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已尽而意无穷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en_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课堂结尾设计可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产生画龙点睛、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因此,我们也要重视对结尾的“用墨”,讲求“凝练”“有用”“深刻”。
  一、归纳式结尾,提纲挈领,讲求“凝练”
  归纳总结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也是教师常用的方法。这种总结式的结尾方式要讲求“凝练”,可以侧重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梳理,也可以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总结。例如,一位教师教学“统计”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就对我们颇具启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收获了哪些知识?
  生1:统计可以一眼就让我们看清楚谁多谁少。
  生2:原来统计在生活中这么有用。
  ……
  师:你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生3:统计时要先把东西分一分。
  师:对,也就是了解信息!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4:还要排一排,排的时候可以从下往上排。
  师:这是整理信息!
  生5:还有数一数、比一比的方法。
  师:对,这是分析信息。了解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是统计的一个过程,而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比一比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统计的好方法,它们能帮助我们学习更多的统计知识,以后我们还要用到。
  ……
  上述教学中,教师用“你们收获了哪些知识”“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这两句话将课堂总结的内容安排得有条有理,如提纲一般引领着学生总结,有效地避免了学生回答时的散漫、游离、琐碎,使目标明确、清晰凝练、重点突出。
  二、游戏式结尾,新颖有趣,讲求“有用”
  课尾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小结,能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课并非枯燥无味,而是妙趣横生。当然,在体现新颖有趣时更要注意其价值性。例如,教学“十几减几”时,尽管“想加算减”的求差方法能帮助学生求减法算式的差,但对20以内进位加法不是很熟练的学生来说,计算速度还是较慢。为了寻求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尾设计了一个做“手指操”的游戏,为学有困难的学生轻松掌握20以内的退位减法提供学习的捷径。如计算14-9,先右手伸出四个手指(表示被减数个位上的数是4),左手伸出1个手指(表示10-9=1),这时伸出的手指总数正好是14减9的差5,学生说完算式也就得到了结果。如果是十几减8,左手则伸出2个手指(表示10-8=2);计算十几减七,左手伸出3个手指(表示10-7=3),如此类推。这套“手指操”简便易学,符合低年级学生动手、动脑的特点,对口算速度慢、计算有困难的学生,有手指表象支持思维,能大大提高口算效率。
  三、反思式结尾,提炼升华,讲求“深刻”
  课至结束时,教师组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一方面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学习效果如何的信息;另一方面能再次引领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挖掘、提炼,以揭示其深刻的内涵,使获得的数学知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教学“平均数”一课的结尾。
  师:这节课快结束了,如果让你给自己的学习情况打分(满分10分),你想给自己打几分?请一个四人组为代表发言。
  生1:我打10分,因为我了解了平均数的特征和计算方法,我还知道将来在选择工作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2:我打9分,因为我虽然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但计算有时候出错。
  ……
  师:谁会算出这一组同学的平均得分?(生答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平均数有了深入的了解。如果让你在“平均数”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你会怎样填?
  生3:有趣的平均数。
  生4:善变的平均数。
  生5:神奇的平均数。
  ……
  师:希望“平均数”这个朋友走进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课尾让学生给自己的学习情况打分再求出平均数,这是让学生再次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来讲是一次最真实的反馈;对学生来讲是一次深刻的反思,是对所学内容的提炼升华。这样的结尾让学生觉得意犹未尽,学生的思维、情感乃至于智慧都得到了尽情的张扬。
  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注意课堂结尾的“凝练”“有用”“深刻”,适当体现学科之间的整合,就能够创造出更多、更新、更有效的收尾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结尾真正起到“曲终收拨当心画,余音绕梁久不绝”的艺术效果。
  (责编杜华)
其他文献
数学模型一般是实际事物的一种数学简化。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如何有效的构建数学模型呢?前段时间,笔者有幸在“温州市小学特级教师大讲台” 活动中聆听了特级教师谢作长教学“植树问题”一课。谢老师引领学生利用一一对应思想理解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现与大家浅谈自己的所思所悟。  一、以“树”造“型”——精选学习
至于广告中宣传真菌多糖的神奇疗效(诸如提高免疫力,保护肝脏等),具体的药理大多仍不明确,其发挥作用也是在纯提取物的条件下测定的。靠吃蘑菇来治病,恐怕也不是靠谱的事情。  蘑菇味道鲜美,但味道跟营养是两回事。鲜蘑菇中80%以上都是水,蛋白质含量通常不会超过5%,这一点所有的蘑菇都一样。蘑菇中的脂肪含量很低,但烹饪时为了保证口感往往会加入大量油脂,减肥食用需注意。广告宣传蘑菇具有的神奇疗效,具体药理仍
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偏重书本知识、运算技能和推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除了零碎的知识,学生的记忆中留下的还有什么呢?这显然违背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初衷。开展丰富多彩、优质高效的数学课外活动,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意义深远。  近年来,我和我校几位数学老师围绕“小学数学课外活动”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综合运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等方法,调查了解
一、直面“生活味”过浓的数学课    为了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一些数学课的情境创设步入盲目的误区。如笔者曾听过一节“两步连乘应用题”的新授课:  师:我们的新校区和老校区相比怎么样?(生答略)  师:现在新校区的花圃要种花,你们想种什么花?(生答略)现在规定从海棠花和月季花中选一种,你想选什么花?为什么?  (课件出示:海棠花每棵10元,月季花每棵4元)  学生有的说要种月季花,因为价钱便宜;有的说
案例背景:  当前,“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早已被教师们推崇与实践。以计算教学来说,课堂上已不再像过去那样,教师只教学教材上的算法,甚至要求学生只能按某种算法去算。现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现象:一道计算题出来后,教师常常鼓励、引导学生思考采用不同的算法。很多教师会对学生说:“可以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学生用的方法往往不是教师事先估计的“基本方法”或比较好的方法(即教师心里希望
“三角形的认识”是学生在已接触并初步认识三角形和直角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联系实际与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了解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着让学生学习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探索。  片断一:问题前置,情境导入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从学校步行到少年宫去参观,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怎样走最节省时间?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使学生能较好地感知和理解所学的内容。  一、用生活情境“包装”数学  数学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包装”在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学得既有趣、愉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9期刘海建老师撰写的《例谈统一单位“1”》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受益匪浅,但总觉得余兴未尽,不吐不快,想借贵刊谈谈我的一些做法,算是对该文的补充。统一单位“1”,其实就是关系句式的转化,即含有分率的句式的转化。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题目引导学生掌握统一单位“1”的方法。    一、转化法    1.抓联系量统一单位“1”。  题目中涉及到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量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会解答这样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课前谈话:同学们知不知道属于我们小朋友的节
最近,在邳州市的一次教学研究活动中,由我校优秀教师王培俊执教的“2和5的倍数的特征”一课获得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特别是王老师那扎实、深刻、幽默的教学特色,给大家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现摘录其中几个精彩教学片断,并进行反思,与大家共分享!    片断一:诵读——让学生的感知更充分  课始,王老师先让学生用“△”独立画出“百数表”中5的倍数,并交流画的结果。  师:谁来把这些5的倍数读一遍?  生,(横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