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订单培养的人文思考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h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高职教育关注的焦点,乃至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订单培养凭借其过硬的实践技能水平、高就业率以及高就业对口率等优势,受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认可,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些院校为了较高的就业率,一味地去迎合企业的不合理要求,只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其人文素养的培育,限制了学生后期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较为普遍的问题。本文主要对订单培养过程中人文教育缺失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订单培养;人文教育
  作者简介:于正永(1982-),男,江苏淮安人,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工程师。(江苏 淮安 223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9-0042-02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报告里第一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样让人感到朴素、实在、亲切的字眼。这两个新的提法揭示了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因此,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将人文教育落实到日常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一、订单培养中人文教育缺失现象
  一般来说,人文教育就是以完善人格为宗旨,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实现和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而“订单式”人才培养从开始到运行结束,大多是以某一企业具体生产环节的技术要求和具体工作岗位技能要求作为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这种目标定位虽然能够较快地缓解局部的市场人才需求与学校学生培养之间的矛盾,较好地满足某一企业生产经营的人才需求,似乎已经实现了校企之间的“无缝”衔接,但从人的综合素质培养角度来看,“订单式”人才培养更多地是注重学生的某种特定工作岗位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即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在订单培养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现在以及未来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等方面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
  1.高职院校方面
  学生的就业率是衡量学校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为提高就业率,一些学校在开展“订单班”人才培养时,一味迎合企业某种职业岗位需求,教学中过度重视职业知识的传授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他们一旦离开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将很难适应新的职业岗位。人文教育缺失具体体现在:1)订单班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人文类课程。不能为了应付企业的暂时性技术需求,无原则地删减,孤立地拼凑出所谓的“实用性技术课程”。2)没有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订单培养之间的关系。高职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应该具有较广的知识面和较多的现代科技知识、较强的基础技能和岗位职业技能、较好的智力素质和人文素质。3)企业文化还没有融合到校园文化中,在订单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校企文化的互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4)高职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人文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人文课程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自己都没有真正理解课本内容,更不用说教育学生了;专业课教师平时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提高,常常忽略加强人文方面的学习;另外就是订单班学生的管理人员,如辅导员等,应该进行定期培训,从而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人文素质。
  2.企业方面
  企业的“订单”不仅仅是用人需求的“预订单”,而且应包括从学生培养目标、课程计划、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在内的一整套“订单”培养计划,必然也包含了人文教育和校企文化互融的内容。企业需要的是适应该企业某种工作岗位技能要求的人才,一般都是为了解决某时期的人才的紧急需求,部分企业往往忽略人才的持续发展。人文教育缺失具体体现在:1)订单培养考核评价体系的不完整性。大部分订单企业在学生毕业后无考核全部录用或者仅仅凭借实践操作的单方面评价,完全忽略了人文素养的考核,这个素养往往对于学生的持续发展、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企业一味追求利益,缩短订单培养周期,刻意减少了人文课程的学习。3)企业没有真正深入到高职教育中,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具体来说,企业只是为了解决用工的问题,和学校进行合作,对学生深层次培养的重视度不够,只是单方面强调企业文化,却没有将其与校园文化很好地融合。
  3.学生方面
  人文教育的缺失,对学生的长期、健康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不良影响。1)学生学习无动力,生活无规律。进入订单班的学生由于就业方向已明确,有一定的优越感,思想上出现松散,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学习上没有追求目标,甚至部分学生消极对待;另外生活上,由于“订单班”是重组班级,在班级管理上有个磨合期,部分同学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生活杂乱无章,以致养成了不良习惯。2)主观上重“专业课程”,轻“人文课程”。很多同学加入“订单班”就是为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技能,去适应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可以这样说,这些同学从成为“订单班”的一员那刻开始,在他们头脑中就有着“专业课程”比“人文课程”重要,只要把专业课程学好,掌握了专业实践技能就行了的想法。3)缺乏与人沟通交流,集体活动参与度低,创新意识淡化。大部分同学进入订单班学习之后,关注的重点都在如何学好专业技能,毕业后能够胜任工作岗位,并希望有个好的发展,再加上同学之间学习上的激烈竞争,对于参与日常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已淡化了,参与度大大地降低了,也潜意识抹杀了自身的创新意识。4)顶岗实习过程中“怕苦、怕累、要待遇”。学生最期望的就是外出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经常抱怨的也是在企业实习锻炼。通常来说,订单班比普通班有着更多的实习机会,但实践锻炼肯定是很苦、很累的,如通信管线工程工作岗位人员需要到施工现场,挖沟放缆,经常加班,经常出差等。由于订单培养中缺乏人文素养的渗透,学生更是怕苦、怕累,很难坚持下去,与自己所设想的有着很大反差,甚至事情还没做完,就和企业谈待遇。5)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工作后在岗稳定性不高。一方面就业观念未完全转变,对非国有企业兴趣不太浓,以及就业心理也不成熟,致使有的学生毕业之时不会选择进入订单式合作企业;另一方面有些学生有自身发展需求,对订单专业和岗位不感兴趣,学习热情不高,学习态度不好,不想留在企业工作;有些学生则抱着先订单再择业,一旦有好的单位再弃订单企业而去的想法,对企业忠诚度低。
  二、一些思考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促使人文教育内化为学生的内在人文素质。针对以上订单培养过程中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各方面渗透人文教育,从而将订单人才培养推进到更高的层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层次。
  1.订单培养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文学科教育课程体系
  一方面,人文课程设置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高职院校人文教育是一个贯穿三年高职学习阶段的完整体系。从高职学生入学第一天起,就应该接受大学生活、国防教育以及专业认知教育等方面的人文学科知识教育,直到学生毕业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人文学科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人文教育为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以及服务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课程设置要坚持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公共人文课和专业人文课相结合的原则;人文教育课程的设置既要坚持统一性,又要兼顾专业特色。明确人文教育中的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各院系要结合专业特色确定必修和限修的人文课程。
