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幼教,许多家庭为什么感觉不到幸福?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qig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采访时曾问过我,作为全国知名幼教专家,您认为教育幼儿最大的困难有哪些?我的回答出乎他们的预料:在幼教上,最难的地方是如何说服家长和说服现实社会。
  家长都希望自已的孩子从幼儿园阶段就成为无所不能的“小学霸”,不少社会学前办学机构和牟利型幼儿园也以提前小学化教育来诱惑家长,提前让孩子学艺术、学文化,美其名曰“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本庶佑说:“一切伟大成就的取得,都可能与童年有关,尤其是好奇心、观察力和专注的耐性。”他的说法备受世界教育界的关注。
  本庶佑先生的说法,与我经常性倡导的“认知力、想象力、意志力、控制力、沟通力”五能力培养有相通之处。本庶佑教育孩子重视六个“C”:即“珍惜好奇心(Curiosity)、满怀勇气(Courage)、敢于挑战(Challenge)、坚持所信(Confidence)、全神贯注(Concentrate)、持之以恒(Continuation)”。
  而在实际教育当中,对于现实社会和孩子家长来说,只顾强迫孩子学习文化艺术知识,却对他们的好奇心和正当兴趣置之不理,早早扼杀了孩子的天赋。所以,全国大多数家庭在幼儿教育上都备感压力,孩子和大人都感觉不到受教育的乐趣和幸福。
  家长和社会大环境的误判与误导,让正常的幼儿教育在急功近利中迷失了自我。
  中国古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伤仲永》的故事。仲永无疑是个早慧儿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等,让他的父母沾沾自喜,除了到处炫耀,还把他当成“摇钱树”,但仲永最终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成为平常人,仲永的失败主要是其父母教育的失败。
  或许填鸭式教育会让孩子在某些阶段成为小学霸,但也会造成孩子心灵和性格扭曲。最坏的结果是,有的人要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好的结果则是,有的人用童年可以治愈一生。教育方法和理念不同,会让孩子走向截然相反的人生路。
  创办幼儿教育机构初期,我曾遇到过一个极端案例。孩子的父母都有文化,孩子也早慧聪明,在没到幼儿园之前,父母便让孩子超前学习英语、数学、音乐、舞蹈、绘画等类小学化课程。当然,这样的孩子会在同龄的幼儿当中鹤立鸡群,不仅受到孩子们的羡慕,也被其他家长作为教育自己孩子的榜样。为了挖掘内在学习潜力,夫妻俩对孩子的要求近乎苛刻,每天排满了各种学习任务,只要有少许懈怠,便从语言和行为上对其进行惩罚。
  我与他的父母在教育理念上发生了冲突,孩子的父母以在幼儿园学不到知识为由,让孩子退出了幼儿园,到社会各种学前班请名师自主教学。如孩子父母所愿,小学和初中他在班级甚至年级都名列前茅,参加各种比賽获奖无数,如果每学期拿不到全班第一,学习还要层层加码,孩子后来考入了省级重点高中。之后各种问题来了,高中排名竞争激烈,名次下滑及父母的外在压力,让他所有的骄傲化为乌有,自信心被摧毁,患上了抑郁症,丧失了学习和生活能力,至今仍休学在家,日常生活需要父母照顾,自理都成问题。孩子的父母现在追悔莫及,经常陷入深深的自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智商指数只占20%,最重要的“其它综合因素”占到了80%,而这“其它因素”就是幼儿教育阶段的情商培养。
  当前的幼儿教育因为各种社会办学机构的介入,跳出国家幼儿教学大纲,变换各种花样开展小学化教育,学写字,背外语单词,学小学算术等等。这些当然会立竿见影,却也无情地剥夺了孩子的兴趣和创造、想象能力,把小学该学的知识拿到幼儿园,肯定对家长具有迷惑性。
  近20年来,我曾到日本、新加坡和欧洲考察和学习幼儿教育,积累了大量的学习笔记,并结合本人创建的幼教机构中不同的幼教实际案例,总结出在幼儿教育阶段必须从“认知力、想象力、意志力、控制力、沟通力”五个方面进行培养,从而为创建特色幼教铺下基石。

孩子的头脑,为什么会让家长产生烦恼


