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改革视角透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来源 :债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stle0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调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报告是引领我国未来经济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改革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依然要依靠改革。
  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对小康社会的认识
  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什么是“小康社会”?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就实现了目标? 我认为不止于此。报告中还提到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在党的文件里提到“人权”可能是第一次,应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此外,报告提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也是一个创新。另外,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享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明显提高,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也是一个方面。还有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整个社会有很大的进步。
  报告指出,我国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经济到民主,一直到文化、资源,当这五个建设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才可以说进入了小康社会,这是我对报告中小康社会的理解。
  (二)城乡居民收入翻番目标值得期待
  作为经济学者,我更关注报告提出的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同时,实现城乡人均收入倍增计划,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
  现在很多人在测算,国民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只要我们保持7.1%以上的速度,就可以达到。十年后的GDP可能与美国相当,或者超过美国。
  我国人均收入翻一番也可以实现,但可能会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有一定难度。要考虑通货膨胀、人口增加、城乡居民比例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别等一些因素,所以并不太好计算。有关收入的指标实际上现在有很多,有按人民币计算的人均GDP,还有在国际上按美元计算的GDP,2010年人均大概为3900多美元.还有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最典型的统计数据是城乡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是计算出来的,把城乡人口的比例和其收入引入计算,这个数字有时不太准确。有人说到2020年翻一番,应明确是城镇翻番、农村翻番还是人均翻番。我认为,十八大提出的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应当是指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可能更合理,或者更科学。若计算人均收入翻番所需年数,1980-2010年期间,居民人均收入翻番用了8.84年,1990-2010年翻番用了8.06年,2000-2010翻番用了6.91年,2013年离2020年还有8年。按照2000-2010年的速度差不多。城镇家庭也是一样,人均收入翻番用了7.96年。但如果以农村人均收入计算,则需要9.19年。所以若要分开算可能还是有问题,农村这部分达不到,因为现在城市和居民收入差三倍。这是根据可比GDP计算的,实际上比按照CPI调整需要的年份还要多,所以说农村的人均纯收入翻番的难度,比按CPI调整难度还大,需要加倍努力,需要好好研究。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12月公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估计为10046元,按2000年不变价,是2000年的2.73倍。如果以201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翻番后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20092元。现在“十二五”里面提出要五年实现收入翻番,2020年前城乡居民收入有望保持7.3%-7.4%的增速,所以十年收入翻番也不是一个太高的数据,但应该说还有一定难度。如果翻一番的目标实现,标志着居民购买力提高一倍,这确实是一件值得期待、非常幸福的事情。
  (三)实现小康社会的途径
  如何实现小康社会,不是轻而易举的。正如报告所提出来的,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而且是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关系我国全局的战略选择。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400美元,如按3000美元就进入中等收入阶层来计算,我国已经进入中等偏上国家的行列。但要注意和警惕堕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即:当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以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状态。当今世界很多国家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一直到2007年,仍挣扎在人均GDP3000-5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并没有见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
  从我国国情看,经济发展起点低,以往曾依靠投资、出口来带动,若再照此模式,可能问题就非常大,因此要转型。但现在缺乏继续高速或者平稳增长的动力,而且存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尚存一些争论)、创新不足、社会公平问题等。尤其是如果公平问题不解决,社会矛盾就将非常突出。当然还有金融体系和各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转型比较成功的日本和韩国的分析来看,要依靠转型、技术创新来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和持续发展。
