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沪指10年涨幅为零,中国股市对于绝大多数的散户来说,仿佛10年梦一场,对于券商而言,则是靠“天”吃饭,丰欠轮流转。
2011年,中国股市跌幅达到22%,一面是散户血本无归,或深度套牢,一面是券商业绩普遍下滑,另一方面却也有人欠年丰收。资本市场的权贵游戏仍在延续,颇似“99%”的受损者与“1%”得利者之间的完全失衡的博弈。
2012年,对于多数的淘金者,又会是王小二过年吗?
券商裁员降薪
年景不好的时候,裁员降薪便会成为话题。
“整体的裁员比例会在5%~10%之间。”春节来临之前,广发证券总部研发部门一位员工对《南风窗》记者说。
裁员将不仅局限于2011年业绩不佳的自营和经纪部门,也涉及投行部门,“保荐人队伍据说也要裁。”她说。不仅是裁员,来年基本工资也要根据业绩情况进行下调,公司内部在吹风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
至于员工最关心的年终奖,“年初的时候曾说没有,但现在发多少还是未知数。”因为担心人员的大幅度流动,券商的年终奖大部分按惯例一般要到年后发放,有些迟至4~5月份才发放。“据说今年的年终奖要调整级差,整体估计比去年要差。”
实际上,整个2011年,券商员工的薪酬已经在“缩水”。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前3季度,17家上市券商净利润平均同比下滑41.64%;同期应付职工薪酬总额78.31亿元,同比下降31.21%。
2011年业绩快报显示,广发证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9.5亿元,净利润20.6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减少41.75%、48.75%。而据其三季报,2011年前三季应付职工薪酬相比2010年前三季减少了12.83%。
宏源证券、中信证券、东北证券等券商也传出降薪或裁员消息。其中,宏源证券应付职工薪酬2011年前3季度为3566.7万元,同比下降88.93%。中信证券前3季度应付职工薪酬同比减少22.15亿元,减少幅度为54.5%。东北证券年度业绩快报则显示,净利润亏损1.52亿元,据媒体报道其内部做出了7位高管停薪3个月的决定。
不过,在深圳某家合资基金公司一位基金经理看来,券商这一轮的降薪裁员潮跟2008年相比,并不算严重。“2011年的市场不像2008年从牛转熊那样剧烈动荡,那个时候的降薪裁员幅度比现在大得多。”他对记者说。在2007年的牛市中,许多券商规模大扩张,自营和经纪部门人数膨胀,结果在2008年进行了营业部门的大裁减。
“不算很惨吧。这些券商2011年的业绩虽然普遍不好,但底子应该还是比较乐观的,2007年的时候赚了那么多,有的券商一年都有200亿的净利润,早提留了一部分做‘以丰补欠’,现在的利润下滑还不至于伤筋动骨。”他认为。
在他眼中,券商之所以有降薪裁员的举动,也有向市场表个态的意思,“市场不好,大家都跟着不好,哪能年年都有钱赚拿高工资的好事呢?客户都在赔钱,散户那么惨,你也得表示一下共度时艰吧?”
在2007年那样的好年景里,券商研究部门人员也能拿到接近20万~60万元的年终奖。而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太和顾问的一项针对30家券商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间薪酬调查显示,包括券商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总监在内的公司高管,2008年度拿到了至少100万元的人均年薪,少数券商高管到手年薪甚至超过千万元。
基金公司有恙否?