  在白莉(化名)没向我正式求助之前,人们很难从表面看到她生活中的慌乱和失败。作为事业有成、精明干练的公司老总,白莉在商场上雷厉风行,攻无不克,但在人们看不到的生活另一面,白莉却说:“我整个人都要崩溃了……”
  白莉与丈夫都是职业白领,工作节奏快,聚少离多。从怀孕到生产,白莉照顾孩子的时间很少,孩子也让人省心,不哭不闹,从小就独自躺在婴儿床上玩耍。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超常能力、心理取向都在7岁前预设完毕。这一科学判断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不谋而合,中国有句俗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弗洛伊德诠释了人类在3~6岁俄狄浦斯期的性格塑造,这时候如果三元关系建立不好,容易在未来得精神症。忽略3岁之前,把孩子的一切当做动物本能看待。如果母亲与孩子的共情做得不好,孩子心理容易产生问题,或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除了遗传因素,许多自闭症、忧郁症、精神分裂等与脑神经相关的疾病,往往发生在这个时期。
  生命再渺小也需要情感抚慰,从十月怀胎开始,胎儿在母亲腹中便能感受到父母的悲欢。那一段时间,白莉的心情特别不好,丈夫总是出差,两人经常吵闹不休。等孩子生下来,就交给年迈的父母照顾,夫妻同上职场拼搏,与孩子共情根本没有时间。
  脑神经类精神病不是立即显现,大多在上学和工作之后才愈加明显。特别多的边缘性人格产生的原因,就在父母忽略共情阶段,等到白莉发现孩子患有自闭症,一切都已经晚了。   孩子的父母往往重视3~7岁的幼儿教育。我认为,从科学的理论上,教育孩子应该从家长准备结婚时开始。在孩子情感塑型“窗口期”,心理成熟的父母才会有一个心态自然成熟的孩子。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判断。
  科学证明,人脑大约由140万亿个脑细胞组成,孩子的大脑在母亲体内孕育,刚刚形成的脑细胞是绝缘的,相互之间无法传递信息,只有通过脑突触才能进行转换和传递。突触越多,说明脑细胞使用率越高;突触越少,说明脑细胞使用率越低。突触越多,传递信息的能力就越强,脑细胞之间建立网络的范围越大,通路越宽,脑机能就越发达,人的智能也就越高,这就是有些孩子智商高,而有些孩子智商低的根本原因。
  科学研究表明,丰富的环境刺激可以促进神经突触形成。当人的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刺激时,脑细胞间会形成突触,传递相应信息。脑突触就像藤蔓,外界信息刺激越多,脑突触成长越快、越密,这就是幼教机构强调孩子日常游戏比灌输和学习文化更重要的原因。
  0~3岁是突触快速增加和积累的关键期,突触数量呈爆炸式剧增,“三岁看到大”是有科学依据的。
  孩子聪不聪明,与神经突触连接有直接关系,婴儿出生后一年内,会在神经细胞间形成几万亿个连接,多余的神经细胞被消灭,没有连接的神经突触被修整或剪除或消失。突触密度在5岁达到全盛期,我所在的幼教机构强调孩子在自然环境里玩耍、游戏、体验,就是要抓住孩子大脑发育的黄金期,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練,增强他们的智商、情商、智力和各种行为能力。

家长的雄心,为什么没有地方安放


  孩子的心理和性格的形成受家长影响最大。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孩子以后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为在孩子成年之前,各种决定都是由父母替他们作出的。
  魏远征(化名)年轻时到城里打工,经过努力奋斗和拼搏,成为了当地小有知名度的企业家。魏先生第一次把孩子送到我管理的幼教机构时,就曾问过我们的老师,能教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文化知识。
  就在孩子幼儿园毕业的前一年,魏先生执意让孩子退园,要把孩子送到社会上一家学茶道、学绘画、学国学、学语文数学的学前班学习。那边已经承诺,如果达不到魏先生的教学要求,可以全额退回学费。
  我说:“魏先生,我们幼儿园实行的是启蒙素质教育,您也能看到,您的孩子在我们幼儿园阳光快乐,聪明懂礼貌,6岁的孩子提前开始小学化教育,或许能在短时间内让他掌握学习技能,那以后呢?”
