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语境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演进的逻辑梳理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lzw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回顾国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政策的实施与丰富其内涵建设政策变迁的历程,分析我国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相关政策发展变化,梳理其逐步深化的逻辑方向,以期能够研究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演进规律,为进一步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定政策、措施及应对挑战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逻辑梳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3-0020-04
   一、导语
   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随着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转型升级、区域产业结构均发生變化,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愈发提升,学生自我发展需求更加多元化,这种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的单边以“就业导向”为宗旨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再满足经济新常态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为此,党和国家一直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方面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大力推进改革创新,近年来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的一贯坚持原则和政策部署。产教融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使命和内涵。
   二、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渊源简述
   我国职业教育在现代工业初期诞生,在南方沿海城市出现福建船政学堂等为典型代表的企业学堂,秉持职业教育与实业不可分离的教学理念,开启了我国的职业教育。学生一边在工厂实践练习操作技术,一边在学堂学习,理实一体。
   伴随着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当时有限的企业办学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加之政局的影响,政府无法对企业学校持续提供经费支持,导致工厂逐渐把职业学校分离出去,带有特色专业的职业学校一时兴盛起来,如蚕桑学堂、邮电学堂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效率得到提升。我国职业学校和企业初次分离,也初步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
   三、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机制政策演变的历程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萌芽时期——半工半读(1949—197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提供大量熟练工人是人才供给的主要任务,满足当时工业化初期建设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1949年12月,在新中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把“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确立为教育工作方针。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实践锻炼和生产劳动,由此推动了学校教育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20世纪50年代初期,通过借鉴苏联把生产实际与教学相结合的经验,校内外生产实习基地由此创建。1958年9月,国家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正式把“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作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刘少奇同志提出“我国应有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的观点,即在全日制的教育制度和工厂、机关八小时劳动制度之外,创立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1]。自此,半工半读类型的学校在全国涌现,学生和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技术能力在这种教育形势下与企业需求联系更紧密了,体现了职业教育工学融合的特点,总体的情况是农场合作社兼办学校,或是学校兼办工厂或农场。1965年,全国中专、技校、农业中学、半工半读学校加起来有6万多所,在校生499.5万人。[2]在当时社会背景和经济条件下,可以说半工半读制度是对产教融合的一种启蒙,也奠定了以后产教融合深入发展的基础,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探索初期(1980—1990)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职业教育在复苏社会经济的形势下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职业教育逐渐开始融入基层、生产和服务第一线。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是急需大量高素质技能人才。
   1980年,教育部批准了《关于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报告》开始着手中等教育的调整工作,恢复并发展原有的技工学校。同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了13所职业大学与高等专科学校共同构成了我国早期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这为后期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1]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教育大会,正式公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培养数以亿计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高素质劳动者,积极开办发展职业技术院校。各职业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开始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进行教育改革,学生边学习边到企业实习锻炼。
   198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提出“职工大学要利用自己同企业、行业紧密关系的有利条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企业事业单位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各级各类成人学校要根据生产、工作的实际需要和成人教育的特点进行各项改革,发展不同形式的横向联合,提高质量,增进效益,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3]由此,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进一步得到发展,企业将员工送到学校进行岗位技能和素质提升培训学习。此阶段企业和学校初步建立了双向互动合作关系。[1]
   1990年,全国短期职业大学的数量达到114所,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共有5所,在校生数量达到了8万人[4]。但当时我国职业教育很难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需求。
   此阶段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体现在:职业类院校开始对校企合作有初期的探索,但规模扩张和体制改革是此阶段的主要工作重心,对自身定位不明确,转制也是企业的当务之急,校企合作不是学校和企业的主观愿望,是在政府引导下被动开展,企业岗位需求和学校专业设置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结合,并非深入融合。在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上,亟须有力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积极正确引导学校和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自人才培养的资源和条件,为深度服务基层提供保障。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产教结合”特色初显阶段(1991—2000)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发展,助推了人才按需培养的供给模式,人才需求从熟练工转向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的重大变化,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产教关系的演进。
   1991年,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为“产教结合”,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出,职业教育产教关系从此迈向新的发展方向。同年,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成立,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993年,国务院出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产教结合。1994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办学特色和发展方向,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和适用型人才。1995年,国家教委发文进一步明确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1998年,教育部提出将产教结合作为重要的改革方向来抓。积极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建设实习基地,按企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课程体系,再次推动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深化改革。此后,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机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职业教育内在规律的发展日益丰富。
   此阶段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国家已明确我国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随着产教结合成为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校企合作得到蓬勃发展,但从客观上看,学校牵头推动校企合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被动辅助地位,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企业员工来培养。因此,企业所得到的回报是有限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在下降。在这一时段校企合作“一头热、一头冷”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职业教育“产教结合”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注重行业企业参与(2000—2004)
