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添神韵 细味意无穷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00638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周亚夫军细柳》世人称道者多,但很少关注“群臣皆惊”四个字背后的意蕴,尤其是文中的“惊”字,更是意味无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背景”“内涵”“张力”三个方面细读“惊”的言外之意。
  关键词:心态;性格;命运
  《周亚夫军细柳》为人称道者颇多。尤其是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被后人反复提及。在此不再赘述。笔者更为惊叹的是结尾处“群臣皆惊”句,一个“惊”字,至今读来依然妙不可言。拟从“惊”的背景、“惊”的内涵、“惊”的张力三个方面细究,以飨读者。
  一、“惊”的背景——大军压境
  “匈奴大人边。”这是文章最重要的一句背景介绍。军情紧急,形势危急。此时此刻文帝亲自去犒劳众军,名为劳军,实则视察战备,文帝的英明可见一斑。从文中内容可以看出此次视察的必要性。霸上棘门两军无论军纪、军备、军威均不是“战时”状态。可想而知文帝的心情。
  那么,群臣在什么情况下“惊”呢?是在视察之中,还是在视察之后?一句“既出军门,群臣皆惊。”让我们恍然大悟。但也让我们产生了疑问,为何在霸上棘门军处无“惊”可言?为何在视察中无一“惊”?笔者觉得这个“惊”字,意味深长。我们可以猜想一下群臣当时“惊”的神态。细细品味,看似着笔于群臣,实则直指亚夫,言在此,而意在彼。
  二、“惊”的内涵——各有乾坤
  若没有霸上棘门两军的前状,此刻文帝的内心或许是平静的,但有了霸上棘门两军在前,此时此刻文帝的内心或许早已翻江倒海,怒火中烧抑或五味杂陈。可惜读者一开始都将眼光放在军士们的表现上,少有人关注文帝和群臣的表现。从文帝先驱到达,到文帝完成整个犒军过程。所有人的眼光都聚焦在军士及周亚夫迎接检查的行为上。一句“群臣皆惊”,镜头切换自如,让读者想到群臣,镜头一下子转到了群臣和文帝身上。群臣“惊“什么,为什么“惊”?要品味出群臣“惊”的内涵,必须从文帝、周亚夫、军士乃至霸上棘门两军的角度来考虑,方可品出其中神韵。
  首先,从文帝的角度,笔者以为群臣是因文帝对周亚夫的态度而震惊。
  劳军本来就是显示皇家威严和皇帝权威的。面对一个将军,皇帝竞“上为之动,改容式车”,这与文帝对前面霸上棘门两军的态度迥然不同。文帝竟被感动,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这是一个让群臣很动容的举动,足以看出文帝的行为对群臣的震动。在古代,皇帝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出巡时总是端坐在“龙辇”上。而周亚夫从军士到他本人的整个举动深深打动了文帝,为了表示尊重、慰劳等意,文帝特地从车上站起身来,然后用双手扶车前的横木(扶手),身子也微微往前躬,以较高的姿态表示“你的作为朕看在眼里,朕很欣慰”。所以群臣这一“惊”,自然有为文帝的深明大义,礼仪周至而“惊”,也有对霸上棘门军的两位将军的担忧。
  其次,从周亚夫的角度,笔者以为群臣是为周亚夫对文帝的态度而惊。
  皇帝出行,讲究的是排场。劳军,自然是需要张显皇家威仪,所到之处,都是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前面霸上棘门两军即为这样,“将以下骑送迎。”迎送队伍相当豪华,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排场是有的,迎来送往的礼节是相当周全的,想必群臣及文帝的面子都有了。然而让群臣意外的是,到了细柳军一下“卡壳”了,两次“不得入”,一下把群臣都震住了,这究竟是谁的军队?“上至,又不得人。”可想群臣的感觉一定是很不好。直至文帝派出使节后,一个“乃”字,看出了周亚夫的坚持和执着,公事公办,即使你是皇上。进而壁门军吏一句“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简直就是棒喝了。连皇帝都没办法,只得下车“按辔徐行”。劳军到了这个程度,可想群臣的反应了。真正有威信的不是皇帝,而是周亚夫将军了!