  2.订单培养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学生诚信教育
  一方面可以考虑把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引入“订单教育”,让“订单班”的学生产生压力,形成动力,把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作为自觉行为,从而增强其在人生道路上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在订单教育计划完成之后,有可能出现订单学生由于不满意订单单位的工作条件而另谋出路的情况。对这种情况,学校和订单单位应当做到未雨绸缪,可以由学校的学生管理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强调对企业的忠诚意识和团队精神;也可以通过订单企业与订单学生不断进行交流和沟通,开展诸如低息贷款、奖学金、预付工资等有效方式,加强学生与企业的联系,加深学生对企业的感情。
  3.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合,共同营造职业的育人环境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始终贯穿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共同营造职业的育人环境。通过邀请企业领导、工程师和专家定期来学校开设讲座,进行励志教育、专业引导、素质培训及就业辅导。另外为了让学生在校能更多地了解企业、认识企业,校企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邀请订单班学生参加企业的各类活动。同时,企业可以在学校设立企业奖学金,学校设立学校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和优秀学生干部奖,奖励综合素质高的学生。特别是企业奖学金的设立,不仅鼓励和支持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使学生在校就能感受到企业对他们的关心和期待,学生与企业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建立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如果能够将校园人文和企业人文有机结合起来,则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就业后的稳定性。
  4.构建“双导师”队伍,全力推进“全人教育”
  “双导师”由人生导师和技能导师组成。人生导师由校内辅导员、专业教师组成,侧重于对班级日常事务和学生生活进行管理,指导学生掌握用于指导实践的必要基础知识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各种特长。技能导师队伍由订单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组成,主要指导和传授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的本领。
  三、结束语
  人文教育的渗透是对“订单式”人才培养内涵的完善,具有人文内涵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深度融合的结果,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关键性作用。通过在订单培养过程中融入人文素养的培育,一方面,学生受益匪浅,无论是专业实践技能,还是自身的人文素养,均得到了应有的锻炼,对于学生的后期可持续发展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在订单培养中融入人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适合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潜在地提升了员工的综合素质;顺理成章,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认可,保证了就业率和美誉度。总之,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很好地协调办学、用人和就业三方面的矛盾,实现了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的“三赢”。
  
  参考文献:
  [1]徐家林,陈鸣鸣,沈佩琼.告别“半人教育”——全人教育述略[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
  [2]卢海涛.关于高职发展“订单式培养”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职业教育,2006,(13).
  [3]孙朝阳,杨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订单班”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4]曹砚辉,谭来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J].继续教育研究,2009,(6)
  [5]李晓军.关于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21).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毕业论文是远程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写好、指导好毕业论文,是远程教育的难点问题之一。从知识转换模式的视角考察,电大毕业论文写作者的问题主要是:对解决论文写作
从中国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的视角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状况进行了透视和分析,说明了工程应用型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是该产业发展的关键,并探讨了地方高校在培养工程型数字媒
据调查显示目前全球500强企业中80%以上均设立了CIO,而中国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开展了CIO制度建设。企业信息化负责人也不是一开始就被定位为CIO,他们的地位几经变迁,从最初当过维修工,救火队员到公司战略决策者,从只关心技术到更加关心业务,从只有部门领导权的信息主管到公司到副总裁,到目前为止中国也未能形成一个有威望的CIO阶层。  如今,借助两化深度融合、企业转型升级这股东风,企业信息化正在得到
对于CIO来说,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赢得CEO的支持是其获得决策权和领导力的必要途径,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也是CIO成长过程中最主要的推助力。如今,各地纷纷成长起来的CIO联盟和协会充当了为CIO们牵线、搭桥,汇聚力量的重要推助力。  交流互动、快速成长  近年来信息资源在经济发展当中的作用不断提升,成为与物质资源、能源同等重要的经济资源。在某些情况下信息资源投入使用可以替代和减少物质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和发展,地方高校应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计算机人才.本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
随着IT价值的进一步彰显,信息化已成为帮助企业差异化竞争和转型创新的重要工具,信息化工作管理者对企业发展起到的作用已经从“被动”地提供支持变为“主动”地推动发展。在这种环境下,CIO将走入企业的核心管理层,成为重新构架核心业务流程的主要变革力量,和CEO、CFO一起探讨战略方向和制定发展规划,并不断整合、完善和提升企业IT系统的功能,使信息技术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  本期杂志出刊正值春节,辞
以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平台,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和实践.课堂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精选习题,鼓励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
摘要:通过对高校创新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以飞思卡尔智能车竞赛为载体,围绕准备—过程—实践,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和实践了智能车大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意义和培养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智能车大赛;创新能力;探索与实践  作者简介:武丽(1967-),女,山东嘉祥人,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系主任,副教授。(四川绵阳621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
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资源因素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障碍.本文以甘南藏族自治州部分藏语授课类中学为调研对象,通过访谈和调研,归纳
本文利用教育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实施的“爱生远程教育项目”(模式二学校)调研的结果,对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二的学校运行状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