   21世纪初,是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特别强调行业参与专业优化设置,加强课程和教材改革建设,聘用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中等职业院校任教,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推行产教结合,把教学活动与行业企业生产和社会服务紧密联系起来,组织开发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并编教材。
   同年,也制定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为高職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校企合作专业设置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改革指明了方向,将人才培养的目标重新定位为“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重新审视校企关系。高职学校以岗位应用技能需求为依据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调整,改善学校教师结构,增大企业兼职教师的比例,并与企业一起建立集教学、科研、生产为一体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1]
   经过前一阶段的职业教育改革,涌现出一批产教结合、具有办学特色的职业院校。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还存在很大缺口。200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学校为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在国家政策推动下和经济发展带动下一时兴起,力求保障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供给,其后为持续向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服务,开创了企业办学模式,这也使企业有更充分的理由参与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人力、物力的投资力度。
   此阶段的主要特征体现在:学校与企业联系越来越紧密,企业开始把经济利益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由“被动”变为“主动”。校企合作中,合作方式呈现多样性,但这一时期,新兴产业一时兴起,对新兴专业人才需求紧迫,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过程性,“培养”与“需求”之间存在时间差,加之经济建设发展部门、教育行政机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在制定执行政策时缺乏互通互补、整体统筹,所以校企合作双方各种需求难以得到同时满足。至此,如何通过校企合作政策机制改革进而保障校企合作提高合作质量效益,是亟待进一步探索研究的问题。
   (五)职业教育进入“产教结合”质量提升阶段——“工学结合”,并初步提出“产教融合”(2005—2010)
   职业教育经历一些变革后,教育质量日益提升。2005年,国务院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并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规模发展的同时,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任务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在资源整合、改革深化、机制创新的基础上提高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水平,并建设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100所示范性高职院校。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把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重要切入点。该文件的核心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资源,把课堂教学和校外岗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和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
   200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学校要与企业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处理好学生“工”与“学”的关系,保证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5,6]
   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首次被正式提出,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试点,充分调动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并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度化发展,明确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此阶段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我国职业教育正式开启质量提升。示范院校建设成效明显,相关管理体制改革和校企合作内容、模式创新等方面加强了与企业合作的紧密关系,校企合作从两个组织之间的合作开始向系统内部合作转变,统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各方面资源优势,增强了行业企业的参与性,提高了合作质量。但是由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硬件条件与软件条件不平衡、教育层次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等,导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能够普及、充分地发展,而且高职院校与企业缺乏稳定完善的双向融通渠道,彼此无法充分融入构建命运共同体。    (六)职业教育进入新时代——深化产教融合向纵深发展阶段(2012—2020)
   从党的十八大起,我国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这也赋予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时代意义。经济新常态下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生产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呼唤产教深度融合,而产教的深度融合呼唤着国家各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2013年,出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各行各业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型人才,这是最早正式提出“深化产教融合”。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确立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战略任务。[7]之后,教育部联合多部委共同颁布了一系列配套政策:2014年6月,教育部联合其他五个部委编制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包含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要素,基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各方面参与职业教育的制度创新,更加明确了作为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8]
   在此期间,行业企业越来越关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洞察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主动担起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的责任。例如:邮政行业,与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邮政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中顺势提出遴选一批国家级邮政、快递产业推进产教融合的示范项目;石化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面对行业转型升级对人力资源需求层次的调整,石化行业联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石油和化工行业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实行教育先行、人才优先战略。从集团内部发展需求推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系建设。同样,在交通行业,2016年交通运输部联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在卫生行业,起草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产教融合加快推进卫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国家旅游局推出《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旅游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民航局发布《民航教育培训“十三五”规划》……还有近60个行业发布了行业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指导报告,13个行业发布了职业教育年度报告,等等。[8]这表明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发展互利共存,构建命运共同体,共同肩负服务经济发展与服务人才培养的重任。
   但从宏观层面上看,教育与各产业两大系统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行业中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大,人才培养“供给”与“需求”之间仍存在结构性矛盾。然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支柱的制造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以及全球高新技术革命、产业优化革新,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亟须加快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7]
   在上述背景下,2016年12月,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预测需求总量2000万人,缺口950万人。电力装备人才预测需求总量1731万人,缺口909万人。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人才预测需求总量900万人,缺口450万人。新材料人才预测需求总量1000万人,缺口400万人。[9]其余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由此可見,这些数据不仅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风向标,也助推企业与学校积极探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解决需求空缺紧迫任务。
