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扬诗风 克尽诗责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henya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树梁教授是我尊敬的业师。
  1956年我回成都22中教语文,初次拜见,听老师评课,此后实验教学改革,一直得到钟老师的具体指导。以后许多年参加研究教材,命题阅卷,都亲聆教导,屡屡请益。1963-1965年在进修学院听钟老传授古汉语和古典文学知识,深感收获极大,收益无穷,转以传授自己的学生,大家都终身不忘。1986年四川省楹联学会成立,敦聘钟老担任顾问。老师当时担任省市民进主委、政协副主席、成都大学副校长、四川诗词学会会长、杜甫学会会长等职务,百忙之中,仍十分重视楹联学会工作,经常加以具体指导,或建议,或提醒,或暗示,使我们感到应该努力。楹联学会坚持搞了二十多年活动,尽管只作了一些事,却得到老师许多次的鼓励嘉奖,让大家信心百倍,干劲十足。
  《天府联苑》为祝贺钟老90寿庆,曾经刊登过四川省楹联学会和我个人撰写的贺联:
  国泰文昌,英才辈出启期乐
  河清人寿,醴酒频斟莱子歌(其一)
  师从五十年,书中要义多承教
  鹤算八千寿,座上群贤齐举觥(其二)
  去年秋天,钟老赠我2005年由巴蜀书社出版的《钟树梁诗词集》。集中佳作良多,美不胜说;读后大获教益,亟愿告知同好。谨述管窥一斑所得,以为一份呈请老师批阅的作业,也请同道们批评指教。
  钟老是著名的全国优秀教师,但“文革”开始,即被饬令停教,劳动拘留;自动解禁后,虽未执笔,暗中却有“心痛”之作。唐山大地震之年,钟老流泪写诗词,长歌当哭。粉碎“四人帮”后,如迎第二次解放;读了邓小平讲话,明白许多事体及其因由,写了《十哀词》,首在《燕赵诗词》发表。本诗词集第九卷(1980-1989)全载《十哀词》。钟老有序云:
  “十年”历史教训,没世难忘。顷读《文化大革命十年史》及《历史在这里沉思》诸文,尤令人慨叹弗置。中怀怛恻,不能已于言。因就“十年”中上自国家主席下至掏粪老工人备受摧残者十人,各系一词,以为哀悼。逝者千万,靡止一端,仅属举例而已。其题仿杜甫《八哀》,其旨则以“文化大革命”为鉴,歌贤伐罪,哀昔颂今。
  下面清读《念奴娇·时传祥》:
  天愁地暗,本清洁工人,忽成要犯。为有红心持正义,不听权奸叱唤。昔日劳模,今朝“工贼”,休说炎凉变。只因曾得,国家主席称赞。身经百样欺凌,诸般诱逼,烈火真金见。似此冤魂非一二。何止成千累万。“十载”梦回,“十哀”词就,难禁临风叹。居今鉴往,春光还向前看。
  劈头一句“天愁地暗”,带领读者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浩劫临头的情景;接着介绍时传祥同志“清洁工人”身份,劳动模范“忽成要犯”,足够惊人,却又滑稽可笑。正因为时传祥朴实真诚,“为有红心持正义,不听权奸叱唤”,所以昔日劳模,今朝被打成“工贼”;是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年代,世态炎凉自不待言,的确使人心痛!下阕继续赞扬劳动人民坚定不移的信念,虽经“百样欺凌,诸般诱逼”仍如烈火炼出的真金一般。从一滴水中观世界,屈死的同志何止千万(正如序中所言“逝者千万,靡止一端”)!故而诗人在“‘十载’(代指浩劫)梦回”之际,写就“十哀”词,难禁悲叹激情。结尾时诗人鲜明地提出必须“居今鉴往”(不用“观今鉴古”,使词语变化避免板滞单调);因为寒冬过去,大地春回,真正的革命者应该响应党的号召——“向前看”,继续新的长征。老诗人以强烈的感情回顾历史,哀悼牺牲者,赞美民族美德,使读者于沉痛的回顾中见到历史发展的光明前程。如此诗词堪作教材。
  这里还要介绍钟老诗词集第十二卷(2001-2004)刊载的《钗头凤·街道清洁工》:
  长街直,黄衫立。曲腰挥帚不停息。天刚晓,来得早。残枝败叶,烟头纸屑。扫!扫!扫!街清洁,垃圾绝。抬头四看心欢悦。霜风绞,火盆烤。不分冬夏,行人称道:好!好!好!
