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改革是“国际理念、本土行为”,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优质教育资源偏少,文化底蕴较低的邊疆少数民族地区,需要教师们在课改中始终坚持理性精神,更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发挥各自的教育智慧,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积累和提升。
关键词:课程改革;理性精神;教育智慧
一、部分教师在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深入一线听取全市各中心小学及完小的数学、语文和科学等课后,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三维目标被虚化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教学中把扎实的“双基”训练作为新课改中第一要革命的对象,教学中弱化“双基”的教学。事实上,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养成是离不开“双基”的。二是三维目标教学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教师过分偏重知识的积累,加大记忆知识的量。学生的发展应是在学习、理解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启发式教学被庸俗化为问题式教学
教师错误地把满堂问答当作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设计成问答式,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如教师设计的问题:“同学们,水往低处流还是往高处流?”学生高声回答:“高处”,又问:“一桶水满了后,多余的水是从桶里往上升还是往下流?”“学生回答:“上升”“往下”……如此教学,表面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实质却丢失了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教学任务,课堂互动的氛围中却没有教师充满智慧的巧妙引导,课堂中有学生热烈的质疑,却没有教师打动心灵的启发。新课程中的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用智慧激活学生思维,建立“问题设置—激发兴趣—启发解疑—师生互动—思维碰撞—评价反思”的教学模式。
3.合作有形而无实
教学中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形式不能为内容服务,如有的教师在刚入学几个月的一年级学生中组织合作学习,小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一片混乱。学生只是组合在一起茫然地讲讲话就分开,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
4.凸现学生的主体却缺失了教师使命
教学实践中把自主理解成了自流,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忽视了作为教师的引导性,认为自主就是老师跟着学生走。例如,科学探究课,教师既不给学生出示探究目标,也不说明实验探究应注意的事项,上课就让学生分组动手实验,学生漫无目的地乱做一通,课堂效果极低。又如,语文课,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这样严重地失去了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路点拨等神圣职责。
二、教学中坚持用理性精神处理好问题
1.理性看待“传统与现代”的问题
教师们要理性看待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否定一切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总结多年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适应当前状况的观念和模式,在扬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
2.理性理解“基础与创新”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要否定“双基”。“双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扎实的知识功底,广阔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知识素养都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可以从培根对知识的三个比喻理解基础与创新的关系:(1)像蚂蚁一样,只知搬运材料——复制知识。(2)像蜘蛛一样,只知从自己肚子里吐丝织网——内化知识。(3)像蜜蜂一样,采集百花的花粉进行消化加工,并酿制成蜜浆——生成新知识。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好“双基”,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具有像蜜蜂一样的能力。
3.理性理解“标准与多元”的关系
课程改革中,标准与多元是统一的。“标准”建立在“多元”的基础上,同时,“多元”是有“标准”的“多元”。教师教学中片面追求“多元”,忽视了“多元”应有“标准”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四边形的周长》的内容时,出示一例题:“一正方形的边长为8厘米,则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得出了本题“标准”的“多元”答案,即:4×8=32,8 8 8 8=32,(8 8)×2=32,(8 8) (8 8)=32,但教师还在不断地问:还有别的方法吗?于是学生你一种,我一种,一发不可收,出现了许多不符合“标准”的“多元”,如:8 8 8 4 4=32,8 8 8 7 1=32……整节课就耗费在毫无意义的为凑数字而凑数字上。教师却表扬学生“你真棒”“你们太棒了”,这样的“多元”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需要“多元”,更需要基于规律、真理的“标准”和“多元”。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要通过组织实施新课程教学,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理性的精神看待课程改革,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提高自身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和研究能力,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 薄跃华
关键词:课程改革;理性精神;教育智慧
一、部分教师在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深入一线听取全市各中心小学及完小的数学、语文和科学等课后,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三维目标被虚化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教学中把扎实的“双基”训练作为新课改中第一要革命的对象,教学中弱化“双基”的教学。事实上,学生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养成是离不开“双基”的。二是三维目标教学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教师过分偏重知识的积累,加大记忆知识的量。学生的发展应是在学习、理解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积极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启发式教学被庸俗化为问题式教学
教师错误地把满堂问答当作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设计成问答式,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如教师设计的问题:“同学们,水往低处流还是往高处流?”学生高声回答:“高处”,又问:“一桶水满了后,多余的水是从桶里往上升还是往下流?”“学生回答:“上升”“往下”……如此教学,表面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实质却丢失了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教学任务,课堂互动的氛围中却没有教师充满智慧的巧妙引导,课堂中有学生热烈的质疑,却没有教师打动心灵的启发。新课程中的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用智慧激活学生思维,建立“问题设置—激发兴趣—启发解疑—师生互动—思维碰撞—评价反思”的教学模式。
3.合作有形而无实
教学中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形式不能为内容服务,如有的教师在刚入学几个月的一年级学生中组织合作学习,小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一片混乱。学生只是组合在一起茫然地讲讲话就分开,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好。
4.凸现学生的主体却缺失了教师使命
教学实践中把自主理解成了自流,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忽视了作为教师的引导性,认为自主就是老师跟着学生走。例如,科学探究课,教师既不给学生出示探究目标,也不说明实验探究应注意的事项,上课就让学生分组动手实验,学生漫无目的地乱做一通,课堂效果极低。又如,语文课,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这样严重地失去了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路点拨等神圣职责。
二、教学中坚持用理性精神处理好问题
1.理性看待“传统与现代”的问题
教师们要理性看待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否定一切历史,教师应该认真总结多年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适应当前状况的观念和模式,在扬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
2.理性理解“基础与创新”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不是要否定“双基”。“双基”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扎实的知识功底,广阔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知识素养都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可以从培根对知识的三个比喻理解基础与创新的关系:(1)像蚂蚁一样,只知搬运材料——复制知识。(2)像蜘蛛一样,只知从自己肚子里吐丝织网——内化知识。(3)像蜜蜂一样,采集百花的花粉进行消化加工,并酿制成蜜浆——生成新知识。在教学中,我们既要抓好“双基”,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具有像蜜蜂一样的能力。
3.理性理解“标准与多元”的关系
课程改革中,标准与多元是统一的。“标准”建立在“多元”的基础上,同时,“多元”是有“标准”的“多元”。教师教学中片面追求“多元”,忽视了“多元”应有“标准”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四边形的周长》的内容时,出示一例题:“一正方形的边长为8厘米,则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学生得出了本题“标准”的“多元”答案,即:4×8=32,8 8 8 8=32,(8 8)×2=32,(8 8) (8 8)=32,但教师还在不断地问:还有别的方法吗?于是学生你一种,我一种,一发不可收,出现了许多不符合“标准”的“多元”,如:8 8 8 4 4=32,8 8 8 7 1=32……整节课就耗费在毫无意义的为凑数字而凑数字上。教师却表扬学生“你真棒”“你们太棒了”,这样的“多元”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需要“多元”,更需要基于规律、真理的“标准”和“多元”。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要通过组织实施新课程教学,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用理性的精神看待课程改革,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提高自身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和研究能力,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