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宣言》到《西安共识》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3461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明宫作为大唐帝国的统治中心和国家象征,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更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宫殿遗址,规模宏大,形制完整,遗迹、遗物埋藏丰富,在中国历史发展的文物序列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也是2011年中国与中亚五国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保护及周边城市环境的改造,是西安市委、市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活力、和谐西安的一项重要工作,得到了国际、国内相关机构和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鼎力支持。该项目的实施,对于保护文化遗产、改善民生,彻底改变西安道北地区落后的城市面貌,促进西安城市均衡、和谐发展,对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展示工作践行示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西安宣言》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的构想   1、大明宫遗址总体保护规划的制定及其意义   1 95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长期考古调查和勘探的基础上对遗址进行了局部发掘,探明了大明宫宫城的范围、形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含元殿、麟德殿、丹凤门等单体建筑的保护利用提供了考古依据,为唐代宫室制度的研究以及大明宫遗址实施单体文保工程奠定了科学基础。但随着西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明宫遗址已经从西安城市近郊区成为城市中心区,城市建设、遗址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捍卫遗址尊严,提升遗址形象,给城市发展以空间和活力,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据此,2001年6月,陕西省、西安市文物、规划等部门联合成立了大明宫遗址保护规划领导小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订了“大明宫遗址保护规划”初稿,并根据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修改意见对遗址保护规划进行了认真的修编,并上报国家文物局,2004年1月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2005年7月陕西省政府正式公布了《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   2、《西安宣言》的发表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为大明宫遗址的保护提供了理论指导,而2005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第15届大会在西安召开,来自近百个国家的1000多名代表参加会议,参观了大明宫遗址,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就文物古迹的“周边环境”保护问题,达成了《西安宣言》,这是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共识性文件。《西安宣言》对古建筑、古遗址和历史区域的“周边环境”提出了评估、管理和保护办法,并要求通过立法、政策制定、规划和管理等方式进行干预,以减小城市化进程对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多样性的破坏。这又为完善和深化大明宫遗址保护规划,将大明宫遗址的保护与周边环境改善,与城市现代化进程相结合指明了方向。   3、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公布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   《西安宣言》发表后,大明宫遗址保护事业进一步深化,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大明宫遗址保护的新思路。而2006年,国务院颁布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建设汉长安城、大明宫等重点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也将大明宫遗址区保护展示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大遗址保护的重点项目。这为大明宫遗址保护工作提供了政策、法规支持。   在此基础上,2007年初,西安市文物局委托有关单位编制了“大明宫遗址保护概念规划”。2007年5月14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一行来西安视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西安市市委书记孙清云、陕西省副省长赵德全等省市领导会同省市文物、规划等部门召开了大明宫遗址公园概念规划汇报会。单局长明确指出,大明宫遗址保护是一项国家文化工程,对永续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具有重大意义,国家文物局将全力支持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建设。根据单局长的指示精神,结合西安市的发展实际,西安市委、市政府抽调精干力量,对大明宫遗址的保护及周边地区的改造进行了充分细致的调研和论证,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正式纳入轨道。   