  时代不同了,诗词内容也不同了,尽管题材仍然是写清洁工人。上阕写长街上身着黄色工作服的清洁工清晨劳动,扫除垃圾,维护城市环境清洁。“残枝败叶,烟头纸屑”,具体写出扫除之诸多杂物,足见辛苦劳作。“扫!扫!扫!”接连三个字,使人仿佛身临其境,目见其人,耳闻是声:刷,刷,刷……一帚,一帚,一帚……平凡的劳动展示了认真的劳动态度和积极的服务精神。下阕写劳动换来街道清洁,劳功者“抬头四看心欢悦”,使读者联想《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之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好—个“欢悦”!如此严寒酷暑勤劳不息的清洁工,受到行人接连三个“好!好!好!”的称赞,理所当然。写景开头,议论作结,抒情贯彻始终。如此谋篇布局,手法超乎寻常。
  于是我又联想到钟老讲课的特点:从从容容,娓娓道来,语言明白而精练,重点突出,记录下来就是一篇通畅的文章,令人久久不忘。他勤于笔耕,经常思有所得辄记于心头,录入笔记,推敲修饰,力求完善。所以老师的诗词作品不仅有宣示义,还有启示义:初看是有一说一,细读就能让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程度的理解。读者如果反复吟哦上面两首词,每次都会获得新的具体感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兹不赘述。
  钟老师深谙诗词艺术形式的奥妙,能够熟练地、轻而易举地“用语言所包含的意义去影响读者的感情,又能够调动语言的声音去打动读者的心灵,使诗歌产生音乐的效果。”他能够运用“不损害自然节奏而又优于自然节奏的、富于音乐感的诗歌节奏”,“逐渐固定下来成为通行的格律。”(参见袁行霈教授《中国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念奴娇·时传祥》用语平实易懂,而且凝炼庄重,让读者为之心痛,为之深思。《钗头凤·街道清洁工》同样是白话文似的词语句式,可又轻松明快,使人感到随之欢悦,继以尊敬。
  两首词都合乎传统词牌要求,不止是在限定字数、特定句式中表达意思,而且重视格律:需要对仗就对仗工稳,讲究平仄协调就严格保持“相对”与“交替”,丝丝入扣,无隙可击。钟老了解到青少年读者不熟悉传统诗词中一些古入声字(仄声)的读音,不能辨别同义异韵字,在诗词集中,不止一次标注某字“读平声”,以为提示。笔者遵循此例为下面引用词句标注平仄字样,试分析以下几句:
  昔日劳模,今朝“工贼”(两个分句对仗,且合“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之律)
  百样欺凌,诸般诱逼(两个分句对仗,且合“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之律)
  “十栽”梦回,“十哀”词就(两个分句对仗,且合“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之律)
  残枝败叶,烟头纸屑(分句内部当句对,且合词谱“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之律)
  长街直,黄衫立(对仗,合词谱“平平仄,平平仄”之律。直、立,入声)
  霜风绞,火盆烤(对仗,合词谱“平平仄,平平仄”之律。绞、烤,用字精当)
  但能反复吟咏,自可从炼字、订声和安排节奏等方面体会到钟老驾驭语言炉火纯青的功力。钟老主张“采得唐贤诗中蜜”,这“蜜”不仅指思想内容,还包括艺术形式。我们喜爱传统诗词的同好者都应该认真学习,像钟老那样追求诗词的“健康的思想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结合”。
  钟老在诗词集序言中反复强调作人为诗的准绳,阐明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诗缘于情,无情即无诗。作人须作性情中人,为诗当写有性情之诗。情之所系,乃有篇章。对人民、对弱势群体之情最可贵亦最可思。作诗词而离开了这个最重要之点,就没有什么意义。方今人民,每多弱势,自己亦应自处于弱势群众之列,设身处地,身体勤修,意在促进文明促进民主。……为新时代诗歌的发展尽一点微末的心力。
  钟老的金石良言是给我们这些学生(还包括广大青少年们)最好的教导。
  我们还将读到钟老九十高寿以后的作品,获得新的收益!
