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供给侧壅塞成因与疏导路径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engy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宏观经济运行中呈现的产能过剩、库存高企、有效供给不足等现状,需求管理理论和供给学派都没有直面"促进增长反而会加剧产能过剩"这一悖论,难以成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根据"资本经济体系的庞局运行机理",宏观经济增长乏力的理论成因是资产价格滞胀与预期收益率过高。针对我国宏观和微观经济层面都存在的供给侧壅塞问题,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应是"促进经济正常运行",而不是"促进经济增长",宏观政策思维也需相应转变为"促进高效产能替代低效产能"。化解过剩产能的理论逻辑是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方式,使各类资产的价格、预期收益率回归到真实可信水平,使资产由各种无效和低效占用状态转变为有效运转状态,恢复经济主体信心。
其他文献
尚贤是打破尚亲、尚旧的一次重大变革,对打破尚亲、尚旧有着巨大的历史作用,亲旧势力集团是历史进程中的阻力,尚贤的推行打破了亲旧势力控制政治的局面,为改进政治生态增加了动力。但这种把政治过程视为上行下效的道德推演过程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最主要的是缺乏制度设计。尚贤与“不尚贤”之争的本质是尚贤与尚法之争。战国时期法家提出“不尚贤”意在打破把政治系于“人”之下的思想牢笼,从而使政治系于法制之下。法家的“不尚贤”不是简单地反对任用贤能之人,而是强调建立适时的政治制度,以制度保证政治的需要和适应当时的社会转
马克思的现实观是理解其哲学革命的重要视角之一。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从事的哲学研究,大都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研究对象多为形上之思。现实上升为哲学范畴后,具有了诸多不受特定限制的性质,却失去了原初的“现实性”,成为“哲学的现实”。而马克思确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为哲学找到了稳定的基石,建立了“现实的哲学”,进而实现了哲学革命。
在工业化进程中,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强化,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演变为一种“主客体”结构,这一结构进而扩散到工业社会的所有组织和治理模式中。“主客体”结构是一种对抗性的结构体系,基于此而生成的政策所体现的是由精英所构成的主体的意志,政策的意义就在于对作为客体的公众加以控制。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公共政策具有了工具理性,也使主客体之间的对立隐蔽化。当社会进入具有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历史阶段时,主客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乃至主客体的概念被“行动者”所取代。行动者既是政策的主体,也是政策的客体,行动指向合作,
<正>《天津社会科学》创刊于1981年,是天津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创刊三十多年来,《天津社会科学》始终坚持探索,勇于创新,密切关注现实,致力于探讨改革开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以其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涵量为理论界和社科期刊界所关注,相继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多次荣
20世纪60至80年代,文学研究进入'理论的时代',此时的文学理论为克服印象式批评的弊端,主动向人文社会科学各相关学科借鉴概念范畴、论证逻辑、思维方法和视域框架。文学理论的这种科学化努力一方面使其'理论'品性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却使其'文学'色彩迅速淡化,文学理论汇入文化理论洪流的同时也显现出'非文学化'的倾向。然而,文学理论毕竟难以成为严密的科学,它在自然科学眼中具有'寓言'特质,这恰从另一面显示了文学理论的叙事特性。而承认和正视这一点,将会使文学理论的诸多不可替代的品质得以显现:它的
"财富虚拟化"是"财富实体化"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是"资本逻辑""社会化""技术化""网络化"运行的必然产物。在客观形式上,"财富虚拟化"顺应了财富自由与效率、流动与便利、易操作和低费用的"文明化"需求,符合"资本时代"及历史运动发展的大势,业已成为中外学者关注的全球性的发展课题。同时,财富形态的"非实体化"、自成体系、自我运转,在逻辑和事实上也催化出一种"虚拟至上"文明观念和社会行为。这一现象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虚拟化、社会运转的虚拟化具有内在的"共通性",同属于"虚拟文明"的逻辑范畴。这也决定了要返回
大致而言,意识形态旨在解释并改变世界,它力图从理论上澄清认识论的基础,进而试图从实践中改变社会。囿于时代限度和阶级立场,人们对意识形态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但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始终是清晰的,它有时呈现为"进步的"价值判断,有时则嬗变为"虚假的"思想统治。新时期的意识形态更是"无处不在",它不仅悄然进入人们的无意识层面,编织为极具舆论导向性的核心价值观,并且构筑起一个国家或者某种社会的"制度精神"。因而从这个意义上讲,"普世价值"就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它既论证着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又在全球范围内诱导推行垄断资
"结构转型→领域分离→力量转移→利益博弈→思想分化→整合共识→文化生态→整体升级→现代治理→建构秩序→民族复兴",这就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中国问题"经历了从"中国应向何处去"到"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式的现代性问题"的历史演进。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提升"中国问题",并建构书写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范畴体系和话语方式,理应把握中国语境,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辩证方法,注重理念提升和把握范畴之间的逻辑。
理性的灵魂学说竭力要证明关于"自我"的一系列知识。第一个目的就是要证明自我是实体。对此康德是这样阐释的:自我不在感性直观的范围内,它根本不是"实体"。因此,"自我"存在于知性的范围以外,我们凭借知性不能形成关于自我的任何知识。同时凭借知性企图认识"自我",只能依靠形式逻辑。但形式逻辑是有限的,它只适用于经验知识。因此,三段论推理服从的是知性同一律法则,它不能形成关于自我的真知识。由是知性在进行判断的时候,只能依靠"先天综合判断"。而关于自我的知识全部是"分析命题",因此先天综合判断不适用于自我。
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缓慢复苏背景下,基础设施投资更是成为各国摆脱经济低迷状态、恢复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目前,G20成员国内部基础设施发展很不平衡,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面临着巨大的基础设施供需缺口。在国家财政投入依然有限的背景下,进一步充实完善G20基础设施合作框架、整合全球基础设施基金、推动多边或区域投资协定的签订成为2016年G20基础设施合作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