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学校作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之一,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新的历史时期,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重大的挑战。本文从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误区出发,对生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生本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212-04
高等学校作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之一,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新时期如何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过去的革命年代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建国后,高校继承和弘扬了这一优良传统,在培养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更加注重追求现实的利益观和道德观,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片面强调社会价值,淡化大学生的个人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方面,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个人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为核心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性的客体活动,它既有满足社会需要的方面,又有实现个体需要的方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应该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完美统一。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社会需要规定教育及人才标准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点,反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表现为片面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要求学生遵守社会价值并严格按照社会价值的要求去办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更多地强调了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服从和认同,忽视甚至抹杀了个人的价值,把社会价值和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对立起来,用重复、空洞、强迫等消极手段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最终异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造成学生言行不一、思想和行为脱节的现象发生。
(二)过多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弱化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从理论上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地位是平等的,但从实践上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是处于主导地位,总是首先采取主动的行动,提出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了解教育对象的现状与趋势,进行教育引导。而受教育者往往是处于从属的地位,作为被研究对象而出现在这一过程中。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在思想认识方面仍把学生当作长不大的孩子对待,弱化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一灌输的教育模式,把受教育者当作没有行动能力的“人”,教育者选择和应用的工作方法往往是从自身出发,爱怎么灌就怎么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受教育者往往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和自我教育的意识,对教育内容一知半解,难以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加之客观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由于实践经历和知识水平差异造成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上的分歧和差异。因此,受教育者难免产生被动、消极的心理情绪。
(三)过于注重教育的形式化,忽视对大学生需要和特点的综合把握
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对大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进行综合把握,运用恰当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用统一的培养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用过高的目标约束他们,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他们受教育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同时,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热衷于搞一些所谓新经验而无实质内容的花架子,大张旗鼓地搞一些所谓的新载体、新形式、新方法,追求一时的表面的热闹和轰动,很少考虑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导致贪图虚名、不求实效、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歪风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些情况都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化。这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教育者很容易把受教育者的个体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社会变革对受教育者个体内心世界带来的震荡和不安,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受教育者需要的满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导致心理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注重实效。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做出了很多改革,但过于注重教育的社会性,缺乏对个体的价值、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和特点的深刻分析和把握,未能有效地坚持生本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二、生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要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进行改革,而改革的趋向就是坚持生本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不仅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反思的结果,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思想认识超越现有水平,这就决定了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要很好地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那么,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就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只有了解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才能有效的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可以这样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项基本工作。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教育的目的、归宿和根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1]。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生本化的教育思想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和全面依靠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国家中长期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是要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从而获得主体的认可,即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生本化的教育思想,并逐渐转化为人的自我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才能最终产生影响、发挥作用,从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坚持生本化就要使教育活动适合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它就必须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个体与群体的素质,在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项双向活动,既要注重教育者的素质和教学技能,还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思想水平和经验,进行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和反馈;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作为人的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受教育者能否主动的“学”比教育者的“教”更为重要,受教育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在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思想观念体系。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于有差异地促进大学生的主动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要求所有的人都努力上进,但毕竟还要看各个人自己是否努力。集体的努力也是各个人努力的综合表现。这种个人努力程度的差别,即使到共产主义社会也会存在。