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智慧”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的101种可能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048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人才培养,关乎国家未来发展与核心竞争力,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源泉。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人才成长的黄金期是青少年时期,正好是在学校接受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国家未来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指明了学校育人方式改革的方向与目标。
  育人方式改革需要紧扣创新的时代脉搏,关注当下、放眼未来。随着后疫情时代、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到来,人们进入一个具有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的“乌卡时代”(VUCA)。教育并非真空地带,和社会、经济、政治一样,面临着科技、国际社会动荡、社会根本性变化等三大挑战。止步不前的固化思维,无法教育出拥有应对不确定未来“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在学校育人方式改革上,北京一零一中从“生态”和“智慧”两大关键词破题,基于整个人生长度和整体生命宽度的学校教育,着眼新技术运用与智慧化教学手段的教学质量提升,探索“生态·智慧教育”带来创新人才培养的多样未来与无限可能。
  “生态·智慧”理念引领:打造适宜生命成长的校园
  “生态”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尊重生命、尊重个人成长规律、尊重教育规律。“智慧”是一种教育手段,其核心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精准支持。“生态”与“智慧”并重,应是未来学校实现优质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
  “生态·智慧”教育是绿色、开放、舒适、宜人的,尊重生命和人成长规律的教育。学生的成长就像枝繁叶茂的大树,片片不同、自带特点,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同时,教会学生尊重生命、学会生存、学会共处,让教育与生活相通。智慧不同于智力,是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括感知、知识、记忆、分析、包容、决定等。培养学生不仅具有解答具体题目的能力,还有更高层次的分析问题、审辩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协作能力、谈判能力、领导力和决策能力等。
  在“生态·智慧”理念下,北京一零一中学架构了“4H课程”:头脑(Head),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批判思维、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灵(Heart),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心灵就是学生的品德,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洞察分享、合作包容和处理冲突的能力;双手(Hand),即劳动教育和实践探究,重视学生的劳动能力,特别是重视给予能力;健康(Health),包括身体的健康和生活方式的健康。
  在生态智慧教育中,学校和课堂可以成为四个场域:生活场,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得到成长,成长永远是自己的事,教师无法替代,教师需要做的是给学生的成长提供适合的气候、环境、土壤、阳光以及养分,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更好的成长;思维场,课堂有利于学生高智慧的形成与发展;情感场,课堂有利于学生情感世界,在自由和谐的氛围当中陶冶和美化。这也是人工智能为什么无法替代教师,因为教育的过程一定是教师跟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与碰撞;生命场,校园对人的一生都非常重要,课堂的缘起和归宿都是生命的健康成长。
  “生态·智慧”教育重视目标追求。教育是人生命活动的过程,课堂是适宜生命成长的良心生态系统,让生命得以自由生长与和谐发展。生态智慧课堂的目标是构建生态成长和智慧生成的场域。尊重每个生命的成长和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
  “三层八维”课程结构: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引领
  2020年1月,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选拔培养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且综合素质优秀,或者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以解决国家未来发展中将面临的“卡脖子”等技术难题。而“强基计划”又特别强调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优秀人才的培养,撬动了高质量教育教学的改革。
  在“强基计划”背景下,需要建立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2020年,一零一中有幸成为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国家示范校,更应担当起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奠基工作。
  一零一中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未来卓越的担当人才,坚持“基础宽厚、勇于创新、个性健康、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命、生活、生长,让教育回归生命,让学习自然发生;让教育更有情怀,学生拥有自己的小追求,懂有品位的生活;构建良好的生态,让学生健康快乐地生长。
