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颈动脉蹼的临床分析

来源 :健康之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ven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颈动脉蹼;短暂性脑缺血;临床分析
  [Key words]Carotid artery web;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颈动脉蹼是临床一种少见的疾病,是隱匿性卒中的可能病因,病理基础是内膜肌纤维发育不良。我院收治1例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就诊的男性患者,结合MRA及CTA等检查、临床治疗和随访确诊为颈动脉蹼,分析其诊疗经过,为临床提供经验借鉴。现报道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陆某,男,58岁。因发作性右侧肢体麻木伴无力2 h于2015年12月16日入院。当时出现头昏伴右侧肢体麻木,口角歪斜,随之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不能活动,持续10 min后恢复。当地医院查头颅CT:颅内多发腔隙性脑梗塞。后转送我院。既往血压略偏高,未服药。入院查体血压144/77 mm Hg,神志清,口齿清楚,对答切题。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对光反射灵敏。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颈软,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膝反射灵敏,双侧巴氏征阴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阴性,针刺觉对称存在。NIHSS评分0分。
  入院后查心电图:正常。动态心电图:正常。颈血管超声:右侧颈动脉硬斑形成,左侧颈动脉血流通畅。左侧椎动脉阻力指数增高,右侧椎动脉血流通畅。心脏超声:左室舒张功能欠佳.头颅MR:平扫未见明显异常。颈部MRA:左侧颈内动脉近端夹层样改变可能。见图1。头颅CTA: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钙化斑伴局部管腔轻度变窄,左侧大脑后动脉管腔粗细略欠均匀,考虑血管硬化改变。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分析,生化,同型半胱氨酸,甲功全套,输血全套,肿瘤标记物正常。糖化血红蛋白5.3%。
  诊断:短暂性脑缺血,左侧颈内动脉夹层。予以华法林抗凝、他汀调脂及补液活血对症处理。半年后改阿司匹林抗栓治疗。2016年11月复查颈部CTA。见图2。随访至今病情平稳,临床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发作。2019年4月复查颈部CTA。见图3。
  注:颈部MRA提示左侧颈内动脉近中端不规则影,管腔内一膜样改变,考虑动脉夹层可能,如白箭头所示;颈部CTA(矢状位)提示左侧颈内动脉近中端一条状光滑低密度影或分隔样影,动脉蹼可能,如黑箭头所示;颈部CTA(冠状位)提示左侧颈内动脉近中段局部腔内一光滑膜样或分隔样影,动脉蹼可能,如黑箭头所示。
  2    讨论
  本研究患者为中年男性,58岁。因发作性右侧肢体麻木伴无力症状持续10 min被诊断短暂性脑缺血而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未发现常见的脑血管危险因素。经颈部MRA检查,开始病因诊断为左颈内动脉夹层。经正规抗凝治疗半年,后改抗栓治疗。病程近1年复查颈部血管CTA,影像学检查病变部位未见明显改变,再次结合病例及血管影像学检查并查找文献,诊断考虑颈动脉蹼。1967年,Ehrenfeld首次提出颈动脉蹼的概念雏形,并认为它是缺血性卒中罕见的病因[1~2]。1973年,Momose和New正式使用颈动脉蹼这一概念来描述颈动脉血管造影中发现的4例患者的病情[3]。1977年,Osborn和Anderson[4]提出颈动脉蹼是血管壁向管腔内突出的一薄膜样结构,具有光滑且界限清楚的膜样结构影像学特征,通常位于颈内动脉分叉处[5]。文献报道颈动脉蹼发病年龄大多为50岁左右,本研究患者年龄与其相当。该病女性似乎相对多见[5],病变部位单侧多见,双侧较少见。
  颈动脉蹼需要与颈动脉夹层鉴别。颈动脉夹层是青年卒中的重要病因[6],病变部位可单侧或双侧,有局部疼痛及神经功能损害表现。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血管夹层的特征改变[7],如线样征、双腔征、动脉瘤样扩张、血管狭窄闭塞等。治疗方案根据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可予以抗凝或抗栓治疗。抗凝疗程结束后可进行长期抗栓治疗。本研究患者开始考虑为颈动脉夹层,按指南正规治疗后,临床症状稳定,复查颈血管CTA发现病变结构未见典型的线样征或双腔征,从而重新查找文献,诊断为颈动脉蹼。
  文献报道,颈动脉蹼患病率1.0%~1.2%[8~9],提示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较低。颈动脉蹼常因不常见而被忽视,为隐匿性卒中的可能原因。经报道,颈动脉蹼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多普勒超声、MRA、CTA及DSA。其中多普勒超声因检查的局限性和检查者经验水平的差异,阳性检出率受限,而CTA检查被认为优于MRA及多普勒超声[10]。考虑到各自的专业熟悉程度,神经介入科专家常首选动脉血管造影,非介入专业者则选择CTA检查,而DSA被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2]。
  颈动脉蹼的组织病理结构被认为是血管内膜肌纤维发育不良的一种病变[4]。而肌纤维发育不良被认为与脑卒中发病相关,在影像学上常呈串珠样改变。颈动脉蹼的治疗目前未见明确的规范指南。药物治疗中单抗、双抗及抗凝治疗都有提及,尽管予以抗凝或抗栓治疗,在颈动脉蹼的血供区域仍有不同比例的病情复发。尽管不同文献中颈动脉蹼复发率不等,但大都复发率较高[2],且平均复发时间1~97个月不等[5],但一般认为病变内膜切除术及支架植入术等治疗手段可以防止病情的复发[2]。文献报道,部分复发患者予以手术切除颈动脉内膜后的病理改变包括纤维内膜的增厚伴纤维内膜的局灶性剥离,可伴有血栓形成。推测可能的发病机制是患者颈动脉管腔内膜发育异常,膜状突入腔内,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改变,形成湍流,致附壁血栓形成,血栓不稳定脱落造成栓塞。本研究患者在同侧的血管病变区域产生症状,经抗凝和抗栓的治疗,在随访的4年中未有再次发作缺血性卒中。病理报道的结果可解释部分患者抗凝或抗栓的有效性[10]。本研究患者未出现病情的反复可能是由于开始的抗凝溶解了血栓,当然随访的时间不长,不排除日后复发的情况。虽然本文患者曾经接受抗凝及抗栓治疗,但仍然无法判断抗凝或抗栓何者更优。尽管复发者可予以手术切除病变内膜,但手术的适应症未能明确。
  综上所述,颈动脉蹼是血管内膜肌纤维发育不良的一种疾病,是隐匿性卒中的可能病因。临床上对于无明确危险因素的中年患者,需要考虑颈动脉蹼的可能。CTA或MRA对诊断有帮助。   参考文献:
  [1]Ehrenfeld WK,Stoney RJ,Wylie EJ.Fibromuscular hyperplasia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J].Arch Surg,1967,95:284–287.
