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途径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zhang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引导当今大学生群体在高校中建立合适的价值取向来融入社会,并且对满足社会长远发展需求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文章以中国社会转型期为时代背景,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学生为切入点,围绕教育客体、教学过程、社会背景对于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初步探讨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善的可行路径,从而有利于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满足社会环境的需求,使得社会的发展更具有长久动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完善;学生需求
  新时期,我国的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格局,同时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也得到放大。一方面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自身有不足之处,使得学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趋向边缘化;另一方面学生观念的差异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过程更易于受到情绪上的抵触,不利于达成课程对于学生进行引导的目的。
  一、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完善的现实基础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人们逐步摆脱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利轻义”,开始重视个人利益。面对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人们对于不同的价值观念如何进行取舍也有着困惑和迷失,对社会认知具有局限性的大学生群体表现得更加明显,其对于个体发展的选择迷惘就是具体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对社会发展而言,市场经济中社会价值观念更加趋向于个人利益和物质利益,社会个人主体意识更加强烈,学生注重自我发展的同时群体意识和服务社会的精神也在淡化。同时,市场经济刺激人们的竞争意识,而大学生群体在自身判断事物具有局限的情况下,对于利益的追求方式存在错误的观念,导致其难以融入社会。所以,一方面大学生群体个人价值观需要外界引导和解惑,另一方面社会也需要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化,从而融入其中,利于社会整体发展。
  (一)体现高校功能特点
  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教育的教学目标与中小学教育完全不同,其更侧重于培养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所应具备的基本认知水平,是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与中小学教育相比,高校教育具备对基础教育的总结作用,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必不可少的准备阶段,也是学生社会职业实践的过渡阶段。一方面来说高校教育有着帮助青年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做好一定程度准备的功能,另一方面目前的高校教育与社会接轨,其也具备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的功能。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内容上对于学生观念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引导和解答,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完善和实行也是高校教育理念目标的一种具象化行为,是学校帮助引导学生观念以及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具体表现方式。
  (二)满足学生价值需求
  由于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高校学生群体个人未来的发展需求、发展方向和目标选择也越来越具有多样性。而学生对于社会和自身的局限性认知, 多元的社会价值取向更使得其在初入大学时存在思想目标和自我发展上的迷惘和困惑,需要价值取向上的积极引导。首先,学生群体缺乏成熟的政治头脑,但是对于时政热点又有着热情和关切,所以对于社会的认知存在迷惘和困惑,对事物的判断存在局限,需要精神上的辅助引导。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也在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前,帮助学生选择自身个体发展方向,也给学生提供反思个人价值取向合理正确与否的平台,关注学生个体价值意义实现和利益诉求表达的方式,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教育客体的价值导向作用。
  (三)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经济主体的多元化也带来社会中价值观念的多样性。而大学生群体本质上对于社会的认知具有局限性和可塑性,而且由于个人的家庭环境不同,价值观念、利益诉求表达和实现的方式也具有差异。一方面来说人是群居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则更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所以社会认知水平与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群体进入社会后学会处理这种差异,做到与人相处和融入社会关系有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作为教育客体的社会化本身就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融入社会而生存的前提条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具备利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足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培养其能够融入社会的基本认知水平,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利益相统一所具有的导向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二、高校思政教育课程障碍因素透视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的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的瓶颈和不足也一一显露。鉴于现有的市场经济逐渐发展和完善,改革不断深化,社会经济主体多元化带来的价值取向多样,在学生,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中进一步得到了显著体现。首先,现今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多样,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与当下忽视教育客体观念需求差异性的思政课程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符甚至抵触,导致学生群体对于思政课程有着抵触心理。其次,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在教育内容上缺乏更新,方式上简单的单向灌输,使得课程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和认同。最后,学校在行使教育主体的过程中,对于教学成果的好坏与否评估价值单一。需要指出的是,高校思政课程目前以单一分数为标准的评估体系重视学生成绩,忽视学生个体需求的情况使得课程的应有作用难以得到发挥,也导致思政教育在学生心中逐步趋向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一)教学对象的心理反弹
