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至2018年无锡市鼠伤寒沙门菌耐药性分析与分子分型研究

来源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2011至2018年无锡市鼠伤寒沙门菌分离株耐药情况和分子分型。

方法

选取无锡市2011至2018年从各类监测样本中分离的109株鼠伤寒沙门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菌株进行17种抗菌药物的敏感试验,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分子分型。耐药性的比较采用χ²检验。

结果

109株鼠伤寒沙门菌对四环素和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分别为69.72%(76/109)和68.81%(75/109);对复方磺胺甲噁唑、氯霉素、环丙沙星、氨苄西林/舒巴坦、阿奇霉素、呋喃妥因、头孢噻肟、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3.85%(26/109)、22.02%(24/109)、11.93%(13/109)、4.59%(5/109)、3.67%(4/109)、3.67%(4/109)、0.92%(1/109)、0.92%(1/109);对阿米卡星、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他啶、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均敏感;对阿奇霉素的耐药逐年下降,2018年开始出现对氨曲南、头孢噻肟的耐药,对氯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呈上升趋势。有31株菌对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多重耐药率为28.%(31/109)。109株鼠伤寒沙门菌经聚类分析可分为85个带型(N1~N85),相似度57.3%~100%。

结论

无锡市鼠伤寒沙门菌对四环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较高,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具有较大的变异性。

其他文献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是一种普遍存在的DNA病毒,也是引起子宫颈癌的主要诱因。本文通过介绍HPV的分类、结构、生命周期以及HPV免疫逃逸的生物学机制及研究进展,说明HPV如何通过生命周期进行与宿主DNA的整合以及如何实现免疫逃逸的可能机制。最后,介绍目前针对HPV致瘤机制的相应靶向关键分子作为预防性手段的最新研究,对于针对HPV的科学研究及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目的全面介绍2020年全国细菌耐药现状。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成员单位共计1371所医院的监测数据,对纳入统计的3249123株细菌的主要分析指标、主要分离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临床常见耐药菌的比较、重要耐药菌的检出进行分析。结果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他临床常见耐药菌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或持平;耐药菌的检出率存在人群及地域性的差异;重要耐药病原菌检出率的地域分布具有一定规律。结论应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监管,提高医院感染防控
当前多种新型微生物快速诊断技术应用于临床,亟需遵照5R原则,多学科合作建立有效的诊断管理体系,即针对恰当患者,在恰当时间开展恰当的检测、进行恰当的报告和解读。诊断管理可充分发挥常规技术和新型技术的优势,最大程度改善临床实践、节省医疗花费,遏制耐药的发展。
病原体宏基因组高通量测序(mNGS)检测流程高度复杂,对环境、设备和人员技术能力要求高。如何在本地化有序发展、规范管理及合理使用mNGS技术,是从业者必须审慎对待的科学课题。本文对mNGS医院实验室本地化系统的建立模式,检测系统的分析性能确认,来自生物因子、检测流程、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信息传输的风险管理,以及适用于临床的病原体数据库、生物信息学分析人才和诊断报告的需求等几个层面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讨论,以促进mNGS在医院内规范应用和健康发展。
血液培养是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最重要的检查之一,是诊断血流感染、菌血症的金标准。专家组对血液培养技术辅助血流感染诊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并对一些关键问题给出了共识性观点。共识包括术语、适应证、标本采集与运送、分析中检测、分析中问题处理、分析后相关工作和结果解释、分析后会诊和诊断标准7个部分,近百条建议。希望能为临床诊断和处置、实验室工作提供合理、实用的帮助。
目的探讨组氨酸激酶AgrC在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于2021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检验科收集皮肤组织和体液标本,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实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不同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处理金黄色葡萄球菌后的生物膜形成情况;利用SYTO9和PI荧光染料分析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通过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grC基因及其调控基因a
目的评价通过优化血培养工作流程的方式是否可以缩短菌血症标本血培养阳性报警时间(TTP)、阳性报警到审核时间(阳性报警后处理时间)和标本周转时间(TAT)。方法本实验采用回顾性研究。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收集的阳性血培养标本进行阶段性分析研究。本研究中的传统流程阶段(2014年),共纳入分析阳性血培养标本502瓶;流程优化第一阶段(2016年),较传统流程阶段延长了工作人员在岗时间至22:00,共纳入分析阳性血培养标本976瓶;流程优化第二阶段(2018年),较流程优化第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白蛋白/纤维蛋白原比值(AFR)水平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亳州市人民医院诊断明确的131例患者,其中95例RA患者为RA组,36例排除自身免疫疾病的关节痛患者为疾病对照组,选取同期40名体检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RA组以基于28个关节计数和C反应蛋白水平的疾病活动度(DAS28-CRP)评分分为高度(>5.1分,25例)、中度(3.2分
目的初步探究鲍曼不动杆菌对不动杆菌属细菌的生长抑制现象。方法2020年12月10日自河南省省立医院神经内科1例危重患者的肺泡灌洗液标本中分离到1株可抑制其他鲍曼不动杆菌生长的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命名为SL-A.baumannii。为进一步探究该抑制现象,收集40株不动杆菌分离株,比较抑制作用的发生率、分离株的同源性关系、药敏特征、蛋白质聚类分析等。结果对SL-A.baumannii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等位基因gltA、gyrB、gdhB、recA、cpn60、gpi和rpoD编号为33、12、
目的基于超速离心改良法快速分离提取肺炎克雷伯菌分泌的外膜囊泡并进行鉴定和定量。方法将购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经典肺炎克雷伯菌(cKP)标准菌株和台湾大学馈赠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标准菌株分别置于M9基础培养基中培养9h,利用超速离心改良法提取外膜囊泡(OMV),然后采用负染法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和大小,通过Stewart磷脂分析法进行相对定量,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cKP和hvKP分泌OMV的形态大部分呈球形、囊状小泡结构,小部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