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留守儿童关爱行动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dingto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节出现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事件,各方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并试图提供一套解决问题的策略,不过这些分析都带有明显的局限性。目前看来,对此次悲剧的判断明显存在偏差,如何避免毕节悲剧,要解答这一问题并不容易,公益界过去曾为关爱留守儿童做了不少工作,借助这一次事件,也有必要反思过去的公益策略。
  不同的解读 各自的方法论
  继去年发生留守儿童闷死在垃圾桶事件后,上月毕节又出现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事件,一前一后发生如此恶劣事件,贵州难免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此次事件发生后,李克强总理专门做出批示,要求类似悲剧不能一再发生。
  因为过去出现类似事件,舆论总是会围绕个案现象和普遍问题之间展开辩论,如果将悲剧归结于个案现象,其性质的严重程度显然相对较低,事件应对的策略也必然较为简单。毕节留守儿童遭遇悲剧,由于去年有“前科”,因此外界普遍将其视为这一地区留守儿童的普遍问题,恰如李克强总理的表态,问题到了“悲剧不能一再发生”这一层面,留守儿童群体目前有何困境,哪些问题亟须弥补,什么人能解决这些问题,这都是舆论关注的核心议题。
  外界只能借助媒体揭开问题的谜底,由于事发家庭家长迟迟未找到,关键发言人的缺席使得问题变得扑朔迷离。事件发生后的几天时间里,尽管不少媒体在深入调查事件方面做出了努力,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但都没找到让人信服的答案,相反,许多结论出炉后即遭到舆论质疑,就连调查者本人也不得不承认一些结论过于草率。
  早先媒体关注事发家庭的经济状况,外界推测悲剧发生的原因是经济贫困,这符合多数人的预期,但此后当地政府部门给予澄清,甚至还提到事发家庭的年收入和存款状况,推测很快即被否定;“贫困论”渐渐衰退后,一篇题为《毕节服毒四兄妹的人生末路》深度调查报道又火爆网络,该报道提供了新的视角,得出结论认为是孤独杀死了四个孩子,事件与贫困无关。这样的结论看似有颠覆性,但很快又遭遇质疑,因为它过于笼统,是一个大而化之的结论,几乎可以解释任何自杀现象,当然很难解释这次的事件,它甚至比“贫困论”更不堪一击。
  在此期间,公安机关发布消息提到自杀儿童身上有明显的伤痕,舆论因此衍生出另一种猜测,即将问题归结于家庭暴力。互联网上一度兴起亲子话题的讨论,擅长家庭教育的网友大谈育儿经验,杜绝家庭暴力,采取何种方式使孩子健康成长等一度成为热门话题。
  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这样一个悲剧,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不同的领域站在自己的角度给出自己的方法论,法学界提出要通过立法来保护留守儿童,公益界的声音也可谓不小。
  功利与浮躁 现实远离初心
  面对留守儿童的苦难,公益行动可以做什么?这是很多公益人的第一反应,就在这几天,不少公益组织就针对留守儿童发起公益活动。如此种种,皆可视为外界对这样一起大悲剧的关怀,至于说它们到底能起到何种作用,恐怕还有待验证。在目前事件真相尚未完全浮出水面的情况下,很多的答案都显得有些草率。
  此次悲剧发生后不久,一篇题为《中国公益人,我们没资格谈毕节悲剧》的文章在公益圈流传颇广,作者是一个从事留守儿童公益项目的公益人,他提到在去年留守儿童闷死在垃圾桶事件发生后,贵州省都快变成爱心省,针对留守儿童的公益行动很快在贵州各地开花结果。但根据作者的观察,这类公益行动带来的往往只是“印着某某机构的书包,贴着某某商标的衣物”,对于留守儿童心态知之甚少。这种现状让他感到失望,于是就有了标题所表达的愤懑。
  作者所提到的问题其实有普遍性的一面,何种苦难会成为公益人的关注焦点,恐怕这其中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一些偶然因素,比如媒体报道,比如公共政策。
  在很多公益项目中你经常可以看到公益人功利与浮躁的一面,作者提到贵州成为爱心省,这其中有多少是因为那里的留守儿童成为了舆论焦点,又有多少是精心耕耘,在深入调查与研究之后做出的有针对性行动?面对如今发生的悲剧,公益人的确应当审视初心与现实的距离。
  当然,恰如此前提到的各种解读,上述问题并非仅仅出现在公益界,各方都试图从自己的角度阐释事件,当然也期望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大家都急于得出结论,很难说这是基于一种自信,还是出于对话语权的追求。将其视为消费苦难,借助事件来实现自我营销,这种推测可能缺乏依据,也显得夸大其词,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仅仅从自身角度来解读问题,这种思路难免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各方针对留守儿童所提出的意见,其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它们能否切实解决留守儿童这一困惑中国社会很长一段时间的大问题,恐怕还要打一个问号。
  过去一段时间,媒体探索此次悲剧发生逻辑过程中的遭遇,间接呈现了留守儿童问题的复杂性,当悲剧被证实并非只是由经济贫困导致,最容易被动员的爱心就此似乎也失去了用武之地。如何避免毕节悲剧,起码目前为止,这样一个问题还未得到完满的回答。
其他文献