  报告中提出,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报告也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道路,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第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三,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生产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改变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问题,包括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还有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都提到了,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地区发展战略,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支持等。经济结构总体上要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其中经济结构主要还是产业结构的一些调整。第四,推动城乡一体化,实际上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尤其是提到了加大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第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走出去,比如在技术、资本等方面。   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一)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首先,从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来看,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中低端产品较多,一旦遇到国际金融危机,就可能出现大问题。而我国出口的高精尖产品又受到贸易战、贸易壁垒的制裁,比如轮胎和光伏的出口,这样下去如何发展?要增加内需,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创新驱动都非常重要,要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其次,从内部环境看,我国经济中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现在相当突出,地区发展不平衡、中西部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大城市越来越大,农村越来越萎缩。
  上述问题如果不解决,我国的持续发展就很成问题。应从以下方面推动改革:一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报告中讲的。压缩产能过剩的一般加工业,关停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二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信息、先进制造业等产业,实现传统产业更新换代。三是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相对落后,如果服务产业发展起来,包括普通的服务业、金融业,将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四是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要对社会资本投资给予国民待遇,除法律特别规定外,应允许社会资本以参股等方式进入金融、铁路、航空、电信、电力与城市供水等基础和垄断行业。要增加市场主体活力,而不是国进民退,应该是民进国退。当然国家还要掌握一些重要的行业,这样整个国家就起来了,这才是结构性调整。五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原来优先发展东南沿海,后来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推进中部崛起,开发西北,然后支持老少边穷、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实现产业协调、区域协调。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报告指出,要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集中到创新发展上来。主要是用科技创新来带动中国的经济发展。实际上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里面已经提到了。
  当前我国自主创新明显不足。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曾指出,近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持持续增长,但仍然存在隐忧与不足。据初步统计,2010年中国平均每1.3亿美元出口才有1件国际专利申请,与美日等国的差距很明显,中国国际专利申请量仅为美国的27.5%。在国际专利申请公布量全球百强中,中国企业仅3家,在国际专利申请公布量全球前50名高校中,中国高校无一入选,这确实需要反思。
  我国实施创新发展中的问题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作为支撑创新的最突出的主体,企业的创新能力尤为薄弱。据统计,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只有不到10%的企业设立研发平台和研发中心。即便有研发创新,与国外的研发中心相比,研发规模和水平也相差很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只有0.71%,且自主品牌少。相比之下,欧美的很多大企业将利润的1/4、1/5用作研发。二是技术的转移和转化率较低。技术研发大部分在大专院校,由于不是研发企业,难以完成转移的过程。据统计,技术转化率不到10%。三是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未能很好地落实。研发投入低、没有落实到位,很多地方财政比较紧张,实现也很困难。美国只要有研发,百分之百抵扣税款,而我们没有,也很难落实。由于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包括生产力要素、市场改革都未到位,所以企业对于研发缺乏足够动力,都是现得利,没有长远的规划。
