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转化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教师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通过将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等方式来让学生更高效地吸收和掌握数学知识与能力,对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文章对转化思想的特点、渗透及运用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转化思想;渗透与运用分析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思想也不断向多元化转变,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得到更全面的培养。转化思想作为最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之一,在帮助高年级小学生高效学好数学方面有重要作用。教师应逐渐将其渗透到教学中,结合高年级学生实际数学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掌握与运用。
一、转化思想特点
(一)多元转化
转化的实质是不断对问题进行变更、简化并使之得到解决的过程。但在具体的应用上,需要结合实际数学问题来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在学习基本算式计算、应用题解答、几何图形问题中都会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并且每个学生对转化思想的应用也因人而异,因此具有多元特征。
(二)灵活转化
转化思想在具体不同的数学问题中的应用都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教师可在把握转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灵活设计和应用具体的方式进行渗透与教学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应用,包括对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的渗透和引导,都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自由性。
(三)厚积薄发
厚积薄发是对转化思想最主要的限制。教师在教会学生使用转化思想解决面临的数学问题时,潜在要求需要学生满足灵活的思维和足够的数学积累。才能在进行转化时,能够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来灵活选择具体转化形式。而学生数学基础不够,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转化也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数学思维基础、能力基础的巩固。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渗透与运用
(一)在新课教学中渗透
课程教学是能够实现向学生最全面和集中的渗透。教师应与新课的具体内容结合,正确运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唤醒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简化学习难度,激活思维能力。例如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的“一个数乘分数”的学习中,学生要在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来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要简化学生的掌握难度和提高效率,在学习例题“100×45”之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对一个数乘分数从不同角度来转化分析,实现快速掌握。例如可先借助学过的整数乘法引导学生理解整数乘分数的意义,如“100×3”就是100的三倍,那么“100×45”就是100的45倍。在计算时,可根据分数乘法的基本原则来进行形式的丰富转化,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100×45是一个整数乘以分子后再除以分母的结果,在计算一些稍显复杂的数据,如45×45时,要计算45×4再除以5就稍显复杂。就可其转化为用100先和分母5约分得出20,再乘以4的计算方式,同理,45×45中45和5约分得9,再乘以4得出结果36,更加简便。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乘法分配律来计算,如100×45=100×(1-15)=100-20=80,发展学生调用与乘法有关的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能力。
(二)在解决问题中渗透
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时,除了在现有知識基础上进行简化应用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掌握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多角度问题思维方式。不仅要能调用旧知识,还能注意到思维角度的多样性,从而提升教学丰富度,教会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来切实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例如西师版六年级下册的“鸡兔同笼”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上面有8个头,下面有26只脚,鸡和兔分别多少只?由于此时的学生已经较常使用方程解题,因此第一角度大多为方程解题。但由于其中有两个未知数“鸡”和“兔”,部分定向思维的学生就难以通过一个未知数x来进行两者的迅速转化。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思考用鸡和兔之中的一个数来表示另一个数的方式,构建起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鸡为x,那么兔的数量就可转化为8-x。然后再用鸡和兔的数量带入到26只脚的等式2x+4×(8-x)=26中,此时再计算基本的一元一次方程,就能得出鸡和兔的数量分别为3只和5只。除一元一次方程的转化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过假设法、列表法等方式来转化。假设当全部为鸡时,8只鸡有16只脚,26-16=10,多出10只脚。并且每只兔比每只鸡多2只脚,所以10÷2=5,也就是有5只兔,则有鸡8-5=3只。列表法则具有较强的直观性,通过假设全部为鸡或兔,然后运用等式进行反推,尽管花费较多时间,但也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不同思维角度的不断尝试,就能够不断积累转化思想的运用经验,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结语
转化思想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应以教学为主阵地,从新知识的传递、数学问题的解决等方面,通过调用旧知识解释新知识、运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多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解决方式等形式向学生实现渗透并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应用方式,对于巩固学生已学知识,发展数学解题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春玲.让转化在数学课堂中凸显精彩[J].学苑教育,2020(18):31-32.
