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带给了教师们许多惊喜和思考。五年多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给我的感受是:新课改正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在改变着教师的教学生活。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新课改理论与教学实践环节相脱离
进入新课改,培训在所难免,但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相比,新理论、新思想显得是那样的弱不禁风。先说学生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新观念,可实际呢?许多教师仍然是课堂的统治者、是主角。“互动”仅表现在教案上和嘴上。再说教材观,“教材就是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些道理也只烂熟于口,许多教师仍迷信教科书,视手头的教科书为绝对和唯一的范本,丝毫不作任何生发,更谈不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造成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背离。
二、课堂教学中形式主义现象严重
新课程改革,与我们国家二十多年前的经济改革有相似之处,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且,新理念和新课标相对于我们广大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显得甚是遥远,形影不离的“教参”一下子束之高阁还真是不习惯。于是,教师们便趋之若鹜,力图从形式上走进新课程,以致最终走向了极端。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改所倡导的,是新课堂的标志之一。时下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分小组热闹讨论的场面。似乎不讨论就不能体现新理念,不合作就不能进行有效探究。然而,据笔者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许多表现,盲从的多,争辩的少,附和的多,投入的少。有些合作存在“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有些合作仅是优等生代表着“集体的智慧”;有些甚至是耗时的“作秀课”。在我们“热闹”的合作课堂中,一些有形式而无实质的合作学习正泛滥于课堂教学中。事实上,形式上的合作就是无效合作,更谈不上是探究学习的体现。
媒体运用缺乏实效。网络化的时代,多媒体进入课堂是大势所趋,教师们都在力求与时俱进,强化现代意识,掌握和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可是,有些时候多媒体成为表演的工具、装点的门面、炫耀的资本。公开课没有多媒体上不了档次,教师不点击鼠标形不成特色,课堂上听不到音乐的伴奏声没有了气氛。这种形式和内容两张皮、只图热闹不顾效果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形式与内容统一、手段为目的服务的辩证思想。
廉价的表扬华而不实。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赏识教育的不断提倡,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奖励越来越多,奖励的手段形式多样。然而,频繁的表扬和奖励常常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偏离,使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喜爱异化为对教师表扬的虚荣追求和既得的物质利益。没有原则、不分高低地一律“戴高帽”──这种夸大其词、毫无内涵的表扬,只能提供一时的轻松和肤浅的满足感,特别是时间一长,学生渐渐会在教师的表扬中迷失自己,反而不珍视教师的表扬,抑制自我激励和创造性。另外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有时表扬太廉价了,没有原则,就显得虚伪,影响师生间真诚的关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反倒有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之嫌。
三、社会认可度并不是很高
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学科发展的实际水平制约着新课改的有效推进。新课程呼唤个性化的课堂,但在现行的教育制度和评价体系下,个性化教师和个性化课堂却往往出现学生喜欢、成绩不理想、家长横眉冷对的尴尬局面。新的质量观在教育行政部门和老百姓中还没有得到认同,以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学校对课改都持观望、应付的态度,课改中的工作也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消极行为。此外,教师、学校之间竞争激烈,大家都害怕课改影响教学质量,不敢放手探索和实验,不敢放手使用新的教学方法。
这些问题如不正视和尽快解决,必将给新课程的进一步推动带来隐患。新课改如何有效推进?已成为当前基层学校亟需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
一、学校要以全新的办学理念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校本实践
新课改的推进基于学校。对一所学校而言,对新课改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业务工作上的领导。学校要迅速迈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先进发展方向,不断开辟崭新的育人空间,勾勒出亮丽动人的素质教育的风景,就必须根据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现状和学校实情,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提出先进的、科学的办学理念,充分调动“人”在教育中的主动性,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全面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为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基于学校实际,大力实施“理念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带校、品牌强校、特色营校”的学校科学发展策略,着力构建和谐校园,致力于“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凝炼出“让每一个学生获得理想发展”的全新办学理念。其内涵是以理想的教师教育和家庭教育,促进学生理想发展,推动特色营校,使学校获得理想发展。确立这样的办学理念旨在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所有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我们认为,新课程的校本实践必须要不断强化发展观念、创新观念、质量观念、品牌观念,始终坚持以教育创新为主线,德育为核心,素质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科学管理为途径,质量效益为生命,拓展学校发展新思路。