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形成并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与效用,是测度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价值的重要指标。采用科学方法模拟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对掌握当前我国生态本底状况,识别生态保护重要区,从而有效支持生态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遥感地物分类数据为基础,根据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水量平衡方程、风动模型等生态过程模拟方法,通过汇总文献和地面监测数据率定模型参数,模拟了我国2010年生态系统提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形成并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与效用,是测度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价值的重要指标。采用科学方法模拟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分布对掌握当前我国生态本底状况,识别生态保护重要区,从而有效支持生态管理决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遥感地物分类数据为基础,根据通用土壤流失方程、水量平衡方程、风动模型等生态过程模拟方法,通过汇总文献和地面监测数据率定模型参数,模拟了我国2010年生态系统提供食物生产、土壤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碳固定6种功能的空间分布,形成了分辨率250 m的空
其他文献
The Yaan Earthquake occurred on April 20, 2013(Beijing time). Its epicenter was located in Lushan County, Yaan City, Sichuan Province, and the magnitude of this earthquake was 7.0. As of 14:30, April
丝绸之路交通线路是研究丝绸之路的重要基础,唐代丝绸之路交通路线奠定了历史丝绸之路交通的基本框架。本文以唐代(618–907年)丝绸之路东中段交通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历史文献、考古成果,以及历史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建立交通线路数据集,尽可能客观地反映唐代丝绸之路东中段交通面貌。本数据集不仅可直接用于表征唐代丝绸之路东中段交通线路的整体状况,也可检索某年份的交通情况,是开展唐代丝绸之路科学研究的重
本文以谷歌地球(Google Earth)提供的高清晰度卫星图片为基础,通过对历史文献、考古成果、今人研究等资料的梳理尽可能地实现对两汉时期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主要交通点的精确地理定位,进而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复原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主要线路走向,最终形成包括交通点、交通线在内的两汉丝绸之路交通数据集。作为丝绸之路交通商贸数据集的组成部分,这一工作有助于历史时期丝路路线变迁研究的开展,同时为探讨两汉丝路沿线
干旱区湖泊和湿地是区域环境变化的敏感因子及指示器。历史时期新疆地区湖泊与湿地的重建数据不仅是全球变化所需要的基础水文数据,而且是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研究必备的环境数据。通过对宣统元年(1909年)的《新疆全省舆图》,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新疆地区一套大比例尺军用地形图数字化处理,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及现代卫星影像,提取其中湖泊与湿地信息。同时,对其进行标准分类与编码,构建晚清民国时期新疆湖泊、湿地数据
蒙元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旅行家为数甚多,其中有约15位的行程可供复原,复原工作对研究该时期丝绸之路的走向和不同时期路线的选择意义较大。本文收集整理了文献记载的旅行家途经地点,再依据现代研究成果、古今地图、Google Earth卫星影像等绘制往来路线。15位旅行家、使节从最早的耶律楚材(1218年启程)到最晚的马黎诺里(1353年归程),时间跨度超过了一个世纪。本文按照每位旅行家的出行时间及往来情况,
干旱区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生态系统碳库动态是区域碳源、碳汇特征最直观的表现,干旱区生态系统有机碳库的估算及其动态研究在区域乃至全球尺度的碳循环研究中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区大致空间范围为30°N–50°N、70°E–110°E,包括中国新疆、甘肃西北部以及内蒙的西南部。本文收集了MERRA、ERA-Interim和CFSR三套气象数据驱动干旱区生态系统模型AEM得到的1980
On November 14, 2016(NZDT), a 7.8 magnitude earthquake struck the northeast coast of the South Island in New Zealand. A tsunami swept onto the coastlines with wave-heights of 2.5 m at Kaikoura. This e
城市道路网络记录着城市系统演变的历史,对研究路网演化和宏观城市系统的空间布局变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规范化收集整理了公开发行的北京市交通图、北京市地图、北京市旅游图,经统一空间参考、几何纠正后,矢量化处理道路中心线,再进行检查修复,获得了北京市五环以内、每10年左右时间间隔的路网GIS数据,建立了北京市历史路网数据集。数据集中的数据均为标准shapefile文件,主流GIS软件均可读写数据。数据
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简称"环江站")位于广西自治区的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洼地区域,景观异质性高,高精度地物覆盖信息获取困难。利用小型固定翼无人机挂载多光谱相机,获取了环江站4个观测场的绿、红、红边、近红波段的光谱反射率,经过影像质量控制、拼接和投影后,计算得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为Geotiff格式。空间分辨率为0.3~0.5 m。结果表明,无人机植被遥感数
本数据集来源于199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西藏土地资源调查丛书之一《西藏自治区土种志》,它在西藏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成果的基础上编纂而成,包括了西藏土壤分布、主要性状、典型剖面和生产性能。在进行系列标准规范化工作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包括地点与土壤类型分布关系和中国土壤发生分类的分类关系的E-R数据模型,形成了具有25个土类、53个亚类、181个土种的典型剖面的708个发生层及物理化学性质的数据产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