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龄农民工群体

来源 :紫光阁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he_ie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对高龄农民工群体而言,年迈后如何落叶归根,是他们人生的下一个“路口”。在外地打拼多年,归乡后如何找寻精神家园?记者在四川、浙江、江西等多地调研了解到,各地采取各种措施帮扶中老年返乡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
  然而,无论是留在城市里打拼的“坚守阵营”,还是已经回到老家务农、打工的“返乡阵营”,为改革开放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高龄农民工,大部分人仍在工作一线,而且一些人还存在着没有养老保险、难找工作或留下职业病等问题。
  部分留城高龄农民工生活艰辛
  目前,有部分高龄农民工仍然在异乡城市“讨生活”。记者走访北京、杭州等地多位高龄农民工发现,这一群体目前主要依靠打零工维持生计,从事保洁、门卫等职业,生活状况不容乐观。
  “近几年,年轻人到劳务市场找工作的不多,大多是40岁以上的。”浙江省杭州市杭海路劳动力市场职介员董成宏说,目前市场内长期“滞留”一批高龄农民工。他们普遍没有技术、文化水平较低,只能靠零散打一些小工糊口。“数量大概几十人,做完又回到这里。” 如今像北京市虎坊桥、杭州市杭海路这样的老牌劳务市场,已成为高龄农民工的“集散地”。
  61岁的河南人刘德全,在北京丰台一建筑工地做门卫。2017年是他外出打工的第27年。一间简单的板房里,只有一张钢丝床和几件简单的家具、电器,既是值班室也是宿舍。虽然和做快递员的儿子生活在一个城市,但老人大多数时间一个人生活。“原来一起出来的工友,基本上都回家了。我现在每月工资2600元,除了抽烟的开销,最多的时候一个月能存1800元。趁着还能干得动,给孩子和自己再攒点钱。”刘德全说。
  64岁在浙江省杭州市建筑工地做小工的管阿强,每天工钱100多元。“工地里条件很艰苦,虽然有食堂,每顿也就是两个菜。就打打零工没有保险,我们担心出意外。”管阿强的女儿管丽君说。
  “现在这份工作合同,到2017年8月底。”杭州一小区保洁吴小妹说,“如果没有单位续聘,我就去做钟点工。”她表示留在城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女儿照看孩子。
  留城工作难找,返乡退休无依靠
  部分高龄农民工仍“滞留”城市,大多数出于就近照顾子孙、城市收入较高等原因,但随着年龄增长,他们也在“干与不干”之间犹豫。“工作难找”“退休无依靠”的现实,使他们陷入“回与不回”的两难境地。
  一方面,城市为高龄农民工提供的工作机会减少。“送快递、外卖,手机不会用;做小工,一些新材料都没见过。”受访的第一代农民工普遍认为,受自身身体状况、文化水平所限,未来工作机会将会更少。“‘不做了’这句话,我每年都说过,但不做不行,总有一天会干不动的。”刘德全说。与此同时,城市生活成本上升进一步形成压力。管阿强说:“现在出去买点什么东西都贵,盼着一年到头不生病。”
  另一方面,高龄农民工回乡生活又缺少依靠。管丽君说,父母現在回乡,靠种田基本无法养活自己。“父母既没体力也没技术,种点庄稼自己吃还可以。”
  “再攒点钱回家”,是部分高龄农民工普遍的心声和无奈。社保参与度低、对下一代家庭养老能力的担忧,让高龄农民工缺乏安全感。吴小妹说,自己没有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如果回乡生活,基本上要靠儿女供养,生病了也没有人照顾。
  同时,返乡融入当地社会也成问题。“我在外边呆了20多年,回乡生活确实有点不适应。”刘德全说。
  对话第一代农民工:期盼“老有所养”
  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代农民工怀揣“致富梦”进城务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现在,他们不少人已经进入暮年,却面临着继续打工养家和“老无所依”的境遇。61岁的武学明是其中之一。
  武学明是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人,他是上个世纪90年代村里最早进城务工的农民之一。2017年春节刚过,他又进城务工收废品,租住在开封市南郊一处废品回收点旁的平房里。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被废品占了大半,拥挤而闷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武学明对现在的生活表示满意,对未来却充满着焦虑和期盼。
  武学明说,俺家有5口人,儿子一家3口,加上我和俺老伴。儿子和儿媳妇带着小孙子,春节之后就去了杭州打工,挣的钱够他们自己用。俺家里有3亩多承包地,平时老伴照应着,遇着重活,我就回家干。我以前打工受过伤,左胳膊和右腿都骨折过,里边都装了钢板。4月份,我因为脑血栓中风,左腿行动不便。我是春节后,才来开封收废品的。去年在村里帮人家种地,一天能挣30块钱,打一桶农药挣4块工钱,但是农活不经常有。自己年龄大了,进工厂没人要,只能收废品。
  武学明现在收废品,一天最多毛收入三四十块钱,开机动三轮车跑一天至少要消耗10块钱的汽油。租房一个月花掉100块钱,吃饭是自己做,每天花5块钱买面条、馒头和青菜。一个月干得好的话,能净赚400块钱,托人捎给家里老伴,还不够家里开销。
  “俺村50岁以上的人,只要身体没病,不是出来打工,就是在家种地。俺这一代,年轻时拼死拼活地养孩子,孩子大了要盖房子、结婚成家,有了孙子还得照看。现在年龄大了,不少人还得进城打工赚钱。啥时候干不动了,才能歇着。”武学明说。
  记者问武学明:“你未来养老是靠儿子,还是会去养老院?”