践行《西安宣言》,启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工作   1、新机制下建设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总体思路   2007年10月29日,西安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实施方案》,围绕大明宫遗址划定了19.16平方公里的区域,对大明宫遗址区总体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孙清云书记、陈宝根市长亲自挂帅,倾全市之力,组织二十七家市级部门和区级政府的主要领导成立了西安市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大明宫遗址区项目的组织领导和决策协调,设立以段先念副市长为主任的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全面负责大明宫遗址区的保护利用工作。并确定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模式,提出了将大明宫遗址保护与周边城区的改造相结合,与改善周边环境,改善遗址区群众生活水平相结合,还文化遗产以尊严,给城市发展以动力的总体工作思路。陕西省政府更将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工作列入陕西省政府支持西安市具体工作的十大重点项目之一。这为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的工作从组织机构上提供了强大保证。   2、遵循《西安宣言》,博取国内外专家智慧,制定《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   2007年10月12日,“大明宫区域”城市概念规划评审会隆重举行,中国、英国、德国、新加坡等五家国内外知名设计单位入围参与竞标,向专家和广大市民展示了国际一流水准的城市规划方案。经专家评审团审定,最终确定了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的方案为基础,以“宫坊市园,盛唐文化”为指导思想的“大明宫区域”城市总体规划。   2007年10月27~28日,由西安市政府、陕西省文物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西安曲江大明宫保护办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IICC-X)承办的“曲江论坛·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隆重举行,来自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等国际组织的代表和国内外120多位专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代表与专家在建设理念、指导方针、保护技术、建设目标等方面达成8点共识,正式启动了面向全球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概念设计国际竞赛活动。   2008年1月24日,来自8个国家的顶级设计规划团队参加了 “西安·唐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国家遗址公园概念设计国际竞赛方案评审会”。最后,在与会专家的严格评审下,以色列、意大利、澳大利亚、挪威四国设计团队获得了相关奖项,它们的设计方案和优秀的遗址保护展示理念,都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借鉴国内外专家、团队的智慧和理念,为大明宫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的规划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此工作的基础上,由ICMOS前司库、以色列申遗专家乔拉·索拉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克成教授执笔,起草完成了“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纲要”。   2008年5月20日,陕西省文物局在北京举办了大明宫总规大纲专家研讨会,13位文保、历史、考古、规划方面的专家,及国家文物局有关同志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对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大纲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对部分规划细节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在5月20日总规大纲研讨会基础上,规划单位完成了大明宫遗址总体规划的文本初稿,6月初,国家文物局应大明宫保护办邀请,听取了大明宫遗址总体规划汇报以及大明宫申遗等重点工作进展情况的汇报。2008年7月中旬,总规设计团队修改并形成了最终文本。   《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充分遵循《西安宣言》的相关规则,从考古规划、文物保护与展示、景观及绿化、道路交通组织、主要服务设施、遗址管理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与推进城市现代化生活、调整周边产业结构相结合的新思路,努力使文化遗产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资源和动力,使大明宫地区成为一个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遗址保护和现代化城市和谐共生的示范新区。   3、依据《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制定《大明宫遗址考古工作计划》   根据《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国家文物局于2008年9月23日,组织召开了“大明宫遗址考古工作计划专家论证会”,会议对大明宫遗址近期和今后一段时期的考古工作进行了专门讨论,明确了大明宫遗址近期考古工作开展的基本方针和计划,即考古工作以满足大明宫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建设为前提,以配合遗址公园文物保护工程实施为重点,以考古勘探和局部发掘为主要手段,查清遗址的高程与地层关系,测定遗址的城市坐标,建立遗址的地理信息系统,为大明宫遗址整体保护展示工程和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大明宫遗址拥有许多历史文献记载,但宫内各种建筑的形制布局、建筑特征以及各处遗迹间的相互关系等具体问题,还需要通过考古发掘来印证和确定。