  基于这样的理念,一零一中学以学习为中心,构建“三层八维”的课程结构。其中,“三层”指的是基础能力、拓展融通、实践创新;“八维”则是根据国家新课程改革中的要求进行了八个维度的整合。“三层八维”的课程结构初步建设形成三层金字塔型,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开放性科学课程体系。依托于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和研究,一零一中学在8大领域中,构建了32个不同的系列,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进行整合。
  “生态·智慧”学校还应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系统推进,最终呈现“五育并举”到“五育相融”再到“五育互育”的实践探索。站在全面育人的高度上看待“体美劳”,就是要“面向全体、全面落实”。以前有些学校会通过特色社团来“争光”,以此证明学校“全面发展”的做法,这样的做法应该摒弃。因为要做到“面向全体、全面落实”,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必须融入整个课程当中,融入学校生活当中。
  还要打破“一进课程就是考试导向”的惯性思维,体育对于品格的锤炼,美育对于审美品位的提升,以及劳动教育对于积极人格的引导,这些都是在深刻持久的体验中获得的,而不是考试能够简单衡量的。
  加强“五育并举”,积极探索新时代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形式,探索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有效评价办法。将学生从相对单一的学科学习引导向更广博的知识拓展与能力锻造,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成长,才能实现教育理念的提升。
  三大学院: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
  在“强基计划”背景下,要建立中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仅有理念或只谈具体做法,是远远不够的。教育过程所有的“优化”,基于课程。但光有课程,没有实施主体是不行的。我们需要设立机制、搭建平台,让学校成为一个百花齊放的校园、一个开放的实验室,既关注全体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的提升,也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让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得到个性化的满足、多元化的成长。   一零一中通过建立三大学院、九大书院,搭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各具特色的培养平台。学生发展中心的翔宇学院,下设四宜书院、浩然书院;国际教育中心的GITD学院(Global Innovation and Talent Development),下设云翥书院、C—IP书院(China—International Program)、C—CAS书院(China—Creativity/Action/Service);课程教学中心的英才学院,下设一知书院、学森书院、六韬书院、圆明书院。
  以“立德树人,责任担当”为目标的翔宇学院,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涯课程设计和实施,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协调组织家长导师和学长团,以满足学生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上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持续动力,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变化的能力。
  “在地化教育”是翔宇学院的主要育人模式,以当地社区和环境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一种个性化的学习体验。翔宇学院通过当地社区和环境为基础,为学生提供一种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创造一种熟悉并吸引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得以通过生态、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不同视角认识世界,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通过开展基于探究性学习、跨学科学习、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设计思维,帮助他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不同于以德育教育为核心的翔宇学院,国际教育中心的GITD学院重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GITD学院在引进与比照主流国际课程基础上,推动中国基础教育与国际接轨,借人之长,补己之短,开发与形成融合中外教育精髓的、富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使其融入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与中国价值观。
  其中,云翥书院旨在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增强国际理解力。C—CAS书院着重研发和实施富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创新人才培养项目、课程与活动。C—IP书院引进国际学术课程,实现与本土化课程的融合。三大书院共同打造了GITD学院博采众长、横贯中西、兼具民族特色的风格,不仅让国际课程更加适合中国学生,同时也让中国基础教育经验成为可供世界学习的范本。
  “均衡优质、培养卓越”是学校课程教学中心关注的重心,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以学生为中心,全力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让优秀学生出得来、发展好。为此,2019年,一零一中学建立了英才学院。
