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过程是数学教学的本质。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主要在于启发诱导学生,向学生充分展现这些数学知识被发现,被解决的思维过程。正如著名教育家罗杰斯所说:“我们不能直接地传授他人,我们只能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的展开”。因此,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 诱导认知,创设情境问题,提供思维空间
①铺垫型情境。
教师可以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的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的新问题,从而为各种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理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②认知冲突型情境。
教师可以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问题为素材,创设认知冲突性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从解决面临的情境问题出发,不断地分解、转化问题,提出新的有关问题,并通过新问题的解决,最终使情境问题获得解决。
③思维策略型情境。
教师可以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某种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素材,创设思维策略性情境。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后,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从而使他们产生不同的解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策略进行适用性研究,拓展其使用范围。这对克服思维定势等原因产生的消极影响,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优化思维品質,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二.改变思维方法,形成正常学习心理状态
高中数学在很大程度上与初中数学不同。因而有许多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往往在学习上出现后退,就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改变思维方法。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
初中数学主要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中一进入就接触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要求的思维梯度太大,学生难以接受。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由于很多教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
因此,形成了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在《函数》中讲到单调性证明时,学生往往觉得这类证明题要比第一章学习的反证法证明题简单一些,原因是书上给出了证明的步骤,这时教师启发学生的思维,在组织教学内容上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反思,挖掘思维潜力
数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反思推进了数学的进步。
在数学学习中,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探究行为,是促进知识同化迁移的可靠途径;反思可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反思能促使学生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质疑问题,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反思能力的形成必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大大地提升。因此,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活动,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①听课反思。
在听课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学习的目标、教师思考问题的方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可要求学生注意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②解题反思。
这是在解题过程中,反思求解数学问题的思维模式,它通过对问题解答的结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或提出疑问、能否将问题进行变式或把当前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况等问题的追问,使学生对自己思维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调控,从而选择最佳解题策略。
③学习习惯反思。
指导学生经常反思自己对数学的兴趣、学习信心和能力、学习的态度与情绪、存在的薄弱环节等,学会及时调整自己,改正不良习惯,积极向上,通过引导学生反思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开发。
总之,数学本来就是一门需要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科。如果我们能注意挖掘潜藏在数学中的宝藏,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中的思维能力,自始至终都能生动地、饶有兴趣地让学生去学,我们就可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一. 诱导认知,创设情境问题,提供思维空间
①铺垫型情境。
教师可以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铺垫型情境。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的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的新问题,从而为各种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理推理能力有重要作用。
②认知冲突型情境。
教师可以以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处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非常规问题为素材,创设认知冲突性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动机。要让学生从解决面临的情境问题出发,不断地分解、转化问题,提出新的有关问题,并通过新问题的解决,最终使情境问题获得解决。
③思维策略型情境。
教师可以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某种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素材,创设思维策略性情境。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后,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从而使他们产生不同的解法。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策略进行适用性研究,拓展其使用范围。这对克服思维定势等原因产生的消极影响,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优化思维品質,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
二.改变思维方法,形成正常学习心理状态
高中数学在很大程度上与初中数学不同。因而有许多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往往在学习上出现后退,就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改变思维方法。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
初中数学主要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中一进入就接触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要求的思维梯度太大,学生难以接受。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由于很多教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
因此,形成了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在《函数》中讲到单调性证明时,学生往往觉得这类证明题要比第一章学习的反证法证明题简单一些,原因是书上给出了证明的步骤,这时教师启发学生的思维,在组织教学内容上培养学生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反思,挖掘思维潜力
数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反思推进了数学的进步。
在数学学习中,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探究行为,是促进知识同化迁移的可靠途径;反思可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反思能促使学生从不同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质疑问题,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反思能力的形成必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大大地提升。因此,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活动,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①听课反思。
在听课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这节课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学习的目标、教师思考问题的方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并可要求学生注意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②解题反思。
这是在解题过程中,反思求解数学问题的思维模式,它通过对问题解答的结论的正确性进行检验或提出疑问、能否将问题进行变式或把当前问题推广到一般情况等问题的追问,使学生对自己思维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反思、调控,从而选择最佳解题策略。
③学习习惯反思。
指导学生经常反思自己对数学的兴趣、学习信心和能力、学习的态度与情绪、存在的薄弱环节等,学会及时调整自己,改正不良习惯,积极向上,通过引导学生反思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开发。
总之,数学本来就是一门需要思维能力很强的学科。如果我们能注意挖掘潜藏在数学中的宝藏,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中的思维能力,自始至终都能生动地、饶有兴趣地让学生去学,我们就可以学好数学,用好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