相比于券商的人心浮动,虽然也有基金公司传出降薪30%的消息,但整体情况显然比券商乐观得多。
来自银河证券基金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基金业全线大幅亏损,股票型基金全年下跌25.02%,跑输大盘3.3个百分点。2011年全年,在发行了超过200只新产品后,公募基金全行业总体份额仅微微增加了385.15亿份,资产净值却大幅缩水了2873.43亿元,缩水比例高达11.9%。
与券商2011年佣金率下降15%相比,基金公司由于按照资产管理规模收取固定的管理费用,虽然去年基金业同样业绩不佳,但对薪酬的影响并不大。“目前还没有听说有什么大的变动。”上述基金经理说。
虽然裁员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基金公司的薪酬结构在市场压力下也有所改变。在基金公司研究部门,也开始将基金净值的排名与研究人员工资挂钩,“比如净值排名前5%或10%,工资拉开距离,实际上就是结构性的降薪。”深圳、上海的多家基金公司则有可能通过绩效考核不达标、绩效奖金缩水的方式变相降薪。
基金公司的薪酬过去一向颇为人所诟病,即使是委托投资者和基民亏得一塌糊涂,他们仍可照拿上百万的年薪。但在股东回报率持续下滑的状况下,也得面临压力。
不过,基金经理的收入本就属于高收入人群,“像华夏基金这样资产管理规模近2000亿的公司,基金经理即使降薪50%,那也比其他行业的收入高得多。”上述基金经理指出。
最大的打击大约来自于私募基金,“对于私募来说,2011年这样的行情就不仅仅是裁员降薪的概念了,那甚至是直接破产失业的事了。”阳光私募公司深圳巨鹿投资合伙人刘永对记者说。
一般情况下,阳光私募拿到手的管理费只有0.5%,相比公募基金低了一个百分点,小私募公司3亿元的资产存量也就能拿到150万的管理费。2011年,公募基金全线亏损, 95%的阳光私募也没有收益,只有5%的有收益。1400多个阳光私募产品,清盘了130多个,清盘数占了10%的比例。
阳光私募一般都靠提取业绩提成获利,但私募基金只有创出净值新高,才能提取业绩提成报酬。而据好买基金报告显示,在其统计的894只阳光私募产品中,有543只基金净值在2011年未能创出新高,占比60.74%。也即是说,有六成阳光私募除了获得微薄的管理费用之外,没有拿到业绩提成。
“阳光私募之前招聘的一些研究员也就裁掉了。”刘永说。
谁在赚钱?
2011年中国股市的低迷有着宏观货币供应收缩、欧债危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等多重影响,但中国股市向来也并不是什么经济的晴雨表,长期以来,资本市场已经打上了圈钱、内幕交易、权贵游戏的深深烙印。
2011年,股票成交总金额达42.16万亿元,股票成交数量为3.4万亿股。无论如何,当指数跌到10年之前时,如此巨额的成交金额,在财富的蒸发效应中,谁是最终的获利者?
过去一年大盘的连续走低,IPO的大扩容被视作罪魁祸首,在资金面偏紧的情况之下,IPO反成了一个巨大的抽血机。除了全年贡献了421.67亿元的印花税之外,散户亏损套牢,证券机构普遍利润下滑的情况下,仍有一部分人通过这一通道赚得盆满钵满。
这一年,共有282家新股登陆A股市场,融资总额达到了2720亿元,约75%新股存在超募现象。如果加上香港地区,中国股市早已成了全球IPO融资额最高的国家。
巨额的融资量,也使得IPO成为造富机器,根据wind资讯,2011年发行上市282只新股的前十大股东中包含1337名个人股东。按照2011年底收盘价计算,这些股东年底持股市值过亿的有558名。
截至2011年底,新股按市值产生的10亿级以上的富翁有58名,这些富翁在上市公司中大部分人的职务是董事长或者总经理。其中,仅有9名不是董事长或总经理,其余约85%的人员都是公司的“一把手”。
与这些纸上财富相比,获得真金白银收入的是风投和券商投行部门。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共有144家VC/PE背景企业成功登陆A股市场,占比达87.3%;合计融资1492 .7亿元,占比为83.1%。2011年VC/PE机构平均IPO账面回报7.22倍。
wind资讯同时显示,2011年78家券商投行共赚得保荐承销收入147.86亿元。在券商投行、自营、经纪的三大业务中,投行几乎成为了券商机构中唯一的利润支撑点。保荐人代表拿着普遍高达100万~200万元的税后年薪。
然而,让人大失所望的是,这些IPO公司以平均比A股上市公司高3倍(46倍)的市盈率在首发圈钱之后,其中约27%的公司上市首日便破发,到年底已有2/3的新股低于发行价。有224只股票截至2012年1月9日仍然处于破发状态,破发率接近80%,有15只公司股价跌幅超过50%,282只上市新股以发行价和年末收盘价计算的平均收益率为-9.15%。
经券商等中介机构包装上市后业绩“跳水”和变脸的公司数量达到53家,占比达21.99%。53家涉嫌业绩变脸的IPO公司,就为券商等中介机构带来约30亿的发行费用。
在获利驱动下,一些机构在上市首日高举高打、勇敢推高。所谓的IPO询价机制名义上为市场化定价,实则成为作为投资者代理人的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券商资管自营和券商投行的少部分人合谋定价。
“A股有这么多差的公司,而很多好公司都跑去美国上市。粉饰业绩和进行内幕交易获利的人没有得到惩罚,国内新股发行机制需要进行反思和改革,扬善惩恶的机制远没有建立。”刘永说。而前述基金经理则认为,这样的资本市场已背离为实体经济合理配置资金资源的功能,而是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斗争”。
2011年,中国股市跌幅达到22%,一面是散户血本无归,或深度套牢,一面是券商业绩普遍下滑,另一方面却也有人欠年丰收。资本市场的权贵游戏仍在延续,颇似“99%”的受损者与“1%”得利者之间的完全失衡的博弈。
2012年,对于多数的淘金者,又会是王小二过年吗?