  英才学院下设四个书院:一知书院,主要是对接五大联赛;学森书院,主要进行科学探究;圆明书院,关注人文艺术;六韬书院,关注领军人才。在英才学院里,更重要的是构建特色课程。比如,大师引领课程、科学实践课程、航天特色课程等,为学生提供与科学大师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学校也由此成立了很多社团。
  创新人才的培养还应有系统的顶层设计、形成培养的链条,打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培养壁垒,形成真正的合力。这不仅要在高校招生上做好对接,更要架构与高校衔接的课程、教学、评价标准等,开发对标大学科研院所的高端课程,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成长通道。
  近年来,一零一中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对接,先“强基计划”一步将基础学科在中学阶段夯实。英才学院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创新学院以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等1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联手,致力培养响应国家重大需求的创新人才,由国内最高水平的专家和院士领衔,在英才学院创建实验室,并亲自担纲指导。
  在教育集团内部,英才学院采用项目式培养的新模式,尝试混龄、跨学科的培养,打通小学、初中、高中学段的拔尖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过程中学段的界限,突破年龄、年级、校区的限制,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深度学习、无边界学习提供支持和服务。学院由四个群体组成:一是混龄的中小学生,二是跨学科的教师团队,三是支持学习的大学生团队,四是专业引领的科学家团队。所有人聚合在实验室这个平台之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相应的课程进行学习。
  英才学院还制定了一套“五个一”标准,即一个平台、一套课程、一本教材、一个团队、一批成果。“一个平台”,是指建设高端实验室;“一套课程”,是打造基于实验室平台和基础教育相衔接的STEAM课程;“一本教材”,编制适合PBL学习方式的教材;“一个团队”,培养一个学生混龄团队和跨学科教师队伍;“一批成果”,不断推动学生各项竞赛获奖、创造发明、教师科研成果等。
  目前,在英才学院,生命科学实验室、智能无人系统实验室、同济实验班、未来影像工作坊……基础学科与科学前沿的无缝衔接,尊重规律、形成良好生态的创新人才培养,都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教育4.0时代:让学习更“智能”
  教育是一个不断迭代发展的过程,是“教育1.0”向“教育4.0”的跨越升级。教育1.0时代,人类文明处于“釆摘与渔猎文明”时代,教育以发展学习者的生存技能(狩猎、采集、捕鱼、缝制衣物、战斗)为主,主要靠言传身教,采取师带徒的形式。教育2.0时代,人类进入“农牧和养殖文明”时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教人“如何做人”和“如何做官”,主要方式是面授和自主阅读。这一时期就出现了书院。教育3.0时代,人类进入“机器工业文明”时代,教育主要教授现代科学知识及发展专业技能,主要方式是面授和阅读活动,在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里以“秧田式”的模式批量实施。教育4.0时代,随着互联网及智能终端设备的迅猛发展,人类文明跨入“信息智能文明”时代,教育目标从“传递知识”走向“发展心智”,教学方式从“纯线下”转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学习场所突破空间的限制。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4.0时代在某些方面是向教育1.0时代回归,回归到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但它又不是单纯的回归,其核心属性在于教育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变得无边界,终身学习成为常态。
  在教育4.0时代,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4.0等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北京一零一中开始探索人工智能环境下的生态智慧教育,搭建教育资源平台、个性化学习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课程随时切换,让教学方式从“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
  2019年,北京一零一中作为海淀区首批17个重点典型科技应用场景,打造智能个性化学习平台应用场景,是教育智慧场景唯一的一所学校,将推动人工智能在中小学校管理和教学中的全流程应用。
  同时,学校推出“智慧课堂4.0”绿色智能教学系统,融合“新课堂、新课改、新理念、新模式、新评价”五位一体的理念,精准构建了师生智能教与学终端。该系统课前可为教师提供智能备课辅助,贴合新课改,为教师建设了体系化课程资源,实现高效精准备课;课中可实施纸笔互动反馈,充分满足师生教学需求;课后可提供同步作业、移动学习、智能测评等模式,满足不同教学场景需求。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校提前运行了“OMO(线上—移动—线下)一体化学习平台”。所谓“OMO”就是线上和线下深度融合,通过线上线下融通的学习场景、灵活多元的学习方式和富有弹性的学校组织,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为学生提供私人定制化的教育。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智慧教育技术强力支撑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得以“外化”,课堂中能真正呈现“学习发生的过程”,教师更及时有效地掌握教学任务的适切性,更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反馈指导;教师评价、生生互评、自我评价贯穿始终,让“教—学—评一体化”的精准化教学成为可能;让学生完全浸润在信息技术营造的学习环境中,多元化、数据化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也让学习变得更“智能”。