  [2]Lenck S,Labeyrie MA,Saint-Maurice JP,et al.Diaphragms of the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ies: an under-diagnosed cause of ischaemic stroke[J].Eur J Neurol,2014,21:586-593.
  [3]Momose KJ,New PF.Non-atheromatous stenosis and occlus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its main branches[J].AmJ Roentgenol Radium Ther NuclMed,1973,118(3):550-566.
  [4]Osborn AG,Anderson RE.Angiographic spectrum of cervical and intracranial fibromuscular dysplasia[J].Stroke,1977,8:617-626.
  [5]楊小彬,张晓燕.颈动脉蹼与缺血性脑卒中研究[J].心理月刊,2019,14(18):235.
  [6]Provenzale J M.Dissect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ies: imaging features[J].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1995,165(5):1099–1104.
  [7]KliewerMA,Carroll BA.Ultrasound case of the day: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eb (atypical fibromuscular dysplasia)[J].Radiographics,1991,11:504-505.
  [8]Morgenlander JC,Goldstein LB.Recurrent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and stroke in association with an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web[J].Stroke,1991,22:94-98.
  [9]Lantos J E,Chazen J L,Gupta A.Carotid Web: Appearance at MR Angiography[J].American Journal of Neuroradiology,2016,37(1):e5-6.
  [10]Wojcik K,Milburn J,Vidal G,et al.Survey of Current Management Practices for Carotid Webs[J].The Ochsner Journal,2019,19(4):296-302.
其他文献
【摘要】 Tietze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传统治疗起效慢、治疗周期长。超声引导下肋软骨靶点可视化注射治疗具备安全、精准、快速等优点,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Tietze综合征;肋软骨;超声引导  Abstract: Tietze syndrome is a disease of unknown etiology. Traditional treatment has slo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选择神经内科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62例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对比患者抢救前后SaO2、RR、PaO2、PaCO2水平,总结治疗体会。结果:患者抢救后SaO2、RR、PaO2、PaCO2水平均较抢救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若要有效提升神经内科昏迷患者抢救成功率,医务人员需正确判断患者病情,并采取
期刊
【关键词】失血性休克;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子宫破裂出血;护理  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合并存在子宫瘢痕的患者因促性腺激素的影响常常发生大量胸腹水、循环衰竭,若同时并发子宫破裂出血可因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原发的腹腔积液的存在而造成误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并发子宫破裂失血性休克给临床上的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尤其是在观察有无活动性出血的发生、患者的容量管理、围术期的护理、抢救时的特需护理等方面。我科于201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综合干预对外科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方法:于2019年6月~2020年8月随机抽取本院外科42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按照抽样法分为甲组和丙组,分别给予常规干预(甲组)、综合干预(丙组),对比两组干预结局。结果:丙组手卫生依从性评分(侵入性操作前后、接触病人前后、一般性操作前后、与易污染物品接触前后、手套戴换前后)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综合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急診护理流程管理对急诊患者急救效果、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48例急诊急救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流程、急诊护理流程管理。比较两组急救效果、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治疗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期刊
【摘要】本文总结王德敬教授三十余年中西医结合单元疗法治疗尿失禁的临床诊疗经验,王教授擅于综合运用毫针刺法、灸法、推拿、中药治疗、盆底肌肌力训练(运动处方)、营养、心理、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尿失禁。倡导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以功能解剖为基础中西医结合,多学科思维互相融合,其论治思路与方法指导临床尿失禁的治疗常常效如桴鼓。  【关键词】尿失禁;中西医结合;单元疗法;盆底肌;康复  尿失禁(U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中应用个体化延续护理对其血压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8月~2020年8月间展开本次研究,随机选择9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不同护理模式分成参考组和实验组,参考组采取传统护理,实验组采取个体化延续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DBP、SBP等血压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舒适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经诊
期刊
【摘要】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并发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本院接诊的2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介入治疗,且治疗过程中并发心律失常,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10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耳穴压豆联合八段锦运动在晚期肺癌患者中的临床运用效果,并探析该种方式对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方法:按随机双盲法,将我院于2019年7月~2020年6月所接诊的66例晚期肺癌患者分成甲、乙组,甲组予以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之上对乙组予以耳穴压豆与八段锦运动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癌因性疲乏改善情况。结果:乙组重度疲乏所占比重(15.2%)显著低于甲组患者(3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