券商裁员降薪
年景不好的时候,裁员降薪便会成为话题。
“整体的裁员比例会在5%~10%之间。”春节来临之前,广发证券总部研发部门一位员工对《南风窗》记者说。
裁员将不仅局限于2011年业绩不佳的自营和经纪部门,也涉及投行部门,“保荐人队伍据说也要裁。”她说。不仅是裁员,来年基本工资也要根据业绩情况进行下调,公司内部在吹风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
至于员工最关心的年终奖,“年初的时候曾说没有,但现在发多少还是未知数。”因为担心人员的大幅度流动,券商的年终奖大部分按惯例一般要到年后发放,有些迟至4~5月份才发放。“据说今年的年终奖要调整级差,整体估计比去年要差。”
实际上,整个2011年,券商员工的薪酬已经在“缩水”。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前3季度,17家上市券商净利润平均同比下滑41.64%;同期应付职工薪酬总额78.31亿元,同比下降31.21%。
2011年业绩快报显示,广发证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9.5亿元,净利润20.6亿元。较上年同期分别减少41.75%、48.75%。而据其三季报,2011年前三季应付职工薪酬相比2010年前三季减少了12.83%。
宏源证券、中信证券、东北证券等券商也传出降薪或裁员消息。其中,宏源证券应付职工薪酬2011年前3季度为3566.7万元,同比下降88.93%。中信证券前3季度应付职工薪酬同比减少22.15亿元,减少幅度为54.5%。东北证券年度业绩快报则显示,净利润亏损1.52亿元,据媒体报道其内部做出了7位高管停薪3个月的决定。
不过,在深圳某家合资基金公司一位基金经理看来,券商这一轮的降薪裁员潮跟2008年相比,并不算严重。“2011年的市场不像2008年从牛转熊那样剧烈动荡,那个时候的降薪裁员幅度比现在大得多。”他对记者说。在2007年的牛市中,许多券商规模大扩张,自营和经纪部门人数膨胀,结果在2008年进行了营业部门的大裁减。
“不算很惨吧。这些券商2011年的业绩虽然普遍不好,但底子应该还是比较乐观的,2007年的时候赚了那么多,有的券商一年都有200亿的净利润,早提留了一部分做‘以丰补欠’,现在的利润下滑还不至于伤筋动骨。”他认为。
在他眼中,券商之所以有降薪裁员的举动,也有向市场表个态的意思,“市场不好,大家都跟着不好,哪能年年都有钱赚拿高工资的好事呢?客户都在赔钱,散户那么惨,你也得表示一下共度时艰吧?”
在2007年那样的好年景里,券商研究部门人员也能拿到接近20万~60万元的年终奖。而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公司太和顾问的一项针对30家券商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间薪酬调查显示,包括券商总经理、副总经理、部门总监在内的公司高管,2008年度拿到了至少100万元的人均年薪,少数券商高管到手年薪甚至超过千万元。
基金公司有恙否?