  直到文帝到了军营,君臣正式相见时,周亚夫也是甲胄在身,没有行跪拜之礼,以一句“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的理由塞给文帝一个大尴尬。可以想象当时的气氛,读者不由也为周亚夫捏了一把汗。有这样怠慢皇帝有损天子之威的臣下吗?群臣能不惊吗?这里的“惊”既有人们为周亚夫对文帝的态度而惊恐,也有为周亚夫担忧之意,但更有为周亚夫过分拘泥于军纪而怠慢皇帝的不臣表现而惊讶。
  最后,从军士的角度,笔者以为群臣是为细柳军军士们严明的军纪军威而惊叹。
  当然,这里的“惊”自然是因为有霸上棘门两军在前面的表现而引起的。作者按劳军时间推进过程,分四个阶段来展示军士的军容、军貌、军仪、军威。并配以服饰、动作、语言等描写,活灵活现展示细柳军的全貌。
  进程1:“先驱至”
  军士服饰:“军士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一派常备不懈、严阵以待的景象。
  军士动作:不得入。
  军士语言: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进程2:“居無何,上至”
  军士动作:又不得入;直至“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进程3:文帝进营前
  军士语言: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日: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这一波三折看得人胆战心惊。作者以“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凸显将士军容军貌齐整威严,以层层防守,凸显军中气氛森严,处处显示一级战备状态。两次不得人,显示军中号令严明,令行禁止,不但天子先驱至“不得人”,就是上至,“又不得人”。没有主帅的命令,皇帝也不行。正如军门都尉回答的“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天子必须通过将军才能下达命令。从这一记述可以看出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周亚夫的治军才干跃然纸上。这一切,同霸上棘门军形成鲜明对照,群臣暗自惊叹也是必然。这里的“惊”赞的成分多了很多。
  三、“惊”的张力——余味无穷
  汉代班固在《汉书》中说:“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不虚美,不隐恶”是司马迁写人的原则。自然其选词用句都是很有讲究。一字寓褒贬,微言大义。在笔者看来,“群臣皆驚”四个字,不仅写出了群臣出细柳军后的反应,也凸显了朝堂之上的臣子心态,也是当时社会的写照,对周亚夫的恶命运也是留下了一个“硬结”。细究之下,一个“惊”字具有无限张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首先,“惊”是群臣心态的写照。
  所谓惊者,当然是因所见不同于自己的已有认知。从群臣的“惊”中可以看出其心态各不相同。比如,为周亚夫怠慢皇帝而“惊”的人,自然是认为周亚夫所做有点过分,甚至连“没把皇帝放在眼里的想法”都有了,对于劳军这件事太当回事了,近乎于“迂”,不近人情。此类人自然是很看重皇家尊严的人。为周亚夫治军军纪严明、治军有方而“惊”的人,自是为有此等将军而深感惊喜。此类人自是爱才、惜才,为国家计的人。而为将士们的军纪军威而惊叹者,当然也有对周亚夫的赞许,也有对军士们的赞叹。此类人一定是为大汉有这等军队而庆幸,毕竟此刻是“匈奴大入边”。若为文帝给予周亚夫如此高规格礼仪而惊的人,此时心中一定是滋味万千了,除了羡慕、嫉妒外,还有没有恨也为未可知。一个“惊”字,写尽了群臣心态。
  其次,“惊”是社会风气的展现。
  一个人的行为特征具有个体因素,一群人的行为特征就具有社会性因素。面对周亚夫和细柳军,“群臣皆惊。”多少让读者读出了当时官场的风气。为什么刘礼、徐厉等人听闻文帝劳军后,竟以“将一下骑送迎”的阵势和排场来迎接文帝及王公大臣?想必当时就是这等风气。“上好如云,下效如川”(出自唐代房玄龄等《晋书·夏侯湛传》)“上好之,下必有甚焉。”(出自《礼记·缁衣》)据历史记载,汉文帝继位之后第六年,匈奴大人边,所以即位不久的汉文帝太需要这次劳军行为了,刘礼、徐厉的排场自然很受用。皇家威仪,皇家排场在封建社会里是不能少的。这样看来,周亚夫在当时可算是一股清流。好在他遇上的是深明大义、知人善任的汉文帝,如果换做别人,恐怕其生死难料。
  最后,“惊”是周亚夫性格的强化和对其命运的暗示。
  应该说,即使没有“群臣皆惊”,周亚夫的性格已经相当鲜明了。一个治军严明、坚守职责,性格刚直不阿、不曲意逢迎的将军形象早已跃出。但因为有了这一句,就多了其他的意味。众所周知,在封建社会做臣子的一怕皇帝不喜欢,二怕同僚不待见,最怕的就是太突出,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恰为周亚夫的命运留下一个暗门。据历史记载,汉文帝并没有重用周亚夫,而是把他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汉景帝,可就是这样一个性格很“杠”的人,在汉景帝面前,也不愿意讨要刀具吃肉,最后因不愿向皇帝妥协而被投入大牢,狱吏说他死后要造反,他竞绝食而死。
  司马迁在《绛侯周勃世家》中对周亚夫评价道:“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司马迁把周亚夫的悲剧归结为用兵能够保持威严庄重,坚韧不拔,可惜却自满自足而不虚心学习,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皇帝,最后才落得这样的下场。
  不知《周亚夫军细柳》这一节里,司马迁以“群臣皆惊”这四个字,算不算是给他的命运埋了一个铺垫。至今思来,仍扼腕叹息、感慨良多。
其他文献
