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文言文教学很多老师采取固定的路数,先“词句串讲”,后“内容分析”,尤其是在词句串讲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事实上,这种看似切实、有效的“串讲加分析”的模式,到了学生那里,除了令他们头晕目眩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外,剩下的就是要记住段落大意、主要内容,毫无欣赏传诵千古美文时的那种发自于内心深处的轻松、愉悦之感。对于文言文教学,学生普遍反应枯燥单调,提不起兴趣,而没有兴趣的学习往往也是低效的。如何改变文言文教学中这种“耗时、费力、低效”的状况呢?下面以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9课《三峡》为例,谈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教在点上
所谓教在点上,就是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我们要确定什么是合宜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就必须要先回答文言文是什么的问题?依据不同的角度,答案也是不同的:从文字角度讲,文言文是学习古汉语的语言材料;从文化角度看,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从文学角度看,文言文是历久不衰的经典;从课程教学论看,文言文是“定篇”(王荣生观点)。
从以上分析来看,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应该从文字、文学、文章、文化四个层面思考。一篇文言文课文,在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各个层面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们组成了文言文教学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唯有四者互相交融、互不孤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根据文本的体式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求,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文言文教学才能挖掘其最大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内容的取舍,除了关注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习题、学情之外,我们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1.文本的“这一个”何在
面对每一篇文言文,我们要分析:在整个初中文言文教学体系中,在这一单元学习中,这篇文言文该承担什么教学任务,它的独特点是什么?哪些内容是除了这篇文言文,其他的篇目就无法教的内容?也就是把每一篇文言文,都当成一个独具特色的鲜活个体,而不是篇篇皆为“孪生兄弟”,真正做到教的是“这一篇”,而不是“这一类”。这样,学生自会有新鲜感,而不是只要是文言文学习,就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首先要看看《三峡》是一篇什么样的文言文。《水经注》最具艺术特色,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书中的山水散文。书中山水散文之妙,在于能写出山水的静态美、动态美。它不但能以生动的笔墨再现山水的形貌美,还能创造出引人入胜的优美境界与令人心动神移的壮美境界。《三峡》写不同时令的不同景象,就能把人带入不同氛围的境界,这也是刘熙载所说的“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景”(《艺概·文概》)。
再者是本文语句结构形式独特。和考证文字、叙事文字全用散句不同,山水散文语句虽以散句为主,但整齐句子较多。其中写景,用四言营造短句或词组尤其多。有些已经是骈句,但多数只是字数相当,句式相似。它们句短意密,且意象生动,有雅隽之美。此类短句或词组大量出现,便使得用语精粹凝练。《三峡》是有韵文特质的,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句式整齐,骈散相间,音韵和谐,如风行水上,简直就是一首诗。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教学中只要追求文章言语形式之美即可,而是教师需要对这篇文章的语言形式之美引起高度重视。这样的文章教什么,向诗词曲赋靠拢,也是一种选择。如果我们领着学生欣赏《三峡》的形式之美,发现形式特点,则更有利于学生高效背诵。作为这一单元第一篇文章,也为后面《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
李海林教授曾经撰文,提出语文教学要有“干货”的观点:“阅读教学,教师个人对文本的具体的阅读过程、阅读结论,是阅读教学的干货。我阅读文本有自己的心得,我走到课堂里就有自信心,就有教学的欲望,因为我确信我有货给学生,而且是在学生没有看到货的地方我挖出了货,是在学生自以为没有货、不可能有货的地方我挖出了货。”
如何提高我们的文本解读水平,让我们有“干货”可教?除了大量阅读,别无它法。首先是养成阅读的习惯,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其次是大量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献,了解前人对文本的解读成果。
阅读本文的有关资料,关于第一段,我有了这样的发现:
