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水平。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关注和解决好学困生的教育问题,自然就成了新课程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人现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谈几点看法。
一、学困生的产生原因
数学学困生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
1.内在因素
(1)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足。一些数学学困生,由于逻辑推理能力差,思维能力薄弱,观察力低,分析问题存在片面性和表面性,经受过几次学习数学的失败,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畏惧感,往往对自己没有信心。
(2)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由于数学本身逻辑性、科学性、连贯性强,从而使得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听不懂、学不好,进而没有兴趣、不想学,导致成绩差,直至自动放弃。
(3)学生依赖性强,思维上呈惰性,意志力薄弱。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内不练习,课外不自习。
(4)学生的学习意识差。数学学困生对学习缺乏钻研性,不负责任,作业马虎,基础不扎实,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2.外部因素
(1)教学思想偏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追求升学率和优秀率,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往往只关注优生的培养,而忽视了学困生的转化。课堂上没能做到因材施教,缺乏层次性,习惯于做统一要求,甚至为了培养优生而加大难度、拔高要求,教学脱离一般学生的实际,致使学生难以消化吸收,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2)教育方式欠妥。学困生多数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了学习上的暂时失利。如果家长或教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训斥、讽刺,或以冷落、歧视等态度对待他们,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极易产生逆反心理,或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来报复,从而放弃数学学习。
(3)教学方法不当。有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还是满堂灌模式,或者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课堂上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学习状态,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机会。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思考问题时的缺陷就不易被教师发现。同时,也使学生满足于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对知识难以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方法严重违背教学规律和原则,致使一些在知识理解、规律运用上存在偏差的学生,因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引导和指点,逐渐分化成了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1.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素质。而素质教育又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为宗旨的。面向全体学生,我们要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都应尽心尽力地培养,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我们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数学素养,在思想上把转化一个数学学困生和培养一个数学优秀生看得同等重要。
2.盘活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促使其产生进取心。因此我们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在教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现行数学教材为增加趣味性穿插了“想一想”和“读一读”等栏目,学困生因为厌学,往往不愿看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看这些内容,为进一步吸引学生,可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其中部分内容编制成多媒体课件穿插于课堂教学中。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还要加强变式训练,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进行反馈。讲授速度要适合学困生的接受情况,必要时应该放慢“镜头”。课堂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少受数学语言严谨性的束缚,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充分说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中心的地位,学生是主体。而数学学困生在学习上往往是学习不得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大部分数学学困生习惯于机械记忆,对公式、定理性质理解模糊、混淆不清,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强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重点难点,反复学习;解决问题,独立分析。要指导学生学会边听边记、学思结合、归纳共性;要教育学生勤思善问、自我校正、科学用脑;要指导学生学会回忆总结,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作为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在一开始还要对学困生的作业格式、教材的自学、单元的复习和课堂听讲等做正确引导,坚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排除依赖思想,改变那种你讲我听,你写我抄,你考我背的被动局面。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一把金光闪闪的钥匙,去打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
4.关注情感教育,促进人格发展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肩负着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任。数学学困生往往具有失落感和自卑感,自尊心比较脆弱,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爱生的情感体现在一举一动中,投射到学生心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他们,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重塑自我,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在平时对学困生要做到: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批作业、优先辅导、甚至座位也要优先考虑。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对学困生投去一个充满信任的、亲切的目光,他们会因得到无声的鼓励而积极思考;课后教师要主动接近学困生,和他们交朋友,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帮他们解决学习方面和其他方面的困难,用爱和信任唤起学困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心中有学困生,学困生心中才会有老师,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发挥的最好,教学效果最佳。
转化学困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改精神,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使数学学困生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新课程改革并不是要放弃这部分学困生,而是要让他们更好地获得数学知识,学得更轻松、更灵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这些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多一些爱心吧!以理解的心去接近他们,以期盼的眼光去励他们。