  魏先生根本听不进去,奚落我说:“你们就会带孩子玩,一点文化知识都不教,如果在你们幼儿园待下去,更赶不上学习进度了。”
  与魏先生持相同观念的家长并非少数,而某些幼儿园和学前教育机构就利用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家长想要什么,他们就承诺什么,很有迷惑性。
  我曾专门找专业的小学老师考察过相关情况。提前接受小学化教育的孩子会出现不少问题,比如书写姿势不规范,形成习惯之后就很难纠正。再比如,一些学会和掌握了一二年级学习内容的幼儿,以为自己都会了,上小学以后就不会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同样很难纠正,许多人会因此掉队跟不上学习。
  那位望子成龙的魏先生,他的孩子在读完初中以后,只考入一所普通高中,再后来就辍学跟父亲一起做生意去了。
  中国的幼儿教育要改变现在的大环境,需要有识之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省。在具体的幼教实践中,表现为教育指向性不清晰、教育目的不明朗、教育有效性不明确等。这“三不”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既花费了时间,又浪费了资源,甚至还影响到孩子们面向未来、深度参与国际化竞争的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培养。
  从现实表现上来看,许多家长和一些学前教育机构,一方面注重幼儿的情操、艺术和情感培养,一方面又试图不断强化孩子的文化技能训练,幼儿教育缺乏系统、科学、适时、分阶段的培训计划与教育安排。
  很多家长缺乏理性,人云亦云,习惯以多数人的选择为自己的选择依据;一些学前教育机构则缺乏必要的教育研究,单纯以赚钱为目的,甚至将一些尚不理解的新概念、新方法作为招生噱头,引进学前教育活动中,也导致许多家长走进了一个又一个误区。

孩子的性格能力,潜在的家长社会焦虑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中国的传统经验和实证研究都表明,这句话有一定的科学性。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儿童3~7周岁阶段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可能推测到幼儿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雏形。
  现代发展心理学用“气质”“人格”等术语来形容婴儿和幼儿的行为及心理特点。弗洛伊德也认为,人格在儿童5、6岁时就已经完全形成,现实的人格扎根于童年。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美国和日本的育儿方式进行了比较后,写道:“从前,所有西方人所描绘的日本人的矛盾性格,都可以从日本人的儿童教养中得到理解。”
  每年新接受幼儿入园时我一定在场,既观察幼儿,更观察家长送孩子的表现。这时候,孩子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都会哭闹,家长当然也会有各种舍不得。那一天,我就遇到了这样的家长和孩子。
  据家长介绍,孩子智商很高,非常聪明,但就怕见到陌生人。孩子已经3岁了,却连同一个小区的小朋友也不愿意一起玩。遇到陌生人就会脸红心跳、张口结舌,立即逃跑。家里来个陌生的叔叔或阿姨,人家逗他,他会哭闹不停,哭声撕心裂肺,地动山摇。
  我抱起那个孩子,孩子条件反射般开始大哭,孩子妈妈想抱回孩子,但我用眼光阻止了她。在转移孩子注意力的同时,我对孩子说:“有没有人对你说过,你哭声那么大,真有力气,真勇敢,像天不怕地不怕的勇士一样啊?有这样的勇敢,幼儿园小朋友都会为你鼓掌的。”   孩子的父母和孩子听后都有不同的情感表现,他妈妈过了很久才回过神来说:“我们从来没有这样教育过孩子。”
  在我看来,这个孩子的感情宣泄是由父母日常传递给他的。首先,是他的父母没有安全感,从而也认为孩子敏感和胆小,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条件反射。
  孩子7岁之前的性格养成,幼儿园和家庭的教育都很重要。幼儿园的启蒙教育主要不是學习文化知识,既要看到幼儿性格的恒定性,又要看到他的可变性。如果只承认恒定性而看不到可变性,那我们的幼儿教育不是多余的吗?
