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诚信教育是贯彻党的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在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诚信教育是价值观教育,必须将其提高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诚信是爱国、敬业的道德基础,其主旨就是对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深刻理解和衷心信仰,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忠于职守和诚意尽责。诚信教育是世界观教育和人生观教育,是要正确对待外在的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是要树立集体主义精神,无私无畏,为正义事业而献身。诚信教育是养成教育,在正确理论的引导下,通过感染、熏陶、砥砺、磨合,使诚信成为心理倾向、行为习惯和人格特质。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诚信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41-03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24条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新时期教育的基本纲领,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地位。诚信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正确认识诚信教育的地位,并科学地理解诚信教育的内涵。
一 诚信教育是价值观教育诚信是一种道德价值的选择。道德价值是精神价值,它是应然性的,而不是实然性的,并不直接指向对象性的需求;道德价值又是理想价值,它是目标性的,而不是手段性的。它规范人际关系和个体行为的方向,并规定了人的实践行为的性质和方式。诚信体现为可预期的责任承诺,是交往关系和社会生活中信任或信赖的基础。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建设整个社会的诚信不同,是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按照诚信的道德原则和伦理标准进行自我修养,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以之判断是非,规范行动,调整关系,选择方向。
从当代大学生的总体价值取向说,诚信教育首先应指向宏观的诚信,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规范——爱国、敬业。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爱国、敬业的道德根基。爱国是对自己祖国怀有真诚的信念,于今而论就是对中国梦的信赖、信服和信心,具体说就是对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深刻理解、诚意服膺和衷心信仰。《中庸》上说:“不诚无物”,不真心诚意地了解、尊重和信任自己祖国的历史、人民、命运和前途,就会使作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立足点彻底塌陷了。要教育大学生认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祖国是我们文明的摇篮,祖国是我们安全的保障,祖国是我们未来的希望,祖国是我们生命的根基。要用国家兴亡的历史教训警戒青年一代,国破家亡,覆巢之下无完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从和国家的关系说,诚信就是对国家所做的责任承诺。对这一庄严承诺守信,是出自一种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所谓耿耿丹心,一片赤诚。
当下青年大学生,普遍地满怀爱国热情,对祖国历史的文明之光和当代国家的盛世之威,充满自豪。但是,正像他们在许多方面充满矛盾一样,也有不少人不能正确看待当下社会的黑暗面,特别是在个人遭逢挫折和不幸的时候,往往产生偏激情绪;在交往中和网络上听到看到一些蛊惑人心的说辞,东摭西拾一些耳食之言,常常会受到社会上崇洋媚外思潮的影响。有人会抓住一些负面的事情说事,听风是雨,跟着起哄,甚至成为“逢中必反”的所谓“喷子”。近些年大学生的出国热不断升温,2013年出国人数达到41.39万,比2012年增长3.58%。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年来海归的比例在上升,已占出国总数的72%,但滞留不归的那百分之三十却都是留学人员中的真正精英。据《人民日报》报道,出国留学的科学类和工程类的顶尖人才,滞留不归者竟占到82%。当然,出国留学和滞留海外并不是爱国不爱国,是否讲诚信的标准,其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寻求更好的教育机会,为个人的职业前途打好基础,谋求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迫于家庭的压力,受到出国热潮的感染产生从众心理,如此等等。但是,也不排除一部分人追求西方生活方式,向往西方式的“自由民主”。老一代学子负笈出洋,胸怀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在国家危亡之际毅然回国,甚至舍身取义,血染沙场;也有的抛弃优厚的待遇和业务上的优越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冒着生命危险,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以身许国,把青春和生命全部献给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无论如何,不管出于何种理由,在爱国情怀和精神境界上,这一代学子和前辈相比,确有高下之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就是对国家和社会应负的责任。2013年8月21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对此做过深刻的解释:“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杨叔子对这一解释进一步阐发说:“概括地说,这个‘土’,就是国,这个‘守’,就是爱”。爱国和敬业不可分,爱国是崇德,是做人;敬业是扬才,是做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就是讲,要以德(做人)统率才(做事),激活才(做事);以才体现德(做人),强化德(做人)。”[1]敬业之敬,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满怀诚敬之心,其道德基础是职业诚信,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相关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其核心就是忠于职守,亦即信守对所从事的职业应尽的责任,兑现接受职务时所做的承诺,不能违约失职。