   在2016年,中央深改组要求尽快印发有关校企合作促进的政策文件。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国家教育和人才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突出了产教融合的战略地位。在2017年12月,产教深度融合呼唤着的国家各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时代内涵。指出深化产教融合,围绕产业建立职教联盟,突出发挥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作用,强调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责任与使命。这是首次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企业在育人中的重要主体作用”的专门政策,其意义和影响深远。之后,2018年2月,由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自2018年3月1日起实施。《办法》不但赋予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时代新意,而且在产教融合具体内容、任务、要求、合作方式、促进办法、监管措施等方面有了更加详细的阐述与要求。《办法》突出“促进、规范和保障”三个关键词,回应了校企究竟怎么合作,政府又要如何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问题等,建立起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框架。由此可见,该《办法》回应了职业战线和社会多年的呼声。《意见》和《办法》共同形成了有效的衔接机制,联合多部门统筹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向深入。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提出“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进一步聚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实质性的改革策略。开篇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与以往相比,本方案直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关键问题,强调了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各个环节紧密衔接融合,并提出战略性解决方案。拓宽合作领域,寻找利益结合点,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责任、义务,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10]
   在此《方案》之后,国家的一系列举措顺势而出,政策间衔接、部门间协同统筹,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向纵深发展。    201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要求,在全国各类企业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现代学徒制培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用人的有效衔接。按《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规定执行推动职业院校扩大培训规模,支持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政策。在2019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再一次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制订方案与实施工作做出细致的工作部署。2019年8月30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和院校深度融合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健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基本建成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11]2019年10月,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要求,教育部等十四部门研究制定了《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2019—2021)》,提出广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推动职业院校联合行业企业面向重点领域,大力开展新技术技能培訓。支持校企合作,建设职工培训中心、企业大学、继续教育基地,推动职业院校敞开校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广泛开展培训,这一举措进一步深化拓宽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领域。
   此阶段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新时代职业教育制度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深化产教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这些政策均体现了强调发挥行业企业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是对合作机制的创新和突破。政策间的衔接、部门间的协同统筹构成了校企合作的政策“组合拳”,推动校企全面加强深度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充分体现了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职业教育。
   四、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支撑。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一直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如今,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对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更加迫切。因此,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职业教育产教如何融合?校企怎么合作?如何使行业人才需求融入职业教育?如何未雨绸缪将人才培养先于人才需求?如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仍是我们今后面需要延续探索实践的关键命题。
   参考文献:
   [1]金昱伶.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分析[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6,16(4):74-77.
   [2]佚名.砥砺前行 荣耀辉煌:中国教育70年[J].平安校园,2019(10):8-13.
   [3]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的通知[J].山西政报,1987(8):3-11.
   [4]米靖.论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特色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22(4):42-50.
   [5]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Z].2008-12-13.
   [6]晓阳.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8-10.
   [7]孙翠香.新时代的新使命:“产教融合”政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8(18):11-17.
   [8]席东梅.新时代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下的行业贡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6):32-40.
   [9]叶雨婷.中国制造2025来了,教育准备好了吗[N].中国青年报,2017-02-27(10).
   [10]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 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3-97.
   [11]刘佳雯,聂劲松.规范与导引:“双师型”师资建设逻辑与伦理审思[J].职教论坛,2020(2):81-87.
  编辑 马燕萍
其他文献
中职Premiere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完成实训操作时易遇到一定的困难.
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肩关节脱位,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35例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18~74岁;左肩21例,右肩14例;喙突下脱位20例,盂下脱位15例;跌扑伤18例,车祸伤12例,坠落伤5例。伤后至就诊
技能模块化训练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加强学生技能培训、实习实训具有一定的特点,是学生提高基本技能的途径,在有效组织技能训练过程中,实施分阶段与分层次进行,制定标准、规范的
在我国,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是现在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职业院校尤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因此对这些学生的管理工作也应该具有独特性。就目前来看,我国在高等职业院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带来工业4.0的变革,带来制造业岗位人才能力结构的改变.中职学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开展的创客教育改革,从创客空间搭建、创客导师队伍建设、创客实施与运行机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
在密封和开放条件下研究含SO2的不同气氛对AZ91D合金的保护行为,分析表面膜的形貌与成分。结果表明:在密封条件下,含SO2气体对熔体的保护需要一定量的O2;含SO2和O2的气氛通过
[摘 要] 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媒体融合自身具有更强的互动性,而自身的互动效果在所有媒体中最好,与此同时,媒体融合所播报的校园新闻信息也具有更强的民众性和生活性。新闻信息在实际传输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校园微信、微博以及班级论坛等多种信息传输工具发展的同时,大量即时性通信工具能够促使媒体市场也向着更加快速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当前社会,使得传信媒
课程思政既是三全育人的需要,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需要.从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出发,说明高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性,并以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述
[摘 要] 随着我国高职英语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的出现和应用为高职英语课堂情境教学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向,为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等综合应用能力发挥出重要作用。基于以上情况,在介绍情境教学的基础上,从体会多媒体情境,模仿表演英语对话创建国际幼儿园职场情境,自我展示口语交际;创建国际幼儿园职场服务情境,灵活运用口语工作三个方面入手,为实现“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在高职英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