无数实践证明,考古工作是遗址保护和展示工作的基础,只有进行系统和完善的考古发掘工作,才能为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科学详实的依据,才能有力地推进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因此,大明宫遗址的考古工作不会随着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开放而结束,而是要在《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科学有序地逐步进行,并适当对游客开放考古工作的现场,这将成为大明宫遗址保护和大明宫遗址公园的一大特色与发展的动力。   《西安共识》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实践   1、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实施的前提——拆迁安置工作   为确保遗址的完整性和与周边历史环境的协调性,西安市政府在强力启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项目的同时,将遗址区3.2平方公里及周边区域共19.16平方公里的“道北”地区纳入第四次城市规划,整体开展工作。其中,对遗址区内的居民拆迁安置是大明宫遗址保护的重要内容,也是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周边历史区域环境保护结合的关键环节。大明宫遗址区3.2平方公里内涉及西安市最大棚户区,应拆除建筑面积达350万平方米,涉及89家企事业单位,拆迁户2.5万户,人口10万。我们按照“妥善安置、阳光操作、保障安全、和谐稳定”的工作思路,牢固树立“百姓第一、让利于民”的大局意识,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介入”新模式,充分利用民间和企业闲置资本,努力形成“企业受益、群众受益、政府受益”的共建多赢的局面。与此同时,我们还启动了3.2平方公里集中安置区的建设,对遗址公园内城中村、棚户区拆迁居民及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妥善安置。实现了遗址保护与遗址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环境改善、城市现代化建设和谐发展的目标,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普遍赞赏。   2、《西安共识》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实践   2008年10月21日,由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西安市人民政府承办的“大遗址保护高峰论坛”在西安举行。来自西安、郑州、杭州、成都、洛阳、无锡、扬州、荆州、安阳、朝阳等10个城市和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的主要领导及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研究机构的专家参加了论坛。与会代表围绕做好大遗址保护,推进城市和谐发展的主题,就探索大遗址保护新模式、推动大遗址保护深入开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确保民众共享保护成果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最后,与会代表达成大遗址保护《西安共识》,它是在全面总结国际国内大遗址保护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大遗址保护方面的第一个专门性文件。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副局长童明康与陕西省、西安市领导共同为西安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揭碑,相关领导还为大明宫遗址区安置工程奠基,标志着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保护建设工作的全面启动。   根据国家“十一五”总体规划,以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的安排,唐大明宫国家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计划3年建成,2008年完成征地拆迁工作,2010年10月1日基本建成,对外开放。   遗址公园2010年的建设目标是:“确立形象、显现规模、开辟游线、改善环境、提供设施、对外开放”。   未来2010年遗址公园总体的景观意象是依托大明宫前朝后寝的历史格局,形成“一轴三区,宫墙环碧,文化遗产,城市景观”的初步规模以及“恢弘大气,质朴沧桑”的文化意象,遗址公园依据历史地形地貌和考古需求,在遗址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种植大面积生态草坪,体现“大景观”的艺术效果,并为可持续的考古研究创造条件,维护遗址保护、展示与利用的严肃性和延续性。具体表现为:   从丹凤门、御道广场、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至太液池蓬莱岛为南北空间通廊和主要遗址保护展示区。主要遗址景观将以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为原则,依托现有成熟的展示手段,充分借助现代高科技和虚拟展示技术手段,更加生动、直观地对遗址进行感性展示与阐释,激发 大众对遗址理解和欣赏的热情。通过景观绿化,强化重要遗址的空间视廊,依据考古、文献与孢粉研究成果,围绕主要遗址形成绿化景观系统。   依据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现状情况,设立系统化、人性化的五级公园标识解读系统,利用现代科技与虚拟技术,在进入公园的主入口设立全面展示公园全景的一级标识,在一、二级道路交汇点及各主要遗址点,设立流线指引标识,指引公众人园线路,在各级园路、场地及景点设三级标识,即景点方向指示标识,标示周边景点及服务、科研、休闲等配套设施方位,在各遗址景点设四级标识,即景点文化介绍标识,阐释所在区域的文化内涵及历史典故,使遗址成为开放的考古讲堂和直观的历史教材,在各遗址、场所、绿地设五级标识。即温馨提示标识。通过标识解读系统,将遗址全方位推向大众,引导公众走近遗址,解读遗址,热爱遗址,使遗址变得更加亲切、丰富,富有活力。   