文章先总括三峡概貌,然后分述四季特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两山夹水,称之为峡。所以,写峡必写山。文章先总写三峡的地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那景象是山连山,山套山,两岸重峦叠翠,犹如天然画廊,而且山峰十分密集,峰峰相连,浑同一体。所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重”“叠”“隐”“蔽”四字道出了峡谷之深,峰之高险。本层文字虽字字扣山,句句突峰,但明处在写山,暗中却包含着水。一个“两岸连山”的“岸”字巧妙把“水”牽入山中,读来一目了然。没有水,何来岸?所以,第一段既写山势险峻,又写江流狭窄,为写水作铺垫。节文省墨,笔法洗炼。
二、教的得法
教的得法,也就是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教法选择是否得当,将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
1.重视诵读
要想文言文教学达到高效,就要把诵读作为教学的核心环节,将文意理解、审美鉴赏、问题探讨与诵读结合起来。诵读的意义在于培养语感,语感的养成对学习一门语言来说至关重要。建议文言课少一些串讲,少一些活动,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诵读,做到“当堂成诵”。少一些“先译后背”,少一些“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把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形成语感作为中心。
古人写文章注重音律,文言文中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强烈的节奏感和富于乐感的音韵构筑了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环境。许多文章读起来,都给人一种琅琅上口,如同行云流水的感觉。抑扬顿挫的朗读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美能使学生从直觉中领会文章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正是这种音乐节奏透射出的音乐美感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三峡》带有骈文特点,句式以骈句为主,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七言,整饬华美,韵律和谐,又有参差变化。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不必多讲,一定要多读,甚至是当堂背诵,多多感受、体会,请记住:“因声求气”是学习古文重要的方法之一。清文学家刘大櫆提到了“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诵读。“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论文偶记》)。
而课堂上的诵读,并非一个“读”字足矣。教师一定要根据读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具体指导。请看如下教学片断:
(师指导生分句朗读,识记字词。)
师:同学们已经读得字正腔圆,四个字的节拍也读得很准确。这是乐感要求之一。现在,我们来看另外两个要求。
(屏显。)
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要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师:第一是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例如“则/素湍绿潭”。第二是要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例如“清/荣/峻/茂”。大家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呢?(和理解意思结合起来)
(师指导生读出节奏、美感。)
师:非常好!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文言文的音乐之美。注意读准四字词的节拍,读好领起字的短暂拖音。
文言文的诵读与白话文的朗读有相通之处,都需要重视重音、节奏、停连、语气、情感等;但文言文多单音节词、多短句的特点,又使之具有一种有别于白话文的节奏和韵律,诵读时需要多加留意。此外,同是文言文,议论、叙事类作品的诵读与写景类作品又有区别。本册教材第三单元所选,多为南北朝时期的山水小品,整句居多,少用虚词,诵读时要注意在音韵和谐中读出山川风物之美。
2.激发想象
山水散文多以精练的笔墨、锤炼的文字描绘或优美或雄壮,或空灵或清新的山水景物,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还原作者观景时的情境和视角,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描绘的景物,体会景物的特点与神韵。
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写了哪些景,用了哪些方法,视角有何变化,应该没有多大的难度;但如何借助想象,将书面文字在大脑的屏幕上转化为立体的、动态的画面,这是个难点;尤其是对隐含在文字中的“良多趣味”的具体诠释,也就是“良多趣味”表现在哪里,可能就难而又难,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绝巘”,其上更有“怪柏”“悬泉”“瀑布”,可谓奇美;而“飞”瀑不仅写出山之高峻,也可想见出其流势之猛,其声势之壮。可谓震撼;而“漱”亦与“飞”相应,瀑布飞沫四溅,荡涤着岩石与怪柏,更见出瀑布之白,草木之绿,山石之苍,可谓色彩分明,明与暗相辉映矣。三峡之形与声与色,相映成趣,真乃一幅趣味良多的中国山水画也。
