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题材单调是学生作文的通病。追溯其根源,是学生对生活的认识肤浅,体验浅化所致。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程度,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让学生留住生活,厚实积淀,储藏素材,做到厚积而薄发。
【关键词】素材积累;丰富生活;经历实践;记录收藏
【中图分类号】G536.8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072-01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在写作文时,经常有学生说:“老师,我实在没有东西可以写。”题材匮乏是学生普遍的问题,笔者曾对《我的XX》习作做过调查分析,统计了一个班级的46名学生,结果有38个孩子写的是爸爸妈妈,而其中写“送我上医院”的居然有31个。而写老师的,还是停留在“深夜批改作业”、“老师送我去医院,医生误认老师是妈妈”这些材料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作文材料中显得那么“单调灰色”,机械刻板的材料充斥着学生的习作。我觉得这与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怎样写”,而忽略“写什么”有着很大关系。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那么,作文教学的“牛鼻子”是什么呢?怎样让作文课更高效?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作文教学的“牛鼻子”就是指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积累素材,这是教好作文、写好作文的根本保证,是引导作文教学成功的磁石!
一、立足现实,在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素材
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可谓丰富得很:看电影电视、玩网络游戏、出远门观光、下棋、舞蹈……但他们的感受程度正日趋下降,对生活的认识肤浅,多姿多彩的生活往往不能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生活事件在他们心中只是过眼烟云,许多美妙的事物就因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和他们“擦肩而过”。正像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教师,就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做善于观察的人,做留心周围事物的有心人。让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调动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自己没有的感受。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就是对生活的积累,就是习作的材料。“又是一年春来到,柳絮满天飘!”歌曲《小桃红》中的情景真的来到了我们的周围:早上,校园里,到处是飞舞着的白色精灵;课间,操场上,放眼全是追逐春天的天使……此时,让意犹未尽的小天使们提起笔来,难道他们还会无话可说吗?
气象台发布橙色预警:沙尘暴来袭!天,被无边的灰暗笼罩着,迎面都是黄色的微尘。一场雨后,汽车的挡风玻璃成了黄色的幕布,花坛里的花、草、树上的叶子,全笼上了一层黄纱……“嗯,是该好好保护环境了!”相信这一定是此时同学们共同的心声。新学期伊始,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报到。咦,黑板报出好了?大家围在图文兼美的板报前兴致勃勃地欣赏着,也猜测着:这板报是谁出的?什么时候出的?别猜了,还是写下来吧!
为了让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花一草真正地走进学生心灵的殿堂,笔者试着在平时的教学中,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或小组或指名进行聊天式的交谈。引导学生谈大自然中的“趣”,谈社会生活中的“奇”,谈生活中的“得”。如谈最美教师,谈感动中国,谈邻居大娘的溘然长逝,谈学校新来的门卫……在激励、借鉴、启迪中促进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解读生活,丰富各自的情感,形成独特的主见。久而久之,学生对生活事件能在认识上充分显化其意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一次动情的谈话,一堂情趣盎然的课,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一场激动人心的比赛,一个饱含深情的微笑……都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作文题材。
二、经历实践,在丰富的体验中充盈素材
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创设精心营造的优化情景,尽量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新颖活泼的班队活动,别出心裁的盆艺观赏,令人耳目一新的文艺演出,生动有趣的课堂表演……尽力让万千物象或以它的丰富多彩,或以它的启智逗趣,或以它的陶冶性情引起学生的倾情投入,使学生觉得作文有内容可写。
为了补充课堂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不足,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春日去郊外踏春寻芳;夏天观“白雨跳珠”的景致;清秋赏金菊银桂,落叶红枫,寒冬组织学生在雪中嬉戏玩耍……使学生感到生活就是这么丰富多彩;还可以引导学生到社会上去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题材。如:采访商场、超市的售货员,了解商品的货源、价格、销售;向水果摊主了解苹果的种类、产地;调查家乡水质污染及处理办法;调查本村乡亲生活状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实践表明:只有全身心投入生活,亲身体验,才能有所感悟,有情可抒,学生的大脑中才会渐渐涌出源源不断的写作“活水”。