  有些幼儿与人和社会交流的能力不足,大多是由父母和家庭的不正确影响造成的。这个哭闹的孩子很幸运,这类幼儿社交焦虑性质的性格扭曲,越早实施有效干预和能力塑造,效果就越好。
  如孩子的父母所言,在家带大这个孩子,会造成幼儿社交能力的长期缺失,到了少年阶段、青年阶段,这种缺失或许会变成一种心理状态,被他记忆下来,成为一种“储存意识”。经过长期积累或再遇挫折,总有一天会在潜意识中浮现出来,造成非常不好的后果。
  这个孩子经过我们的教育,已经成为了正常的孩子。我和老师还有针对性地让他参加各种活动,比如上台讲故事,帮助老师管理班级,让他在各种活动中变得自信。对幼儿社交能力的强化训练,能使之产生“能力记忆”“信心记忆”,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受益终生。

中西幼教比较,防止小学化教育泛滥


  在科学育儿和幼教上,欧美幼儿教育体系是建立在严谨的多学科研究成果之上的。
  而在我国,当前还多是在经验性的基础上实行多元化幼儿教育。这让一些不科学、不懂幼教的幼教机构和幼儿园有了可乘之机。多元的含义非常宽泛,也比较随意。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欧美一些国家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脑十年”研究计划,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层出不穷,既为幼儿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又能指导幼儿教育在改革实践中获得具体的成果。
  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在1987年颁布了《与0到8岁幼儿发展相适宜的教育》,该文件提出了制定课程内容的20条指南,这些做法对提升中国幼儿能力也有很大的启发价值。
  没有理性科学的认识,自然会导致行动上的盲目。在我的教育实践当中,除了幼儿园正常的教育,许多家长把孩子带离幼儿园之后,便如赶场般奔波于各种特长班、训练班和补课班之间,不仅花费很大,还牺牲了孩子快乐的童年。更为严重的是,错过了幼儿大脑的正常开发期和能力训练的最佳黄金期,让孩子们过早地承受了不该有的压力,甚至会适得其反,固化脑神经元,并影响到孩子今后的成长和命运走向。
  王紫娇(化名)的父母受到艺术学前教育的蛊惑,孩子4岁时就送去学钢琴和英语,5岁学舞蹈和绘画……某些办学机构的所谓专家说,艺术能更早开发幼儿的智力,孩子家长对此深信不疑,除了幼儿园正常的艺术课程,业余和周末时间,各种艺术学前培训班的课程几乎排满了。王紫娇就是这样,密集的艺术技能训练让她根本没有任何玩耍时间。我专门找过王紫娇父母,告诉他们,如此频繁的艺术技能训练,非但不会让孩子得到科学教育启蒙,长久下去,还会让孩子压力过大,而厌倦学习,形成逆反,甚至造成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
  什么病都能治的药肯定是假药,艺术教育只是幼儿教育的一种,如果艺术可以让幼儿立即成长,大家都去学艺术好了,还要幼儿园干嘛?遗憾的是,王紫娇的父母没有听从我的劝告,坚持把孩子送到了一家艺术幼儿园。
  这个孩子非常可惜,由于父母迷信艺术万能,上学以后偏科,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报考艺术专业因为文化分数较低,只能进入一家职业学校。她现在的职业是高铁乘务员,以前学到的艺术技能毫无用武之地。
  幼儿教育盲目产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差异。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形象思维,感性多于理性,在科学逻辑思维上较弱。科学的幼教方案设定是构建在幼儿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如果没有对幼儿成长发展规律性的理性认知,很难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二是社会差异。当前社会正处在转型变革期,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呈现多元化,商业化特征明显。一些错误的思潮干扰和误导了人们正确的选择。三是能力差异。许多人人心浮躁,急功近利,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总想一步登天,却不具备科学的教育知识能力,为了尽快达到目的,不惜揠苗助长,结果却适得其反。
  教育部曾多次强调,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的教育内容,并提出:“促进幼儿园树立科学保教观念,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切实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我认为,在幼教实践中应该本着“中西合体,中西合用”的原则,认真研究和学习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在条件较好的幼儿园开展幼儿智力和能力应用研究,科学地制定幼儿教育方案。彻底摒弃传统和市场化的非理性幼教思想,现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
其他文献
白癜风是一种色素脱失性皮肤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或黏膜出现白斑。白癜风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其发病原因有可能与神经因素、自身免疫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及黑色素丢失有关。白癜风是皮肤外在的疾病,对患者机体并无大碍,但对患者生活、工作、婚姻等有一定影响。  治疗白癜风的常规药物  (一)糖皮质激素类  对于病程短、面部少量白斑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涂抹疗效较佳;对于躯干及四肢有白斑者可使用中强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要采取合理的引导和管理方式,让幼儿学会主动表达自我,让孩子们逐步具备表达能力。本文基于笔者个人的教学经验,讨论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方法。  借助语言材料,丰富语言积累  语言能力的提升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的。就笔者教学的小班幼儿,年龄一般在3~4岁。笔者平时与幼儿的交流并不能完全依靠你问我答的形式。而且你问我答的单一形式也有可能会导致幼儿对学习活动