“感悟”和“欣赏”应是立足于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发现文字背后的意蕴,通过联想和想象填补文字组合中的空白;不是脱离文本的模式化的、泛化的想象和联想,比如看到写景文字就是表达了作者热爱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感。所有联想、想象以及情感的体验,出发点和最终立足点都应是语言文字。《三峡》如此精美的散文,大有诗意,情景再现是好方法。当学生脑海中出现画面后,我们可以追问:为何能再现情景,作者在语言表述上有何妙处?情感的体验,也应如此,不能突然的去贴标签,那样只会让学生说大话套话,并没有收到实效。而应在语言文字中沉潜,让学生真正走进画面,去感悟去体会。
面对情感体验较为丰富的教学对象,教师可以采用析字组词法,启发学生思考、联想,促进学生对文字解读品赏的能力。
3.恰当补充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在教学中,仅仅使用教材这一个例子是不够的,还要使用与教材关系密切的例子。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学习,教师不但要善于点拨,还要善于举例子。所谓举例子,就是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辅助性材料。如诗词、散文等。例子的主要作用有三点:一是为课文中的重点或难点作注释;二是对课文中的某些内容作补充说明;三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生动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恰到好处的例子,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对于那些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诗文,教学要尽量避免枯燥的分析,可以多举例子,运用诗文互证,让学生从其他诗文里体会所学的课文。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那些生动的例子进行自主学习了。那些例子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语言材料,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充满例子的语文课,必然是新颖生动的语文课,必然是引人入胜的语文课,必然是事半功倍的语文课。请看如下教学片段:
(当学生读出三峡具有一种雄壮的美而且神奇之后)
师:古人有许多诗,就是写三峡的这种雄壮美和神奇美的。(多媒体播放:“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杜甫《瞿塘两崖》“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杜甫《白帝》“始经瞿塘峡,遂步巫山巅。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
师:说说课文是怎么来形容三峡夏天的水的。
生:“沿溯阻绝。”
生:急流滚滚,“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师:李白有《早发白帝城》就是写这种情况的。怎么写的?
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古时候,三峡到处有险滩,杜甫在《滟滪》诗中说:“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夏水淹没了这些巨石,船就非常难行,尤其是往上行。我们看李白的《上三峡》是怎么写巫峡的。(多媒体播放:“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师:课文也间接写到了巫峡。哪一句是?
生: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师:夏季的三峡是“江间波浪兼天涌”,显得非常雄壮。那么,到了春冬时,它又呈现出另一种美。我们一齐来读一下春冬时的三峡。
师:读这一段,你感觉三峡美吗?和夏天一样吗?描绘一下这是什么样的美。
生:春冬时候,雨水少了,三峡的水特别清,非常秀丽,显得很温柔。
生:最美的是碧峰上的瀑布。那瀑布像一个美女漱完了口,轻轻一吐,“飞激其间”,飘洒在三峡,非常有趣味。
生:那个“漱”字用得真好!
在指导学生欣赏三峡美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李白、杜甫描写三峡的诗,使学生感受文是美的,诗是美的。可谓二美合一,美上加美。学生在欣赏李、杜诗歌的同时,又转而回味课文。这是一种高度的教学强化。这种强化,对学生感悟课文很有帮助。
但是,教学中例子泛滥也不行。这一点尤其需要我们注意。教学中要摆正课文和例子的关系。例子是为课文服务的。课文是主,例子是宾。举例子千万不能喧宾夺主。总之,教师只有善于使用例子,阅读教学才能做到扎实、灵活、高效。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一味在方法上揣摩,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构建,这是本末倒置;而如果只重视教学内容的取舍,而无适宜的方法、策略作保障,很多时候也只能望月兴叹。只有在确定了合宜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參考文献:
[1]李海林.语文教学要有“干货”[J].语文学习.2015(3).