必须始终坚持“内抓管理求质量,外树形象促发展”,培养“专家型”、“科研型”干部和教师,追求卓越,实施学校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学校要以有效的培训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学校要拥有一支能承担起课程改革重任的教师队伍。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专业工作者的要求:①会学习,做学习型教师;②擅研究,做研究型教师;③能上课,做反思型教师;④懂沟通,做全面型教师;⑤讲合作,做特长型教师。新课改下,教师对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动力,有计划地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教研活动,形成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合作的新型教研风气,将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改下的校本培训,旨在使学校领导和教师统一思想认识,确立课改理念,建立学习型学校,形成“研训一体”的工作机制,让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学校”,让课堂成为“教师发展的课堂”。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转变过来,自觉地学习与实践新的课程理念,真正实现观念上的根本转变。使教师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表现,学会反思,学会从课改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以校本培训为支撑,校本教研为平台,校本科研为突破口,走研修结合的道路。我们改变以往单一、固定的教研活动模式,建立灵活、互动的教研形式,在教研组下分设备课组,采用分散、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每月一次的“课改论坛”,由一位骨干教师主讲,内容不限制,可以介绍课改信息,探讨教学,也可以结合教学谈感想或困惑,让每一位教师主动参与、设计教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通过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既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又帮助新教师熟悉教材。注重反思,不断积累。让教师记录下自己在教学中的所思所感,所得所获,尤其要将自己的教学实际与课改精神、新课程标准进行对照,从而不断改进教学,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校本研究中坚持做到以改进实践为目的,以问题探究为核心,以研训一体为特征,以学校资源为依托,以教师合作为主要形式,我们将反思贯穿始终,全程实施教师个体自我研修、教师群体共同研修、专家引领教师参与研修,整合研修资源,丰富研修内容,运用各种研修方式,如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
三、学校要以开放的教学来带动教学实践的改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为了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三维目标为核心,学生主体发展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运用知识能力为重点,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和教室,应当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我校以新课改为契机,加强学校课程特色建设,努力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模块,提出了“新生活教育”的素质教育实践研究。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作为教师应该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发展,改革课堂教学,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建构新的学习、生活状态。我校教师以自己的智慧在新课改实践中创造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理想课堂教学——“三双”研究。“双主体”,即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做到以“教师的教”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双主线”,即以“训练和探究”为主线。教学中做到既重视“双基”训练,又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双模块”,即“教与学的模块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学中做到把“教与学”、“讲与练”、“说与写”、“议与思”、“读与诵”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促进学生的理想发展。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密切联系,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与生命质量的提升。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创设情境(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课堂生活)→探究交流(人文生活)→实践应用(生活实践)”这样的模块来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自觉探究、自我创造、自由发展。
四、学校要以课题研究来推进新课改的有效实施
课题开发与研究是学校深化课改的一项重要载体。当前,实施新课程最需要的就是加大教科研的工作力度,确保学校教学工作有序有效的运作,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克服华而不实,教科研与教育实践“两张皮”的不良现象。学校应立足实用型为主,促使教师结合一线的教学实际,增强教科研意识,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学校应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以“行动研究”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按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应努力成为研究者是时代的任务,是教学进行理性提升的呼唤,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我校强化教科研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大力启动“科研特色工程”,进一步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我们根据学校办学实际,提出了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校课题——《小学教育生活化的案例研究》(江苏省“十五”规划课题),吸引广大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实践参与课题研究,改革课堂教学,让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提高师生生活质量。课题研究让生活化的教育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生活晨会》校本教材将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与学会生活结合起来,使“育人教育”课程化,是实现人才培养全新的德育过程,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独创之举,成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新课改理论与教学实践环节相脱离
