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互联网 ”背景下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研究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am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互联网 ”时代下,各行各业已然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翻译行业置身其中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冲击。互联网、人工智能对翻译行业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互联网与翻译的深度融合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中国文学也将进一步走出去。扩大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数量,提高翻译质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沿线国家与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领略中国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互联网技术融入文学翻译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为“一带一路”建设铺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 “互联网 ”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
  一、前言
  2015 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 ”行动计划,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互联网 ”代表最新型的发展模式,将互联网的前沿成果深度融合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领域之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从而促进传统经济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的后面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无限可能,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创新和探索空间。此外,中国于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该战略实施高标准的对外开放型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加强同沿线国家语言交流。“一带一路”战略使翻译需求成倍增长,文学翻译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其规模也不断扩大,尤其是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数量大增。在“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互联网技术与文学翻译的深度融合,能够极大提高翻译速度及翻译质量。尽管基于互联网的各种翻译技术在文学翻译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各种翻译软件,在文学翻译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目前的文学翻译已从单纯的人工翻译步入了人机结合的阶段。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能够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助力。因此,在此背景下,对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实意义。
  二、“一带一路”与“互联网 ”背景下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发展变化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及各种翻译技术的发展成熟,人工智能翻译已在旅游、商贸、体育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凭借其高效性、智能性、便捷性为各国间的跨语言、跨文化交流提供了极大便利。人工智能翻译的日益广泛应用是翻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部分学者及译者认为,基于互联网的各种翻译技术主要应用于技术性文本,对文学翻译的影响甚微,然而现实并非如此,文学翻译也发生了不同以往的明显变化。具体而言,在“一带一路”与“互联网 ”背景下,中国文学作品外译呈现以下三方面的发展变化趋势。第一,翻译技术使用呈常态化、系统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自然语言技术已融入翻译行业,极大提高了翻译的准确性和效率。计算机辅助翻译和云翻译技术已成为译员完成翻译任务时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尽管这些翻译技术最早应用于技术性及应用型文本翻译实践,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翻译技术也广泛应用于文学翻译领域,众多文学译者依靠翻译术语库及各种记忆软件来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在涉及合译文学作品时,翻译技术的应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翻译资源共享和远程在线协作的实现,使翻译打破时空限制,身处不同地区的译者能供通过云端进行实时的虚拟化合作,最大限度上保证文学作品翻译内容及风格上的统一。第二,翻译语言呈多样化、复杂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文学作品的译介形式已经主要由外国文学“走进来”转变为中国文学“走出去”。国家推出了“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及“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各种翻译项目,为我国优秀文学作品“走出去”带来新的契机。