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处可胜寒?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断沉降的上海滩,不断升高的新地标,或许是重新思考摩天大楼背后的环境代价以及发展范式的时候了
  
  《财经》记者 于达维
  
  
  2008年12月21日,当天是农历“冬至”,受寒潮袭击影响,上海开始大幅降温,并出现雨雾,申城最低气温将跌破零度。图为一只海鸥从阴霾笼罩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和金茂大厦顶部飞过。
  
  与毗邻的高达420.5米的金茂大厦及492.5米的环球金融中心相比,位于上海市黄浦江畔、陆家嘴繁华闹市区的这个名为Z3-2的地块,目前还吸引不了太多的目光。
  从临时建起的围墙外望过去,《财经》记者注意到,在这块面积近3万平方米的地面上,只能看到几台红色的钻孔灌注桩打桩机在工作。而就在一年多之前,这里还是一个临时的高尔夫俱乐部的所在地,据说也是上海最大、最有影响的高尔夫练习场。
  但四年后,这里崛起的上海中心大厦,将以632米的总高度,重新改写上海滩的天际线。这一总高度,也将大大超过中国台北的101大楼508米的高度,届时将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高楼”。
  然而,在不断上升的高度背后,是不断被拉长的阴影:高楼林立的上海,能否应对地面沉降和全球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双重挑战?这些超高的建筑,到底能在绿色节能方面走多远?当高楼和天空越来越近的时候,城市是不是也正在离人越来越远?
  或许,对于中国而言,一个简单崇尚摩天大楼的浪漫主义时代也应该告一段落了。
  
  “第三者”姗姗来迟
  对于2008年11月29日正式开工的上海中心大厦而言,其梦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
  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开发浦东的设想被正式提上了日程。当时设计浦东蓝图的情景,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下称上海市规划局)副局长伍江依然记忆犹新。他告诉《财经》记者,上海市政府邀请了国际顶尖的规划大师,希望根据世界上主要金融贸易区的设计,实现对浦东“钻石之地”——陆家嘴的高起点规划。
  1992年11月,英国罗杰斯、法国贝罗、意大利福克萨斯、日本伊东丰雄和中国上海联合设计小组的五个设计方案,被正式递交上海市政府。其中,英国设计大师罗杰斯的“同心圆”设想,当时最为引人关注。
  实际上,在次年8月正式完成的《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案》,就是以同心圆的设计为主基调的:最外层是100米左右高度的建筑,中层是160米到200米高的建筑;而核心层,将以中心绿地边的三栋360米到400米的超高层建筑,勾勒出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天际线。
  1999年,作为核心层的第一座超高层建筑——金茂大厦正式竣工;早在1997年就开工,中间经过一次停顿后又复工的第二座超高层建筑——环球金融中心,也于2008年8月正式竣工。
  伍江对《财经》记者表示,继2003年环球金融中心重新复工之后,规划中的第三高楼的设计工作,也从次年开始启动。
  据称,经过多轮方案的讨论后,专家们的一致意见是:第三高楼只有更高一点,才能成为最后的收官之作,从而将这三栋高楼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这个“第三者”还不能重复前两座的模式,要与前两座协调。
  2007年,上海市主要领导对“上海中心”项目进行了专题调研,要求“及早谋划、积极推进、抓紧实施,确保2008年年内实现开工目标”。
  会后,“上海中心”项目筹备小组成立,在建立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解决土地入股等关键问题后,由上海城投与陆家嘴股份公司、上海建工合资成立项目公司。
  2007年11月21日,陆家嘴股份公司(上海交易所代码:600663)正式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与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上海城投)、上海建工集团(上海建工)合资组建项目公司开发Z3-2地块,分别占股45%、51%和4%,注册资本54亿元,并明确了项目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
  其中,上海城投作为大股东,成为这一项目的主导单位,陆家嘴以土地作价24.3亿元入股,约合8000万元/亩的价格,创下上海土地亩价之最。
  
