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高龄老人社会化养老服务问题研究

来源 :学理论·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g1ksmhz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龄老人由于生理机体、经济能力、心理承受力等特征的弱化,与中低龄老人有着不同的服务需求。基于南京市G区的实证调查,将两群体有关生活照料、医疗卫生、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等四方面的服务供求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总结高龄老人对于养老服务需求的殊异性,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城市高龄老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龄老人;需求;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C913.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1-0100-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人口高龄化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的高龄老人(80岁以上)(the oldest old)为1 199万。截至2006年底,80岁以上的老人已上升至 1 637万人,6年中高龄老人数增长了36.6%。高龄老人数量和比重的加大,极易衍生出一系列的相关问题。目前,社会各界对老龄问题的担忧偏资金轻服务,现有的养老服务往往将老年人作为一个同质性群体提供相似性的养老服务,这种服务供给是否能满足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高龄老人的特殊需要,尚需要相关研究予以验证。有鉴于此,本课题选取南京市G区作为典型样本,从高龄老人服务供需情况的调研出发,研究探讨如何完善高龄老人的社会化养老服务。
  此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30份,回收问卷215份,其中高龄老人120份,中低龄老人95份,有效回收率93.5%。课题组还走访了区民政局、3个街道办事处、5个社区居委会以及安康通公司,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个别深入访谈和举行小型座谈会。问卷资料的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统计分析。
  二、城市高龄老人养老服务供求现状与特征
  (一)生活照料需求与供给现状
  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的生理机能逐步下降,其自理能力也受到影响。如图1所示,与中低龄老人相比,高龄老人中有55.8%的老人已经部分或完全丧失了自理能力,迫切需要他人的照料。另外,希望由子女照料的高龄老人有65%,低龄老人43.2%,选择机构照顾的高龄老人仅有10.0%,而中低龄老人则提高到25.3%。另外,近80%的高龄老人选择不需要得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老年生活护理服务中心的帮助。这说明家庭养老的传统观念仍然对绝大部分的高龄老人有着深刻的影响。
  另外,缺乏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了解和担心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等也是导致高龄老人对于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接受程度低的因素。由于高龄老人信息不畅,有50.8%的高龄老人并不知晓所在社区(街道、居委)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或老年生活护理服务中心。另有近30%的高龄老人是担心养老机构收费问题和对养老机构的不信任,但已经有一部分的中低龄老人开始接受社会化养老这个新生事物,对此的需求也比高龄老人高。
  


  在生活照料服务供给上,G区自2003年在全国率先创建“居家养老服务网”,以政府购买服务,委托民间组织运作的社会化模式,免费为高龄、独居和困难老人家庭提供照应起居、买菜做饭、清洗衣被、打扫居室、陪同看病等生活照料服务,获得受惠老人较高评价。但就调查结果来看,86.7%的老人表示没有享受到社区(街道、居委会)提供的服务,可见服务覆盖面仍然较窄。另外,截至2009年,全区共有养老床位2 368张,即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5张养老床位,虽已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每千名老年人占有养老床位22张”的目标任务,但许多有需求的老年人仍需要排队预约才能进住。
  (二)医疗卫生需求与供给现状
  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日益成为身体衰老、高概率带病生存的弱势群体。据调查,82.5%的高龄老人已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可见,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但也应该看到,仍有15.8%的高龄老人没有任何保险,医疗负担较重。而中低龄老人大多数人都是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的受益者。加上其由于年龄的关系,身体状况比高龄老人要好,因此,医疗费用支出相对少。
  据调查,62.5%的高龄老人无论大病、小病都选择去省级或市级医院就诊;仅有5%的高龄老人选择离家较近的社区卫生服务站。而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服务水平不信任是大多数高龄老人舍近求远的重要原因。如果能提高基层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质量,部分高龄老人仍愿意在其中接受一些基本检查和诊治的,如定期健康检查、代办取药等。而在中低龄老人中,已有15.8%的中低龄老人选择社区医疗机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高龄老人。
