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死活+VP”格式考察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阻止”“制止”和“禁止”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同义词,本文分析了这三个词的句法功能和语义,阐明其中的细微差别。
  关键词:“阻止”类同义词 句法 语义
  同义词是一种语言现象,这种现象世界上的各种语言都有,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尤为丰富。汉语中的大量同义词在语言发展中产生,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往往难以区分,这给母语是汉语的学习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带来很大的困难。经过统计,笔者发现与“阻止”义相近的词有26个。本文选取其中意义相近,使用频率较高的“阻止、制止、禁止”等三个词归为“阻止”类,并从句法和语义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考察。本文研究的语料全部来自CCL语料库。
  一、句法考察
  1.“阻止”的句法考察
  “阻止”作主语,一般是动宾短语整体作主语。如:
  (1)阻止新型流感出现是当务之急。
  “阻止”作宾语。它前面的动词主要有“是”“用来”“企图”“试图”“遭到”等,其前介词主要有“为”“被”等。
  (2)遭到国家武装力量的阻止。(定中短语作宾语。)
  (3)为阻止外交部与利比亚方面接近,沙龙一些助手故意向新闻界透露了以利秘密。(动宾短语作宾语。)
  “阻止”作定语,一般是动宾短语整体作定语,比如“配备这种阻止自杀式爆炸的装置”,少部分是单独作定语和主谓短语整体作定语。
  (4)如果菲律宾海警继续采取阻止行动,这将迫使中国采取强制措施。
  (5)鉴真四次东渡,都因船只触礁、官府阻止等原因未能成功。
  “阻止”作谓语。此时“阻止”的主语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国家、国际社会、代表国家的官员,一类是人称代词、人名,另一类是物质名词、抽象名词等。
  (6)发达国家也无权阻止中国国民提高生活水平的追求。
  (7)他们从罚球区顶部做了一个挡拆战术,我就离开杰克以阻止斯蒂芬。
  (8)石英、云母等颗粒的分子吸引力较大,会阻止裂缝的扩大。
  “阻止”的宾语多为人、物、事件等具体内容,像“中国军队入缅”“茭白开花结果”等。少部分表示抽象事物。
  (9)他可以阻止野心家篡夺最高权力的企图。
  “阻止”的补语是时地补语,表示动作的终止地点。
  (10)德军仍被阻止在莫斯科城下。
  与“阻止”搭配的状语有“能”“无法”“可以”等。
  2.“制止”的句法考察
  “制止”作主语,一般是动宾短语整体作主语。如:
  (11)制止台独势力分裂中国是中国武装力量的神圣职责。
  “制止“作宾语。其前动词主要有“得到”“进行”“予以”“加以”等,多为准谓宾动词,其前介词主要有“为”“被”“关于”等,“制止”作“关于”的宾语时多用在通知等文体的标题中。
  (12)农民不合理的负担想要得到彻底制止与有效防止,是不大可能的。(状中短语作宾语。)
  (13)国务院就下达了《关于制止向农民乱派款、乱收费的通知》。(动宾短语作宾语。)
  “制止”作定语。少部分是单独作定语,一般是动賓短语整体作定语。
  (14)家庭暴力绝不能姑息,必须采取强有力的制止行动。
  (15)会议研究采取制止经济形势恶化的措施。
  “制止”作谓语,“制止”的主语多是是国家、国际社会,少部分是人称代词、人名。
  (16)仅1999年,中国就制止了35起非法贸易。
  “制止”的宾语多为重大的抽象事件,像“侵略”“武装颠覆”“分裂”等,少部分宾语为具体的人和事物。
  (17)制止分裂,促进统一,防备和抵抗侵略。
  “制止”后面可以带结果补语。
  (18)但苏丹政府对种族清洗行为制止不力。
  与“制止”搭配的状语。修饰“制止”的状语有“坚决”“从根本上”“采取一切措施”“以…的行动”等。
  3.“禁止”的句法考察
  “禁止”作主语,一般是定中短语整体作主语。如:
  (19)对死刑的禁止在很多方面可以说是意大利原则。
  “禁止”作宾语。其前动词主要有“规定”“要求”“加以”等,其前介词主要是“被”。
  (20)英国的法律规定禁止做夜工。——动宾短语作宾语。
  (21)辛亥革命后不久他们又被禁止。
  “禁止”作定语。“禁止”可单独作定语,搭配的中心语是“性”“令”“规范”等,多用在法律语言中。也可动宾短语和主谓短语整体作定语,主谓短语作定语时,形成“为/被…所”结构。
  (22)内容应较原法有所扩展,并增添一些有针对性的禁止性规范。
  (23)刑法中的作为,是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所实施的为我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
  “禁止”作谓语,“禁止”的主语一般是政府和法律,表地点的名词短语也可以作主语,表示不准许人在一定地点下作某事。
  (24)法律禁止他们的子弟仕宦为吏。
  (25)具有火灾危险的场所禁止动用明火。
  “禁止”的宾语多为具体的事件,在法律语言中一般是“……行为”。
  (26)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在对“阻止”“制止”“禁止”这几个词的句法功能进行了考察之后,我们汇总如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到,这六个词作句法成分的能力大小分别为:作主语时,三个词都可以在短语中整体作主语,但频率较低。作谓语时,三个词的主要句法功能是作谓语,“阻止”作谓语的频率最高,“禁止”最低。作宾语时,“制止”的频率最高,“禁止”最低。作定语时,“禁止”作定语的频率远高于“制止”和“阻止”。在选取的语料中未发现三个词可以充当状语和补语。   二、语义考察