  就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念发展过程而言,在长期应试教育环境下已经习惯于重视课程重点和分数成绩,忽略课程本身内容上的长远意义。迫于就业压力,学生关心的是课程对于其自身发展是否具备立竿见影的作用。而现有的思政课程在内容方式上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在学生群体心中只是一门应付性的科目。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来看,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带来了社会的复杂变化。大学生群体在本身存在一定局限性的社会认知水平情况下,受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在传统和现代,本土和西方之间的文化观念碰撞时,观念上的差异性显著。反观现在的高校思政课程,着重强调的政治功能使得内容重视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个体利益,缺少的是个体需求如何与公共利益有机统一,对合理追求个人利益方式的引导,以及个体个性和社会的协调,从而在学生心中造成被社会要求一味牺牲个人利益的假象,导致学生认为思政教育是不切实际,缺乏现实意义。当下思政教育内容的不合理性,在受西方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群体心中得到了进一步放大和抵触情绪。   (二)教学过程的单一方向
  现有的高校思政课程从教学内容上偏重政治教育,忽视学生个体的情感接受和实际需求,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时事的疑惑很少能够做到解答。同时,往往回避社会热点问题,缺乏知识内容的更新,与中学课程也存在重复,易造成学生腻烦甚至抵触的心理。从教学方式上来说,教育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育者为中心,对教育客体进行单向灌输,要求学生的观念绝对统一,缺乏沟通。无论是平时的课堂学习还是考试测验,学生多被要求机械性地做笔记,勾划重点和开卷考试等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价值评估标准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引导学生思想观念、促进学生社会化等特殊作用,但却仍以单一标准衡量学生,强调僵化的考试分数,使学生绝对服从标准答案。内容缺乏创新、方式单向灌输、评估理念单一僵化的思政教育不仅被质疑其实际意义,更是失去其本身应有的功能。
  (三)教学环境的多元影响
  中国传统社会的小农思想存在且延续千年,对现今社会思想的影响源远流长。其中农耕文化里个人对家族的依赖程度很高,封建社会自上而下具有强烈等级意识色彩的道德束缚力也很强。传统思想中重视个体对群体的义务责任,忽视个体的权利保护,重视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单向教育而非双向的平等沟通。这样的思想即便是在现在的思政课程教学中也普遍存在,大学生群体中也有人认为高校思政课程仅具备政治功能。一方面单向灌输式教育具有一定的历史传统基础和存在土壤,另一方面被教育的客体习惯于在缺乏平等沟通的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思维和相应的社会氛围。所以,教育过程中双方都难以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导致教育方式的缺陷没有得到改进,学生抵触的消极情绪也没有释放或疏导。
  三、高校思政教育完善的理性路径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被淡化,而思政课程本身也面临着在学生心中边缘化、缺少认同感的尴尬处境。首先,学生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满足其发展需求的难度也在随着上升。其次,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及评估标准未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进和完善,同时社会传统思想中存在的消极影响不利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沟通,妨碍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进步和提高。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应该从教育客体、教学过程、社会思想等方面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完善路径进行探讨。
  (一)重视个体需求
  由于目前的社会价值观念多样,中西方价值取向的分歧使得学生群体在本就对社会认知的水平存在局限的同时更难以做到合理取舍。而学生的抵触情绪来自于目前学生群体个体价值观念差异日趋明显,而现在的课程并没有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因此,为了缓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情绪,教育主体在课程的实际进行中应加强对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对于学生个体利益、权利等领域的重视,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个性发展方向,取代一味强调的绝对统一,从而做到贴近学生个体生活,符合其实际生活中的精神需求,进而为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完善改进创造先决条件。
  (二)完善教学过程
  首先应从内容上注重大学生群体自身的实际需求,做到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机统一,平衡课程内容中政治、经济功能和精神引导部分的内容比例。其次是教学方式上的进一步修正,应从以教育主体为核心转变为以教育客体为中心,将单一灌输的教学方式转为调动学生思想积极性的双向交流沟通。在平时的授课中应增加学生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对于自身发展方向和社会时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价值取向,提高大学生社会认知水平。最后,在教学评估系统方面,应建立以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以对社会环境和发展的认知水平等多元化因素作为参照,取代单一分数的一元化标准,以此来考察评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和作用是否达到了课程设立的目标。
  (三)引导理性观念
  延续千年的中国传统思想具有一定惯性,其影响难以在几十年之内完全消失,并且表现在教育主体客体之间缺乏平等交流的教学理念。所以为了建立教育过程中双方的平等沟通,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自身教学理念的转变,注重和学生交流和相关反馈,给予学生表达诉求建议的途径方式,如细化课程评价系统。教师群体要以平等沟通交流为主,以循循善诱代替强行灌输。同时,作为被教育者的学生群体也应该做到积极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在与教育者沟通的过程中表达自身需求和困惑,认识到思政课程是利于提高自身对于社会认知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其进入社会所做的重要铺垫,而不是消极对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将其作为负担和应付性的课程。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该引导学生形成利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并提高学生对于社会的认知水平。但是现有的思政课程由于教育客体价值观念的多样性,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逐步陷入边缘化。针对教育主体、教育客体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教育者应对教学过程做出完善,并且从理念上注重和学生的沟通及其个体发展需求,达到个体和社会利益的有机统一,学生群体也应积极和教育者沟通交流,从而完善思政课程。
  参考文献:
  [1]孙相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巫阳朔.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
  [4]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复旦大学,2007.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文中首先指出当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财务管理职能较弱,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财务管理的制度不健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不恰当;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等,在当前改革思考中提出了健全财务管理制度、细化部门预算、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严格预算开支以及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等方向,这一研究对于我国财务管理进一步适应市场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财务管理;效益
试验旨在探讨螺旋藻抗炎作用及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构建小鼠体内炎症模型,以地塞米松为阳性对照药物,以小鼠耳肿胀为观察指标,探讨螺旋藻的
美国商品与服务贸易持续逆差引起全球广泛关注,为转嫁危机,美国政府将矛头指向人民币汇率。本文通过模型分析验证人民币汇率变化对美国商品与服务贸易逆差并不存在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