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德育的现实反思中促进德育机制的创新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349703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机制创新是高校德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在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反思中建立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德育机制能促使其健康、规范、有序的发展。机制创新的途径是: 努力实现客体需要和主体要求的利益机制、全员动员与社会参与的育人机制和德育主渠道和多渠道管理机制。
  关键词:高校德育;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一、高校德育工作的现实反思
  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德育在其中处于首要的位置,因为它的最终生成品是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特别是在高校,它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的灵魂——人的素质和教育质量,关系到教育的主体对象最终能否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能否健康成材并自觉服务于社会。传统德育工作中存在一些片面性,突出地表现为重教育者主体,轻受教育者主体;重德育教育的社会价值,轻德育教育的个体价值;重为政治服务的工具价值,轻完善人格和全面发展的目的价值等。虽然这些目前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克服,但仍在不少人头脑中广泛存在,影响了德育的实效,因此必须不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分析高校德育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一)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确立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进一步拓展了竞争领域。现实生活中主体的自主性、获利的合理性、竞争的激励性、发展的多样性使得社会富有活力与生机;同时竞争也导致人们注重具体的、眼前利益的功利发展倾向和忽视全局、长远利益的持续发展倾向。大学生受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往往按市场的需要塑造自己,不仅导致了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也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高校学生在思想上、信念上、追求上产生动摇、困惑和彷徨,从而引起思想与行为上的失衡。同时市场经济要求人们遵循价值规律,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极易使一些量化的、有形的、能指标化的价值取得优势地位,进而导致社会分配上的现实不平衡。在高校,不少大学生忽视思想道德修养,一味追求分数、荣誉、物质利益,在学习和科研上甚至出现了以金钱取代认知的钱学交易。
  (二)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科技发展与信息流变进一步扩充了虚拟领域。文化传播的媒介种类多,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且反复强化,其影响已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在科技知识信息的海量增长与迅速更新,以及虚拟社会的建立提供丰富资源与优化资源平台的同时,也造成对人文的挤压和阻碍人全面发展的因素,技术性思维、微观具体思维、快餐文化的强化与人文思维、宏观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弱化形成鲜明对照。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形成巨大冲击。同时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强有力的主导精神文化又缺乏,与主导精神文化紧密相联系的社会主导价值观、人文精神也没有形成,这样在思想意识领域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空白”地带,给各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及邪教思想的传播造成极其有利的条件。不少大学生面对大量信息和大众传媒的反复强化,来不及思考便接受了具有流行色调的趣味标准和外在引导,进而导致个体独立的判断能力趋于衰退和批判否定能力的弱化。
  (三)社会两级的拉大,进一步增大了大学贫困生数量。近年来,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特别是一些地方高校和西部高校里数量巨大的群体。虽然许多高校都基本形成了奖、勤、贷、减、补、助的多渠道、多方位的帮困助学体系,但高校和社会对贫困学生的德育工作的力度却远远不够,使得贫困生在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二、高校德育创新机制探析
  高校德育机制研究是对以往研究方式的一种综合,同时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推进和社会的急剧变化的新形势,德育工作的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和思路。
  (一)在功能的定位上,要努力实现客体需要和主体要求的利益机制
  一要正视、解决好客体需要和主体要求之间的矛盾。开展德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客体认同和接受主体政治的主张和要求,然而,由于主客体处在不同的利益立场,也由于客体的思想境界所限,主体要求与客体需要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背离“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从客体需要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做好引导升华工作,就必然是“大道理讲不实、小道理讲不好”,造成主体要求与客体需要之间人为的对立,致使客体对主体教育的冷漠与蔑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尊重并满足客体的利益需求,先达到“利益认同”,再引导升华到主体政治要求最终实现“价值认同”的目标,当前,大学生思想发生的种种变化,无不与他们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与其现实需要紧密相联,更要求我们要深刻理解上述理论,充分挖掘接受动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人情味、更具亲和力,实现其崇高目的与科学手段的完美统一。
  二要找准结合点,引导客体需要,实现主体要求。在我党成长壮大的历史上,尤其在革命战争年代,思想政治教育为了服务于完成当时的政治任务,总是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入手,引导大家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最终升华到为党的政治目标而奋斗,在取得广大人民群众地衷心拥护和支持中保持了自身的巨大威力。新的历史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决定了客体利益与主体要求根本上的一致。因此,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学生坚信,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从而为妥善解决主体政治与客体需求的矛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立足大学生的利益需要,着眼于“以利导义”,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等服务途径,构筑从利益认同走向价值认同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容体系,实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心理归属。
  (二)在内容的设计上,要努力实现德育主渠道和多渠道管理机制
  一是发挥好课堂教学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有效整合多种资源,将知识共享转变为价值共享。随着高校管理制度的改革,学生的各种校园生活之间开始分化,课堂外的生活(如职业生活、婚恋生活、虚拟生活、社会生活、社团生活等)比重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大,遇到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加的复杂。这就给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所以面对信息需求量极大的大学生群体,高校不应将重心停留在知识共享的层面即简单的内容罗列,应该以价值共享,提供可以传达价值观的、影响学生思想的内容,大力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等主流思想。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领和武装青年大学生的主观世界,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的基础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