  本节运用义素分析法对“阻止”类词进行辨析,首先对所列义素进行说明。
  《现代汉语词典》对“阻止”的释义是“使不能前进,使停止行动”。“制止”的释义是“强迫使停止,不允许继续”。“禁止”的释义是“不许可”。由上可知,这三个词都表示“使不能行动”这一限制行为,因此将“使不能行动”列为义素项。行动有一个受动对象,对象分为合理和不合理两类,所以将“对象合理”列为义素项。上一节我们对与三个词搭配的主语进行分析,发现发话人与受话人有地位高下之分,因此将“对下”列入义素项,陈述地位较高者对下级发出的动作。限制行为的程度有高有低,因此将“程度”纳入义素项。就表达态度来看,有客观陈述和表达主观看法两类,所以把“客观”也列入义素项。三个词在使用上受语体因素的影响,因此把“语体通用”也纳入义素项。说明如下:
  1.从搭配的宾语来看,“阻止”的宾语可以是合理的事,也可以是不合理的事。这可以从和“阻止”搭配的动词得到验证,阻止常和“企图”“妄图”等表贬义的词搭配,这也说明了所阻止的事件的合理性。如:
  (27)国民党集结了80多万人,企图阻止解放军南下。“制止”和“禁止”的宾语一般是不合理的事,两个词具有[-对象合理]这一语义特征。
  (28)制止了江青的无理取闹。
  (29)禁止利用补习和发教辅书进行乱收费。
  2.从搭配的主语来看,与“制止“和”禁止“搭配的主语多为国家、政府、部门机构等上位统治阶级,所以具有[+对下]的语义特征。“阻止”不具有这一语义特征。如:
  (30)鲍威尔敦促巴方采取措施制止暴力行动。
  (31)美国不但不禁止石油和棉花的出口,且竭力推销。
  3.从是否具有強制性来看,与“制止“搭配的状语主要有“坚决”“从根本上”“采取一切措施”“以……的行动”等,语气较重,甚至表示动用强制力量以达到目的,对行为的限制程度比较高。“禁止”多用于祈使句中,口气强硬,态度坚决,对行为的限制程度也较高,两个词具有[+程度高]的语义特征。而“阻止”不具有这一语义特征。如:
  (32)周恩来想尽一切可能的措施制止生产下降。
  (33)禁止用人单位招用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
  4.就表达态度来看,“阻止”可以和“能”“可以”“又”搭配,“制止”和“坚决、必须”等搭配,这些能愿动词、语气副词和形容词用来说明说话者对事件的主观态度,“阻止”和“制止”具有[-客观]的语义特征。“禁止”很少与状语搭配,多用于法律文书中表达禁止性规范,语言客观严谨,具有[+客观]的语义特征。如:
  (34)好吧,没关系,反正我不能阻止他们。
  (35)必须制止任何挑动民族间冲突的企图。
  (36)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5.从语体色彩来看,“阻止”的口语色彩是三个词中最浓的,既可用于口语,也能用于书面。“制止”多用于通知类文体的标题中,一般用于书面语。“禁止”常用在被动句和法律语言中,书面色彩很浓,具有庄重严肃的语体色彩。如:
  (37)我告诉你,今年去NBA已是十拿九稳了,他们无法阻止你。
  (38)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
  (39)走私国家禁止出口的文物、黄金、白银和其他贵重金属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对三个词进行义素分析后,我们可列出如下义位结构式:
  “阻止” [+使不能行动][±对象合理][-对下][-程度高][-客观][+语体通用]
  “制止” [+使不能行动][-对象合理][+对下][+程度高][-客观][-语体通用]
  “禁止” [+使不能行动][-对象合理][+对下][+程度高][+客观][-语体通用]
  三、结语
  本文从句法和语义两个角度对“阻止”类词进行了横向的比较,找出其在句法功能和语义方面的差异,希望能丰富相关的语理论知识,为语言类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符怀青.现代汉语词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1.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6
  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武一聪 吉林延吉 延边大学汉语文化学院 133002)
其他文献
时体范畴一直是汉语学界长期关注的热门话题,它涉及如何认识事件和事态、动词的事态结构、动词事态特征跟时体标记词的互动、事态的量度等诸多问题。前人的研究尽管已经涉及到这些领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相关文献可以说是浩如烟海,但整体而言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讨论的话题比较分散,难以形成系统的认识,因此,至今未能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适应于上述诸领域的理论分析模型;二是研究的基础基本建立在国外某种时体理论之上,限
期刊
第3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现规》)于2014年出版,我们参与了这本词典的编写和修订,感到妥善处理词语的“收”与“释”是编纂规范型语文辞书的关键。“收”,要准确判断拟收词语是否高频、稳定地存活于现实语文生活,是否符合本辞书的用户定位,准确把握词语选收的价值取向;“释”,要努力做到表述既准确,又通俗,符合本辞书读者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编写者从“收”到“释”一以贯之地从实际语用出发。本文从这