精彩文题  繁花似锦的春天来了,荷花飘香的夏季来了……骑着单车吹着口哨的日子来了,望着星空许下心愿的日子来了,那些伴着欢笑和泪水的日子也来了……  日子平淡如流水。该走的,留不住;该来的,不管你乐意不乐意,如期而来,最关键的是,我们该以怎样的心态去迎接,去对待。  请以“_____来了”为题,横线上可自由选择你喜欢的词语,文体不限,立意自定,字数600字左右。    技法指导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女儿似乎从小就笨。教她什么,刚点着头,转眼就忘了。再教,又忘。反复几遍后,方才记住了。女儿,确实比别的孩子要笨许多。  虽然觉得女儿笨,但到了法定上学的年纪,还是把她送进了学校。  一个星期后,小学的老师找上了门,问母亲:“你这孩子,好像天生就笨,悟性差。”母亲笑笑,似乎不以为然,说:“是吗?她会变聪明的。”老师摇摇头,走了。  一个学期结束了,女儿带着红彤彤的试卷回来。试卷上,满是红红的叉叉。试
心脏病患者刘佳在哈尔滨某医院安装心脏起搏器后不到3年使出现问题,检查后才发现原定安装的西门子牌起搏器却变成了美国彼赛特牌。刘佳将医院告上法院。近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判决,医院存在欺诈行为,赔偿刘佳各项费用7万余元。  1997年12月,刘佳到哈尔滨某医院治疗心脏病。在院方建议下,刘佳决定安装心脏起搏器,并约定安装德国西门子牌起搏器。手术后不久刘佳即出院回家正常工作生活。然而到了20
摘要:在执教《守财奴》一文时,教师有时会将小说中的细节与人物形象进行对接,水到渠成地得出小说主人公是一个六亲不认、为富不仁的吝嗇鬼、守财奴的结论。但是经典作品中塑造出的形象并不是单一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关键词:尊严;真诚;亲情;生命  一、得梳妆匣——失尊严  从《守财奴》一文中我们不难发现,在面对梳妆匣与女儿生命的抉择时,葛朗台毅然选择了前者,这与他嗜钱如命的本性是无
摘要:学生写作常受视角的局限,作文难以写出新意。《一滴水经过丽江》一文以“一滴水”的拟物视角引发了师生的思考与探究,这篇让人耳目一新的文章取胜于其拟物的的独特视角及身份转换的彻底性。从熟悉动植物的生命历程、想象自然物的奇妙故事、体认虚拟身份的价值取向三方面探讨作者角色转换的作文策略。  关键词:作者;角色转换;作文策略;写作视角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著名作家阿来应当地政府要求写的一篇游记,在写作
摘要: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选修教材“主题”单元选入了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丹柯》。小说的主人公“丹柯”是一位英雄人物,而以“英雄”为主题的小说近年来屡见不鲜。当学生阅读《丹柯》时不难发现,小说除了歌颂英雄丹柯之外,还有对麻木“族人”的批判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像丹柯这类的英雄等,这使得小说的主题变得非常丰富。  关键词:丹柯;人物对话;主题;思想深刻  一、初读文本,概括内容  《丹柯》讲述了丹柯
摘要:在写作教学中引入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写作教学顿然有了生气。学生被吸引到写作训练中,积极投入地练习写作,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写作强度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写作教学;游戏;写作训练  古语有云:曲不离口,笔不离手。要想唱好歌,必须天天练嗓子;同理,要想写好文章,必须天天练写作。写作训练要想有效果,还得学生愿意练、喜欢练、全身心投入地练。但当前的写作训练过程大多枯燥、乏味,学生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研究和提高诗歌鉴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既能积累文化底蕴,提升人文素质,又能围绕考纲,备战高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旨在通过对历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的比较和研究,总结规律,得出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诗歌鉴赏;高考试题;教学建议  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阅读鉴赏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积累,陶冶情操,又能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文学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从2004年江苏
一、读寓言的理由    我们很多人都很喜欢台湾作家李敖的一句话:“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同样,我们不喜欢读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也不喜欢读感情太细腻太浓烈的文章。无真情实感的文章味同嚼蜡,而感情太细腻太浓烈的文章又让我们读得难以呼吸,反倒产生一种矫揉造作之感。  对了,我们非常喜欢读轻松幽默、含蓄隽永、哲思充盈的寓言。它往往让我们爱不释手,欲罢不能,让我们读得唇齿生香,不知肉味。  分析起来大概
摘要:以《昆明的雨》为例,谈初语阅读课学习共同体实践中教师“无为而教”的策略。即构建学习型团队、设计有挑战的小组合作课题、搭建有品质的学习梯子。教师只有成为保障并实现学生课堂深度学习的设计师,才能有效规避课堂上“教”的“权威代替”“对话霸权”等现象。  关键词: 学习共同体;学习型团队;合作课题;学习梯子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需在语文课堂上共有与共生,而现实中的语文课却不尽然,常会出现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