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努力化作习惯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hua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参加一个作协组织的笔会。很荣幸在笔会上遇见了一位特别知名的期刊写手,他的作品遍地开花,随手拿起一本杂志就能看到他的名字。我从心底佩服他在写作上的成就,那样高质量的高产是我做梦都想实现的理想。熟悉之后,我向他请教了我在写作上的疑惑。当时围在一起的人很多,我好不容易才找到机会无限崇拜地问道:“您能写出那么多文章,还要上班,您是怎么合理安排好写作时间的?”听到我的问题,他笑笑回答:“我不用安排时间啊!”我还想再问,其他文友已在抢着问问题了。
  静下来后,我反复揣摩着这句话,“不用安排时间”就是不强迫自己,随心所欲吧,大概就是有了灵感才动笔,所以才能写出好文章。笔会回来之后,我也开始随性而写,有了感触马上动笔。过了几个月,我发现我的感触越来越少,甚至懒得动笔,常常一两个月也不写一篇文章。为什么我不能复制他的成功呢?我通过其他文友辗转取得了那个作家的联系方式,在微信上我告诉他,我把从上次笔会中他说“不用安排时间”的写作方法用在自己身上,不仅没有让写作进步反倒写不出东西来了。
  他收到信息马上给我回复,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却如一声春雷拨开了集聚在我心里多时的阴霾。他说:“我从不刻意安排写作时间,是因为我一天24小时都在琢磨写作啊!”难怪我和那位作家发表第一篇文章的时间差不多,而现在他成了名家,我还在原地踏步,原来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写作之中。
  这突然让我想起了10000小时定律。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的努力和积累。如果每天投入24小时,就是搭载着火箭的速度飞向成功。而很多人和我一样,还在绞尽脑汁地想安排一下时间,结果越安排时间时间越不充分,到最后看着别人远远地把自己甩在后面。
  从那以后,我不再每天想着安排时间,而是卸掉了手机上的游戏,再不漫无目的地上网瞎逛,我还在电脑上安装了一个小软件,不写完规定的字数,电脑上其他的程序就无法打开。不写文章的时候,观察身边的人,在饭局上聊天是我搜集素材的好机会,就连看电视节目我也在思考,这个节目内容能不能构思一篇文章,空下来就看书读名家的作品……经过一段时间,写作变成了我的生活方式,我再也没有因为不知如何安排好时间而烦恼,放下了所有的包袱,将写作融入生活,这样的生活不仅充实还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惊喜。
  没过多久,我的文章频频见刊,遍地开花;慢慢的,在我的影响下,孩子的学习态度也越来越认真,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实对每个人来说,成功并不难—全情投入,把努力化作习惯,每天投入24个小时。
其他文献
打官司难免要请律师,请律师要注意“六戒”: 一戒不与律师事务所签订委托代理合同。根椐法律的有关规定,当事人聘清律师,应该与律师所在的事务所签订委托代理合同,由律师事务
堂弟这几年可真够折腾的。大学毕业后,他口口声声要创业,说自己喜欢做生意,因为做生意有挑战。他的老爸老妈见他豪情万丈的样子,全力支持。谁知5年过去了,堂弟依旧一事无成。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山西财经大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暨办学特色$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去年8月的一天,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人民法院政工科来了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她握住工作人员的手一个劲地说:“你们法官真是好样的。”经过询问,工作人员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去年1月的一
法国对中国西域的研究〔法国〕罗伯尔热拉—贝扎尔著耿译1945年10月,伯希和(PaulPeliot)逝世,留下了一批无法估量的文献,其中大部分均未刊。这是他于1906—1909年间赴中国西域探险的长途跋涉中搜集到的。
都说母亲是天,以前没有多少体会,当妈妈走了,我才真正明白母亲是天,母爱大于天。妈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这段时间,走在以前陪伴妈妈走过的街道,眼睛闭上全是妈妈的样子;回到家里,看到妈妈坐过的沙发,睡过的床,仿佛妈妈还和我们在一起。  以前每天晚上睡觉前,妈妈一定都要亲自去检查家里的门窗是否关好,液化气开关是否关紧,尽管腿脚不是很利索,但是有妈在就是好。如今,老父亲好像并不是很关心这些家庭琐事。  
上海市委政法委举行了“政法文化与上海城市精神”专题研讨会。会议从政法文化的内涵 ,政法文化与上海城市精神的关系以及如何建设和培育政法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Shangh
山西省岢岚县一对生活极度贫困的农民夫妇的独生子 ,因喉咙疼痛到当地个体诊所就诊。医生在做青霉素皮试后 ,22岁的生命转瞬即逝。死者已离开人世5个年头了 ,因医生未保护现
那一年,我初中毕业便到省城去打工,在一家小的门窗加工厂落下了脚。这是一家新开的加工点,一起进厂的还有好几个人,只不过他们都是当地人。加工厂刚刚起步,老板对我们格外照顾,大家也没有因为我是外乡人而挤对我。我们都把这里当成了家,彼此关系非常融洽。每天中午,大家各自买好饭菜凑在一起吃,可不久后,我便看出了差距,由于我的条件拮据,每次买的菜都是最便宜的。其实,我也好面子,想买些好的,但实在囊中羞涩。考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