[2]孙绍振.郦道元《三峡》:壮美豪情、秀美雅趣、凄美悲凉的三重奏[J].语文建设.2013(3).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研室课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高效研究”(L120114024)之研究成果]
聂智,河南商丘市第五中学教师。
一、教在点上
所谓教在点上,就是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我们要确定什么是合宜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就必须要先回答文言文是什么的问题?依据不同的角度,答案也是不同的:从文字角度讲,文言文是学习古汉语的语言材料;从文化角度看,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从文学角度看,文言文是历久不衰的经典;从课程教学论看,文言文是“定篇”(王荣生观点)。
从以上分析来看,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应该从文字、文学、文章、文化四个层面思考。一篇文言文课文,在文字、文章、文学、文化各个层面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它们组成了文言文教学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唯有四者互相交融、互不孤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根据文本的体式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求,有所取舍、有所侧重,文言文教学才能挖掘其最大的价值与意义。
教学内容的取舍,除了关注单元提示、预习提示、课后习题、学情之外,我们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
1.文本的“这一个”何在
面对每一篇文言文,我们要分析:在整个初中文言文教学体系中,在这一单元学习中,这篇文言文该承担什么教学任务,它的独特点是什么?哪些内容是除了这篇文言文,其他的篇目就无法教的内容?也就是把每一篇文言文,都当成一个独具特色的鲜活个体,而不是篇篇皆为“孪生兄弟”,真正做到教的是“这一篇”,而不是“这一类”。这样,学生自会有新鲜感,而不是只要是文言文学习,就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首先要看看《三峡》是一篇什么样的文言文。《水经注》最具艺术特色,且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书中的山水散文。书中山水散文之妙,在于能写出山水的静态美、动态美。它不但能以生动的笔墨再现山水的形貌美,还能创造出引人入胜的优美境界与令人心动神移的壮美境界。《三峡》写不同时令的不同景象,就能把人带入不同氛围的境界,这也是刘熙载所说的“郦道元叙山水,峻洁层深,奄有楚辞《山鬼》《招隐士》胜景”(《艺概·文概》)。
再者是本文语句结构形式独特。和考证文字、叙事文字全用散句不同,山水散文语句虽以散句为主,但整齐句子较多。其中写景,用四言营造短句或词组尤其多。有些已经是骈句,但多数只是字数相当,句式相似。它们句短意密,且意象生动,有雅隽之美。此类短句或词组大量出现,便使得用语精粹凝练。《三峡》是有韵文特质的,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句式整齐,骈散相间,音韵和谐,如风行水上,简直就是一首诗。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说教学中只要追求文章言语形式之美即可,而是教师需要对这篇文章的语言形式之美引起高度重视。这样的文章教什么,向诗词曲赋靠拢,也是一种选择。如果我们领着学生欣赏《三峡》的形式之美,发现形式特点,则更有利于学生高效背诵。作为这一单元第一篇文章,也为后面《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要有自己的阅读体验
李海林教授曾经撰文,提出语文教学要有“干货”的观点:“阅读教学,教师个人对文本的具体的阅读过程、阅读结论,是阅读教学的干货。我阅读文本有自己的心得,我走到课堂里就有自信心,就有教学的欲望,因为我确信我有货给学生,而且是在学生没有看到货的地方我挖出了货,是在学生自以为没有货、不可能有货的地方我挖出了货。”
如何提高我们的文本解读水平,让我们有“干货”可教?除了大量阅读,别无它法。首先是养成阅读的习惯,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其次是大量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献,了解前人对文本的解读成果。
阅读本文的有关资料,关于第一段,我有了这样的发现:
文章先总括三峡概貌,然后分述四季特点,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两山夹水,称之为峡。所以,写峡必写山。文章先总写三峡的地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那景象是山连山,山套山,两岸重峦叠翠,犹如天然画廊,而且山峰十分密集,峰峰相连,浑同一体。所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重”“叠”“隐”“蔽”四字道出了峡谷之深,峰之高险。本层文字虽字字扣山,句句突峰,但明处在写山,暗中却包含着水。一个“两岸连山”的“岸”字巧妙把“水”牽入山中,读来一目了然。没有水,何来岸?所以,第一段既写山势险峻,又写江流狭窄,为写水作铺垫。节文省墨,笔法洗炼。