  要增强创新发展新动力,应强化以下方面改革:一是加强科研体制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完善支撑科技创新机制,解决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二是科技创新应与产业调整相结合,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三是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创新成果转移及市场需求问题。四是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五是强化创新驱动的教育和人才基础。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一)加快城镇化步伐是解决我国二元经济矛盾、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途径
  城镇化既可以扩大消费,又可以消化过剩产能,还能够保证经济增长。我国现在所推动的城镇化与2002年以来启动的“城市化”进程不同,当时注重于大城市的外延和无限的扩容,而现在则更注重中小城市群。在城镇化的背后,不仅隐藏着巨大的内需扩容的空间,也是城乡二元体制的分拆与重塑的过程。走城镇化道路,就要建设更多的城市群,小城市的、集镇的群。实现农村人口在城镇居住,户籍也迁到城镇中,然后发展产业。
  (二)将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相结合,大力拓展发展空间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动力,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有一千万农村人转化为城里人。稳妥推进城镇化,将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投资增长,以及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所带来的消费能力扩大,为我国扩大内需和调整经济结构提供动力。
  我国城镇化率数据提高很快,但实质城镇化率却不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占总人口51.27%。这是按照常住人口来统计。在城镇人口中,既包括城镇中的非农业人口,又包括常住在城镇区域内的农业人口。按照国际惯例,居民在一地居住6个月以上,即按照居住地的办法。但不同的是,外国没有户籍限制,而我国是有户籍限制的,真正的城里人只占总人口的26%左右。25%的人虽然居住在城镇里,却不是城镇人,而是农民工,劳保福利必须回到当地农村报销。由此看来,我国的城镇化还差得远,只有把农民变成城市人,享受医疗保险、户籍,才是真正的城镇化。
  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根本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国情上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在资源、土地方面应更加宽松,也有利于降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成本。要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这是农民享受教育、医疗、廉租房等城市公共服务的前提,也将使农民工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逐步稳定下来,为消费提供较大的增长空间,推动城乡差距问题的解决和维护社会稳定。   (三)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大问题。由于农业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占中国人口总量3/4的农村人口的生活状况是我国总体生活状况的最主要表现之一。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让农民富起来,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内需,关键在于城镇化。把农民转型为城镇居民,改造为农业产业工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我国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是非常大的进步,但是土地分散经营与农业产业现代化却格格不入。因为分散经营很难实现产业化,产前、产后合作很难展开,抗风险能力很差,仍然是靠天吃饭。在一些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的地方仍然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农业不仅受市场制约还受自然制约,农业收入极不稳定。由于耕种等农业生产模式多是单打独斗,懂得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信息、具备一定的财务和营销管理能力,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都是做不到的。能否让农民通过转让土地承包权,或者土地、山林使用权,或者通过土地、山林入股的方式,让少数人集中去做呢?如果可以,林权的使用权是农民的,可以转包,农民还可以获得财产收入;今后对农民的征地也应该改变,不要去强行征地,而是采取入股的方式。入股可以多次分红,农民可以去当保安,既有财产收入又有工资收入。2010年广州亚运会征地时就采取了这个办法,没有强征农民的土地,而是让农民入股,农民每年都拿着分红,特别高兴,有能力的可以再去找工作,没能力就在家养着。然后就可以集中居住,建成一个居民区或者是小城镇,政府可以建立基础设施,农民变成了工人,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建立新的居住区可以保障农业资源和投入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因此,财产收入也是让农民富起来的途径之一。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报告指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一)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我国劳动者的报酬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居民收入增速低于GDP和财政收入增速。自2003年以来,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6年低于GDP增速;自1997年以来,农村居民现金收入连续13年低于GDP增速,表明居民相应的产出没有得到相应回报。1999至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年平均增速为20.2%,同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仅为11.5%。
  其次,收入差距明显偏大。1981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2927,2008年上升到0.48,实际上2010年为0.483,最高收入组的收入相当于最低收入组的8.3倍。低收入高消费倾向的居民消费能力有限,高收入低消费倾向的居民消费意愿有限,导致我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不断下降。根据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最近发布的《社会蓝皮书——中国社会创新报告》,我国改革开放丰硕成果背后隐藏种种复杂的不稳定风险,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逼近社会容忍线。城乡差距也很大,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是2倍。