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外译能够增进“一带一路”沿线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而沿线国家和地区并非都使用英语,因此文学作品外译时涉及包括英语在内的众多语言,翻译语言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此外,沿线国家及地区的文化各异,文学作品的成功翻译不仅仅涉及语言的转换,更涉及文化的交融与接受,呈现出复杂性特点。第三,翻译人才需求呈专业化、高端化。依托于互联网的翻译技术飞速发展,市场对低端译者的需求越来越少,翻译技术使翻译速度和质量显著提高,能够替代人工完成部分低端翻译工作,市场现在需要的是精专化的高端翻译人才。文学翻译人才的情况更是如此,优秀的文学翻译人才除了要具备深厚的语言知识和娴熟翻译技能外,还需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语言文化体系的对接。
  三、“一带一路”与“互联网 ”背景下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对策
  面对“互联网 ”背景下翻译行业的深刻变革及文学翻译的发展趋势,政府、社会及译者必须进行前瞻性的预测与分析,采取及时必要的应对之策,适应新的发展变化趋势,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文化输出服务。具体而言,在此宏观背景下,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应采取以下三方面的对策。首先,就政府层面而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文学翻译,加大对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关注和投入力度。目前,我国文学作品外译中还存在诸多不规范现象,如译者缺少必要资质、水平参差不齐、文学作品翻译质量优劣并存,这必然会对“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和国家的文化形象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应出台相关措施,进行译者资质认定,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确保中国文学作品的外译质量,树立和提升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读者中的文化形象。其次,就社会层面而言,要积极配合,协同合作。高校和行业协会等,应根据“一带一路”和“互联网 ”背景下的文学翻译人才需求变化,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翻译人才素质。各行业要协同合作,提高文学翻译人才质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尤其要加大对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及高端文学翻译人才的培养,使文学翻译人才不仅能熟练掌握不同的语言,更能领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以及我国文化的精髓,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再次,就翻译行业本身而言,要具备规范意识及创新思维。翻译行业必须下大力气健全行业规范,提高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的准入门槛,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信用机制,确保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朝着标准化、规范化及专业化方向发展。文学作品外译应打破从前小作坊式服务模式,将自由译者合理纳入翻译系统,建立译者社区或联盟,实现协同合作,增强文学翻译人才储备。最后,在“互联网 ”背景下,要顺应翻译行业及时代发展趋势,注重翻译技术在文学作品外译中的应用。具体而言,要加强译者对翻译技术的学习及应用,提高翻译效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使译者能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文学翻译创造性的一面;要建立与文学翻译相关的语料库,完善语料库中的文化背景信息,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的社会风俗与风土人情相关的翻译语料,并将高质量的文学作品译本录入语料库,为未来的中国文学作品外译提供平行文本,丰富语料库资源。在“一带一路”及“互联网 ”背景下,中国文学作品外译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焕发着勃勃生机,其对外传播必将增加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了解,有助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唐智芳,于洋. “互联网 ”时代的语言服务变革[J].中国翻译,2014(4).
  [2] 张亮,孙秋香.“一带一路” “互联网 ”与语言服务[J].渤海大学学报,2016(1).
  [3] 赵世举. “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4).
  [4] 杨翠翠.“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民族文学翻译[J]. 贵州民族研究,2018(3).
  [5] 罗慧芳,任才淇.本地化和机器翻译视角下的对外文化传播[J].中国科技翻译,2018(2).
  [6] 信莉丽,庄严.文化强国视阈下我国出版“走出去”的现状审思[J].出版科学,2018(2).
  [7] 刘肖,董子铭.“一带一路”视野下我国网络文学对外传播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7(5).
  [8] 胡开宝,李翼.机器翻译特征及其与人工翻译关系的研究[J].中国翻译,2016(5).
  基金项目: 本文系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 ”与翻译行业的融合研究(编号:201910233045);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JB1319145);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文化“走出去”视域下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译介研究(编号:QN2019025);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9-XJ21014);2018年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外语学科专项):中华文化典籍英译与译学发展关联研究(WY2018100-C)
