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过年,是个问题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ssdcsyq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毓强
  记者、作家、摄影家、旅行家。硕士学位。热衷于研究文史哲经,关注人类学。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关注中外文化的交流,提出“有文化,无国界”的思想。访问过欧美亚20余国。发表文字数百万。在多个国家举办个人摄影展。
  
  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一个自己最重要的节日,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就是春节了,有数千年的传统。但今天中国人过年,至少在大城市里常常成为一个问题了。
  
  【鞭炮的是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诗言简意赅地反映出古代中国人过年的场景。可以说,没有鞭炮声的春节,几乎就不是春节。不过,在中国“极左”思潮的年代里,人民在春节里燃放鞭炮是被严格禁止的。同样,春节里的一切民间习俗也被严格禁止。直到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禁令逐渐被取消,一些民俗才得以恢复。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了,大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密集,城市空间越来越少了,毫无节制地燃放鞭炮,特别是现在的鞭炮威力越来越厉害,结果招来了祝融的光临。经过1990年代的大争论,中国的大城市大致达成如下的共识:允许燃放鞭炮,但加强管理和限制。然而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为仍有人不遵守。
  为防鞭炮惊吓自己的婴儿,不少年轻父母吸取了往年其他人的教训,在大年三十紧急转移自己的婴儿。婴儿太娇嫩了,一旦被鞭炮声刺激就哭闹不止,甚至会发生抽搐。
  从年三十晚上到初一上午9时,仅仅浦东3家医院就收治了62个受害者,他们是被自己豢养的宠物小狗张口咬伤的,原因就是小狗被鞭炮声所惊吓。
  初一凌晨,一家医院一下子来了5个孕妇,原来她们受鞭炮声影响,腹中的胎儿也跟着躁动不安,被迫赶到医院提前分娩了。由于胎儿早产,增加了接生的难度,还忙坏了医生。
  别以为这是我在瞎编滥造,以上3个事例全都刊登在年初一(2月7日)《新民晚报》A6版上。
  
  【年夜饭的困惑】
  
  年夜饭本来就是一家人在除夕之夜,团聚在家一起吃饭,以象征家庭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最近10来年,人们的经济条件改善了,就时兴到饭店去吃年夜饭了。结果造成饭店人满为患,人们要提早几个月订年夜饭。年夜饭的价格昂贵,但质量却在下降。于是又出现了吃“年中饭”(避开晚上的高峰,提前到中午)的现象。今年为了防止饭店“捣浆糊”,上海竟然还出现了20名年夜饭监督员,到一些饭店监督年夜饭质量的新鲜事。
  外国人过圣诞节,都是在家里聚会的,很少有到饭店吃饭的。其实过去中国人也是这样的,一到春节,饭店大多是打烊的,他们知道家家户户不会到饭店来消费的。看来,如何团聚,如何吃年夜饭,不是一个经济问题,不是没钱在家,有钱到饭店的逻辑,而是人们对于年俗的认识与选择的问题。
  
  【礼仪的有无】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本来春节更是中国人实施礼仪的集中时节。如今,中国人的礼仪缺失了。
  “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老师们发现不少中小学生热烈交谈的是,谁得了多少压岁钱、谁放了多少烟花爆竹,而许多孩子甚至连师生碰面最基本的新年礼数都不懂,不讲礼貌、不顾吃相、不懂民俗,成了不少孩子的通病。
  一个外甥去年收到了500元压岁钱,今年只收到300元,就扬言要与多年定居在国外的姨妈“断绝亲戚关系”。(《新民晚报》2月14日A6版)
  小孩的问题源自大人的问题。其实一般40岁以下的人,对于“春联的贴法”、“拜年时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也不该问”等基本常识也都不太清楚,更遑论拜年时磕头作揖了,好像这些都是封建的东西。但我们来看看近邻韩国,他们的经济比我们发达,但平时照样保持着传统礼节,过年时照样要给长辈磕头跪拜的。他们说:拜年拜年总要拜呀。这些礼节最早其实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为什么现在中国人反而不做了呢?可见,是否保持传统礼节,与经济是否发展无关,与是否封建无关。
  