……因此,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提倡生本化思想就是要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根本,以尊重人性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满足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不能总是以固定的标准来简单地判断受教育者行为的对与错,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一味的管理、控制和约束。从本质上来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指导下,以人性关怀和人性复归为宗旨的,以培育人性,培养人性完满的人为最终目标,强调对大学生的尊重,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从大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针对不同受教育者的不同需要和满足需要的不同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和引导,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创造、提升需要,并创造利用条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从而在受教育者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促进他们潜能的发挥、价值的提升和人性的完善,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三、大学生生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成为了新世纪教育理念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为实现我们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的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用以指导大学生行为的实践活动。国家在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强或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提出来。那么,作为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真正实现生本化,如何从不同层面确保生本化理念的贯彻和实施,这样探讨大学生生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策略就非常重要。
(一)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的个人需要
满足大学生的个人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能使工作对象的个人需要得到满足,就肯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大学生的个人需要表现为,已经度过了生理迅速发展期的大学生开始进入以心理和社会领域发展为主的人生发展时期,心理和思想发展成为这一阶段大学生人生发展的主题。在心理发展方面,大学生明显表现为心理成熟期后移、心理矛盾增多、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多发等特点;在思想行为方面,影响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因素日趋多样,他们思想的关注点日趋宽泛和分散,思想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需求至上、精诚服务、有利高效”的新价值理念,要把了解学生的个人需要及思想的状况作为第一要义,努力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升学、就业等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满足他们强烈的自主、成长、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以个性塑造为价值导向,满足大学生求真、求善和求美的需要,把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坚持关注大学生的个体需要就必须注意:首先,就要承认个体需要。同其他任何人一样,受教育者是有需要的,这些需要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动力源,教育者应该承认和正视受教育者的需要,而不是忽视抹杀他们的需要;其次,教育者要研究、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只有了解受教育者内心反应的能力,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因为研究、了解受教育者是教育者开展有的放矢教育、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基础,只有研究、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才能更好的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最后,提升受教育者的需要,把需要引向更高层次。教育者不仅要满足受教育者的基本需要,更要提升他们的需要,同时要将受教育者的需要引向更高的层次,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真正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二)尊重不同差异,关怀和理解大学生
大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影响,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忽视大学生个体差异,单纯利用和采取集体灌输式教育方法,忽视个别教育,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要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形成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教育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袁贵仁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须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3]。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原则,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首先,把学生个体当作一个自由和完整的人来看待,对学生的尊重是全方位的,在尊重中寻求适合于不同类型学生的有效教育方法和时机,主要表现在:(1)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不要轻易讽刺和伤害学生;(2)对学生品德结构及道德发展阶段规律的尊重,使思想政治教育适时而合理的进行;(3)对不同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已有的经验和感受的尊重,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合学生的实际;(4)对不同学生已有的学习风格的尊重,由于学习风格存在着内向型与外向型、竞争型与协作型、独立型与顺从型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利用学习风格中的长处或不同学生的偏爱来进行教育。其次,要注重情感陶冶。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是说理教育的心理基础,没有这个感情基础,再正确的道理也难以打动人心。要强调情感作用,即沟通、传递、感染、分享作用,强化、放大、动力作用,激励长效的支撑作用,而且只有当感情本身得到发展提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成长才有最基本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人性化,要培养完整的人,要培养有人性的人,必须实施有人情味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平等对话,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只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一种外因,永远不能取代大学生的认识、内化活动和实践外化活动,教育要在学生主动积极接受教育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自觉学习、接受、消化、提炼、升华等。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平等对话就是要确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教育者为主导,教育者活动方式和受教育者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既要着眼于充分发挥教育者自身的优势,更要着眼于充分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感受。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的交流,才能增强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开展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要注意:首先,实施平等对话就要反对单向灌输,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但平等对话并不否定教育者的指导,教育者在尊重、理解、爱护受教育者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学识、言行、境界、风范去启发、引导、帮助受教育者,而不是代替他们的思考、理解、体验、选择、行动;其次,平等对话要确立师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双主体地位,建立一种教师与学生的新关系,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是为了帮助、引导、指引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心灵沟通,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寻求真理,教学相长;最后,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地参与实践,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在生活实践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生活实践是具体、生动而有效的,师生平等对话的实现最终是要让每一位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生活实践中来,以认识和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从而揭示生活的意义,提升学生生活的质量。
我们必须注意,生本化,不是学生唯一化、绝对化,更不是“去教师化”,或“去教育化”。生本化的教育思想必须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当中,避免空喊口号而无实际意义。实践也证明,坚持生本化理念扎扎实实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乏力的局面,而且可以调动当代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G].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59.
〔3〕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4.
