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涯规划通常建立在大学生个体对自我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发展的一般特点,对大学生涯的整体规划、科学安排和有效管理。本文分析定好大学生涯规划这根指挥棒的现实意义,即有利于大学生成才和成功,有利于促进学风建设和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并对当前大学本科四年生涯规划的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涯;大学生涯规划;指挥棒
大学生常常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通过努力拼搏得以进入高校,一旦目标实现,高考指挥棒消失,又没有树立新的切合实际的目标,就会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前进方向,进入“理想间歇期”或“理想真空期”,甚至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学生会失去目标。因此,大学生迫切需要在新的起跑线上,握好大学生涯规划这根指挥棒,重新确立和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大学经纬,追寻新的理想。
大学生涯是指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时期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涯规划通常建立在大学生个体对自我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发展的一般特点,对大学生涯的整体规划、科学安排和有效管理。本文研究的是大学本科四年的生涯规划。
一、开展大学生涯规划的现实价值
1.三思而后行,正确认识自己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大多希望在新环境中更好地展示自己,凡事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处处想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希望自己学有所成,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而这些须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基础之上。通过制定大学生涯规划,大学生明晰自己的人生追求,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激发自身的自觉主动性,逐步完善自我,同时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基本规划。人生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自助者天助,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可以正确认识自己,发掘自我潜能。
2.操必胜之券,提高竞争能力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大学生必须提前做好生涯规划,在规划的目标定位上,要从思想政治、学习研究、社会实践、文体社团、技能学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力求全面发展,提高竞争能力。大学阶段是学生踏入社会之前的准备阶段,生涯规划自然少不了职业规划。但大学生觉得无规划之必要,毕业找工作时或见步行步,或盲目追求高薪酬等条件较好,却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必须全面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增强综合竞争能力,求职时才能事半功倍,稳操胜券。
3.一身都是胆,激发成才意识
大学生从踏入高等学府的大门开始,学校就应引导他们学习制定大学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大学四年里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才的意识。大学是人生中最后一次系统接受教育的地方,因此大学生要主动进行大学生涯规划,激发成才意识,积极了解时代、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主动提升知识、能力和素质,掌握大学学习生活主动权,变被动适应为主动经营大学学习生活,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大学生主动成才意识,练就一身本领。
4.锦上来添花,促进学风建设
学风是学校治学精神、态度和原则的综合体现,反映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和全面素质,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而着眼学生的未来规划,促进学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教育学生做好大学生涯规划,制定贯穿大学四年的目标管理体系,确定适合自己的大学四年发展目标,并围绕目标制定阶段实施措施,每一学年都有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以目标促进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5.更上一层楼,提升办学质量
在大学生中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活动,可促使大学生结合自身和专业实际,把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四年,将规划目标付诸于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一个月、每一星期、甚至每一天,按照规划自觉地安排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和学校校风、学风的建设工作。通过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还可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明确就业方向,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也促使学校转变就业工作思路,提升办学质量。
二、目前大学生涯规划的存在问题
1.万事开头难,自我探索不全
思想家蒙田曾告诫世人:“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彻底了解自己。”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是一个比较自觉和理性的人。人客观认识自己至关重要,大学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然而,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普遍显得过于简单和表象化,不够客观理性、全面深入,所以要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思想学识、爱好特长、性格特点、优势长处、缺点不足等,学会辩证看待自己,知己知彼定规划,优缺明了易前行。
2.无风难扬帆,社会责任不强
在追求自我成才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只有肩负起社会责任,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大有作为。离开了对社会负责而只讲对自我负责,是狭隘和短视的观念。大多数大学生在生涯规划中,忽视了这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在价值导向上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更多从自我角度考虑问题,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如:在某高校举行“大学生涯规划大赛”中,有位参赛同学谈到“学会爱的能力”时,只讲对朋友、父母、恋人的爱,未想到对社会、国家、自然及人类之爱,社会责任感不强。只有顺应社会责任之风,才能扬起自我成才之帆!
