美人、声色犬马,过着豪奢浪漫的生活。  当时高纬的皇后姓穆,但是他并不喜欢穆皇后,而是宠爱弹得一手好琵琶的曹昭仪。穆皇后为了争宠,想尽了办法。穆皇后身边有一位漂亮的侍女,叫冯小怜,穆皇后知道高纬好色,就把冯小怜送给他,结果冯小怜不但打败了曹昭仪,还顺便把穆皇后也打败了,宠冠后宫。  除了历朝历代常见的盖豪华宫殿、铺张浪费之外,齐后
期刊
1926年7月,顾维钧出任杜锡珪内阁财政总长,揭开了他政治生涯中最值得回味的一页。  顾维钧自己的回忆录里写道:  “在我到职之后,各司司长前来拜访,几乎每个人都建议我应该如何如何。他们建议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去拜访海关总税务司安格联爵士。他们说,历届财政总长就职后都要拜访他。我惊问其故。他们说他是财政部属下的官员,但握有全权。”  财政总长顾维钧的下属们说的都是实话,这的确已成为一种惯例。不过,他们
期刊
要谈武林往事,实际上我并不是最适合的。因为我不是武林中人,只能算是门外谈武。敢于斗胆谈谈,是缘于“文革”期间我有幸结识一位正宗八卦拳大师王壮飞,并拜他为师学过几招。  这里先来谈谈八卦拳的渊源脉络。八卦拳又称八卦掌,创始人是董海川,生于嘉庆年间。他从小喜欢习武,具有这方面的天赋,成年后云游四方,拜访名师高手,善于取长补短,最后汲取各种拳术精华,提炼升华,独创出一种新的拳术,取名为八卦拳。这种创造新
期刊
忽然想起《玩具总动员》这部电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家里的玩具都生动起来,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故事,素材很简单,道具是现成的,票房却是神奇的。这么简单的题材,我们怎么没想到呢?  其实,乾隆时期的大学士,铁嘴铜牙的纪晓岚就想到了,在纪大烟袋的家里,居然也发生了一幕幕神奇的“玩具总动员”。  奇闻:清洁用具也爱美,会自己跑出去买花  先从纪晓岚小时候说起吧,据《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记载,纪家
期刊
到“安澜”吃茶的顾客大多是本街上担二分公事的有脸面的人物,因此它经常成为街坊上的议事场所。街坊邻里间有什么纠纷,总爱说:“走!到‘安澜’讲理去!”遂由双方当事人出面,约请一位街坊上的头面人物担任仲裁,等茶博士把茶叶一发起,双方当事人就分别陈述事情经过,然后由仲裁人评判是非曲直。如果哪家理亏,茶钱就由哪家开了。正所谓:一张桌子四只脚,说得脱来走得脱。  ——刘振尧  这是一个老成都人关于西御街安澜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