相比于券商的人心浮动,虽然也有基金公司传出降薪30%的消息,但整体情况显然比券商乐观得多。
来自银河证券基金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的基金业全线大幅亏损,股票型基金全年下跌25.02%,跑输大盘3.3个百分点。2011年全年,在发行了超过200只新产品后,公募基金全行业总体份额仅微微增加了385.15亿份,资产净值却大幅缩水了2873.43亿元,缩水比例高达11.9%。
与券商2011年佣金率下降15%相比,基金公司由于按照资产管理规模收取固定的管理费用,虽然去年基金业同样业绩不佳,但对薪酬的影响并不大。“目前还没有听说有什么大的变动。”上述基金经理说。
虽然裁员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基金公司的薪酬结构在市场压力下也有所改变。在基金公司研究部门,也开始将基金净值的排名与研究人员工资挂钩,“比如净值排名前5%或10%,工资拉开距离,实际上就是结构性的降薪。”深圳、上海的多家基金公司则有可能通过绩效考核不达标、绩效奖金缩水的方式变相降薪。
基金公司的薪酬过去一向颇为人所诟病,即使是委托投资者和基民亏得一塌糊涂,他们仍可照拿上百万的年薪。但在股东回报率持续下滑的状况下,也得面临压力。
不过,基金经理的收入本就属于高收入人群,“像华夏基金这样资产管理规模近2000亿的公司,基金经理即使降薪50%,那也比其他行业的收入高得多。”上述基金经理指出。
最大的打击大约来自于私募基金,“对于私募来说,2011年这样的行情就不仅仅是裁员降薪的概念了,那甚至是直接破产失业的事了。”阳光私募公司深圳巨鹿投资合伙人刘永对记者说。
一般情况下,阳光私募拿到手的管理费只有0.5%,相比公募基金低了一个百分点,小私募公司3亿元的资产存量也就能拿到150万的管理费。2011年,公募基金全线亏损, 95%的阳光私募也没有收益,只有5%的有收益。1400多个阳光私募产品,清盘了130多个,清盘数占了10%的比例。
阳光私募一般都靠提取业绩提成获利,但私募基金只有创出净值新高,才能提取业绩提成报酬。而据好买基金报告显示,在其统计的894只阳光私募产品中,有543只基金净值在2011年未能创出新高,占比60.74%。也即是说,有六成阳光私募除了获得微薄的管理费用之外,没有拿到业绩提成。
“阳光私募之前招聘的一些研究员也就裁掉了。”刘永说。
谁在赚钱?
2011年中国股市的低迷有着宏观货币供应收缩、欧债危机、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等多重影响,但中国股市向来也并不是什么经济的晴雨表,长期以来,资本市场已经打上了圈钱、内幕交易、权贵游戏的深深烙印。
2011年,股票成交总金额达42.16万亿元,股票成交数量为3.4万亿股。无论如何,当指数跌到10年之前时,如此巨额的成交金额,在财富的蒸发效应中,谁是最终的获利者?
过去一年大盘的连续走低,IPO的大扩容被视作罪魁祸首,在资金面偏紧的情况之下,IPO反成了一个巨大的抽血机。除了全年贡献了421.67亿元的印花税之外,散户亏损套牢,证券机构普遍利润下滑的情况下,仍有一部分人通过这一通道赚得盆满钵满。
这一年,共有282家新股登陆A股市场,融资总额达到了2720亿元,约75%新股存在超募现象。如果加上香港地区,中国股市早已成了全球IPO融资额最高的国家。
巨额的融资量,也使得IPO成为造富机器,根据wind资讯,2011年发行上市282只新股的前十大股东中包含1337名个人股东。按照2011年底收盘价计算,这些股东年底持股市值过亿的有558名。
截至2011年底,新股按市值产生的10亿级以上的富翁有58名,这些富翁在上市公司中大部分人的职务是董事长或者总经理。其中,仅有9名不是董事长或总经理,其余约85%的人员都是公司的“一把手”。
与这些纸上财富相比,获得真金白银收入的是风投和券商投行部门。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共有144家VC/PE背景企业成功登陆A股市场,占比达87.3%;合计融资1492 .7亿元,占比为83.1%。2011年VC/PE机构平均IPO账面回报7.22倍。
wind资讯同时显示,2011年78家券商投行共赚得保荐承销收入147.86亿元。在券商投行、自营、经纪的三大业务中,投行几乎成为了券商机构中唯一的利润支撑点。保荐人代表拿着普遍高达100万~200万元的税后年薪。
然而,让人大失所望的是,这些IPO公司以平均比A股上市公司高3倍(46倍)的市盈率在首发圈钱之后,其中约27%的公司上市首日便破发,到年底已有2/3的新股低于发行价。有224只股票截至2012年1月9日仍然处于破发状态,破发率接近80%,有15只公司股价跌幅超过50%,282只上市新股以发行价和年末收盘价计算的平均收益率为-9.15%。
经券商等中介机构包装上市后业绩“跳水”和变脸的公司数量达到53家,占比达21.99%。53家涉嫌业绩变脸的IPO公司,就为券商等中介机构带来约30亿的发行费用。
在获利驱动下,一些机构在上市首日高举高打、勇敢推高。所谓的IPO询价机制名义上为市场化定价,实则成为作为投资者代理人的基金公司、保险公司、券商资管自营和券商投行的少部分人合谋定价。
“A股有这么多差的公司,而很多好公司都跑去美国上市。粉饰业绩和进行内幕交易获利的人没有得到惩罚,国内新股发行机制需要进行反思和改革,扬善惩恶的机制远没有建立。”刘永说。而前述基金经理则认为,这样的资本市场已背离为实体经济合理配置资金资源的功能,而是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