二、教的得法
教的得法,也就是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教法选择是否得当,将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
1.重视诵读
要想文言文教学达到高效,就要把诵读作为教学的核心环节,将文意理解、审美鉴赏、问题探讨与诵读结合起来。诵读的意义在于培养语感,语感的养成对学习一门语言来说至关重要。建议文言课少一些串讲,少一些活动,把更多时间交给学生诵读,做到“当堂成诵”。少一些“先译后背”,少一些“字字落实,句句翻译”,把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形成语感作为中心。
古人写文章注重音律,文言文中骈句居多,骈散结合,长短句交错,平仄错落有致。强烈的节奏感和富于乐感的音韵构筑了文言文独特的语言环境。许多文章读起来,都给人一种琅琅上口,如同行云流水的感觉。抑扬顿挫的朗读所体现出来的音乐美能使学生从直觉中领会文章的主旨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正是这种音乐节奏透射出的音乐美感深深地打动了学生,使他们产生了学习的兴趣。 《三峡》带有骈文特点,句式以骈句为主,多用四字句,间有五、六、七言,整饬华美,韵律和谐,又有参差变化。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色,不必多讲,一定要多读,甚至是当堂背诵,多多感受、体会,请记住:“因声求气”是学习古文重要的方法之一。清文学家刘大櫆提到了“因声求气”的具体方法──诵读。“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论文偶记》)。
而课堂上的诵读,并非一个“读”字足矣。教师一定要根据读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具体指导。请看如下教学片断:
(师指导生分句朗读,识记字词。)
师:同学们已经读得字正腔圆,四个字的节拍也读得很准确。这是乐感要求之一。现在,我们来看另外两个要求。
(屏显。)
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要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师:第一是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例如“则/素湍绿潭”。第二是要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例如“清/荣/峻/茂”。大家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呢?(和理解意思结合起来)
(师指导生读出节奏、美感。)
师:非常好!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文言文的音乐之美。注意读准四字词的节拍,读好领起字的短暂拖音。
文言文的诵读与白话文的朗读有相通之处,都需要重视重音、节奏、停连、语气、情感等;但文言文多单音节词、多短句的特点,又使之具有一种有别于白话文的节奏和韵律,诵读时需要多加留意。此外,同是文言文,议论、叙事类作品的诵读与写景类作品又有区别。本册教材第三单元所选,多为南北朝时期的山水小品,整句居多,少用虚词,诵读时要注意在音韵和谐中读出山川风物之美。
2.激发想象
山水散文多以精练的笔墨、锤炼的文字描绘或优美或雄壮,或空灵或清新的山水景物,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还原作者观景时的情境和视角,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描绘的景物,体会景物的特点与神韵。
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写了哪些景,用了哪些方法,视角有何变化,应该没有多大的难度;但如何借助想象,将书面文字在大脑的屏幕上转化为立体的、动态的画面,这是个难点;尤其是对隐含在文字中的“良多趣味”的具体诠释,也就是“良多趣味”表现在哪里,可能就难而又难,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绝巘”,其上更有“怪柏”“悬泉”“瀑布”,可谓奇美;而“飞”瀑不仅写出山之高峻,也可想见出其流势之猛,其声势之壮。可谓震撼;而“漱”亦与“飞”相应,瀑布飞沫四溅,荡涤着岩石与怪柏,更见出瀑布之白,草木之绿,山石之苍,可谓色彩分明,明与暗相辉映矣。三峡之形与声与色,相映成趣,真乃一幅趣味良多的中国山水画也。
“感悟”和“欣赏”应是立足于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发现文字背后的意蕴,通过联想和想象填补文字组合中的空白;不是脱离文本的模式化的、泛化的想象和联想,比如看到写景文字就是表达了作者热爱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感。所有联想、想象以及情感的体验,出发点和最终立足点都应是语言文字。《三峡》如此精美的散文,大有诗意,情景再现是好方法。当学生脑海中出现画面后,我们可以追问:为何能再现情景,作者在语言表述上有何妙处?情感的体验,也应如此,不能突然的去贴标签,那样只会让学生说大话套话,并没有收到实效。而应在语言文字中沉潜,让学生真正走进画面,去感悟去体会。