职业诚信首先是信守职业理想,在社会主义中国,从职就业虽然也有谋生和自我发展的个人目标,但任何岗位的基本宗旨都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这是忠于职守的最本真的涵义。其次是职业态度,也就是劳动态度和工作态度。各个岗位上的从业者工作心态从根本上说是受价值观的支配的,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为正当的理想目标做出业绩和为养家糊口或博取金钱权位,不同的价值取向最终决定了对职业的忠诚度,或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殚精竭虑、精益求精,或敷衍塞责、虚与委蛇、投机取巧、玩忽职守。大学生的敬业教育是为他们走上职场预作准备,如果在求学期间不能在学习生活中坚守诚信的底线,弄虚作假,欺瞒行骗,就会带着一颗扭曲的心灵走上职业岗位;就业以后,要使他们在艰苦的职业生涯中重新端正人生态度,再建职业诚信,将会十分困难。所以,放弃诚信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失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诚信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 二 诚信教育是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坐标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德、学、才、识四个象限。其中德是人生智慧,指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社会立场;才是天赋智慧,指个人禀赋、性格特征、心理倾向;识是反思智慧,指思维方式、思辨能力、思想方法。而学则是后天获取的信息、习得的知识、掌握的技能等等。智慧高于知识,罗素说:“我认为较高等的教育并不仅仅是在于尽可能以增添知识为方针,而必须是以增添智慧为方针”。[3]
诚信教育之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因为它的本质是世界观教育。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信的本质是求真,这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心。如前所述,诚信的认识论根据是双重的真:客观的真,对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相信真理;主观的真,对主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诚恳坦白。作弊造假,伪造事实,颠倒黑白,谣言惑众,是对客观真理的玷污;矫饰伪装,虚情假意,自吹自擂,篡改履历,是对真实人格的扭曲。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真理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包括自身)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捏造事实和歪曲真相从道德上说就是违背了诚信规范。所以,诚信就是信实,是建立在反映论基础之上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道德实践。
诚信教育作为世界观教育和人生观教育是统一的。科学的真与道德的善是统一的,只有胸怀坦荡、志存高远、勇于献身、不苟私利的人,才能成为真理的卫士和斗士。有的人在功利主义动机驱使下,也可能在一定时期、一些问题上,做出某些成绩;但这样的人成就终归有限:或者面对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需要做出重大牺牲的选择时,退避三舍,半途而废;或者在更大利益诱惑面前见异思迁,唯利是图;或者弄奸耍滑,走上邪路。马克思说:“为自己家园而奋斗的讲求功利的智力,跟不顾自己的家园为正义事业而斗争的自由的智力当然是不同的”。[4]自由智力的求真与献身正义的向善有着内在的契合,为真理而牺牲一切,从而冲破一切牢笼,获得内心自由,这是创造力迸发的真正源头。所以,必须把诚信教育和理想教育、人生意义的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诚信成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准则。爱因斯坦说得好:“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5]
三 诚信教育是道德人格养成
人格,personality,心理学上定义为人的个性,即个体所具有的各项重要的和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等。西方哲学一般认为人格是人所具有的精神特质,是人的自我意识、主观意志、内在目的性等个体化的特性。西方伦理学则把人格规定为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格的总和,是社会人的资格和品格的综合特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格本质是人的社会存在,是人的社会实际状况的综合反映,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社会地位和状况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尊严、责任、价值取向和精神品格。
虽然必须结合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才能为遵守诚信规范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作为道德信仰和道德行为的诚信是人格特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格素质的存在形态和它的理论基础不同:不是概念的,而是领悟的;不是思辨的,而是行为的。诚信作为人的道德操守,它是作为一种心理倾向,一种行为习惯,一种内在良知,在人的精神生活和交往实践中,缄默地而又持续地发生作用。如果同意苏格拉底的说法“美德是一种知识”,那么诚信就不是明显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是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
诚信的形成是透过环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磨合陶冶的过程。由于市场经济对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冲击,功利主义思潮在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广泛渗透,在新旧思想更迭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的人格尚未确立,各种诱惑纷至沓来,心理不稳定,自我意识不强,造成“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于是,在他们的过渡性人格中,就很容易受利己、空虚、放纵、焦虑、自闭、逆反等消极社会心理的影响,导致缺陷性人格,成为对当下高等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严重挑战。