三、自主表达,在交流和记录中收藏素材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怎样让学生在更多更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拓宽题材来源呢?我们不妨在个体积累的基础上,定期组织学生交流题材,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生活经历的机会,对学生间接获得的生活经验进行指导,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拓展题材空间。此外,教师还可以从中筛选出一些题材,讨论如何恰当地运用。
同时重视指导学生自主记录作文题材,为每一位同学准备一本“写真集”,要求他们细心地去感受生活,真实地记录生活的喜怒哀乐,留住岁月匆匆的脚步。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生活,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在看似单调、平淡的活动、生活中常常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获得习作的灵感和激情,为将来的写作提供素材。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一般要求学生以“情景”为载体进行记录。即用比较简洁的语句对生活中某个情景进行描述或者概括,还要记下瞬间的情感体验,每个题材的字数一般在60字以内。这样,学生有一种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的感觉,他们都愿意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激动与欢乐,苦恼与悲伤,迷茫与惆怅,真实地、不加矫饰地展现出来,让你为他们那一颗颗鲜活率真的心而感动。
厚积才能薄发,没有丰富的题材积累,就没有潮涌的文思,生花的妙笔。我教6年级时,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学生积累题材达100个以上,且内容丰富多彩,真实有新意。这样,用较少的时间积累了很多第一手资料,较好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实践证明,丰富的生活源头,充盈的作文素材是作文前不断酝酿、蓄势待发的过程,“火到猪头烂”,以待作文时的一蹴即发、信手拈来。相信,只要我们牵住了“素材积累”的这个“牛鼻子”,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作文“无话可说”、“无病呻吟”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笔下的习作之花才会充满活力和灵性,越来越绚丽多彩!
【关键词】素材积累;丰富生活;经历实践;记录收藏
【中图分类号】G536.82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072-01
作文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它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在写作文时,经常有学生说:“老师,我实在没有东西可以写。”题材匮乏是学生普遍的问题,笔者曾对《我的XX》习作做过调查分析,统计了一个班级的46名学生,结果有38个孩子写的是爸爸妈妈,而其中写“送我上医院”的居然有31个。而写老师的,还是停留在“深夜批改作业”、“老师送我去医院,医生误认老师是妈妈”这些材料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作文材料中显得那么“单调灰色”,机械刻板的材料充斥着学生的习作。我觉得这与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怎样写”,而忽略“写什么”有着很大关系。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那么,作文教学的“牛鼻子”是什么呢?怎样让作文课更高效?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作文教学的“牛鼻子”就是指导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积累素材,这是教好作文、写好作文的根本保证,是引导作文教学成功的磁石!
一、立足现实,在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素材
叶圣陶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现在的小学生,生活可谓丰富得很:看电影电视、玩网络游戏、出远门观光、下棋、舞蹈……但他们的感受程度正日趋下降,对生活的认识肤浅,多姿多彩的生活往往不能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生活事件在他们心中只是过眼烟云,许多美妙的事物就因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和他们“擦肩而过”。正像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教师,就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做善于观察的人,做留心周围事物的有心人。让学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调动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自己没有发现的东西,去获得自己没有的感受。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就是对生活的积累,就是习作的材料。“又是一年春来到,柳絮满天飘!”歌曲《小桃红》中的情景真的来到了我们的周围:早上,校园里,到处是飞舞着的白色精灵;课间,操场上,放眼全是追逐春天的天使……此时,让意犹未尽的小天使们提起笔来,难道他们还会无话可说吗?