面对情感体验较为丰富的教学对象,教师可以采用析字组词法,启发学生思考、联想,促进学生对文字解读品赏的能力。
3.恰当补充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在教学中,仅仅使用教材这一个例子是不够的,还要使用与教材关系密切的例子。具体到每一篇课文的学习,教师不但要善于点拨,还要善于举例子。所谓举例子,就是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辅助性材料。如诗词、散文等。例子的主要作用有三点:一是为课文中的重点或难点作注释;二是对课文中的某些内容作补充说明;三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生动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恰到好处的例子,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对于那些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诗文,教学要尽量避免枯燥的分析,可以多举例子,运用诗文互证,让学生从其他诗文里体会所学的课文。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那些生动的例子进行自主学习了。那些例子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语言材料,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充满例子的语文课,必然是新颖生动的语文课,必然是引人入胜的语文课,必然是事半功倍的语文课。请看如下教学片段:
(当学生读出三峡具有一种雄壮的美而且神奇之后)
师:古人有许多诗,就是写三峡的这种雄壮美和神奇美的。(多媒体播放:“中巴之东巴东山,江水开辟流其间。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杜甫《瞿塘两崖》“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杜甫《白帝》“始经瞿塘峡,遂步巫山巅。巫山高不穷,巴国尽所历。日边攀垂萝,霞外倚穹石。”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
师:说说课文是怎么来形容三峡夏天的水的。
生:“沿溯阻绝。”
生:急流滚滚,“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师:李白有《早发白帝城》就是写这种情况的。怎么写的?
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古时候,三峡到处有险滩,杜甫在《滟滪》诗中说:“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夏水淹没了这些巨石,船就非常难行,尤其是往上行。我们看李白的《上三峡》是怎么写巫峡的。(多媒体播放:“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师:课文也间接写到了巫峡。哪一句是?
生: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师:夏季的三峡是“江间波浪兼天涌”,显得非常雄壮。那么,到了春冬时,它又呈现出另一种美。我们一齐来读一下春冬时的三峡。
师:读这一段,你感觉三峡美吗?和夏天一样吗?描绘一下这是什么样的美。
生:春冬时候,雨水少了,三峡的水特别清,非常秀丽,显得很温柔。
生:最美的是碧峰上的瀑布。那瀑布像一个美女漱完了口,轻轻一吐,“飞激其间”,飘洒在三峡,非常有趣味。
生:那个“漱”字用得真好!
在指导学生欣赏三峡美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李白、杜甫描写三峡的诗,使学生感受文是美的,诗是美的。可谓二美合一,美上加美。学生在欣赏李、杜诗歌的同时,又转而回味课文。这是一种高度的教学强化。这种强化,对学生感悟课文很有帮助。
但是,教学中例子泛滥也不行。这一点尤其需要我们注意。教学中要摆正课文和例子的关系。例子是为课文服务的。课文是主,例子是宾。举例子千万不能喧宾夺主。总之,教师只有善于使用例子,阅读教学才能做到扎实、灵活、高效。
通过实践,我们认识到一味在方法上揣摩,而忽略了教学内容的构建,这是本末倒置;而如果只重视教学内容的取舍,而无适宜的方法、策略作保障,很多时候也只能望月兴叹。只有在确定了合宜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參考文献:
[1]李海林.语文教学要有“干货”[J].语文学习.2015(3).
[2]孙绍振.郦道元《三峡》:壮美豪情、秀美雅趣、凄美悲凉的三重奏[J].语文建设.2013(3).
[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研室课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高效研究”(L120114024)之研究成果]
聂智,河南商丘市第五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