人格素质培养是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根本目标。但是,在当前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中,往往把人格教育混同为一般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以政治宣传和理论讲授代替素质培育。通过语言解读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在大学生中树立正确诚信观的基础性工作,但却不是引导他们树立诚信人格的过程本身。爱因斯坦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目标是“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他接着问道:“但是人们应当怎样努力达到这种理想呢?”他自己回答说:“是不是要用道德说教来实现这个目标呢?完全不是。言词永远是空洞的,而且通向地狱的道路总是伴随着理想的空谈。但是人格决不是靠所听到和所说出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6]他说的真是好极了。
诚信教育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英语是cultivated education,cultivate和文化(culture)都来自拉丁词根cultura,本义是栽培,培育。诚信首先是一种内心的责任诉求,是从内在良知生发出的强烈责任感,养成式的诚信教育是根据青年成长的自然规律,由内及外的启发和引导,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为人以诚成为自觉意识。养成与技艺规训不同,是范导教化的逐渐塑型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能乏范可师,心灵上的互通和感悟,行为上的追随和效仿,久之蔚然成风,诚信就会成为自然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了。养成教育与流行的规制教育不同,不是程序化、格式化、批量化的,而是个性化、动态化、情境化的。以诚信的养成教育说,不同的学生由于家庭、经历、境遇、遭际、性格的差异,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信任度各不相同,对诚信的认识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诚信障碍。这就必须对典型人物进行个案分析,探索一般规律,并对不同个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实际障碍方面下功夫,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大学生群体的诚信意识健康发展。
和整个道德教育一样,诚信教育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社会公德-伦理秩序的层次,是普遍的人际信任和社会共识,是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诚信规范,如尊老爱幼,遵守秩序,保护环境,爱护公物,拾金不昧等等;中间层次是个人美德-人格完善,这是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个体诚信人格的完美实现,推高了社会诚信的平均水平,是对底线伦理的超越,如公而忘私,仗义疏财,以身殉职,舍己救人等等;最高层次是国家目标-道德理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整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想目标,是中国梦的终极关怀,最大的诚信共识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参考文献
[1]杨叔子.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一点理解[J].高等教育研究,2014(4):112.
[2]王俊拴,郭娟.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3(3):100-101.
[3]罗素.罗素文选[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15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9.
[5][6]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143,43.
[关键词] 思想政治工作;诚信教育;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41-03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24条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新时期教育的基本纲领,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把“立德树人”放在首要地位。诚信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础,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正确认识诚信教育的地位,并科学地理解诚信教育的内涵。
一 诚信教育是价值观教育诚信是一种道德价值的选择。道德价值是精神价值,它是应然性的,而不是实然性的,并不直接指向对象性的需求;道德价值又是理想价值,它是目标性的,而不是手段性的。它规范人际关系和个体行为的方向,并规定了人的实践行为的性质和方式。诚信体现为可预期的责任承诺,是交往关系和社会生活中信任或信赖的基础。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与建设整个社会的诚信不同,是个体道德人格的培养,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按照诚信的道德原则和伦理标准进行自我修养,形成稳定的心理倾向,以之判断是非,规范行动,调整关系,选择方向。
从当代大学生的总体价值取向说,诚信教育首先应指向宏观的诚信,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规范——爱国、敬业。
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爱国、敬业的道德根基。爱国是对自己祖国怀有真诚的信念,于今而论就是对中国梦的信赖、信服和信心,具体说就是对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深刻理解、诚意服膺和衷心信仰。《中庸》上说:“不诚无物”,不真心诚意地了解、尊重和信任自己祖国的历史、人民、命运和前途,就会使作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的立足点彻底塌陷了。要教育大学生认清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祖国是我们文明的摇篮,祖国是我们安全的保障,祖国是我们未来的希望,祖国是我们生命的根基。要用国家兴亡的历史教训警戒青年一代,国破家亡,覆巢之下无完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家国家,没有国哪有家。从和国家的关系说,诚信就是对国家所做的责任承诺。对这一庄严承诺守信,是出自一种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所谓耿耿丹心,一片赤诚。