期刊
摘 要:警务汉语教学是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新兴分支。本文以禁毒案件为例,使用NLPIR汉语分词系统和语料库检索软件BFSU PowerConc1.0统计禁毒案件高频词作为参照,与现有警务汉语教材相关课文的生词表对比,考察高频词命中情况。同时,以高频词表中出现的一组近义词为例,使用语料库软件分析其搭配特点,辨析词义,探索将语料库应用于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警务汉语 语料库 词频 搭配 
期刊
摘 要:《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作品中词汇丰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成语比较稳固,但也发生了变化。成语是汉藏语系共有的特征,《颜氏家训》中的成语并非孤立存在,其来源广泛、表意准确、音韵和谐。  关键词:《颜氏家训》 成语 价值 发展状况  一、引言  《颜氏家训》是我国古代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全书二十篇,涉及范围广,从知识技能到道德修养,都有详细深入的阐述。作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的发展,彝语受到汉语的冲击,彝族居民使用的语言已不再是纯粹的彝语,而是一种汉彝中介语。在借词的使用、语言的流失以及词义的扩大等多重影响下,汉彝中介语的使用也越发汉化,这充分证明了彝语的生存、使用与推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因此,要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态,除了要从根本上提高人们对彝语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还需要加强彝语语言与文字的学习、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一、引言  宁蒗彝族自治
期刊
摘 要:音步模式追求实现两音节的无标记性状态。本文以动宾饰名词性复合词构词为例,通过构建音步模式标记性层级,在优选论框架下讨论韵律、构词、句法等因素导致的音步模式标记性的弱化与保留。  关键词:音步 标记性层级 保留 弱化 复合词构词  一、引言  韵律是人类语言的自然属性。语言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的节奏好坏会给其使用者带来或“愉快”或“失调”的感受。结构丰富的普通话复合词构式规则复杂,除了构词法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汉语热”持续升温,海外少儿汉语教学规模不断扩大,所以,了解海外少儿汉语教育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韩国全罗南道务安郡为例,从韩国小学汉语教学基本情况入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该地区小学汉语课堂教学及管理现状进行考察,分析其优点和不足。基于本文的研究结果和作者的教学实践,建议拟定小学汉语教学大纲、扩大本土师资培养、研发实用教学资料,从而促进海外汉语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
期刊
摘 要: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着可能表现形式。汉语可能表现形式主要分为能愿动词形式和可能补语形式,日语可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形态变化形式和固定句型形式两种。本文以汉日可能表现形式,特别是汉语能愿动词为考察对象,分析各自的特征,考察两者的异同,并针对汉日可能表现形式的误译进行阐述。  关键词:汉日 可能表现形式 能愿动词 误译  一、引言  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可能表现形式,可能表现作为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
期刊
摘 要:“簿领”一词对大多数人来说稍显陌生,而在中古汉语中,“簿领”却是一个极其常见的新词。本文从《洛阳伽蓝记》卷三《景明寺》“法吏疑狱,簿领成山”出发,对“簿领”“簿领书”“领簿”“领簿书”进行考释,并厘清这组词的关系和脉络。  关键词:《洛阳伽蓝记》 簿领 领簿 簿领书 领簿书  (1)暨皇居徙邺,民讼殷繁,前格后诏,自相与夺,法吏疑狱,簿领成山。(洛阳伽蓝记·卷三·景明寺)  “簿领成山”,
期刊
摘 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汉译本让中国读者领略到其诗歌的文学与美学价值。本文通过分析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评析莎翁第十八首十四行诗几种汉译本的基础上指出,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留给读者自行想象的空间,诗歌中的意象对读者的阅读起着导向作用。  关键词:读者反应批评 空白 未定性 意象  一、引言  读者反应批评这一术语源于美国文学批评。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兴起了以伊瑟尔和姚斯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