  二是建立服务性校园网络,要将管理手段转变为工作平台。以往,各高校通过技术监管、实名注册、删除敏感网帖等技术手段来监控网络舆情,往往容易激发学生主体的抵触情绪。我们应该从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和常态管理转变,把新媒体当做日常性的工作平台,在课堂讲授等传统方式外,利用网络、博客、QQ、短信等新媒体手段来开展工作,建立“网络红客队伍”,这支队伍可以由校园网BBS版主、网络管理员、学生党员、学生骨干等组成,平时积极活跃在校园网BBS各个论坛版块以及与学校相关的论坛贴吧中,采取“疏堵结合,交流沟通”的办法,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通过校园网BBS密切关注大学校园中出现的焦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与学生之间进行良性互动,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在突发事件等关键时刻,要立即开展舆情监控,及时作出判断、给予答复、澄清事实。
  (三)在形式的构建上,要努力实现教职工与学生参与的全体动员育人机制
  一是应要求学校建立校领导联系教学单位、校领导上党课和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实行了处级干部和教师联系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进学生公寓值班、学生信息员、与学生家长联系等制度,真正做到贴近学生,人到位、事到位、心到位。
  二是开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通过参加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开展“三下乡”、“四进社区”的社会实践,让学生感受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通过举办艺术节、学术研讨、知识讲座、读书活动、演讲、影视评论、业余党校等形式,辅之以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挂职锻炼等各种社会实践,使他们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化对自身潜能的认识,在自我教育中锤炼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岩青.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世纪桥,2010,(09).
  [2]郑永廷.教授谈对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的看法——纪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建20周年系列论坛之一.
  [3]张瑜,张再兴.高校网络信息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J].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摘要:根据历史背景、风格特征来比较明代家具与清代家具,指出明清家具具有造型大方、线条多变、装饰丰富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明清家具;艺术风格;比较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1    一、历史背景  (一)明代家具的历史背  1、宋代家具的发展为明式家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宋代,是中国家具史上空前发展的时期,也是家具空前普及的时期。家
期刊
摘要:“健康第一”是当前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与改革方向,构建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当前体育课教学改革实践,探索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推动高校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
期刊
摘要:市场经济体制的高校就业工作应“以线带面”,即建立“以系为主体,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的就业工作体制尤为重要。本文以襄樊学院就业工作为研究对象,就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运行体系的构建作了探析。  关键词:就业工作;运行体系;个性化;定向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1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中毕业生人数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出现的双语教学热,提出各个高校不应盲目,照搬他人模式,而应根据本校生源和师资情况,采取灵活方式,分步骤的实现全英文授课,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语教学的优势。  关键词:双语教学;生源;师资配备;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1    一、双语教学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与日俱增。这种国际
期刊
摘要:新疆民族牧区城镇化道路不同于其他地区,不能简单地从经济效益来评价其成本收益。从牧区现代化建设、可持续发展以及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等多角度评价其城镇化投入所取得的效益,其城镇化有益于提高整个牧区的社会发展指数和牧民的国民幸福指数。因此,从民族牧区的长远发展和现实情况来看,民族牧区实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以及牧区和谐社会的构建都需要以牧区城镇化建设为依托。  关键词:新疆民族牧区;现代化;可
期刊
摘要:北部湾将建设成为国家“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的发展规划对广西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从北部湾区域经济下复合型外语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基本思路以及实现北部湾区域经济下复合型外语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举措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大学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实施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
期刊
摘要:A级考试即英语应用能力考试(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s),适用对象是高职高专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文章以2006级学生的一次A级考试成绩为例,通过分析考生的成绩发现考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并对此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A级考试;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1    从200
期刊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录像观察统计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姚明近32场比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两队比赛中,姚明抢位与接球区域存在显著性差异。认为:面对姚明运动生涯最后的运动黄金期,中国队应该最大限度开发和使用姚明身上巨大的进攻威胁。  关键词:中国队;火箭队;投篮区域分布  中图分类号:G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期刊
摘要:王维、孟浩然是盛唐田园山水诗的杰出代表,比较二位诗人的登高诗,我们可知,王维的登高诗侧重于“观”效应,重写远眺所见,固守一个由“见”而至“不见”的模式,“见”眼前之景,想“不见”之人、事、物,其感多“悲”;孟浩然的登高诗侧重于“游”的效应,登临所“见”的事物,只是切题而已,主要写游览的活动,其情多“乐”。这种不同主要是南北不同的地域文化造成的。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登高诗;地域文化  中
期刊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意义;具体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