关键词:生本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212-04
高等学校作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之一,担负着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在新时期如何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误区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过去的革命年代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建国后,高校继承和弘扬了这一优良传统,在培养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更加注重追求现实的利益观和道德观,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受到冲击和挑战,原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片面强调社会价值,淡化大学生的个人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方面,社会价值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个人价值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解决人的思想、立场、观点问题为核心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主体性的客体活动,它既有满足社会需要的方面,又有实现个体需要的方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应该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完美统一。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社会需要规定教育及人才标准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点,反映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表现为片面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要求学生遵守社会价值并严格按照社会价值的要求去办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更多地强调了个人对社会和集体的服从和认同,忽视甚至抹杀了个人的价值,把社会价值和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对立起来,用重复、空洞、强迫等消极手段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最终异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异化,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造成学生言行不一、思想和行为脱节的现象发生。
(二)过多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弱化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人的主体性。从理论上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者地位是平等的,但从实践上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是处于主导地位,总是首先采取主动的行动,提出教育的目标与任务,了解教育对象的现状与趋势,进行教育引导。而受教育者往往是处于从属的地位,作为被研究对象而出现在这一过程中。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在思想认识方面仍把学生当作长不大的孩子对待,弱化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是“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单一灌输的教育模式,把受教育者当作没有行动能力的“人”,教育者选择和应用的工作方法往往是从自身出发,爱怎么灌就怎么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个性特征,受教育者往往是被动接受,缺乏主动参与和自我教育的意识,对教育内容一知半解,难以内化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加之客观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由于实践经历和知识水平差异造成的思想和思维方法上的分歧和差异。因此,受教育者难免产生被动、消极的心理情绪。
(三)过于注重教育的形式化,忽视对大学生需要和特点的综合把握
思想政治教育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对大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进行综合把握,运用恰当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用统一的培养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用过高的目标约束他们,脱离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忽视他们受教育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同时,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热衷于搞一些所谓新经验而无实质内容的花架子,大张旗鼓地搞一些所谓的新载体、新形式、新方法,追求一时的表面的热闹和轰动,很少考虑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导致贪图虚名、不求实效、劳民伤财的形式主义歪风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些情况都加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化。这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教育者很容易把受教育者的个体动机和需要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社会变革对受教育者个体内心世界带来的震荡和不安,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上只重视思想觉悟、知识水平,而忽视了受教育者需要的满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品德问题,导致心理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注重实效。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做出了很多改革,但过于注重教育的社会性,缺乏对个体的价值、人的主体性、人的需要和特点的深刻分析和把握,未能有效地坚持生本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二、生本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要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就必须进行改革,而改革的趋向就是坚持生本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不仅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反思的结果,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思想认识超越现有水平,这就决定了教育者所掌握的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要很好地转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那么,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就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只有了解受教育者的实际状况,才能有效的组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目的。可以这样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项基本工作。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教育的目的、归宿和根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1]。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生本化的教育思想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和全面依靠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体现,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国家中长期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是要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从而获得主体的认可,即实现自身的价值。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生本化的教育思想,并逐渐转化为人的自我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才能最终产生影响、发挥作用,从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要坚持生本化就要使教育活动适合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它就必须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提高个体与群体的素质,在促进大学生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项双向活动,既要注重教育者的素质和教学技能,还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思想水平和经验,进行师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和反馈;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作为人的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受教育者能否主动的“学”比教育者的“教”更为重要,受教育者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在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批判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思想观念体系。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于有差异地促进大学生的主动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言:“我们要求所有的人都努力上进,但毕竟还要看各个人自己是否努力。集体的努力也是各个人努力的综合表现。这种个人努力程度的差别,即使到共产主义社会也会存在。