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塔尔科特·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的模式变量理论中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为基础来设计问卷,通过定量研究分析对比他们在朋友交际中的差异以及他们友谊观的变化。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留学热的现象也在逐渐增温。中国和美国作为全球两个大国,相互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在搜狐的网页上,我们可以找到“2016留学数据:中国人爱去美国,美国人爱来中国”这样的标题。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美大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是无法避免冲突的。本文主要调查分析中美大学生友谊观方面以及各价值观的重要程度的差异,进而减少中美大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促进中美大学生的有效交流。
二、研究现状
当今中外对于友谊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友谊定义的界定、友谊中男女的差异、友谊中的道德、义务和期望以及关于大学生友谊的研究等等。然而,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以上研究都存在一些局限性:① 以上研究大多基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人类学等,本文主要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友谊;② 研究对象大多为青少年,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在西安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③ 本文主要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中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为基础来分析西安中美大学生友谊观的差异以及各价值观的重要程度,同时也展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友谊观的转变。
三、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针对以下问题开展调查与研究:
(一)从“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文化维度的角度来看,中美大学生友谊观的差异。
(二)中美大学生友谊观差异的深层原因。
(三)中美大学生友谊观的变化趋向。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中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为基础来设计问卷,以忠诚和诚实,权利和义务为维度,研究对象为西安全日制本科院校的60名中国大学生以及30名美国留学大学生,再通过定量研究分析对比他们在朋友交际中这四个维度的差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冲突。从而为中美大学生提供合理和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他们在交友中遇到的问题。本研究的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4个情景,每个情景后附有7项选项(a=毋庸置疑的权利、 b=一定的权利、c=没有权利、d=帮助朋友、e=不帮朋友、f=忠诚于朋友、g=忠诚于事实和法律 ),做出选择后,写出其原因和理由。第二部分是关于价值观(忠诚、诚实、权利、 责任和义务、关系、 法律和法则、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理性和感性)对于个人的友谊观的重要程度进行的选择,选项分别为1=一点不重要、2=有点重要、3=比较重要、4=非常重要、5=极其重要。该问卷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五、数据分析与讨论
根据第一部分的问卷,中国大学生和美国留学大学生的在4个情景中做决定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没有美国大学生认为他们的朋友有毋庸置疑的权利期望他们去干什么;只有少数的美国大学生认为他们的朋友有一定的权利期望他们去干什么;而大部分美国大学生认为他们的朋友没有权利要求他们做什么。相反,大部分的中国大学生会选择他们的朋友有一定的权利期望他们去帮助他们做某些事;选择毋庸置疑的权利的人数比没有权利的人数较少。那么在d和e 的选项中,无论是中国大学生还是美国大学生,在以上的4个情景下,他们大多选择不帮助朋友(中73%和美76%)。在f和g 的选项中,同样是大多数中美大学生认为他们应该会选择忠于事实、法律和制度等,而不是朋友。
第二部分的问卷调查是以第一部分的场景为依据,进而选择各价值观(忠诚、诚实、权利、 责任和义务、关系、 法律和法则、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理性和感性)对于你个人的友谊观的重要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大学生更倾向于事实而不是忠诚于他们的朋友;相反, 中国大学生更倾向于忠诚于朋友而不是事实。美国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权利而不是责任和义务;然而中国大学生关注的更多的是义务和责任而不是权利。与美国大学生相比,更多的中国大学生认为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但是中美大学生分别有53%和53.4%认为法律法规是极其重要的。同时,中国大学生认为集体主义比个体主义重要;然而美国大学生认为个体主义比集体主义重要。在感性和理性方面,中国大学生更倾向于感性;而美国大学生更倾向于理性。
基于以上分析和结果,这部分主要从权利和义务、感性和理性、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四个方面来探讨中美大学生友谊观的差异及变化。