  上海在陷落
  在开工前夕,上海中心项目总经理顾建平就表示,经过15年的发展,浦东、上海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绩,资金筹措、科研施工及管理水平都已经达到了实施这一项目的要求。
  但是,作为颇有些姗姗来迟的“第三者”,上海中心所面临的整个社会大环境,也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鉴于高层建筑过多、过于密集所带来的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早在2003年11月,上海市在通过的修订后的《上海市城市规划条例》中,就明确规定了“双增双减”的方针,即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活动空间,同时降低建设高度和密度。
  对此,伍江解释说,建设上海中心,只是15年前已经确定的陆家嘴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补上“三缺一”。因此,它并不同于一个全新的项目。
  2008年5月7日,由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承担的该项目环评报告在网上公示。遗憾的是,该公示仅有寥寥数语,称“施工期主要受建筑施工时产生的扬尘、噪声、振动等影响,运行期主要环境问题来自环境空气污染和声环境污染以及生态景观环境影响”。
  迄今为止,关于上海中心大厦环评报告的全文,也未对公众公布。《财经》记者试图了解该报告全文,以及环评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具体情况,但均被上海市环境保护局拒绝;而负责编制这份报告的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也未给予回应。
  之所以担心不断上升的天际线会进一步加剧地面沉降,是因为这已经成了关系到整个上海市未来的心腹大患。
  自1921年起,上海市就开始出现明显的地面沉降;尤其是过去40多年中,其累计沉降量已经达到了2米之多。到1965年,上海市区的最高年沉降幅度一度达到了11厘米;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上海市甚至要在海中进入21世纪了。
  幸运的是,通过控制地下水开采量以及回灌等措施,上海市成功地减缓了沉降的速度。2007年,根据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下称上海房地局)的统计,全市地下水年开采量已经从1997年的1.5亿立方米,削减到了4357.32万立方米;而地面年平均沉降量已经下降到了6.8毫米,成功控制在了年均1厘米之内。
  然而,对于这个城市而言,地面沉降的威胁并未远去。毕竟,这种趋势仍在继续;而且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海平面也在继续上升。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的统计,在过去30年中,上海市的海平面就上升了115毫米。预计在未来十年中,上海沿海海平面还将继续上涨38毫米。
  2007年12月,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一份报告中,也把上海列为全世界最容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港口城市之一。报告警告说,由于全球变暖正在导致海平面不断上涨、风暴加剧,如果不能及时应对,到2070年,上海将有235万人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也将超过700亿美元。
  这不仅是因为海平面上涨,就意味着地面“间接”沉降。对于上海而言,其可能的影响是多重的——海平面的上涨和风暴潮的加剧,意味着上海市的供水将更容易受到咸潮入侵的影响(参见《财经》2006年第23期“咸潮袭沪变本加厉”)。一旦黄浦江乃至长江的地表水源不敷使用,地下水的开采很可能会重新活跃。
  
  沉重的高楼
  地面沉降,即使暂时不会导致整个城市的总体陷落,其代价也是十分高昂的。
  2005年完成的《长三角地区地下水资源与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报告显示,近40年来,地面沉降给长三角地区造成的损失近3500亿元,这主要是治理因地面沉降导致的洪涝等灾害而进行的市政建设所需费用,比如道路维修、桥梁加高、排水设施和地下水回灌等工程的费用。
其他文献
测量了不同浓度taBO,溶液分别在298.15和323.15K的密度、电导和pH,通过测得的pH和硼酸根离子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得到溶液中硼酸根离子的物种分布。根据获得的物种分布结果,推测溶液
风险投资本身就是资本运作,其最大特点是循环投资:投资-管理-退出-再投资。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有很多,包括公开发行上市、出售、股权回购及破产清算等。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课堂提问要讲求艺术性,只有艺术化的课堂提问,才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
法国大革命以理性主义为指导,对旧制度进行釜底抽薪式的彻底改造,随即英国政治家柏克即对此进行口诛笔伐。西方的近代保守主义自此产生,从保守主义的角度对大革命进行反思,对于当
在商界,骡子、矮种马和纯种马同台竞技,即便是好骑师,骑着骡子也无法赢得比赛    大约一个月前,2009年4月16日,台湾鸿海开股东大会,可谓盛况空前。因为公司股东数从一年前的18.8万名暴增至34万名,增加了约80%。股东如此散户化,对股价并不是个好兆头。鸿海股价在2007年6月21日,达到五年来的最高点300元新台币,却在2008年11月21日跌到52.6元新台币。2008年10月6日,鸿海跌
经过频繁而复杂的事前沟通,肩负着劝说朝鲜重返六方会谈的历史使命,美国特使斯蒂芬·博斯沃思12月8日将飞抵平壤,开启美朝双边对话。
改变政策与体制扭曲是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关键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今年中国经济工作重点强调的一个目标,而收入分配问题也是“两会”上与房价并列的热点议题。乍看这两个问题似乎是分开的,对前者的政策讨论往往落在产业升级、培育新的增长点上,而对后者的讨论则强调分配合理、社会公平。    国民收入分配不只是社会公平问题,它更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恰恰是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
集体资产的产权不明晰而引起的权益纠纷和争端,不仅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而且影响基层政权巩固    《财经》记者 姚佳威      所谓村改居,是指撤销行政村,建立社区居委会,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农民转为市民。据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介绍,从上世纪末至今,全国行政村已由110万个减为不足60万个,大量行政村改为居委会,并入城市。    作为向城市扩张提供土地的方式之一,村改居之“改”既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