  针对高龄老人的特殊养老需求和医疗习惯,G区已进行了一些探索。例如,在国有企业改制的契机中,鼓楼区充分利用企业职工医院具备一定的住院病房、床位和医疗护理设备等硬件条件以及企业职工医院具有正规的医生、护士人才的优势,将企业职工医院改制同发展养老事业结合起来,在全区建立了一批具有专业医疗护理的养老机构。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医疗设施相对齐全的养老机构特别受高龄老人的欢迎。不过有限的床位与庞大的高龄老人群体相比,仍然存在僧多粥少的局面。
  (三)精神慰藉和社会参与需求与供给现状
  精神慰藉需求是老人晚年生活中极其重要的需求。据调查,有48.6%的居家高龄老人觉得生活一般,有空虚感,较之中低龄老人47.6%的比例要高。由此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逐渐与原来的社会关系疏远,尤其当年事已高、身体日益变差、身边的伴侣和老友纷纷先逝时,他们的孤独感、焦虑感凸显。
  对高龄老人来说,家庭是其精神诉求的第一对象,家庭成员在老人的晚年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要。据调查,71.7%的高龄老人选择了配偶或子女作为倾诉对象。数据分析显示,与子女或配偶同住的老人,基本上生活比较充实,高龄老人与子女的关系质量越好。然而,在城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今社会,家庭成员往往无法充分满足高龄老人精神方面的需求,加上高龄老人的心理趋于脆弱化,因此有个别高龄老人甚至抱着等死的心态,急需心理上的慰藉和调适。相对而言,中低龄老人由于身体素质相对较好,活动范围较大且社会交流较为密切,因而精神慰藉满足度相对较高。
  相较于在家居住的老人,在养老院的高龄老人精神需求的满足情况不尽人意,子女的偶尔探望、护工的偶尔交谈等都不能满足其真正的精神需要,而社会对其的认可、慰藉更是缺乏。84.6%的高龄老人反映,社区或有关部门除了过年过节会有一些物质上的慰问之外,很少给予精神上的慰藉。
  在社会参与上,仅有35%的高龄老人参加社会活动,普遍选择太极、舞剑、下棋打牌以及读书看报等。相比而言,中低龄老人在社会参与方面较为积极。虽然高龄老人参与社会活动比例不高,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希望参与,丰富自己的生活,只是在高龄老人社会活动的提供上面,需要下一番工夫。
  三、完善城市高龄老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根据福利多元主义的伊瓦斯的四分法,社会福利的来源有四个:市场、国家、社区和民间社会[1]。福利的规则、筹资和提供由不同的部门共负责任,共同完成,这对于改进我国高龄老人社会化养老服务同样有着借鉴作用。
  (一)政府主导,建立高龄老人专业与非专业相结合的长期生活照料机制
  高龄老人由于自身特点决定了在解决其养老问题上,根本措施应是建立长期的生活照料机制。第一,政府部门必须大力培育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通过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或给予居家高龄老人一定现金补助或者服务券由其自主选择购买以弥补家庭照料的不足。第二,积极利用社区非正式资源,推行“时间储蓄”的方式并将其制度化。第三,鉴于目前家庭照料仍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可以通过托老所暂托、日间护理室协助照顾、照顾者联谊互动、志愿者角色替代等形式不同程度地满足家庭照顾者的喘息需要[2]。第四,在坚持居家养老为高龄老人主要养老方式的同时,专业养老机构在发展中应重新定位,重点收养生活不能自理老人。
  (二)提高高龄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
  建立“以就近就医为主,上门医疗为辅”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是切合实际的一种选择,“就近就医”就是利用其便利性特点,为附近的老年人提供诊疗、检查、配药的服务。“上门医疗”的对象主要为卧床不起的高龄老人,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家庭病床。同时应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力度,尤其要重视对高龄老人子女的宣传,改变高龄老人及其子女对此的偏见。尽可能改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环境,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医务人员素质。另外,由社区来提供高龄老人的临终关怀可以作为一项基本的社区卫生服务得到大力推广[3]。
  (三)多渠道、多方式满足高龄老人的精神慰藉与社会参与的需求
  目前,大部分高龄老人不愿选择养老机构养老,家庭仍然是最大的精神支柱。陈卫的研究表明,女儿在老人晚年生活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许多方面是儿子所无法代替的,与女儿共同居住便于感情交流,也带来更多积极的心理效应[4]。因此,社会各界应鼓励子女与高龄老人共同居住,同时,特别要消除重男轻女思想。另外,为弥补家庭对于高龄老人精神慰藉的不足,特别是独居老人,社区可以为老人提供无偿或有偿的情感服务。而对于养老院的高龄老人,除了家庭成员的常看望,与护理人员多交流,社区也应定期组织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去慰问老人。另外,有必要设计些专门针对高龄老人的,对老年生活有指导意义的节目。
  
  参考文献:
  [1]彭华民.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2]周海旺,等.支持老年照顾者应对高龄化社会的老年招呼挑战[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3]孙敏,等.高龄老人临终关怀需求意愿调查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2,(2).