  第三,公共服务在政府总支出中比例偏低。2008年人均GDP3260美元,2007年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三项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为29.2%,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的国家和3000-6000美元的国家相比,分别低13.5和24.8个百分点。由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不足,居民自身收入又较低,从而挤压了其他消费。
  第四,收入分配还存在一定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影响社会的公平与稳定,对经济发展十分不利。
  (二)改革是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根本途径
  收入分配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必须通过改革来解决。现在制定收入分配方案,主要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是在提高劳动者报酬占比方面,除继续完善低工资制度外,主要通过加大对劳动技能和在职培训等方面的公共投入,提高劳动力价值。二是加大财政税收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在二次分配领域,要改革税收制度、增加政府货币性支出,个税增收按照有利于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原则设计,同时根据每年的通货膨胀率和收入水平,进行适当调整和扣除,并考虑地区差异。所得税起征点要体现扶低、扩中、限高原则。三是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四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五是增加财产性收入。在农村推进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分享土地升值收益。六是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个现在正在做,覆盖面基本上扩大了,但是保障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报告指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一)继续深化金融改革,打破金融垄断,发展合作金融、民间金融
  在我国,大银行的存贷款业务量大约占据了整个市场份额的70%,服务对象是大企业,所以中小微企业还是缺钱、缺贷款。因此,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合作金融、民间金融。民间金融的合法化、阳光化、规范化非常重要,应赋予民间金融一定的法律地位,促其规范。
  温州改革已经试水了。2012年3月份,温州改革试验区推出12条措施,最近细则也出来了,比如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允许部分小额贷公司转为村镇银行等等。有人认为,细则对小额贷款公司转变为村镇银行没有着力提,我个人认为小额贷公司不一定都要转为村镇银行,有条件的可以转。设想一下,如果转为村镇银行,转为城商行,城商行再往国际银行发展,就可能不为农村服务了。小额贷款公司恰恰是农村小额金融最需要的,是普惠式金融,甚至是熟人金融,用不着抵押、担保,春天借了秋收就还了。村镇银行还有管理的问题,按照金融机构来做,满足资本充足率要求,要有专门的管理人员。   另外,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我国发展资本市场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在发展股市、股权融资方面。我国股权交易市场规模很小,而且风险很大,所以我主张现在要重点发展债券市场。不是国债、金融债,而是要发展企业债、公司债、可转换债,甚至可以发高收益债,就是垃圾债券。然后是发展基金市场,公募基金、产业基金、创投基金,也包括私募股权基金,这样可以长线投资,不直接扰乱市场,投资于未上市企业,等上市后再退出,或者用其他资产重组办法退出,对稳定市场非常有好处。再有发展衍生品市场。目前即将恢复国债期货交易,以后还要搞期权市场。有人说这个对股市有冲击,但国外经验表明,金融衍生品对于稳定市场还是有好处的。通过投机、买空卖空、套期保值、发现价格,避免市场大的波动,对现货市场有好处,所以我们还会逐渐发展。因为目前我国间接融资的比例仍较大,银行融资受计划影响非常大。城镇化资金哪里来?还得靠资本市场,建立或改组为股份公司,可以发股票、债券,也可以发地方融资券,所以要放开这一块,然后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
  此外,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增强人民币话语权。尽管我国资本项目还没有自由化,但有一个好处,可以防止热钱流入流出,但是如果人民币不能自由化,可能永远不能成为国际货币,很多事情也不能做,而且会吃亏,所以这也是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体系实际上与对外金融环境、对外开放有很大关系。比如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以及此后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衍生品的创新,必须要加强监管。另外金融业务综合化、现代化也要加强监管。美国吸取教训进行了改革,奥巴马2010年签署的美国金融改革法案,提出来如何统一监管,另外加大了美联储的权力。这对于各国的监管是个重要启示,要走综合监管之路,加强宏观审慎的监管。
  过去的监管思路是各国银行的风险都控制住了,银行体系的风险就没了。现在通过金融危机发现,个别风险没事,但是整体宏观出风险了,所以现在巴塞尔协议Ⅲ重点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另外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目前,我国实行分业监管,但是多头监管与交叉监管容易导致监管冲突和监管效率低下,另外很多的金融企业都是控股公司,如何监管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从长远来看,中国应当走金融统一监管或者综合监管之路,变分业监管为统一监管,建立统一监管、分工协作的体制。