  面向未来的教育新模式,一定是智慧與人文并举。在科技赋能教育的同时,需要我们积极将科技成果为我所用,助推教学,将智能与人文关怀、精神引领相结合,才能让学校教育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助力。
其他文献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新时代全面育人的内在要求。只有家校社多方联动、紧密配合,才能让学生在层层拓展的教育同心圆中收获无限成长。在史家育人实践中,我们在家校同行、校社携手两个向度上努力为多方共育拓局,让合意合力合作的育人空间越来越广阔,让共识共为共享的育人成果越来越丰硕。  在家校同行中,我们着力延展亲子服务学习活动构建的家国场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博物馆亲子学习活动,让孩子与家长一起感悟中国历史、激扬文化
以小学数学故事课程为例,一方面数学故事课程兼具数学文化的渗透及数学教学文化的塑造等育人因素,另一方面数学故事课程独具的激趣、至善、孕思、审美、联结功能基本涵盖了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三个维度的育人目标,这些目标可以通过主题贯穿、课堂融入及社团推进等实施过程来实现;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把准用数学思想和数学精神滋养学生的育人指向,切不可泛滥过度,偏离育人方向。
濮阳市油田第十二中学创建于1979年,是河南省文明校园、河南省首批义务教育标准化管理特色校。学校以“做最好的自己”为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建设特色鲜明的学校文化,打造高品位、高质量的文明校园,使校园成为师生留恋的精神家园和幸福乐园。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一是树立现代办学理念,规划学校愿景,明确办学目标,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德育是学校教育之魂,是学生成长之基。上海市育人中学在地域德育资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铁军精神”的多维德育课程,挖掘多维立体的课程内容,开展常态化、多样性、体验式的课程实施活动,取得了良好教育效果。  “铁军精神”德育校本课程的内涵  作为浦东新区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革命传统教育联系点,学校始终传承“铁的纪律、铁的拼搏、铁的担当、铁的信仰”,并提炼出与之对应的“守纪精神、担当精神、拼搏精神、信仰精神”,
读书,是汲取精神营养的重要途径。教师阅读,是提升教师职业修养与专业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源动力。教师阅读不仅关乎教师群体,同时也关乎下一代,甚至关乎全民阅读的成败。为了解当前中小学教师的读书现状(阅读正式出版的纸质书籍和电子图书资源,不包括教参),以及他们在这方面遇到的困惑,《教育家》杂志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读书现状调查。本次调查方式为通过问卷星随机发放线上问卷,共回收来自全国范围
从湖南邵东一学生持刀将班主任杀害,到黑龙江15岁女孩杀母藏尸,近年来,时而发生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令人触目惊心。那些向亲友、师长举起的拳头和利刃,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孩子对于生命的残忍和漠视。不知从何时起,不少孩子开始表现得迟钝、麻木、冷漠。他们看不见春花秋月、听不见鸟语虫鸣,对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发展、他人的命运漠不关心,眼里只看得到分数,一心只关注自身的利益。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会教出如此无感而冷漠的孩子?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八个教育现代化基本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最根本的是,一切从“人”的发展出发、面向每一名学生。而这与回归教育初心的素质教育理念相符,即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为实现“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提倡素质教育,重塑学校新生态应成为每一位校长思考的问题。学校的办学理念、治理模式应如何转变?
教育是走向未来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基础教育,就是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小学是一个人习惯养成、道德涵养、精神发育、心灵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原始点。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育从每一个家庭中开始,家庭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性。家庭是
美国歌手鲍勃·迪伦曾说过一句话:“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则只是被淋湿。”  不知从何时起,能感受雨的孩子越来越少。很多孩子看不见叶枯树荣、听不见鸟语虫鸣、无感于四季流转,甚至对国家的未来、社会的发展、他人的命运漠不关心……  迟钝、麻木、冷漠,正在侵蚀孩子们的心靈。  在“两个辛丑年的对比”火上微博热搜之际,湖南宜章一教师自制视频,希望告诉学生“弱国无外交”,结果,有的学生对此毫不关心,视频放至
STEM是综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多学科的跨学科教育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多渠道、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其理念符合科学人才培养要求和科教强国总体目标。为此,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以STEM教育探索孵化创新人才的可行路径。  STEM教育具备以下特征。第一,趣味性。内容游戏化,将基于探索和目标导向的学习嵌入游戏,让学生进行探索和学习。第二,协作性。学生在群体协同中相互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