  我们愿继续好好学习钟老的作品,好好地学习钟老高尚大品德,身体勤修,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成都教育学院中文系退休副教授
其他文献
在这个流行快速消费品的时代,中国画似乎已经开始面临越发尴尬的处境:一方面,它越来越像某种奢侈品;而另一方面,随着大众审美趣味的转向,这种古老的艺术正在慢慢失去它本身的韵味。  而当代中国职业画家无疑也面临着困境:如何充分吸收传统营养,再从中破茧而出;如何让画在消费时代仍然“气韵生动”,不堕“画师辈”?胡真来先生在思考与实践中走出了自己的路。  胡先生尤擅工笔。工笔与写意不同。工笔因其画物入微更容易
期刊
2006年5月25日—29日,由四川省文史研究馆主办的“四川海峡两岸书画展”在成都四川省美术馆隆重推出。它成为当前推进四川与台湾地区文化艺术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  此次书画展共展出作品160件(四川120件,台湾40件),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书画爱好者高度评价。此次展览具有以下特点:  其一,书法、绘画同时展示,有竖的、有横的;大的八尺上下,小的斗方大小,但经匠心布置,使各幅作品在有限的空间中获得
期刊
薛涛诗专集《锦江集》五卷,只在南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始见著录。该志撰于公元1155年,当为宋人所辑部分遗诗。而后,此集即佚,仅在约与晁公武同时的章渊的《槁简赘笔》中有记载:涛“八九岁知声律,暮年居浣花溪,有诗五百首”,似是《锦江集》的诗数。涛约生于公元770年,卒于832年(从张蓬舟先生说),享年63岁,从及笄到卒年,约有50年。如此,涛每年才写10首诗,是不是少了点!不过,南宋洪迈辑录《万首
期刊
大熊猫,也叫大猫熊,主产于我国四川省,是举世瞩目的世界级珍贵稀有动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熊猫多次作为国礼送往国外。据专家统计,仅在1957年至1982年的26年间,我国共赠送给9个国家23只大熊猫,这些大熊猫绝大部分来自四川。其中,作为国礼走出国门最有名的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送给美国的大熊猫玲玲、兴兴。两只大熊猫到美国后,在华盛顿动物园定居,1972年也因此被美国民众称为“熊猫年
期刊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一个美好的社会愿望,也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历史新形势而提出的一个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总结历史经验,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渊源    “和谐”由“和”和“谐”两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所谓和谐社会,就是让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无
期刊
有位诗人每天能写二十首诗,某口与人口角冲突,二人揎拳捋袖,唾沫横飞,势均力敌,难分胜负。对方忽出狠语:“本人今天奉陪到底,我不怕你——只要你先生不写诗!”哗!围观者捧腹大笑,诗人面红耳赤败下阵来……文界诗坛中误己误人而矢志不渝者,何其多也。流沙河写诗大半辈子,尔后声称自己黔驴技穷,不写诗十多年;但据我所知,却还从未遭人如此嘲瞻过呢!  “学贵常,又贵新”(祝允明),他不写诗而著文,或是明智之举。本
期刊
美廓尔  ■达迻    西藏自治区藏语文工作委员会和新词语藏文翻译规范委员会办公室行文宣称,今后藏文书面语、广播电视用语和公共场所标识用语,都用“美廓尔”来表述“火车”一词。  这既是火车真正进入西藏社会生活的象征,又是藏语文在新时代发展的标志。  《藏语简志》和《藏汉词典》记载:      原子笔  ■文钞公    抗战胜利后,美国人雷诺驾机来上海,声称将赴积石山探险。但他在与沪商配合大量推销不
期刊
著名作家叶圣陶(1890-1988)和徐迟(1914-1996)先后在西安看过一回陕西皮影戏,均深受感动,各自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徐迟观戏在前,时为1946年3月,文章题为《回首可怜歌舞地——西安梦游》,发表在1946年7月16日出版的《清明》杂志第3号上。不知何故,徐迟生前亲自编辑的《徐迟文集》未收此文。叶圣陶观戏在后,时为1953年,文章题为《在西安看的戏》,收入作者于新中国成立后所写的第
期刊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语出《豳风·鸱鹗》。此三句系模拟小鸟口吻,大意讲,趁着天气还没有下连绵阴雨,赶,陕去啄剥桑树根来修补好住房(鸟巢)的窗子和门户。绸缪,为紧密缠缚之意(《唐风,绸缪》有“绸缪束薪”),引申为修补、修缮。以后,此三句渐脱化为“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或预防。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语出《小雅·棠棣》。大意讲,兄弟尽管在家里不和睦,但却能够一致抵御
期刊
《浮生六记》是清代苏州沈复的生活纪实之作,深受读者的喜爱和学者的推崇,并被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说:此书“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的痕迹。”  杨引传于同治末年(1874年)前发现只有头四卷的《浮生六记》手抄残本,遂于光绪三年(1877年)翻印流传。1936年,世界书局突然刊出六卷本的足本。其后,关于后两卷的真伪即聚讼不断,  世界书局足本前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