气象台发布橙色预警:沙尘暴来袭!天,被无边的灰暗笼罩着,迎面都是黄色的微尘。一场雨后,汽车的挡风玻璃成了黄色的幕布,花坛里的花、草、树上的叶子,全笼上了一层黄纱……“嗯,是该好好保护环境了!”相信这一定是此时同学们共同的心声。新学期伊始,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学校报到。咦,黑板报出好了?大家围在图文兼美的板报前兴致勃勃地欣赏着,也猜测着:这板报是谁出的?什么时候出的?别猜了,还是写下来吧!
为了让生活中的一人一事,一花一草真正地走进学生心灵的殿堂,笔者试着在平时的教学中,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或小组或指名进行聊天式的交谈。引导学生谈大自然中的“趣”,谈社会生活中的“奇”,谈生活中的“得”。如谈最美教师,谈感动中国,谈邻居大娘的溘然长逝,谈学校新来的门卫……在激励、借鉴、启迪中促进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解读生活,丰富各自的情感,形成独特的主见。久而久之,学生对生活事件能在认识上充分显化其意蕴。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一次动情的谈话,一堂情趣盎然的课,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一场激动人心的比赛,一个饱含深情的微笑……都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作文题材。
二、经历实践,在丰富的体验中充盈素材
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教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创设精心营造的优化情景,尽量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新颖活泼的班队活动,别出心裁的盆艺观赏,令人耳目一新的文艺演出,生动有趣的课堂表演……尽力让万千物象或以它的丰富多彩,或以它的启智逗趣,或以它的陶冶性情引起学生的倾情投入,使学生觉得作文有内容可写。
为了补充课堂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不足,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春日去郊外踏春寻芳;夏天观“白雨跳珠”的景致;清秋赏金菊银桂,落叶红枫,寒冬组织学生在雪中嬉戏玩耍……使学生感到生活就是这么丰富多彩;还可以引导学生到社会上去捕捉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题材。如:采访商场、超市的售货员,了解商品的货源、价格、销售;向水果摊主了解苹果的种类、产地;调查家乡水质污染及处理办法;调查本村乡亲生活状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实践表明:只有全身心投入生活,亲身体验,才能有所感悟,有情可抒,学生的大脑中才会渐渐涌出源源不断的写作“活水”。
三、自主表达,在交流和记录中收藏素材
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怎样让学生在更多更直接接触语文材料,拓宽题材来源呢?我们不妨在个体积累的基础上,定期组织学生交流题材,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生活经历的机会,对学生间接获得的生活经验进行指导,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拓展题材空间。此外,教师还可以从中筛选出一些题材,讨论如何恰当地运用。
同时重视指导学生自主记录作文题材,为每一位同学准备一本“写真集”,要求他们细心地去感受生活,真实地记录生活的喜怒哀乐,留住岁月匆匆的脚步。目的是丰富学生的生活,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他们在看似单调、平淡的活动、生活中常常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获得习作的灵感和激情,为将来的写作提供素材。具体操作的时候我一般要求学生以“情景”为载体进行记录。即用比较简洁的语句对生活中某个情景进行描述或者概括,还要记下瞬间的情感体验,每个题材的字数一般在60字以内。这样,学生有一种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的感觉,他们都愿意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激动与欢乐,苦恼与悲伤,迷茫与惆怅,真实地、不加矫饰地展现出来,让你为他们那一颗颗鲜活率真的心而感动。
厚积才能薄发,没有丰富的题材积累,就没有潮涌的文思,生花的妙笔。我教6年级时,一学期下来,大多数学生积累题材达100个以上,且内容丰富多彩,真实有新意。这样,用较少的时间积累了很多第一手资料,较好地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
实践证明,丰富的生活源头,充盈的作文素材是作文前不断酝酿、蓄势待发的过程,“火到猪头烂”,以待作文时的一蹴即发、信手拈来。相信,只要我们牵住了“素材积累”的这个“牛鼻子”,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作文“无话可说”、“无病呻吟”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笔下的习作之花才会充满活力和灵性,越来越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