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教学一般是将书本看作“死”的东西,并不注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学生接受教师教条式讲解,对中心思想做单一把握,对段落、层意的理解上众人一辞,缺乏新意,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够让读者自己与作者本身建立起很好的交流渠道。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措施;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85-01
一 情境导入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 艺术 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二 注重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于统一文本的兴趣,统一问题的体悟可能是不同的,学法也是各异的,表达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让每个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对文本进行品读、分析,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都能感受文本,读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比如鼓励学生针对文本就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或力所能及的某一方面进行品读或就文本所想到的感兴趣的某一话题作分析,发表见解。结果发现,学生有的分析文本的语言、有的分析人物的精神思想、有的分析地区环境历史与人物特点的联系、有的对标题的内涵及文本的主题作分析、有的分析文本的结构、有的联系到了相关的文章……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都有动力做,忙得不亦乐乎。阅读不是做广播操,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才能达到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共享、共鸣、共识、共进。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颤,进而迸发个性阅读的火花。
当然,个性化阅读,强调的不仅仅是个性,共性的理解是绝对不能丢弃的,只有阅读者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才能真正“我心知他心”,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文本。
三 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将书本看作“死”的东西,并不注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学生接受教师教条式讲解,对中心思想做单一把握,对段落、层意的理解上众人一辞,缺乏新意,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够让读者自己与作者本身建立起很好的交流渠道。新课要求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对文学作品研读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四 注重学法指导,创设超市式学习平台
“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语文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变化是角色的转化,教师不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教法,更要研究和探讨如何有效地实施举一反三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主设计、练习、探究、评价和思考地进行创造性学习,从方法上探究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与原理,掌握如何运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提高自学效果,促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不妨模仿超市的自选方式,开展自由选择式的学习活动。它并不是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而是老师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校的条件,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层次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由学生(小组)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安排学习进度、自己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完成学习的同时,各取其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积极性的发挥。
五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总认为,学生的提前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解差别并不,其实学生在教师讲解前学习不但可以提前了解书本教材,进入学习预热阶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获得一定的知识积累,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有一个比较与补充,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就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前预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艺术手法,包括穿插艺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往往形不成一个整体氛围。
学校应鼓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并把它制度化,适时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估,以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措施;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085-01
一 情境导入
1.揭示课题,引入情境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如至亲。”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时空跨度大,古今中外无所不包,很多内容不是中学生阅历中的。教学新课时,如何把学生带进教材特定的情境中,从而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时空距离,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亲身感受作品的情境,找准作品情感的闪光点,导读时或简介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或摄取作品最感人的情境加以描述,从而把学生引入情境。
2.绘声绘色,优化情境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境教学就是要以“情”为纽带,以教师之“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语文教材里的课文大多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但是,教材不是影视文学,无论作者描述如何精彩,感情如何丰富,如果教师不去点拨、渲染,学生不去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也只是一些语言符号的整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并运用讲述的方法,把教材的语言化为教师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精彩的故事情节,使学生在涓涓的情感细流的沐浴中受到 艺术 感染,成为富有激情的、活生生的人,从而达到精神的恬淡与从容,思维的明晰与开阔。
二 注重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于统一文本的兴趣,统一问题的体悟可能是不同的,学法也是各异的,表达也是有差别的,教师就应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思考,充分展示个性和智慧,能动地谋求自身发展。让每个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对文本进行品读、分析,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都能感受文本,读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比如鼓励学生针对文本就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或力所能及的某一方面进行品读或就文本所想到的感兴趣的某一话题作分析,发表见解。结果发现,学生有的分析文本的语言、有的分析人物的精神思想、有的分析地区环境历史与人物特点的联系、有的对标题的内涵及文本的主题作分析、有的分析文本的结构、有的联系到了相关的文章……这样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都有动力做,忙得不亦乐乎。阅读不是做广播操,教师只有为学生搭建好平台,学生才能达到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共享、共鸣、共识、共进。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一种师生平等和谐的对话的方式,让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颤,进而迸发个性阅读的火花。
当然,个性化阅读,强调的不仅仅是个性,共性的理解是绝对不能丢弃的,只有阅读者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才能真正“我心知他心”,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文本。
三 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陶冶学生情操
传统的教学一般是将书本看作“死”的东西,并不注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学生接受教师教条式讲解,对中心思想做单一把握,对段落、层意的理解上众人一辞,缺乏新意,导致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就是没能够让读者自己与作者本身建立起很好的交流渠道。新课要求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对文学作品研读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对于中学生来说,在这一阅读过程中,往往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背影中的浓浓舐犊之情;曹孟德东临碣石的壮志豪情;“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一腔报国之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一缕悠悠思乡之情……如何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四 注重学法指导,创设超市式学习平台
“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教”。语文教师在新课程中最大的变化是角色的转化,教师不再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教法,更要研究和探讨如何有效地实施举一反三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自主设计、练习、探究、评价和思考地进行创造性学习,从方法上探究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与原理,掌握如何运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提高自学效果,促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不妨模仿超市的自选方式,开展自由选择式的学习活动。它并不是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而是老师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校的条件,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层次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由学生(小组)自己选择学习内容、自己安排学习进度、自己选择学习方法。自主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在完成学习的同时,各取其乐,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积极性的发挥。
五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毋庸讳言,以往的语文教学许多教师总认为,学生的提前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讲解差别并不,其实学生在教师讲解前学习不但可以提前了解书本教材,进入学习预热阶段,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获得一定的知识积累,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可以有一个比较与补充,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就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前预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采用艺术手法,包括穿插艺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往往形不成一个整体氛围。
学校应鼓励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并把它制度化,适时地进行教学效果评估,以整体推进语文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