一、学困生的产生原因
数学学困生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既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
1.内在因素
(1)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足。一些数学学困生,由于逻辑推理能力差,思维能力薄弱,观察力低,分析问题存在片面性和表面性,经受过几次学习数学的失败,使他们对学习数学产生畏惧感,往往对自己没有信心。
(2)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由于数学本身逻辑性、科学性、连贯性强,从而使得一部分学生对数学听不懂、学不好,进而没有兴趣、不想学,导致成绩差,直至自动放弃。
(3)学生依赖性强,思维上呈惰性,意志力薄弱。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往往是被动学习,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内不练习,课外不自习。
(4)学生的学习意识差。数学学困生对学习缺乏钻研性,不负责任,作业马虎,基础不扎实,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2.外部因素
(1)教学思想偏颇。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追求升学率和优秀率,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往往只关注优生的培养,而忽视了学困生的转化。课堂上没能做到因材施教,缺乏层次性,习惯于做统一要求,甚至为了培养优生而加大难度、拔高要求,教学脱离一般学生的实际,致使学生难以消化吸收,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2)教育方式欠妥。学困生多数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了学习上的暂时失利。如果家长或教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训斥、讽刺,或以冷落、歧视等态度对待他们,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极易产生逆反心理,或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来报复,从而放弃数学学习。
(3)教学方法不当。有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课堂教学还是满堂灌模式,或者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课堂上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处于被动、应付的学习状态,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机会。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思考问题时的缺陷就不易被教师发现。同时,也使学生满足于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对知识难以融会贯通。这种教学方法严重违背教学规律和原则,致使一些在知识理解、规律运用上存在偏差的学生,因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引导和指点,逐渐分化成了学困生。
二、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1.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全民素质。而素质教育又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人才为宗旨的。面向全体学生,我们要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都应尽心尽力地培养,要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我们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数学素养,在思想上把转化一个数学学困生和培养一个数学优秀生看得同等重要。
2.盘活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原始动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讲授方法,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从而促使其产生进取心。因此我们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征,在教法上要不拘一格,灵活多变。现行数学教材为增加趣味性穿插了“想一想”和“读一读”等栏目,学困生因为厌学,往往不愿看书,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看这些内容,为进一步吸引学生,可结合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其中部分内容编制成多媒体课件穿插于课堂教学中。讲课时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尽量降低学习坡度,分散难点,给予模仿性练习的机会。还要加强变式训练,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进行反馈。讲授速度要适合学困生的接受情况,必要时应该放慢“镜头”。课堂语言应尽量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少受数学语言严谨性的束缚,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充分说明,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中心的地位,学生是主体。而数学学困生在学习上往往是学习不得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学法指导,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大部分数学学困生习惯于机械记忆,对公式、定理性质理解模糊、混淆不清,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强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重点难点,反复学习;解决问题,独立分析。要指导学生学会边听边记、学思结合、归纳共性;要教育学生勤思善问、自我校正、科学用脑;要指导学生学会回忆总结,进行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作为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在一开始还要对学困生的作业格式、教材的自学、单元的复习和课堂听讲等做正确引导,坚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排除依赖思想,改变那种你讲我听,你写我抄,你考我背的被动局面。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一把金光闪闪的钥匙,去打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
4.关注情感教育,促进人格发展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肩负着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任。数学学困生往往具有失落感和自卑感,自尊心比较脆弱,渴望老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不讽刺、不打击、不揭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爱生的情感体现在一举一动中,投射到学生心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尊重他们,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重塑自我,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在平时对学困生要做到: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批作业、优先辅导、甚至座位也要优先考虑。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对学困生投去一个充满信任的、亲切的目光,他们会因得到无声的鼓励而积极思考;课后教师要主动接近学困生,和他们交朋友,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帮他们解决学习方面和其他方面的困难,用爱和信任唤起学困生的学习热情。老师心中有学困生,学困生心中才会有老师,师生感情上的一致性,会引起双方信息的共振,此时学生的接受能力发挥的最好,教学效果最佳。
转化学困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改精神,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使数学学困生由“厌学”变为“乐学”,是每一位数学教师时刻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新课程改革并不是要放弃这部分学困生,而是要让他们更好地获得数学知识,学得更轻松、更灵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这些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多一些爱心吧!以理解的心去接近他们,以期盼的眼光去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