……因此,我们在鼓励帮助每个人勤奋努力的同时,仍然不能不承认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和品德的差异,并且按照这种差异给以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总目标前进”[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提倡生本化思想就是要以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为根本,以尊重人性的眼光来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满足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不能总是以固定的标准来简单地判断受教育者行为的对与错,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对人一味的管理、控制和约束。从本质上来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的指导下,以人性关怀和人性复归为宗旨的,以培育人性,培养人性完满的人为最终目标,强调对大学生的尊重,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教育活动时,从大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观察和分析他们的行为,针对不同受教育者的不同需要和满足需要的不同行为,分别进行分析和引导,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创造、提升需要,并创造利用条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从而在受教育者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促进他们潜能的发挥、价值的提升和人性的完善,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三、大学生生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成为了新世纪教育理念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为实现我们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的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用以指导大学生行为的实践活动。国家在关于《关于进一步加强或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提出来。那么,作为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真正实现生本化,如何从不同层面确保生本化理念的贯彻和实施,这样探讨大学生生本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策略就非常重要。
(一)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的个人需要
满足大学生的个人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能使工作对象的个人需要得到满足,就肯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大学生的个人需要表现为,已经度过了生理迅速发展期的大学生开始进入以心理和社会领域发展为主的人生发展时期,心理和思想发展成为这一阶段大学生人生发展的主题。在心理发展方面,大学生明显表现为心理成熟期后移、心理矛盾增多、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多发等特点;在思想行为方面,影响大学生思想活动的因素日趋多样,他们思想的关注点日趋宽泛和分散,思想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牢固树立“需求至上、精诚服务、有利高效”的新价值理念,要把了解学生的个人需要及思想的状况作为第一要义,努力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升学、就业等方面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满足他们强烈的自主、成长、表现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时,以个性塑造为价值导向,满足大学生求真、求善和求美的需要,把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坚持关注大学生的个体需要就必须注意:首先,就要承认个体需要。同其他任何人一样,受教育者是有需要的,这些需要是受教育者学习的动力源,教育者应该承认和正视受教育者的需要,而不是忽视抹杀他们的需要;其次,教育者要研究、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只有了解受教育者内心反应的能力,才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因为研究、了解受教育者是教育者开展有的放矢教育、提高教育有效性的基础,只有研究、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才能更好的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最后,提升受教育者的需要,把需要引向更高层次。教育者不仅要满足受教育者的基本需要,更要提升他们的需要,同时要将受教育者的需要引向更高的层次,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发展和实现自己的潜能,真正成为自我实现的人。
(二)尊重不同差异,关怀和理解大学生
大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影响,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忽视大学生个体差异,单纯利用和采取集体灌输式教育方法,忽视个别教育,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的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要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形成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教育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个大学生,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自主的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袁贵仁说过:“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因此必须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3]。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的原则,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首先,把学生个体当作一个自由和完整的人来看待,对学生的尊重是全方位的,在尊重中寻求适合于不同类型学生的有效教育方法和时机,主要表现在:(1)对学生人格尊严的尊重,不要轻易讽刺和伤害学生;(2)对学生品德结构及道德发展阶段规律的尊重,使思想政治教育适时而合理的进行;(3)对不同学生思想政治方面已有的经验和感受的尊重,使思想政治教育切合学生的实际;(4)对不同学生已有的学习风格的尊重,由于学习风格存在着内向型与外向型、竞争型与协作型、独立型与顺从型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利用学习风格中的长处或不同学生的偏爱来进行教育。其次,要注重情感陶冶。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是说理教育的心理基础,没有这个感情基础,再正确的道理也难以打动人心。要强调情感作用,即沟通、传递、感染、分享作用,强化、放大、动力作用,激励长效的支撑作用,而且只有当感情本身得到发展提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成长才有最基本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人性化,要培养完整的人,要培养有人性的人,必须实施有人情味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三)平等对话,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
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只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一种外因,永远不能取代大学生的认识、内化活动和实践外化活动,教育要在学生主动积极接受教育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自觉学习、接受、消化、提炼、升华等。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平等对话就是要确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教育者为主导,教育者活动方式和受教育者活动方式有机结合的新方法。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运用和创新,既要着眼于充分发挥教育者自身的优势,更要着眼于充分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感受。只有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的交流,才能增强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开展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要注意:首先,实施平等对话就要反对单向灌输,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但平等对话并不否定教育者的指导,教育者在尊重、理解、爱护受教育者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学识、言行、境界、风范去启发、引导、帮助受教育者,而不是代替他们的思考、理解、体验、选择、行动;其次,平等对话要确立师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双主体地位,建立一种教师与学生的新关系,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是为了帮助、引导、指引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心灵沟通,做到师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寻求真理,教学相长;最后,让学生以主体的身份积极地参与实践,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在生活实践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生活实践是具体、生动而有效的,师生平等对话的实现最终是要让每一位学生以主体的身份参与到生活实践中来,以认识和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从而揭示生活的意义,提升学生生活的质量。
我们必须注意,生本化,不是学生唯一化、绝对化,更不是“去教师化”,或“去教育化”。生本化的教育思想必须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当中,避免空喊口号而无实际意义。实践也证明,坚持生本化理念扎扎实实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乏力的局面,而且可以调动当代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造就出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2〕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G].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59.
〔3〕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