当下青年大学生,普遍地满怀爱国热情,对祖国历史的文明之光和当代国家的盛世之威,充满自豪。但是,正像他们在许多方面充满矛盾一样,也有不少人不能正确看待当下社会的黑暗面,特别是在个人遭逢挫折和不幸的时候,往往产生偏激情绪;在交往中和网络上听到看到一些蛊惑人心的说辞,东摭西拾一些耳食之言,常常会受到社会上崇洋媚外思潮的影响。有人会抓住一些负面的事情说事,听风是雨,跟着起哄,甚至成为“逢中必反”的所谓“喷子”。近些年大学生的出国热不断升温,2013年出国人数达到41.39万,比2012年增长3.58%。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近年来海归的比例在上升,已占出国总数的72%,但滞留不归的那百分之三十却都是留学人员中的真正精英。据《人民日报》报道,出国留学的科学类和工程类的顶尖人才,滞留不归者竟占到82%。当然,出国留学和滞留海外并不是爱国不爱国,是否讲诚信的标准,其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寻求更好的教育机会,为个人的职业前途打好基础,谋求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迫于家庭的压力,受到出国热潮的感染产生从众心理,如此等等。但是,也不排除一部分人追求西方生活方式,向往西方式的“自由民主”。老一代学子负笈出洋,胸怀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在国家危亡之际毅然回国,甚至舍身取义,血染沙场;也有的抛弃优厚的待遇和业务上的优越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冒着生命危险,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以身许国,把青春和生命全部献给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无论如何,不管出于何种理由,在爱国情怀和精神境界上,这一代学子和前辈相比,确有高下之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责就是对国家和社会应负的责任。2013年8月21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对此做过深刻的解释:“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杨叔子对这一解释进一步阐发说:“概括地说,这个‘土’,就是国,这个‘守’,就是爱”。爱国和敬业不可分,爱国是崇德,是做人;敬业是扬才,是做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这就是讲,要以德(做人)统率才(做事),激活才(做事);以才体现德(做人),强化德(做人)。”[1]敬业之敬,就是对所从事的职业满怀诚敬之心,其道德基础是职业诚信,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职业道德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相关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其核心就是忠于职守,亦即信守对所从事的职业应尽的责任,兑现接受职务时所做的承诺,不能违约失职。职业诚信首先是信守职业理想,在社会主义中国,从职就业虽然也有谋生和自我发展的个人目标,但任何岗位的基本宗旨都是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这是忠于职守的最本真的涵义。其次是职业态度,也就是劳动态度和工作态度。各个岗位上的从业者工作心态从根本上说是受价值观的支配的,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为正当的理想目标做出业绩和为养家糊口或博取金钱权位,不同的价值取向最终决定了对职业的忠诚度,或勤勤恳恳、脚踏实地、殚精竭虑、精益求精,或敷衍塞责、虚与委蛇、投机取巧、玩忽职守。大学生的敬业教育是为他们走上职场预作准备,如果在求学期间不能在学习生活中坚守诚信的底线,弄虚作假,欺瞒行骗,就会带着一颗扭曲的心灵走上职业岗位;就业以后,要使他们在艰苦的职业生涯中重新端正人生态度,再建职业诚信,将会十分困难。所以,放弃诚信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失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以诚信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 二 诚信教育是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坐标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德、学、才、识四个象限。其中德是人生智慧,指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社会立场;才是天赋智慧,指个人禀赋、性格特征、心理倾向;识是反思智慧,指思维方式、思辨能力、思想方法。而学则是后天获取的信息、习得的知识、掌握的技能等等。智慧高于知识,罗素说:“我认为较高等的教育并不仅仅是在于尽可能以增添知识为方针,而必须是以增添智慧为方针”。[3]
诚信教育之所以是德育的基础,因为它的本质是世界观教育。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信的本质是求真,这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心。如前所述,诚信的认识论根据是双重的真:客观的真,对客观世界的如实反映,相信真理;主观的真,对主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诚恳坦白。作弊造假,伪造事实,颠倒黑白,谣言惑众,是对客观真理的玷污;矫饰伪装,虚情假意,自吹自擂,篡改履历,是对真实人格的扭曲。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真理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包括自身)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捏造事实和歪曲真相从道德上说就是违背了诚信规范。所以,诚信就是信实,是建立在反映论基础之上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真理论的道德实践。
诚信教育作为世界观教育和人生观教育是统一的。科学的真与道德的善是统一的,只有胸怀坦荡、志存高远、勇于献身、不苟私利的人,才能成为真理的卫士和斗士。有的人在功利主义动机驱使下,也可能在一定时期、一些问题上,做出某些成绩;但这样的人成就终归有限:或者面对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需要做出重大牺牲的选择时,退避三舍,半途而废;或者在更大利益诱惑面前见异思迁,唯利是图;或者弄奸耍滑,走上邪路。马克思说:“为自己家园而奋斗的讲求功利的智力,跟不顾自己的家园为正义事业而斗争的自由的智力当然是不同的”。[4]自由智力的求真与献身正义的向善有着内在的契合,为真理而牺牲一切,从而冲破一切牢笼,获得内心自由,这是创造力迸发的真正源头。所以,必须把诚信教育和理想教育、人生意义的教育结合起来,才能使诚信成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准则。爱因斯坦说得好:“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5]