进入新课改,培训在所难免,但与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相比,新理论、新思想显得是那样的弱不禁风。先说学生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新观念,可实际呢?许多教师仍然是课堂的统治者、是主角。“互动”仅表现在教案上和嘴上。再说教材观,“教材就是例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些道理也只烂熟于口,许多教师仍迷信教科书,视手头的教科书为绝对和唯一的范本,丝毫不作任何生发,更谈不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造成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背离。
二、课堂教学中形式主义现象严重
新课程改革,与我们国家二十多年前的经济改革有相似之处,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且,新理念和新课标相对于我们广大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显得甚是遥远,形影不离的“教参”一下子束之高阁还真是不习惯。于是,教师们便趋之若鹜,力图从形式上走进新课程,以致最终走向了极端。
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改所倡导的,是新课堂的标志之一。时下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分小组热闹讨论的场面。似乎不讨论就不能体现新理念,不合作就不能进行有效探究。然而,据笔者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许多表现,盲从的多,争辩的少,附和的多,投入的少。有些合作存在“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有些合作仅是优等生代表着“集体的智慧”;有些甚至是耗时的“作秀课”。在我们“热闹”的合作课堂中,一些有形式而无实质的合作学习正泛滥于课堂教学中。事实上,形式上的合作就是无效合作,更谈不上是探究学习的体现。
媒体运用缺乏实效。网络化的时代,多媒体进入课堂是大势所趋,教师们都在力求与时俱进,强化现代意识,掌握和运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可是,有些时候多媒体成为表演的工具、装点的门面、炫耀的资本。公开课没有多媒体上不了档次,教师不点击鼠标形不成特色,课堂上听不到音乐的伴奏声没有了气氛。这种形式和内容两张皮、只图热闹不顾效果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形式与内容统一、手段为目的服务的辩证思想。
廉价的表扬华而不实。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赏识教育的不断提倡,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奖励越来越多,奖励的手段形式多样。然而,频繁的表扬和奖励常常使学生的兴趣发生偏离,使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喜爱异化为对教师表扬的虚荣追求和既得的物质利益。没有原则、不分高低地一律“戴高帽”──这种夸大其词、毫无内涵的表扬,只能提供一时的轻松和肤浅的满足感,特别是时间一长,学生渐渐会在教师的表扬中迷失自己,反而不珍视教师的表扬,抑制自我激励和创造性。另外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有时表扬太廉价了,没有原则,就显得虚伪,影响师生间真诚的关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反倒有使学生形成双重人格之嫌。
三、社会认可度并不是很高
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学科发展的实际水平制约着新课改的有效推进。新课程呼唤个性化的课堂,但在现行的教育制度和评价体系下,个性化教师和个性化课堂却往往出现学生喜欢、成绩不理想、家长横眉冷对的尴尬局面。新的质量观在教育行政部门和老百姓中还没有得到认同,以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学校对课改都持观望、应付的态度,课改中的工作也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消极行为。此外,教师、学校之间竞争激烈,大家都害怕课改影响教学质量,不敢放手探索和实验,不敢放手使用新的教学方法。
这些问题如不正视和尽快解决,必将给新课程的进一步推动带来隐患。新课改如何有效推进?已成为当前基层学校亟需思考并付诸实践的问题。
一、学校要以全新的办学理念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校本实践
新课改的推进基于学校。对一所学校而言,对新课改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其次才是业务工作上的领导。学校要迅速迈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先进发展方向,不断开辟崭新的育人空间,勾勒出亮丽动人的素质教育的风景,就必须根据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现状和学校实情,坚持“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提出先进的、科学的办学理念,充分调动“人”在教育中的主动性,把“人”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全面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和谐发展。
为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基于学校实际,大力实施“理念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带校、品牌强校、特色营校”的学校科学发展策略,着力构建和谐校园,致力于“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凝炼出“让每一个学生获得理想发展”的全新办学理念。其内涵是以理想的教师教育和家庭教育,促进学生理想发展,推动特色营校,使学校获得理想发展。确立这样的办学理念旨在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让所有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我们认为,新课程的校本实践必须要不断强化发展观念、创新观念、质量观念、品牌观念,始终坚持以教育创新为主线,德育为核心,素质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科学管理为途径,质量效益为生命,拓展学校发展新思路。必须始终坚持“内抓管理求质量,外树形象促发展”,培养“专家型”、“科研型”干部和教师,追求卓越,实施学校教育的科学发展。