  我们设想有几个步骤。第一,当前在金融监管体制不变的情况下,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现在的联席会议制度还很松散,应该加强;第二,应考虑能否先在三会基础上建立一个金融监管协调机构,这个机构在国务院层次上建立,主席可由主管金融的国务院副总理或者国务委员兼任,其他各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第三,建议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在中国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政府管理职能的中国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是我们提交给中央有关部门的方案。实际上,这种体制并不是我们创造的,英国金融服务局早就如此,世界上至少有几十个国家是这样的。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下面可设三个分会,一是金融审慎监管委员会,进行宏观加微观的审慎监管,一行三会的职能让这个委员会承担;二是投资者保护委员会,负责业务运作和投资者保护;三是金融稳定委员会,负责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性,制定金融监管的法规和政策。央行仍然担任一部分金融监管职能,就形成金监会为主、与中央银行共同监管的一行一会监管体制。
  总之,应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充满信心,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满信心。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坚持创新,肯定我们会发展的。
  责任编辑:夏宇宁 印颖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依据影子银行定义的不同,分析了不同统计口径下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探析了当前影子银行的主要风险与争议话题,并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影子银行 风险 监管  长期以来,国际上对“影子银行”缺乏权威和统一的定义,目前较为认可的说法是,影子银行是指“从事信用中介的非银行机构”。从海外发展情况来看,影子银行的本质是市场化融资的代名词——非银行机构利用金融市场获取资金进而行使信用中介
期刊
▲政策及货币大环境的变更,导致债券市场在2012年出现了交投力量及投资品种走势的分化。  ▲未来信用品种的供给将在2012年的基础上有所增加,特别是城投等低评级品种供给压力依然较大。  ▲利率品种收益率在上半年仍将延续缓步抬升的走势,整体收益率曲线有望呈现“熊市增陡”走势,但大幅向上或向下波动的可能性并不大。  债市周期与经济周期出现明显分歧  作为我国经济及政策的晴雨表,2012年的银行间债券市
期刊
2012年12月,受年末因素的影响,资金面整体紧张,中债收益率曲线总体呈现窄幅上扬的态势。整体来看,中债收益率曲线窄幅上行,中债净价指数温和下跌,二级市场交投活跃。  全球经济状况  (一)欧元区综合PMI远低于荣枯分界线  欧洲研究机构Markit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2月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终值为46.1,不及预期值与初值46.3,远低于荣枯分水岭50,并创3个月低位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从资金来源及运用角度对中国影子银行信贷收支表进行分析,厘清了国内影子银行的目标范围及形式等,然后探讨了未来影子银行结构及业务演变,并结合2013年影子银行监管加强的可能性,分析了影子银行对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的影响。  关键词:影子银行 信贷收支表 债券市场 信用风险  中国影子银行的信贷收支结构分析  (一)中国影子银行的信贷收支表:资金来源及运用角度  中国的影子银行模式与国外
期刊
摘要:整体来看,2012年以来银行业盈利能力保持强劲势头,不良贷款反弹但在可控范围内;但银行大量的理财产品和表外业务导致经营透明度明显下降,需密切关注。考虑到银行体系受到严格监管,较高的拨备和资本金水平为其抵御风险提供了良好的缓冲,银行业整体发展仍将为稳健。  关键词:资本充足率 表外业务 外部支持  当前,我国金融资源和风险高度集中的状况依然突出。十八大首次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期刊
摘要:2012年,债券基金风光无限:产品规模增长两倍有余;业绩表现大获丰收。从行业发展上看,被动化产品、理财型基金、债券ETF等突破创新不断。在经历快速发展之后,2013年债券基金的收益水平可能会有所降低,信用风险有可能加剧基金的分化。  关键词:债券基金 创新 债券ETF  2012年债市整体呈现出“前牛后平”走势。在经历了净值剧烈调整、广遭质疑的2011年之后,债券型基金在2012年度成功收复
期刊
摘要:对FX型叶丝风选设备的系统控制方法进行优化研究,通过获取当前一级风选机筛除物出口处第一筛除物重量,通过比较调整二级风选机的风机频率。这样的设计方法能够实现对叶丝风选出口剔除梗签率、剔除梗签中含丝量的快速调节和精准控制,从而提高成品叶丝的纯净度。  关键词:叶丝;风选设备;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D45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22(2021)02-0146-03  
期刊
摘要:本文对201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总体运行情况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并对201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运行特点进行了分析,得出产品进一步丰富、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大步发展、市场交易更趋活跃、投资者类型更加多元化等结论。  关键词:银行间债券市场 政府和准政府类债券 公司信用类债券  2012年,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投资者类型更
期刊
摘要:基于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可单独控制驱动轮,所以在保障灵活性时,进一步提高了电机电子控制要求。据此文章基于SIMULINK设计了轮毂电机电子差速旋转控制系统,以特殊试验工况检验了控制系统具体效果,即以Matlab软件设计构建Simulink仿真模型,以此针对仿真结果与系统实际控制效果做了对比。得出结论,电子差速旋转控制系统可快速有效辨别路面状况与行驶工况,在直线行驶于对接路面状态是,系统可控制
期刊
摘要: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体育防护用具质量不过关、安全性、耐用性较差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我国体育防护用具产业的发展。文章对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体育防护用具的常用材料及特性进行了分析,在充分调用相关文献和运用逻辑分析法的基础上,结合功能高分子复合材料体育防护用具用品的发展需求和特点进行了综合论述。本文所开发的新型JZZ-1型液体装甲以及SG-1型凝胶等在于其他传统体育防护材料的结合过程中表现出了优异的防护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