首先,在权利和义务这方面,中美大学生有着不同的观点。对于美国大学生来说,责任和义务被视为对他们自主权和自由的威胁。美国人信任依赖法律,因此更多地关注他们所享受的权利。然而,由于中国人的行为不仅受法律的限制,同时还有道德标准的规范,所以中国人认为他们享受权利的前提是履行其义务。因此中国大学生更注重义务和责任。其次,为了满足需求,人类出于不同的需要去建立自身的人际关系。根据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正处于从“关系”到“法规”,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的流动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保持长期互动的条件丧失,因此人们逐渐以理性的方式与朋友在内的其他人进行交流。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从情感联系转变为理性和相互依赖的关系。然而,美国大学生在友谊观中更倾向于理性的去做决定。这是因为从美国建立以来,美国就有许多法律法规来指导限制人们的举止行为,他们认为法律比道德更具有影响力。第三方面就是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Geert Hofstede 曾就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取向程度做过调查和比较,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取向占第一位,而中国社会取向于集体主义。美国社会强调个性和平等。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但是,集体主义的中国社会强调家族、亲情和关系。因此,在面对相同的情景时,中美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反应。此外,Yum 关于北美人和东亚人在人际关系模式取向方面做了对比研究。Yum 提到东亚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取向于特殊主义,而北美人则取向于普遍主义。这也就意味着东亚人在人际关系中会根据关系和环境来应用特定的规则和互动模式;而北美人即使在不同的关系和背景下应用一般和客观的规则,不会因人而异。总而言之,中国人倾向于特殊主义;美国人倾向于普遍主义。但是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的友谊观正从特殊主义向普遍主義转变。尽管美国大学生的友谊观仍倾向于普遍主义,但是有时他们也会根据特殊的情况来处理事情。因此,我们不能肯定地说,我们中国人属于特殊主义者,美国人属于普遍主义者。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可见权利和义务、感性和理性、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六、结语
本研究以塔尔科特·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的模式变量理论中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为基础来设计问卷,通过定量研究分析论证中美大学生友谊观的差异以及各价值观在他们友谊观中的重要程度,同时也展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友谊观的转变。研究结果显示与中国大学生相比,美国大学生在要求朋友方面的权利较少,相应地他们对朋友的责任和义务也就少。同时,他们对朋友的忠诚度没有中国大学生的高,但是他们诚实度比中国大学生的高。在性别差异中,与女性大学生相比,更多的男性大学生认为他们的朋友没有权利期望他们的帮助,但是更多的男性大学生选择去帮助他们的朋友。结果也反映出中国大学生做选择的倾向由感性开始向理性转化, 由人际关系向法律转化;美国大学生在做选择时,仍倾向于理性选择。总之,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大学生,我们都不能片面地把他们归到特殊主义还是普遍主义的范畴中,他们会因具体的情景和后果来做决定的。通过分析论证,中美大学生对彼此的友谊观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促进他们在交流中避免冲突,从而进行更有效的交流。(作者单位为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留学热的现象也在逐渐增温。中国和美国作为全球两个大国,相互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在搜狐的网页上,我们可以找到“2016留学数据:中国人爱去美国,美国人爱来中国”这样的标题。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美大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是无法避免冲突的。本文主要调查分析中美大学生友谊观方面以及各价值观的重要程度的差异,进而减少中美大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促进中美大学生的有效交流。
二、研究现状
当今中外对于友谊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友谊定义的界定、友谊中男女的差异、友谊中的道德、义务和期望以及关于大学生友谊的研究等等。然而,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以上研究都存在一些局限性:① 以上研究大多基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人类学等,本文主要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友谊;② 研究对象大多为青少年,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在西安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③ 本文主要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中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为基础来分析西安中美大学生友谊观的差异以及各价值观的重要程度,同时也展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友谊观的转变。
三、研究问题
本研究主要针对以下问题开展调查与研究:
(一)从“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文化维度的角度来看,中美大学生友谊观的差异。
(二)中美大学生友谊观差异的深层原因。
(三)中美大学生友谊观的变化趋向。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中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为基础来设计问卷,以忠诚和诚实,权利和义务为维度,研究对象为西安全日制本科院校的60名中国大学生以及30名美国留学大学生,再通过定量研究分析对比他们在朋友交际中这四个维度的差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冲突。从而为中美大学生提供合理和有效的方法来解决他们在交友中遇到的问题。本研究的问卷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4个情景,每个情景后附有7项选项(a=毋庸置疑的权利、 b=一定的权利、c=没有权利、d=帮助朋友、e=不帮朋友、f=忠诚于朋友、g=忠诚于事实和法律 ),做出选择后,写出其原因和理由。第二部分是关于价值观(忠诚、诚实、权利、 责任和义务、关系、 法律和法则、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理性和感性)对于个人的友谊观的重要程度进行的选择,选项分别为1=一点不重要、2=有点重要、3=比较重要、4=非常重要、5=极其重要。该问卷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五、数据分析与讨论