[2]王立晓.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渗透与运用[J].新课程,2020(31):29.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转化思想;渗透与运用分析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思想也不断向多元化转变,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得到更全面的培养。转化思想作为最基本的数学思维方式之一,在帮助高年级小学生高效学好数学方面有重要作用。教师应逐渐将其渗透到教学中,结合高年级学生实际数学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掌握与运用。
一、转化思想特点
(一)多元转化
转化的实质是不断对问题进行变更、简化并使之得到解决的过程。但在具体的应用上,需要结合实际数学问题来采取不同的方式。例如在学习基本算式计算、应用题解答、几何图形问题中都会通过不同的形式呈现。并且每个学生对转化思想的应用也因人而异,因此具有多元特征。
(二)灵活转化
转化思想在具体不同的数学问题中的应用都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教师可在把握转化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灵活设计和应用具体的方式进行渗透与教学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应用,包括对不同数学水平的学生的渗透和引导,都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自由性。
(三)厚积薄发
厚积薄发是对转化思想最主要的限制。教师在教会学生使用转化思想解决面临的数学问题时,潜在要求需要学生满足灵活的思维和足够的数学积累。才能在进行转化时,能够根据问题解决的需要来灵活选择具体转化形式。而学生数学基础不够,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转化也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数学思维基础、能力基础的巩固。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渗透与运用
(一)在新课教学中渗透
课程教学是能够实现向学生最全面和集中的渗透。教师应与新课的具体内容结合,正确运用转化思想引导学生唤醒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简化学习难度,激活思维能力。例如西师版六年级上册的“一个数乘分数”的学习中,学生要在掌握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来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要简化学生的掌握难度和提高效率,在学习例题“100×45”之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对一个数乘分数从不同角度来转化分析,实现快速掌握。例如可先借助学过的整数乘法引导学生理解整数乘分数的意义,如“100×3”就是100的三倍,那么“100×45”就是100的45倍。在计算时,可根据分数乘法的基本原则来进行形式的丰富转化,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100×45是一个整数乘以分子后再除以分母的结果,在计算一些稍显复杂的数据,如45×45时,要计算45×4再除以5就稍显复杂。就可其转化为用100先和分母5约分得出20,再乘以4的计算方式,同理,45×45中45和5约分得9,再乘以4得出结果36,更加简便。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乘法分配律来计算,如100×45=100×(1-15)=100-20=80,发展学生调用与乘法有关的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能力。
(二)在解决问题中渗透
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时,除了在现有知識基础上进行简化应用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掌握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多角度问题思维方式。不仅要能调用旧知识,还能注意到思维角度的多样性,从而提升教学丰富度,教会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来切实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例如西师版六年级下册的“鸡兔同笼”问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上面有8个头,下面有26只脚,鸡和兔分别多少只?由于此时的学生已经较常使用方程解题,因此第一角度大多为方程解题。但由于其中有两个未知数“鸡”和“兔”,部分定向思维的学生就难以通过一个未知数x来进行两者的迅速转化。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思考用鸡和兔之中的一个数来表示另一个数的方式,构建起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鸡为x,那么兔的数量就可转化为8-x。然后再用鸡和兔的数量带入到26只脚的等式2x+4×(8-x)=26中,此时再计算基本的一元一次方程,就能得出鸡和兔的数量分别为3只和5只。除一元一次方程的转化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通过假设法、列表法等方式来转化。假设当全部为鸡时,8只鸡有16只脚,26-16=10,多出10只脚。并且每只兔比每只鸡多2只脚,所以10÷2=5,也就是有5只兔,则有鸡8-5=3只。列表法则具有较强的直观性,通过假设全部为鸡或兔,然后运用等式进行反推,尽管花费较多时间,但也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不同思维角度的不断尝试,就能够不断积累转化思想的运用经验,提升数学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结语
转化思想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应以教学为主阵地,从新知识的传递、数学问题的解决等方面,通过调用旧知识解释新知识、运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多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解决方式等形式向学生实现渗透并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应用方式,对于巩固学生已学知识,发展数学解题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春玲.让转化在数学课堂中凸显精彩[J].学苑教育,2020(18):31-32.
[2]王立晓.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渗透与运用[J].新课程,2020(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