  武学明答:“无儿无女的人才去养老院,我肯定不会去,多丢人,子女脸上也没面子。俺乡里养老院条件不好,都是五保户在里边住,像我这种情况,想去还不让去嘞。现在国家在搞扶贫,像俺们这样五六十岁的人,也需要关注。年轻时在外打工,干体力活,年龄大了,不少人都累出了病。希望国家能在医疗报销比例上,对年龄大的农民工倾斜一下。在养老上,可以让子女出一部分钱、政府出一部分钱,一起办养老院。养老院条件好了,我也愿意去。”
  返乡群体遗留问题待解决
  除了坚守城市的,近几年一些高龄农民工已经选择告别城市,回到家乡。但遗留下的职业病与无养老保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56岁的王福苟,因常年做搬运工作,7年前被诊断出严重腰间盘突出,经鉴定为伤残等级十级。打工几十年的他,因为缺钱无法住院治疗,只好回到江西省樟树市大桥街道龙湾村的家中休养。2011年,王福苟也曾尝试到福建漳州一家企业打工,但因为身体不适,且检查出肝病、胃病等,只能返回老家。
  “就算一身病,也要养活家庭。”如今,王福苟已经承受不了任何重活,只能在樟树市一家宾馆做保安,靠每月2000多元的工资维持全家生活。“我老婆患有低血压病,家里还有孙子和80多岁的母亲需要照看,一家人的开支实在是太大了。”
  记者了解到,大部分第一代农民工,都没有给自己办理养老保险的意识,而医疗保险,也仅是报销范围有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以前一直都没有要买养老保险的想法,现在有些后悔了。”55岁的邓小华,是江西省宜春市人。他从1993年便开始外出打工,2008年回到老家的建筑工地做散工,每月工资3000多元。“为了全家人的生活,我不能休息。”
  “每个月的收入,只够全家人的温饱。我们夫妻俩都没有买养老保险,所以想自己创业试试看。”邓小华没缴社保,自然没有养老金。近几个月,正好有朋友邀邓小华一起在附近的村子做养殖业生意,他说:“做生意收入应该还不错,也许可以维持后半生的生计。”
  “回乡只是一个开始。”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卓认为,当前农民工返乡后,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尴尬困境。而造成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是属于较早出去打工的一批农民工,当年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技能培训,可能在城市常年从事低端劳动力密集职业,对自己人生没有长远规划。当他们年老后,很多人在城市难以立足,不得不选择归乡这条路。
  “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农民工返乡人群激增。过去农民工福利制度不完善,由此所积累的心理困惑、现实困难,需要全社会特别关注。”四川省农科院原副院长刘建军说。
  刘建军认为,改革开放后较早离乡外出的一代青壮年农民工,当年主要在18岁到40多岁,如今多数已是55岁到70岁左右了。中老年农民工只身或举家投身国家经济建设,可谓“牺牲”了一代、二代,甚至三代人——农村大量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不少家庭夫妻难聚,孩子离乡后就学转学难,家乡父老没法照顾。在当年那种低工资、低保障、难维权、艰苦甚至恶劣的生存生活条件下工作,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社会建设和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理应得到关注、受到关怀。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咨询师李云歌认为,作为城市“边缘人”,中老年农民工情感长期无寄托,回到家乡后,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很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尤其是很多中老年农民工只身一人回到家乡,或者儿女常年在外打工无法照料的,他们的孤独感、无助感非常强烈,但却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李云歌说。
  相关保障制度需完善
  接受采访的有关专家学者认为,为了让中老年农民工回得去、留得住,政府不可缺位。
  应摸清中老年农民工底数。刘建军认为,需要对第一代农民工数量、区域分布、分类结构、养老归宿地、生活状况、基本保障等问题,给予重视并部署专项调研。
  高龄农民工养老体系待完善。有关专家建议,国家应立法或出台政策,统一全国农民工养老制度,加大力度统筹和规范解决老年农民工养老保险、医保、福利等基本保障,务求全覆盖,做到应保尽保。
  中老年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职业技能培训仍需加强。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卓认为,中老年农民工出去打工早,自身文化水平较低,部分劳动者年龄偏大,又缺少技术,回到家乡后,缺乏相应的谋生技能,应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引导返乡中老年农民工参与乡村治理。王卓认为,这批返乡的中老年农民工在外打工多年,接受了城市生活理念,思想相对开放一些,见识也比较多,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例如安排一些公益性岗位,或者进入村委会等,让他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发挥余热促进家乡发展。