根据第一部分的问卷,中国大学生和美国留学大学生的在4个情景中做决定的调查结果分析如下。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没有美国大学生认为他们的朋友有毋庸置疑的权利期望他们去干什么;只有少数的美国大学生认为他们的朋友有一定的权利期望他们去干什么;而大部分美国大学生认为他们的朋友没有权利要求他们做什么。相反,大部分的中国大学生会选择他们的朋友有一定的权利期望他们去帮助他们做某些事;选择毋庸置疑的权利的人数比没有权利的人数较少。那么在d和e 的选项中,无论是中国大学生还是美国大学生,在以上的4个情景下,他们大多选择不帮助朋友(中73%和美76%)。在f和g 的选项中,同样是大多数中美大学生认为他们应该会选择忠于事实、法律和制度等,而不是朋友。
第二部分的问卷调查是以第一部分的场景为依据,进而选择各价值观(忠诚、诚实、权利、 责任和义务、关系、 法律和法则、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理性和感性)对于你个人的友谊观的重要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大学生更倾向于事实而不是忠诚于他们的朋友;相反, 中国大学生更倾向于忠诚于朋友而不是事实。美国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权利而不是责任和义务;然而中国大学生关注的更多的是义务和责任而不是权利。与美国大学生相比,更多的中国大学生认为关系是极其重要的;但是中美大学生分别有53%和53.4%认为法律法规是极其重要的。同时,中国大学生认为集体主义比个体主义重要;然而美国大学生认为个体主义比集体主义重要。在感性和理性方面,中国大学生更倾向于感性;而美国大学生更倾向于理性。
基于以上分析和结果,这部分主要从权利和义务、感性和理性、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四个方面来探讨中美大学生友谊观的差异及变化。
首先,在权利和义务这方面,中美大学生有着不同的观点。对于美国大学生来说,责任和义务被视为对他们自主权和自由的威胁。美国人信任依赖法律,因此更多地关注他们所享受的权利。然而,由于中国人的行为不仅受法律的限制,同时还有道德标准的规范,所以中国人认为他们享受权利的前提是履行其义务。因此中国大学生更注重义务和责任。其次,为了满足需求,人类出于不同的需要去建立自身的人际关系。根据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正处于从“关系”到“法规”,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众所周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社会的流动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保持长期互动的条件丧失,因此人们逐渐以理性的方式与朋友在内的其他人进行交流。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从情感联系转变为理性和相互依赖的关系。然而,美国大学生在友谊观中更倾向于理性的去做决定。这是因为从美国建立以来,美国就有许多法律法规来指导限制人们的举止行为,他们认为法律比道德更具有影响力。第三方面就是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Geert Hofstede 曾就四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取向程度做过调查和比较,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社会中的个人主义取向占第一位,而中国社会取向于集体主义。美国社会强调个性和平等。每个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但是,集体主义的中国社会强调家族、亲情和关系。因此,在面对相同的情景时,中美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反应。此外,Yum 关于北美人和东亚人在人际关系模式取向方面做了对比研究。Yum 提到东亚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取向于特殊主义,而北美人则取向于普遍主义。这也就意味着东亚人在人际关系中会根据关系和环境来应用特定的规则和互动模式;而北美人即使在不同的关系和背景下应用一般和客观的规则,不会因人而异。总而言之,中国人倾向于特殊主义;美国人倾向于普遍主义。但是根据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的友谊观正从特殊主义向普遍主義转变。尽管美国大学生的友谊观仍倾向于普遍主义,但是有时他们也会根据特殊的情况来处理事情。因此,我们不能肯定地说,我们中国人属于特殊主义者,美国人属于普遍主义者。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可见权利和义务、感性和理性、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及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六、结语
本研究以塔尔科特·帕森斯 (Talcott Parsons)的模式变量理论中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为基础来设计问卷,通过定量研究分析论证中美大学生友谊观的差异以及各价值观在他们友谊观中的重要程度,同时也展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友谊观的转变。研究结果显示与中国大学生相比,美国大学生在要求朋友方面的权利较少,相应地他们对朋友的责任和义务也就少。同时,他们对朋友的忠诚度没有中国大学生的高,但是他们诚实度比中国大学生的高。在性别差异中,与女性大学生相比,更多的男性大学生认为他们的朋友没有权利期望他们的帮助,但是更多的男性大学生选择去帮助他们的朋友。结果也反映出中国大学生做选择的倾向由感性开始向理性转化, 由人际关系向法律转化;美国大学生在做选择时,仍倾向于理性选择。总之,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大学生,我们都不能片面地把他们归到特殊主义还是普遍主义的范畴中,他们会因具体的情景和后果来做决定的。通过分析论证,中美大学生对彼此的友谊观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促进他们在交流中避免冲突,从而进行更有效的交流。(作者单位为西安财经大学行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