  [4]陈卫,等.中国高龄老人养老与生活状况的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科学,2002,(6).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问卷的形式,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对高校体育选项课现状进行比较详细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统计的结果,经过数据分析,结合专家和部门领导意见,在河北农业大学进行体育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0-0220-02    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突破1 000美元,进入向3 000美元~4 000美元攀升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关系愈加复杂,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彰显,我们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矛盾凸现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应当运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方法梳理出主体生存安全的需要,并以此作为法律控制的基本价值选择。  关键词:法律的定义;法律控制;基本价值选择;主体生
期刊
摘要:随着高校学生党员数量的剧增,大学生党员数量与质量如何匹配已经成为高校与社会关注的一大焦点。加强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是确保大学生党员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拟从大学生党员主体地位的视角来审视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的基本现状及其发展要求,并从发挥大学生党员主体作用的视角思考如何创新大学生党员后续教育工作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后继教育;主体地位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志码:A 文
期刊
摘 要:教学模式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核心因素,推行探究式教学是实现“创新性、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形式及考核体系等方面对双语课程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创新,提升经管类双语教学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效果。  关键词:双语课程;探究式教学;教学模式;跨文化商务沟通;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30-0261-0
期刊
摘要:巴克利是一位具有鲜明特点的保守主义者,他的主要思想表现在回归西方世界的道德、宗教和价值观的旧传统;反对“极权主义”和“集体主义”,主张限制政府的权力和政治权力分散;维护传统的民主制度和个人自由等。这些观点代表了20世纪美国保守主义的社会思潮,也反映了战后初期保守思想流派的演变。  关键词:巴克利;新保守主义;思想述评  中图分类号:B712.4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
期刊
摘要:马克思的人道主义精神,可以说是马克思为了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所做出的努力。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马克思本人一直以火一样的热情不知疲倦的工作着。马克思之所以会成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领袖人物,无论是由于自幼的信仰还是父亲的教育,还是在毕业后莱茵报工作时的亲身经历,都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完成更显示出马克思作为一名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领军人物从人道主义
期刊
摘 要:在国家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的大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克服生源质量、师资力量、硬件投入、软环境建设等方面的不利因素,迅速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跟上教育国际化的时代步伐,已经刻不容缓。面对困境,可以在"针对留学生生源状况,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内培外引,夯实留学生教育师资力量"、"加大硬件投入,做实留学生教育的条件保障"、"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留学生教育营造良好的软环境"等方面寻求解
期刊
摘要:国与国的经济交往必然会涉及资金的投入与流向。资金投入的效果与回报会因时间、环境、意向、目的、国情等主客因素的变化而在投资国与接收国之间产生争端。了解并掌握国际投资争端的调解方法,就能根据公平、公正、平等的原则加以解决,促使各国的经济往来顺利发展。  关键词:国际投资争端;调解;公平;公正  中图分类号:DF9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1-0062-02  
期刊
摘要:《女勇士》和《中國佬》在文体特征和主题思想上的近似性使对这两个文本的对照阅读充满意义和富有成效。拟从司徒亚特·霍尔的文化批评理论中关于离散族裔身份建构的“差异理论”入手,分析这两个文本中所共有的身份建构主题,以期对美国早期华人移民的生存状况及文化应对策略有更多的了解,并对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化形势下新的文化认同问题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女勇士》;《中国佬》;离散身份;建构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与“基础”课教育功效甚微的矛盾凸现,这就需要“基础”课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乃至教学细节的设置上来探索爱的教育。教师必须注重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这恰恰与教育心理学所要求的内容是一致的。在“基础”课上贯穿这种教学精神可以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爱的教育;“基础”课;社会责任感  中图分类号:G64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