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来源 :园丁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一部分,而学生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他们有时精神不振,有时过度兴奋,有时茫无头绪,有时没有信心。这就要求教师用生命的活力影响学生,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愿望,从学生的回答中听出创新,能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学生感受关注,使学生觉得你的精神脉搏与他们一起欢跳,让学生争论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愉、发现的惊喜……。
  
  1 寓教于乐, 激活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豪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是学生的主体活动,只有主体积极参与,产生探索欲望,才能过到创新的要求。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朗读、讲演、猜谜、竞赛等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学《一株紫丁香》一文,可播放或师生齐唱《每当走过老师的窗前》,便将学生的思绪带到了看教师工作的样子。
  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感到自由,不受压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勇于从内心说出三句话:“我敢试,”“我能行!”“我有不同看法”;学生才有亲切感,安全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主体参与和竞争意识,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力。
  
  2 质疑活化,孕活力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创新的开端,也是创新的动力。课堂上,学生带着教师或自己的疑难,有目的,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边阅读,边思考;边观察,边分析。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直接获取知识。这样避免了学生阅读的盲目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提出这样的尝试问题:“你们有没有比诸葛亮更好的借箭办法?”学生沉浸在对诸葛亮敬佩之情中,一听到此问题,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向诸葛亮发起了挑战。有的说:“不用草靶,用磁铁人。”有的说:“用人泡沫人。”学生的回答都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3 竞争合作,显活力
  
  教学活动并不是个体孤立的活动,而是班级集体中的群体活动。既要竞争,又要合作,鼓励学生竞争。学生要敢于发表意见,学会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的群体创新精神,目前的学生,我行我素的倾向性较强,更应该培养合作精神,合作解决问题。
  学生争论、竞争是合作的重要形式,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争论、竞争,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集思广益,在讨论合作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例如:教学五年级《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时,教师设计一道判断题:“作者的心情很愉快。”学生思考后,大部分认为是对的,也有认为错的。这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各小组展开争论。争论后各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前发表争论的结果。“对”的小组认为:自己的花让别人欣赏了,心情当然很愉快。“错”的小组马上反驳:种花的人却欣赏不到自己家里的花,总有一些不大愉快的心情。从学生争论中无不展现着一种创新精神。
  
  4 练笔感受,现活力
  
  课堂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然而操作起来,教师往往越俎代庖,唱独角戏;教师讲,学生听(讲的有味,听的无神);教师问,学生答(问得多,答得无力),不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和思考过程,渐渐的学生必然会丧失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养成了一种不思不参与不写的惰性心态,成了听众观众(优等生,其能力发展也相当有限)因此,在考查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时,教师常常发现,大部分学生听而不闻,似懂非懂;答非所问,欲言又止;读不成句,断断续续,写不成文,乱句成堆,素不知这是教师自己包揽的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减少没必要的提问、分析,让学生多读、多思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多体验。做到读有所感,感有所获,再让学生把“获”用文字表达出来。五年级学习了《再见,亲人》,我让学生按自己的感受写中朝两国人民依依惜别情景。有的写到:“一位朝鲜大妈紧紧握住志愿军战士的手,眼含热泪,用颤抖地声音说,别忘了给我来信啊……”。有的写到:“一群小朋友围住一位志愿军战士,叫嚷到,叔叔别走,别走再教我们识字,再给我们讲打美国鬼子的故事……”。或者让学生写,如果你们也在场送别,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同学们都写得很感人。
  
  5 读中感悟,展活力
  
  朗读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要精心设计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使学生始终处于享受的读书之中,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学《葡萄沟》一课第二自段时:按时间顺序描写了葡萄架枝叶的茂盛,葡萄的五光十色,老乡的热情好客,用词恰当,语句优美,是朗读积累的好素材,我抓住这段文字,学生先自读自悟,再同桌互读互检,而后展示指导,最后背诵积累。朗读是基础,只有熟读成诵,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而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对语言的理解、运用也就越准确。正如郭沫若所说:“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所以,朗读积累可以发展课堂活力。
其他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每个人有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个性,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也会因人而异,从中所得到的也各不相同。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为什么就不能为我们展示五彩缤纷生活呢?原因是我们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得僵硬 、呆板 、充满着空话、套话。怎样让每一个孩子喜欢写作
期刊
人生中我们会经过次约会,比如与家人、与朋友的约会,而我万万没有想到,我会与我的学生有过一次特殊的约会,让我产生了今天这样的强烈的写作欲望。  说它特殊,是因为它是出于师生之间,并且与一桩校园连环盗窃案有关,具体经过究竟如何,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们学校,由于地处偏僻,大多数学生的家离学校很远,交通又不方便,所以星期天部分寄宿学校的学生就要提前到校,以便迎接一大早的星期一的课程。而班主任星期天晚上也
期刊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趋向。兴趣是诱发学生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内部动因,是学习的挚友和一种原动力。凡是使人们感兴趣的事物,人们必然力求去认识它、了解它、掌握它。   朱熹说:“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基于这一点,笔者进行了初中地理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尝试性研究,发现有许多种方法对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教学成果起到积极的
期刊
“文章不厌百回改”、“吹尽狂沙始到金”,正确、认真、细致地修改作文,是好作文诞生的摇篮。但是,在学生作文过程中,很多学生没有修改作文的习惯和正确修改作文的方法。有的学生写完作文连看也不看就交给老师,有的学生写作文时就感到文理不通,写完后也不修改,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写作文是我的事,修改是老师的事”,连作文不会写的字都不查字典,空着格让老师填。如何培养学生自觉修改作文的能力呢?    1 把作文修改作
期刊
生命何其短暂,如何使有限的生命变得无限精彩,如何让中学的语文课堂更适合学生生命的轨迹,应该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以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以尝试让学生更好地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进而去探索生命的奥秘,提高生命的境界,提升生活的质量。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生命的质量,发展生命个体的个性特点
期刊
数学学科要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并受到思想教育”。因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兴趣第一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思考,获取知识,不断地给予学生信心和力量,及时调节学习热情,使学生始终处于精神充
期刊
科学家培根曾说过:“好奇心是孩子智慧的嫩芽,提问则是孩子求知欲发达的标志。”这句话生动的说明了孩子爱提问,正是对周围事物反映灵敏善于思考的表现。而在课程指南学习活动目标中提出幼儿有观察、探索周围事物与变化发展的兴趣。那么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使其具有问题意识,是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探索活动的前提。那么教师如何在主题活动开展引导幼儿内在的更多问题,使其具有问题意识,并循着自己的问题自发地去探究。
期刊
有这样一则资料:在中国目前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划入“差生”行列的学生达到5000万人,相当于一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这个惊人的数字对于21世纪中国的前途和数以万计的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而义务教育阶段打造出的“差生”,往往跨入了职业学校的大门。在家庭、学校、社会诸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职校生的德育工作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一
期刊
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作为爱,她具有高度的责任性(从培养民族接班人的高度出发)、高尚的无私性(如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教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著名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至今想起仍颇为感动.他说:“从旱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是为爱所唤起,并
期刊
作为一名再普通不过的中学老师,有幸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赴英国学习交流,整个学习过程中,作为中国人,我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中国老师无论在专业水平,各类活动以及教法的交流中都展示了中国人的风采和志气,让英国和其它国家的专业人称道中国和中国人NICE ,然而,回顾来回的整个程序,心中隐隐地总有一些东西在刺激着我的神经,让自己的心灵不安,思前想后,还是说出来的好,说出来了,释放了,和有共感的同行沟通交流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