三 诚信教育是道德人格养成
人格,personality,心理学上定义为人的个性,即个体所具有的各项重要的和持久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能力、兴趣和性格等等。西方哲学一般认为人格是人所具有的精神特质,是人的自我意识、主观意志、内在目的性等个体化的特性。西方伦理学则把人格规定为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格的总和,是社会人的资格和品格的综合特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格本质是人的社会存在,是人的社会实际状况的综合反映,表现为个体对自己社会地位和状况的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尊严、责任、价值取向和精神品格。
虽然必须结合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才能为遵守诚信规范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作为道德信仰和道德行为的诚信是人格特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格素质的存在形态和它的理论基础不同:不是概念的,而是领悟的;不是思辨的,而是行为的。诚信作为人的道德操守,它是作为一种心理倾向,一种行为习惯,一种内在良知,在人的精神生活和交往实践中,缄默地而又持续地发生作用。如果同意苏格拉底的说法“美德是一种知识”,那么诚信就不是明显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是意会知识(tacit knowledge)。
诚信的形成是透过环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磨合陶冶的过程。由于市场经济对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冲击,功利主义思潮在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广泛渗透,在新旧思想更迭的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群体的人格尚未确立,各种诱惑纷至沓来,心理不稳定,自我意识不强,造成“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于是,在他们的过渡性人格中,就很容易受利己、空虚、放纵、焦虑、自闭、逆反等消极社会心理的影响,导致缺陷性人格,成为对当下高等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严重挑战。
人格素质培养是高校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根本目标。但是,在当前高校政治思想工作中,往往把人格教育混同为一般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以政治宣传和理论讲授代替素质培育。通过语言解读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在大学生中树立正确诚信观的基础性工作,但却不是引导他们树立诚信人格的过程本身。爱因斯坦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目标是“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他接着问道:“但是人们应当怎样努力达到这种理想呢?”他自己回答说:“是不是要用道德说教来实现这个目标呢?完全不是。言词永远是空洞的,而且通向地狱的道路总是伴随着理想的空谈。但是人格决不是靠所听到和所说出的言语,而是靠劳动和行动来形成的。”[6]他说的真是好极了。
诚信教育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英语是cultivated education,cultivate和文化(culture)都来自拉丁词根cultura,本义是栽培,培育。诚信首先是一种内心的责任诉求,是从内在良知生发出的强烈责任感,养成式的诚信教育是根据青年成长的自然规律,由内及外的启发和引导,调动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为人以诚成为自觉意识。养成与技艺规训不同,是范导教化的逐渐塑型过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能乏范可师,心灵上的互通和感悟,行为上的追随和效仿,久之蔚然成风,诚信就会成为自然的心理倾向和行为习惯了。养成教育与流行的规制教育不同,不是程序化、格式化、批量化的,而是个性化、动态化、情境化的。以诚信的养成教育说,不同的学生由于家庭、经历、境遇、遭际、性格的差异,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信任度各不相同,对诚信的认识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诚信障碍。这就必须对典型人物进行个案分析,探索一般规律,并对不同个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实际障碍方面下功夫,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大学生群体的诚信意识健康发展。
和整个道德教育一样,诚信教育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社会公德-伦理秩序的层次,是普遍的人际信任和社会共识,是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诚信规范,如尊老爱幼,遵守秩序,保护环境,爱护公物,拾金不昧等等;中间层次是个人美德-人格完善,这是人生境界的提升,是个体诚信人格的完美实现,推高了社会诚信的平均水平,是对底线伦理的超越,如公而忘私,仗义疏财,以身殉职,舍己救人等等;最高层次是国家目标-道德理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整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想目标,是中国梦的终极关怀,最大的诚信共识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参考文献
[1]杨叔子.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一点理解[J].高等教育研究,2014(4):112.
[2]王俊拴,郭娟.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3(3):100-101.
[3]罗素.罗素文选[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15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39.
[5][6]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14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