《西安共识》首先强调大遗址是城市文化景观的核心要素,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它对保持文化多样性,守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大意义。为此,必须科学编制保护规划,将其纳入城乡发展规划,优化城市空间格局;而坚持整体保护,积极探索保护与利用新模式,是开创大遗址保护新局面的重要保证。《西安共识》还强调要深入挖掘大遗址的内涵与价值,发挥其社会效益,促进旅游等相关产业的理性发展,为区域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指出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加强环境整治,创造美好的人居环境,让全社会共享保护成果,是大遗址保护的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   3、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与西安文化城市建设的思考   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当代人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财富,也有权利享受文化遗产的成果,使文化遗产为提高当代人民的生活水平服务。鉴此,如何将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进一步变成促进城市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积极力量,是我们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保护工作中一直追求的目标。西安是一个具有浓厚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大明宫是西安历史文化特色的代表与缩影,未来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绝不是单纯的“遗址+公园”,也不是遗址上的主题公园。同时,大遗址保护和展示必须跳出“就保护而保护,就展示而展示”的狭隘理念,追求“保护历史、彰显人文、创造未来、造福人民”四者的完美结合。为此,我们要努力挖掘大遗址本身的审美价值,克服东方土遗址视觉形象弱的缺点,将其构建成为一道城市文化风景。这种文化风景不但对专家有视觉吸引力,也要让不懂历史的普通游客能享受这一历史文化资源。   从2005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里程碑式的文件《西安宣言》到2008年大遗址保护《西安共识》,从历史文化遗产与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到大遗址保护成果的民众共享,这不仅表明西安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重要的历史地位,也表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同时也表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体系正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我们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保护与发展并不是对立的、相互分离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承,可以协调相融、和谐共生的关系。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是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具体说来:   第一,应该充分认识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城市文明发展中的巨大价值。我们在传统器物保护、文化符号记忆、旅游价值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应该赋予文化遗产新的内涵和新的生命力,使其与现代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市民生活有机结合,在提升城市价值、发展现代文明、改善人居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在城市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使文化遗产得到永续的保护与利用。   第二,只有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扩展、特别是与改善市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历史文化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文物”才能真正成为“文化”,历史文化遗产才能真正走进市民的内心;也只有这样,现代城市才能成为历史文化遗产真正的家园,才能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存与保护找到真正的根基,才能使历史文化成为现代城市文化和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进而成为城市文化的内核与灵魂。   第三,要使历史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发展有机融合,就必须借鉴和吸收国际上认同的历史文化保护观念和做法,非常小心、用心、精心地保护和进行规划、设计、建设,以尊重历史、尊重人本、尊重生活的态度,按照人与自然和谐、人与遗产和谐、遗产与环境和谐、生活与遗产和谐、传统与现代和谐的思想理念,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和最广的地域范围来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脉络,从整体上使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市民生活内在肌理关系相融和,更全面、更立体、更细腻地展示盛唐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造就了西安这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人类文明重要遗产的组成部分,大明宫不仅是西安的,更是世界的,我们将以对祖先和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悉心呵护这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其他文献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先后有14个封建王朝建都在今天的陕西境内,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间最长的省份,特别是古代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最鼎盛时期的周、秦、汉、唐就建都在今天的西安市周围。