以“一日千里”来描述今天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似乎并不为过,这与公益市场化的潮流有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  一方面,市场化激活了长期被计划思维桎梏的慈善领域,使得慈善被激发出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种市场化的潮流让慈善迅速完成其职业化的进程,也让慈善成为信托资本新的投资领域。  但是另一方面,在慈善领域,市场化和伦理化之间的张力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张。市场化所具有的强大的侵略性正在模糊慈善事业所具有的伦
期刊
在5月底举办的广州市第二届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签约仪式上,主办方广州市民政局公布了今年的资助名单,共有116个项目获得资助,每个项目能拿到3到30万元不等的资助。  “广州市偏远山区学校艺术传播公益服务”项目拿到了最高额度的资助。这是一个助教项目,计划到从化的山区学校教孩子们画画、书法和雕塑。此外,项目方还将举办讲座,为当地的美术老师进行技能培训。  此类为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项目在资助名单中还有很
期刊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教育医疗养老是中国经济最大的痛点,而农民工的大规模迁徙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痛点。  2011年,汇丰人寿保险公司委托国外研究机构进行调查,其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民众在教育养老医疗的三重压力下感到不安全,因而导致中国内地储蓄率长期领跑亚洲。财经作家陈志龙在其专栏中写道:“中国经济一个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是在供给端的失衡和错配,在制造业全面产能过剩的同时,教育医疗养老公共事业和服务业供给严重
期刊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第六届SEE生态奖颁奖典礼选在这一天举行。  听工作人员说阿拉善的会员已经发展到400多人,每人每年的会费是10万元,10年以上就是终身会员(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于2004年,阿拉善SEE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一年400万妥妥的,阿拉善应该是最不缺钱的公益组织之一了。  但是,阿拉善SEE这次颁奖礼的地点选得特别远且偏。当然了,“市内的高大上地方太贵了,环保机构,节约
期刊
近一段时间来,几个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受到牵连的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如5月15日,陕西省淳化县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造成35人死亡,11人受伤;5月25日,河南省平顶山市一家民办老年公寓发生火灾,造成38老人死亡,6人受伤;而最令人悲恸的则是,6月1日21时28分左右,客轮“东方之星”在长江湖北监利段翻沉,船上乘客多为上海一旅行社组织的“夕阳红”老年旅游团成员,年龄在50-80岁不等。截至6月9日,
期刊
公益慈善是人类共同美德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韦斯布罗德的政府失灵理论、汉斯曼(Hansmann)的市场失灵理论以及萨拉蒙的志愿失灵理论共同构成了西方慈善事业的经典理论,认为无论是政府部门、市场部门还是慈善部门,它们的存在是因为其他部门在应对人类需要的时候具有某种内在缺陷,导致某一部门无法完全满足人类需求。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慈善组织和慈善事业兴盛年代,慈善事业在经济社
期刊
一个看着像倒扣的“铁锅”、一根一米多长的“木棍”、一个类似儿童玩具的“摇铃”……这些来自四大洲的稀奇古怪的乐器,却在顺德本土乐队“黑夜大良”成员们的手中演奏出美妙的音乐。而“黑夜大良”还带着他们的乐器和音乐,正在进行一场“音乐旅行中国”的计划,希望将来自顺德的音乐传遍祖国各地。  常被人当成日本乐队  因为刚在广州参加一场弹唱音乐选秀回来,何乐勋比平时稍晚一些来到驻唱的酒吧与队员会合。6月6日晚上
期刊
你走到一家自助银行前,摄像头通过“刷脸”,自动识别你的身份为你开门;你站到ATM机前输入密码,再在摄像头前“刷脸”,就可以成功取钱。这种看起来像是科幻片里的桥段,在现实中应用越来越多。  今年4月,马云在德国汉诺威IT博览会上当众演示刷脸支付;5月号称全球第一台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ATM机在杭州诞生。而广州继养老金认证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后,地铁也将试点该技术用于甄别犯罪嫌疑人。就连微信朋友圈,前不久也
期刊
我国政府参与公益创投2009年始于上海,深圳、东莞等地的实践亦起步较早。近年来随着社会建设的加速,政府对公益创投的重视日益加强,杭州、苏州、无锡、昆山、广州等地亦纷纷跟进,公益创投开始在国内“遍地开花”。  然而,在对待公益创投这个新生事物方面,地方政府的认知和操作还存在许多误区,突出体现在资金来源、运作模式、投资工具和评估手段等方面,常常与政府专项资助和购买服务混同,不仅没有合理使用公共资源,也
期刊
“中国人真爱拍照!”英国摄影师马克·内维尔耸了耸肩。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曾做过时装男模的他酷似电影007主演皮尔斯·布鲁斯南,不停被观众要求合影。  2015年5月9日,《时代映像:1960年以来的英国摄影》在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开展,展出了38位英国著名摄影师和艺术家的四百多幅作品,这是中英文化交流年的活动之一,包括马克·内维尔在内的3位英国摄影师受邀参展。  交流讲座上,观众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