3.心急水不沸,教师指导不足
目前高校开设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不多,且大多没有生涯规划专门教师,通常由辅导员或党政部门人员等担任,他们不是专门从事生涯规划教育,对一些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工具不熟悉或不会用,只能空泛地对大学生们进行面上指导,难以给予学生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指导。况且老师人数少,分散工作,彼此无甚交流,无法发挥教师团队指导作用;老师们大多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不能保证固定和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当学生急需指导时,无法立刻得到满足。
4.开弓不放箭,学校重视不够
自2007年始,一些高校按要求陆续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并将其定为必修课,但课程只局限大一新生或大四毕业生群体,内容也仅限于职业生涯规划,对不是直接但间接与就业有关的其他方面的指导远未涉及。其实,大学生的就业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是相关联的,需要进行系统生涯规划指导,否则会影响学生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学校对此重视不够,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存在不系统、不连续等不足,更惘论没有开设大学生涯规划课程了。 5.不劳而无获,实际执行不力
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规划和行动相关联,如果不予以执行,再好的大学生涯规划也是纸上谈兵。部分大学生在制定大学生涯规划时,把定规划当成是做作业,交了作业就了事,未从内心深处将其与大学生涯相联系,制定后将其束之高阁,压根没想过要执行规划,造成规划与生涯相脱离。另有部分大学生在规划执行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不可预知的情况和变数时,或不会变通,或望而却步,不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懂适时调整执行目标和计划,以致规划与执行相脱节。
三、加强大学生涯规划的对策建议
1.先下手为强,规划要趁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阶段是追寻理想的黄金时代,大学生涯需要好好规划,勾勒经纬,逐梦前行!不做好规划,大学生涯转眼即逝,大学生当务之急是进入大学重新明确目标后,及早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合理完善的规划。大学期间,及早做好一份生涯规划,明确一个切实目标,树立一个正确理想,将大学生涯规划作为自己大学生涯的指挥棒,身体力行,将创造精彩的大学四年生活。
2.谋定而后动,目标要明确
人生需要目标指引思想和行动,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无论是自我理想式还是迫于现实的,在这目标指引下充实满足。大学生普遍缺乏生涯规划意识,对大学生涯规划不以为然。他们实现高考奋斗目标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无所事事,未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的意义,这些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就业及今后的发展。所以,要在思想政治、学习研究、文体社团、社会实践、技能学习等方面进行目标定位,深思熟虑定规划。
3.功到自然成,内容要系统
要遵循“深思熟虑,四年渐进”的原则,整体发展及目标、内容要呈现不断提升和超越的态势,并结合职业发展的特点,对大学生涯进行系统规划。大一适应新的环境,大二进行量的积累,大三谋求质的飞跃,大四创造新的辉煌。一年级是探索期,重在适应生活,进行职业规划;二年级是定向期,重在把握方向,进行就业定位;三年级是提升期,重在适应职业,落实职业规划;四年级是冲刺期,重在反馈问题,确立职业选择。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应纳入并贯穿生涯规划的始终,成为生涯规划的核心和关键因素,确保大学生涯规划的正确方向。
4.名师出高徒,师资要提高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中,师资力量和配备非常关键。生涯规划教师要具备专门的生涯规划知识,良好的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开阔的视野以及在相关实战经验,能对生涯规划的发展提出可行的规划方案,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的人格魅力等能力,因此必须加强生涯规划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要重视组建专业的指导队伍,加紧提升专业人员水平,使大学生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有效的咨询,提高生涯规划的质量和执行实施力度。
5.时势造英雄,实践要丰富
大学生涯规划重在实践,通过实践检验规划中的自我认知是否正确、环境分析是否准确、目标定位是否合理、步骤措施是否有效、问题反馈是否落实,确保生涯规划切实可行。应利用校内外教育教学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活动,为大学生搭建生涯规划实践平台,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途径,使英雄大有用武之地,以便将来更快地适应社会。同时,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了解职业理想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更好地在社会需求中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尽早定好大学生涯规划这根指挥棒,对大学生涯进行整体规划、科学安排和有效管理,发挥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学风建设,提升高校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闫礼芝.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研究[J].职业时空,2007,24.
[2]洪瑜.浅谈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涯;大学生涯规划;指挥棒
大学生常常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通过努力拼搏得以进入高校,一旦目标实现,高考指挥棒消失,又没有树立新的切合实际的目标,就会失去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前进方向,进入“理想间歇期”或“理想真空期”,甚至部分意志薄弱的大学生会失去目标。因此,大学生迫切需要在新的起跑线上,握好大学生涯规划这根指挥棒,重新确立和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大学经纬,追寻新的理想。
大学生涯是指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时期的大学生活。大学生涯规划通常建立在大学生个体对自我全面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职业发展的一般特点,对大学生涯的整体规划、科学安排和有效管理。本文研究的是大学本科四年的生涯规划。
一、开展大学生涯规划的现实价值
1.三思而后行,正确认识自己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大多希望在新环境中更好地展示自己,凡事想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处处想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希望自己学有所成,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而这些须建立在正确认识自己基础之上。通过制定大学生涯规划,大学生明晰自己的人生追求,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激发自身的自觉主动性,逐步完善自我,同时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基本规划。人生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自助者天助,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涯规划可以正确认识自己,发掘自我潜能。