陕西文明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浩如烟海,在20.58万平方公里的三秦大地上,分布着52000多处文物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完全统计),其中,古遗址约占50%以上。以历代都城遗址、帝王
期刊
公元七至九世纪,是中华文明的巅峰时期。此时的大唐帝国,其疆域最东涵括几乎整个朝鲜半岛,最西到达中亚咸海之滨,最南抵越南,最北绵延至广袤的西伯利亚。更为重要的是,大唐帝国不仅仅是军事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更是一个以高度文明辐射八方的文化帝国,帝国的威震八荒,与其说是武力征服,不如说是文明宣威。诗歌的浸润、胡风的影响、音乐歌舞的盛行、各种文明的输出与输入,在中华大地上生长成一个无比辉煌、无比强盛、无比光
期刊
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以下简称“大明宫保护办”)在2008年下半年,对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3.2平方公里的企事业单位及居民户、城中村村民,集中进行了拆迁安置。这项工作涉及面积广、人口多、情况复杂;而拆迁安置的速度之快、社会稳定、群众满意度高在西安市也是罕见的。  “以事筹钱”的新观念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发展。近年来,西安市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变“有多少钱干多少事
期刊
特殊的地理环境    山海关区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为山海关人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并构成山海关区特殊的区位优势,使之成为渤海之滨的一个锦绣家园。  山海关区为秦皇岛市的一个市辖区,地处河北省的东北隅,属东北、华北、环渤海三大经济区的交汇处,北倚燕山,南临渤海。  山海关区东部和北部与辽宁省绥中县接壤,西部与秦皇岛市海港区毗邻,西北部与河北省抚宁县相接,南襟渤海
期刊
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南门,是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大明宫大规模扩修时开筑的。2005年经考古发掘揭露出丹凤门遗址墩台,其规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城门考古之最。同时丹凤门与唐大雁塔遥相呼应,也构成了唐长安城市的重要景观轴,强化了唐都城的景观特色。  现在实施丹凤门遗址保护示范工程对唐大明宫大遗址保护示范园区暨遗址公园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标志意义,同时对西安市完善大明宫-火车站-大雁塔这
期刊
在明代外国使节驿站(高丽、蒙古)遗址的基础上,按照山海关古城保护规划,还原该区域的历史功能,开发建设了仿明清古建的山海假日酒店。该酒店系河北省建设投资集团公司投资兴建,由河北省首家五星级酒店河北世纪大饭店经营管理,她是集商住、会议、旅游观光、培训、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四星级庭院式仿古酒店。山海假日酒店旗下设有四家分店和一家旅游大卖场,分别为山海假日酒店、帝景花园酒店、亲亲假日酒店、古城新天地酒
期刊
甲申石河大战    明清政权更替之战  在山海关石河东岸、角山南麓,有一个美丽的村庄,名叫回马寨,传说村庄得名与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及发生在这里的石河大战有关。  山海关自古为军事要塞,明末更成为朝廷抵御辽东满族贵族入侵中原最后的前沿阵地,但此时的大明王朝已是内忧外患,岌岌可危。风雨飘摇中的山海关成为各方势力角逐的战场。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闯王李白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率军
期刊
山海关王家大院,又名山海关民俗博物馆,它坐落在雄伟的“天下第一关”西侧东三条,是一个民俗类专题博物馆,占地十余亩,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分三个套院,18个展厅,是一个典型明清四合庭院。人院始建于明木清初,建筑布局严谨,风格典雅别致。“青砖铺地叠瓦房,花格窗户映回廊,翠竹摇曳青草绿,燕语蝶舞花凝香”。王家兴盛于清咸丰年间,到光绪年间已成为富商巨贾,占据了山海关的“半壁江山”。王家大院的建筑风格
期刊
我们的过去,都成为了历史。曾经的辉煌,曾经的精致,在历史的风雨中化作废墟,静静地沉睡在地下。  这些废墟经历了千百年乃至若干万年的风雨磨砺,昔日凝重的历史印记仍旧深深地铭刻在它们的上面。废墟变幻的本体,斑斓的色调,是一个时代、一族人群、一种文化留给后世的纪念。当考古人唤醒废墟的时刻,一段忘却的历史,一页缤纷的画卷,一曲悠远的长歌,便会豁然眼前,响亮耳畔。  每一处废墟被唤醒,都曾牵连出一段久远的历
期刊
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从1993年开始项目调研和前期准备,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日本政府与中国政府确立了合作保护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的项目,到2003年竣工完成,经过了长达10年的过程。其后,日本文化无偿援助项目从2003年5月开工,2004年3月完工,分别完成了含元殿北小型展馆施工和含元殿东北窑址保护工程。  2004年,大明宫麟德殿遗址保护工程开始实施,其保护展示的内容为麟德殿的大殿台基(麟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