二、学校要以有效的培训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是学校要拥有一支能承担起课程改革重任的教师队伍。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专业工作者的要求:①会学习,做学习型教师;②擅研究,做研究型教师;③能上课,做反思型教师;④懂沟通,做全面型教师;⑤讲合作,做特长型教师。新课改下,教师对参加培训和教研活动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动力,有计划地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培训教研活动,形成重研讨、重实践、重反思、重合作的新型教研风气,将有力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新课改下的校本培训,旨在使学校领导和教师统一思想认识,确立课改理念,建立学习型学校,形成“研训一体”的工作机制,让学校成为“教师发展的学校”,让课堂成为“教师发展的课堂”。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转变过来,自觉地学习与实践新的课程理念,真正实现观念上的根本转变。使教师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表现,学会反思,学会从课改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以校本培训为支撑,校本教研为平台,校本科研为突破口,走研修结合的道路。我们改变以往单一、固定的教研活动模式,建立灵活、互动的教研形式,在教研组下分设备课组,采用分散、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建立每月一次的“课改论坛”,由一位骨干教师主讲,内容不限制,可以介绍课改信息,探讨教学,也可以结合教学谈感想或困惑,让每一位教师主动参与、设计教研活动。加强集体备课,通过每两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既发挥骨干教师的力量,又帮助新教师熟悉教材。注重反思,不断积累。让教师记录下自己在教学中的所思所感,所得所获,尤其要将自己的教学实际与课改精神、新课程标准进行对照,从而不断改进教学,促进课改的深入发展。校本研究中坚持做到以改进实践为目的,以问题探究为核心,以研训一体为特征,以学校资源为依托,以教师合作为主要形式,我们将反思贯穿始终,全程实施教师个体自我研修、教师群体共同研修、专家引领教师参与研修,整合研修资源,丰富研修内容,运用各种研修方式,如行动研究、叙事研究等。
三、学校要以开放的教学来带动教学实践的改革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课堂教学。为了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三维目标为核心,学生主体发展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学习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运用知识能力为重点,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和教室,应当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我校以新课改为契机,加强学校课程特色建设,努力构建富有学校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模块,提出了“新生活教育”的素质教育实践研究。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作为教师应该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关注学生的生活与发展,改革课堂教学,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建构新的学习、生活状态。我校教师以自己的智慧在新课改实践中创造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理想课堂教学——“三双”研究。“双主体”,即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做到以“教师的教”为主导,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双主线”,即以“训练和探究”为主线。教学中做到既重视“双基”训练,又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双模块”,即“教与学的模块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学中做到把“教与学”、“讲与练”、“说与写”、“议与思”、“读与诵”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教学做”合一,促进学生的理想发展。教学中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密切联系,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与生命质量的提升。所有教师的课堂教学紧紧围绕“创设情境(生活情境)→提出问题(课堂生活)→探究交流(人文生活)→实践应用(生活实践)”这样的模块来设计,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自觉探究、自我创造、自由发展。
四、学校要以课题研究来推进新课改的有效实施
课题开发与研究是学校深化课改的一项重要载体。当前,实施新课程最需要的就是加大教科研的工作力度,确保学校教学工作有序有效的运作,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克服华而不实,教科研与教育实践“两张皮”的不良现象。学校应立足实用型为主,促使教师结合一线的教学实际,增强教科研意识,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学校应始终把课题研究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课题研究的着眼点,以“行动研究”为课题研究的切入点,按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边研究,边实践。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应努力成为研究者是时代的任务,是教学进行理性提升的呼唤,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我校强化教科研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中的导向作用、动力作用,大力启动“科研特色工程”,进一步推动学校特色发展。我们根据学校办学实际,提出了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学校课题——《小学教育生活化的案例研究》(江苏省“十五”规划课题),吸引广大教师结合学科教学实践参与课题研究,改革课堂教学,让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提高师生生活质量。课题研究让生活化的教育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生活晨会》校本教材将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与学会生活结合起来,使“育人教育”课程化,是实现人才培养全新的德育过程,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独创之举,成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