  【余论】
  
  过去历史上过年时一些有意思的民俗,并没有继承下来,比如书写对联、猜灯谜等,好像离中国人越来越远了,这也难怪,现在中国人基本上连书法都不练了,最多是买现成的了。
  总之,曾经遭受过文化洗劫的中国,有些民俗恢复得还不够;有些民俗却又被异化而过了头,没有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希望中国人尽早发挥自己的智慧,分清楚哪些是有害无益的,哪些是有益无害的,从而形成既健康又有年味的新年俗。
其他文献
2001年前,叶炳华曾在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岗位工作,常常陪同各级领导会见国内外来自各个行业的人士,也经常出席海内外各种论坛峰会,每天打开衣橱,除了西装还是西装,没有其他的正装可选择,而他的啤酒肚对于领带又是特别的“感冒”。正当烦恼之际,他在电视上看到了APEC唐装的设计制作组组长闻红女士的报道,再一看,这不正是不久前亲自跑到张江开发区帮自己量身定做制服的设计师吗?因为当时叶炳华工作繁忙,闻红跑
期刊
现代社会,人们对汽车的心理是矛盾的。  一方面极度依赖自驾车的便捷舒适,视为生活的必需品;另一方面,废气污染、能源危机、车多路少等也深深困扰着驾车人。  当下的中国,车价一降再降,私家车已经不再是奢侈品,越来越多的人放弃攀比心理,撇除泡沫,务实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有的国内大城市,购车热已经开始退潮,人们对于车的感觉日趋理性和实用。  从“单双号限行”到“无车日”,国人开始重新审视汽
期刊
因为心灵澄明,一切归于宁静。    当我看到这张由窦唯参与设计的专辑《松阿珠阿吉》封面和封底时,仿佛看到黑白的一个场,来自记忆模糊的某片断层。简单而又明了;而当我吟诵“松阿珠阿吉”的瞬间,我仿佛回归到一个曾经辉煌的时代。前世的国度,某一个佛国的屋檐下,风铃声隐隐,心情悠悠飞跃千万里……  这是一张没有歌名的专辑。似乎是前人常用的无题,可明明比无题更有境界。因为歌名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一种误导,也是一种
期刊
一只手紧紧抓住粗砺的岩石边缘,另一只手正努力向上攀爬,这正暗喻着流于主流话剧之外的非主流话剧的生存状态:迷茫、蹉跎、挣扎却不断前进。《独立戏剧》(上海1985—2007)这个很有史料文献意味的书名及其封面设计让人不由得感到沉重。然而翻开书本的那一刹那,书中的情节、人物就会深深吸引住你,因为对于大多数的读者而言,这也许是一场超经验式的体验,它的内容不同于人们对“话剧”的传统认识,而它的笔法又迥异于一
期刊
秦岚是沈阳人,却有着江南女子的温柔与细腻,访谈时,她的嗓音酥酥糯糯,透着一股上海女孩般的“嗲”,不过聊得久了,就会发现她的内心坚强而倔强,有一种柔弱外表遮掩不了的大气。难怪导演陆川一眼就相中她,让她出演新片《南京!南京!》中的女二号——唐太太,一个出身名门的上海女人,在大屠杀的过程中,对丈夫的行为慢慢开始有了觉悟,并且协助丈夫从受害者转变为反抗者。为了演好“唐太太”,从小就喜欢上海的秦岚做足了功课
期刊
新年伊始,第六本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编辑,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的《2007上海文化漫步》系列评论集如约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上海文化漫步》评论集是依托上海城市文化大背景,记录2007年上海的文化事件、文艺作品及文化思潮的系列评论集。一年一本的《上海文化漫步》,是一群卓识深远的文化人对上海文化的关注与思考,是对上海文化建设的解读与探索,是对上海文化年度的全方位聚焦与展示。六年来,伴随着上海文化发
期刊
有人说,控制了海洋就征服了世界。正在崛起中的中国远洋运输行业正在浮现雄视古今的广阔生存,它将抵达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  所有的“极限”都是人创造的,于是我更关注的是远洋轮上那些走过风口浪尖的人……    中远亚洲号,国人的光荣与梦想    二月某日,阳光灿烂,晴冷,西北风四到五级,零下一度到五度。  这一天,我去了洋山深水港,登上了停泊在此的、中国最大的10万吨级远洋轮“中远亚洲号”。  洋山
期刊
马尚龙  知名海派作家。曾任《海上文坛》副主编,现任《现代家庭》主编。著有《上海女人》、《反调男女》、《与名人同窗》、《男人眼中男人的缺点》、《男人眼中女人的缺点》等书。    女人在化妆,男人在瞎忙。也是女人不经意地夺走了男人的正经。这是1986年的场景,或许是在南京路,或许是在淮海路、西藏路、四川路这样的闹市中心,巨幅的广告牌上,一个风情而不风骚的外国女人托了一个化妆盒,是“爱丽丝”化妆笔的广
期刊
说柬埔寨是一块令人神往的土地,可能一些未曾去过的人听了会觉得有点迷茫。然而,从那里回来后,相信每个人都会急切地在自己的博客里刷一下这个充满神奇魅力的地方。  我想先用量化的时间比较来说明一下自己对吴哥的感受。大家都了解中国长城的伟大,而当你登上城墙的时候,除了惊叹她的宏伟和绵延不断外,并没有更多的细节能由你去品尝;英国巨石阵堪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当你面对它们时,唯一会做的就是在脑海中想象当年的人们
期刊
柬埔寨驻上海总领事馆坐落于天目中路西藏北路口蓝宝石大厦,这与一般外国总领事馆的位置不同,后者多选择在黄浦区、静安区、徐汇区、长宁区等。大厦北面紧贴着原来通往北站的铁路,现在又铺设了轻轨。因而总领事馆的窗外,一直传来3、4号线列车的轰鸣声。    年轻的总领事    柬埔寨驻沪总领事馆是1999年成立的,辖区是上海、浙江、江苏和安徽。柬埔寨人在上海的不多,主要是留学生。    总领事十分年轻,30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