  (本文选自:百姓生活 2018年01期)
其他文献
小说家创造的文本世界,是具有情理逻辑的世界,文本世界永远比现实世界更清朗——哪怕小说描摹了异常复杂的人物内心及他所处的外部世界,它都因需要意义、价值指向,而没有生活本身庞杂。正因为小说描述的一切需要意义、价值指向,所以,它更具张力。小说的散漫只是表面,内里则由意义和价值构成张力。那么,价值如何在小说中诞生?本文对二○一七年的一部分短篇小说进行的梳理,主要围绕以上想法和问题进行。  悖论夹缝内所展开
期刊
胰腺癌因为治疗手段少、预后差,被称为癌症之王,而且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胰腺位置深,前面紧贴胃,所以胰腺癌极易漏诊或误诊,发现时大都已属晚期。解放军火箭军总医院副院长周丁华教授,结合多年临床从医经验,介绍了胰腺癌相关知识,希望引起大家重视。  胰腺癌有四大异常信号  未经治疗的胰腺癌病人,90%以上于诊断明确后一年内死亡。很多胰腺癌患者在患病早期,对身体的不适反应不太注意,让很多胰腺癌患者
期刊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10架美军F-35B战机2017年1月9日从美国亚利桑那州基地出发,途经阿拉斯加到达日本。这是美国首次在本土以外地区部署该机型。然而与这款战机日渐加快的成军步伐相叠加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同样加大了批判F-35的“调门”。美国《国家评论》杂志专栏作家费雷登伯格甚至称:F-35是美国航空工业史上最大的失败,总统应尽快结束这一“没有前景”的计划。人们不禁会问,未来F-35战斗机能飞多“远
期刊
每年的5月25日所在的一周是“国际甲状腺周”。数据显示,中国人的甲状腺似乎正变得越来越不健康,甲状腺疾病已经成为了一种发病率高、但诊治率低的疾病。网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甲状腺疾病的增多与碘盐密不可分,真相究竟如何?记者请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甲状腺诊治中心余飞副教授,解答甲状腺与碘的恩怨情仇。  缺碘:甲状腺会“缺爱”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是甲状腺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要元素。健康成人
期刊
1933年,日军入侵热河,长城一线失守。黄郛遵蒋介石之命担任北平政委会委员长,主持对日媾和。其媾和的结果是签署《塘沽停战协定》。该协定客观上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洞开了门户。反对者直斥黄郛为“卖国贼”、“亲日派”、软骨头。但他身故后,国民党政府两次给予其特别表彰,这在民国政坛人物中绝无仅有。褒词云:“不避险阻,力任艰难,隐忍求全,用纾祸变,心孤事苦,尤人所难。”黄郛之困亦是“七七事变”之前的中国之
期刊
叶嘉莹曾说,柳永是失败了的一生,而苏轼却在历尽苦难后,完成了自我。  闲情偶寄  在整个宋代,苏轼的出场都堪称光芒四射。仁宗嘉祐二年(1057),20岁的苏轼以第二名高中进士后,主考官、一代文宗欧阳修对他的文章激赏不已,如果不是误会为他的学生曾巩所作,肯定会将其列为榜首。日后,欧阳修在同僚面前忍不住说:“读苏东坡来信,不知为何,我竟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有一天,他甚至对儿子说:
期刊
无论古今中外,酒都是人类的好朋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潇洒,“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迈,还有“东篱把酒黄昏后”瘦比黄花的女子,“不知今宵酒醒何处”感伤离别的浪子......酒,可助兴亦可消愁。可以说,没有酒,人类的生活似乎平淡了许多。近日,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发表了一份针对酒的声明,一石激起千层浪。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merican So
期刊
提起大西洋最西端的亚速尔群岛,可能大多数国人都未曾听说过,如果说世上真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也许就在这里了。这是一片远离尘嚣的净土,从空中俯视,锥形的原始火山、绿色植被与湛蓝的海水形成鲜明对比,未被开发的原生态景致美丽至极。还有瀑布从悬崖上倾泻而下,可爱的蕨类植物随微风摇晃,水蒸气从地下冒出,就象是没有恐龙的侏罗纪公园,宛若仙境一般。  欧洲最西端 隐藏的“仙界”  知道“亚速尔群岛”这个名词,是
期刊
补铁也升不了的血红素  佳佳感冒验血常规,除了白细胞升高的小箭头外,单子上还有一个向下的小箭头——血红蛋白的指标,100还不到,离正常临界值110差了整整十几呢!佳佳暗暗吃惊,在她的印象中,自己的血红素指标可从没有这么低呀。  “这是贫血。我就说嘛,怎么老觉得最近你的脸色有点发白呢。”妈妈看了报告单说,“明天我到药房给你买点铁剂,补补就好了。再给你煮点补血的红豆汤,多喝点,血红素很快就上去了。” 
期刊
把手里的房子抵押借款3个月,就能获得每月10%到15%的高息,到期还能全额返还本金,这样的“以房养老”项目让不少老人心动不已。然而数月后,不仅承诺的高息不见踪影,老人的房子也被抵押借款的“银主”凭借老人签字的公证材料以低价悄悄买卖,过户给他人。  2015年以来,北京市数十位老人陆续遭遇这样的骗局,他们有的失去了房产,有的背上了巨额债务。据北京老年维权服务工作站、北京市致诚律师事务所统计,仅由北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