小时候,爸妈种了好几亩地,外婆家就是我的乐园。每天吃过早饭,或是哥哥带着我,或是我自己一个人,在生产队里叔叔婶婶们一路的逗笑声中来到外婆家。这时外婆会在院门外的菜园里忙,远远一声:“哎呦,我的小乖孙来了。”我心花怒放。  美丽的菜园子  从我记事起,这个菜园子就存在,据说是外公退休返乡后开垦的,却没见外公忙碌过几回,多是外婆在打理。园里没有大规模种蔬菜,一年四季,只有零星几茬香芹、小葱、辣椒、茄子
隨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关注幼儿的全面教育,很多幼儿园开始关注幼儿种植活动的开展。种植活动不单单是一项科学性的实验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是一项综合性的教育活动。种植活动可以让幼儿接触自然环境,获得新的认识。本文将从“全收获”理念下幼儿园种植活动的开展入手,探索幼儿种植活动的价值。  幼儿对世界还处于懵懂认知阶段,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幼儿会对自己种植的植物产生
教育事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例如,用手机或者白板制作并播放精美的课件,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让幼儿学到新的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在白板上直接作图,利用其三维立体功能把立体事物展开,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思维能力。网络搜索引擎功能可以为幼儿补充课外知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本文主要探讨教育信息化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促进幼儿教育信息化发
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大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表现出反酸、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疼痛以及饱胀等症状,甚至还会出现抑郁、焦虑、健忘、消瘦以及乏力等情况。萎缩性胃炎的类型  萎缩性胃炎主要分为多灶性萎缩性胃炎与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两种。其中,多灶性萎缩性胃炎又称为B型萎缩性胃炎,主要病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
追求幸福快乐的生活是每个人的终极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快乐感大约有50%由基因决定,10%取决于环境(包括受教育水平、收入、婚姻等),剩下的40%则来自于我们每天的日常行为。   因此,正确掌握一些技巧,可以大大提升我们的快乐感。那么有哪些方式让我们更好地体验快乐呢?舍,才有得   我们曾经认为获得财富能够带给我们快乐,但事实证明,付出一部分金钱、精力及时间来帮助别人,可以体验到更多的
希望幼儿创造出饱满、充满热情的作品,就必须讓幼儿有充满热情的体验,这是成人引导幼儿创造的责任。世界的变化可以通过自身的感官感受,然后通过大脑的思考,用手描绘出来,这对幼儿来说简直太快乐了。幼儿热衷于这种游戏,因为这种游戏是人的本性,人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寻找幸福,这就是绘画的美好乐趣。所以,该如何指导幼儿画出精彩的美术作品呢。孩子画的画是你所期望的吗  幼儿绘画和成人绘画不同,可是成人往往在没有理解幼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指的是心脏由于舒张与收缩功能障碍,无法将静脉回心血量正常排出,导致静脉系统中淤积大量血液而动脉系统血液不足,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心力衰竭通常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最后阶段,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大多数患者会出现肺循环瘀血的情况,危害较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减少疾病对机体带来的伤害,延缓心衰的出现。心衰的病因  1.所有心血管疾病都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  2.
古人以家训正家风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一直非常重视家庭的作用。  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序列里,“齐家”强化了个体的修身,也是筑实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达成“齐家”的目标,就需要在家庭或家族内部形成良好风尚。  家风,也称“门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在世代累居、繁衍生息的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活作风、传统习惯和道德面貌。在中国古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