  作 者: 马宇兵,牡丹江师范学院学生;韩雪, 硕士,牡丹江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贾岩,硕士,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编 辑: 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人”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讲述者,是纪录片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展示了纪录片的灵魂,更传递了纪录片最重要的特质。因此,纪录片中如何对“人”的形象进行塑造并展现其特质,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人物性格的塑造应该从三个方面谈起,一是剧本创作,二是镜头拍摄,三是后期剪辑,这三个环节贯穿着电影创作的始终,环环相扣,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探讨人物形象塑造,掌握其塑造的方法,进而探究纪录片中人物形象塑造
摘 要: 《三国演义》呈现出“尊崇刘备”整体倾向的原因,除了有传统认为的刘备“汉室宗亲”的正统出身以及对刘备、诸葛亮“仁政”的肯定,更在于 《三国演义》 广泛流传过程中,说书人广泛吸收了普通百姓对刘备白手起家、拼搏上进、与兄弟患难与共的进取精神的肯定,树立这个精神坐标,能够给当下佛系文化盛行的时代注入一股积极的清流。  关键词:尊崇刘备 白手起家 屡败屡战 肝胆相照 拼搏进取  初读《三国演义》的
课堂是什么?是有着整齐桌椅的教室?是打着急促上课铃的讲堂?是收获知识的学校?我想,这是许许多多的人对课堂的既定印象。其实不然,美丽的大自然、多元的网络……我们都可以从中受益匪浅。这不,春节前,在乡下奶奶家生火,使我不仅学到一门技能,也懂得了一个道理。   腊月二十八的早上,晨光熹微,村里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飘着袅袅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惨白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
摘 要:在中国散文史上,沈从文的散文颇具特色,这是沈从文散文中流动的生命意识所致。《湘行散记》正是他散文成就的高峰。通过“融入”和“倾听”的方法,《湘行散记》抵达了最深层的生命“诗性”,这种生命“诗性”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敬畏呵护生命,对生之庄严忠实的热情颂赞;一方面是感知单纯孤苦生命的隐痛。  关键词:生命“诗性” 融入 倾听 敬畏 隐痛  认识沈从文是从他的小说《边城》开始的。事实上,
工作以来,业绩平平,讲课最高奖项是省级一等奖;在一些国家、省、市级教育刊物发表了五百篇文章,有教学感悟,有教育叙事,也有课题研究,理论水平有那么一点点。省级课题《语文活动与兴趣特长培养》的主持人——该课题原计划全省推广,因领导要求做出一个系列而我坚持写作是一件个性化的事而搁置。新课改期间,曾接受县教育局要求培训全县中学语文教师,还应本县几所中小学邀请做过关于作文教学以及怎样做课题的报告,自我感觉良
摘要: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艺文志》在学术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对《汉书·艺文志》的研究始于为《汉书》作注,在这些为《汉书》作注的书中,颜师古作的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颜注以解词释义为主,在书中对多次出现的“寝…瘛”二字都进行了注解。因此,以“寝”“癒”为例进行探讨,仔细推敲“寝…癔”的具体含义,以期对《汉书·艺文志》及颜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关键词:《汉书·艺文志》颜注寝癒  班固所著的《汉书·
摘 要: 萧红研究经历八十余载,逐渐进入成熟期,已形成勾连内外的谱系,传记亦形成一定规模。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日本学者平石淑子所著的《萧红传》,是其三十年来着力于萧红研究的重要成果。该著作以“人”的探微为主线,串联萧红整个创作生涯,冠以“有意识”,并认为作品是作者精神轨迹的再现。在研究方法上,平石淑子通过对比前人研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恰似小说中以“复调”的形式形成思想碰撞。本文从此书的概括与创新意
摘 要:这首《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所描述的是一段不期而遇的爱情。但这段美丽的相逢如今已然成为追忆,甜蜜中有着淡淡的哀愁。诚然,茫茫人海中,两人蓦然邂逅,共享一份无需言语阐述的温馨与真情,从而在彼此颠沛黯淡的凡俗岁月中增添一抹生命的亮色。字里行间,诗人的珍重之情感人至深,正所谓“昨夜星辰铸心刻骨之词,千秋情语,无出其右”。  关键词:《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 爱情诗 生命亮色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
摘 要:蒋韵的《晚祷》如它的书名充满了神性的光辉,蒋韵用细腻的文字,诗意地书写了背负着原罪名义的女主人公袁有桃体验着亲情、爱情的悲剧,以及以向死之心寻求救赎,最后在晚禱中解放了自己的悲情故事。袁有桃悲剧的人生里充满了审美意蕴,崇高化的人格,圣徒般的向善之心给予现代人以灵魂的净化。  关键词:亲情 爱情 死亡 悲剧美  蒋韵的写作别具风味,诗意的笔下流露出淡淡的忧伤。若用建筑风格来与其创作作比的话,
摘 要:作为当今美国诗坛的领军人物和唯一连任三届的桂冠诗人,罗伯特·品斯基同时也是历史派诗歌中成就最高的创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地域性和人文特色,体现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底蕴和使命感。他的诗作《衬衫》以一件在血汗工厂加工的纯棉衬衫为突破口,通过其物理性和历史性的多层次讲述,还原了历史的多个场景,将亚洲、族裔、诗歌、生死等永恒话题相串联。本篇通过诗性的写作还原历史的真实,堪称美国诗坛历史派诗歌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