2.操必胜之券,提高竞争能力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大学生必须提前做好生涯规划,在规划的目标定位上,要从思想政治、学习研究、社会实践、文体社团、技能学习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设计,力求全面发展,提高竞争能力。大学阶段是学生踏入社会之前的准备阶段,生涯规划自然少不了职业规划。但大学生觉得无规划之必要,毕业找工作时或见步行步,或盲目追求高薪酬等条件较好,却不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必须全面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增强综合竞争能力,求职时才能事半功倍,稳操胜券。
3.一身都是胆,激发成才意识
大学生从踏入高等学府的大门开始,学校就应引导他们学习制定大学生涯规划,让学生了解大学四年里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才的意识。大学是人生中最后一次系统接受教育的地方,因此大学生要主动进行大学生涯规划,激发成才意识,积极了解时代、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主动提升知识、能力和素质,掌握大学学习生活主动权,变被动适应为主动经营大学学习生活,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大学生主动成才意识,练就一身本领。
4.锦上来添花,促进学风建设
学风是学校治学精神、态度和原则的综合体现,反映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和全面素质,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而着眼学生的未来规划,促进学风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教育学生做好大学生涯规划,制定贯穿大学四年的目标管理体系,确定适合自己的大学四年发展目标,并围绕目标制定阶段实施措施,每一学年都有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以目标促进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5.更上一层楼,提升办学质量
在大学生中开展大学生涯规划活动,可促使大学生结合自身和专业实际,把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四年,将规划目标付诸于每一学年、每一学期、每一个月、每一星期、甚至每一天,按照规划自觉地安排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和学校校风、学风的建设工作。通过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还可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明确就业方向,提升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率,也促使学校转变就业工作思路,提升办学质量。
二、目前大学生涯规划的存在问题
1.万事开头难,自我探索不全
思想家蒙田曾告诫世人:“这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彻底了解自己。”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是一个比较自觉和理性的人。人客观认识自己至关重要,大学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然而,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探索普遍显得过于简单和表象化,不够客观理性、全面深入,所以要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思想学识、爱好特长、性格特点、优势长处、缺点不足等,学会辩证看待自己,知己知彼定规划,优缺明了易前行。
2.无风难扬帆,社会责任不强
在追求自我成才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大学生只有肩负起社会责任,将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大有作为。离开了对社会负责而只讲对自我负责,是狭隘和短视的观念。大多数大学生在生涯规划中,忽视了这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在价值导向上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更多从自我角度考虑问题,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如:在某高校举行“大学生涯规划大赛”中,有位参赛同学谈到“学会爱的能力”时,只讲对朋友、父母、恋人的爱,未想到对社会、国家、自然及人类之爱,社会责任感不强。只有顺应社会责任之风,才能扬起自我成才之帆!
3.心急水不沸,教师指导不足
目前高校开设大学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不多,且大多没有生涯规划专门教师,通常由辅导员或党政部门人员等担任,他们不是专门从事生涯规划教育,对一些专业化的职业测评工具不熟悉或不会用,只能空泛地对大学生们进行面上指导,难以给予学生针对性和专业性的指导。况且老师人数少,分散工作,彼此无甚交流,无法发挥教师团队指导作用;老师们大多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不能保证固定和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当学生急需指导时,无法立刻得到满足。
4.开弓不放箭,学校重视不够
自2007年始,一些高校按要求陆续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并将其定为必修课,但课程只局限大一新生或大四毕业生群体,内容也仅限于职业生涯规划,对不是直接但间接与就业有关的其他方面的指导远未涉及。其实,大学生的就业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是相关联的,需要进行系统生涯规划指导,否则会影响学生大学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学校对此重视不够,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存在不系统、不连续等不足,更惘论没有开设大学生涯规划课程了。 5.不劳而无获,实际执行不力
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规划和行动相关联,如果不予以执行,再好的大学生涯规划也是纸上谈兵。部分大学生在制定大学生涯规划时,把定规划当成是做作业,交了作业就了事,未从内心深处将其与大学生涯相联系,制定后将其束之高阁,压根没想过要执行规划,造成规划与生涯相脱离。另有部分大学生在规划执行实施过程中,遇到一些不可预知的情况和变数时,或不会变通,或望而却步,不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懂适时调整执行目标和计划,以致规划与执行相脱节。
三、加强大学生涯规划的对策建议
1.先下手为强,规划要趁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阶段是追寻理想的黄金时代,大学生涯需要好好规划,勾勒经纬,逐梦前行!不做好规划,大学生涯转眼即逝,大学生当务之急是进入大学重新明确目标后,及早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合理完善的规划。大学期间,及早做好一份生涯规划,明确一个切实目标,树立一个正确理想,将大学生涯规划作为自己大学生涯的指挥棒,身体力行,将创造精彩的大学四年生活。
2.谋定而后动,目标要明确
人生需要目标指引思想和行动,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无论是自我理想式还是迫于现实的,在这目标指引下充实满足。大学生普遍缺乏生涯规划意识,对大学生涯规划不以为然。他们实现高考奋斗目标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无所事事,未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的意义,这些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就业及今后的发展。所以,要在思想政治、学习研究、文体社团、社会实践、技能学习等方面进行目标定位,深思熟虑定规划。
3.功到自然成,内容要系统
要遵循“深思熟虑,四年渐进”的原则,整体发展及目标、内容要呈现不断提升和超越的态势,并结合职业发展的特点,对大学生涯进行系统规划。大一适应新的环境,大二进行量的积累,大三谋求质的飞跃,大四创造新的辉煌。一年级是探索期,重在适应生活,进行职业规划;二年级是定向期,重在把握方向,进行就业定位;三年级是提升期,重在适应职业,落实职业规划;四年级是冲刺期,重在反馈问题,确立职业选择。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应纳入并贯穿生涯规划的始终,成为生涯规划的核心和关键因素,确保大学生涯规划的正确方向。
4.名师出高徒,师资要提高
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中,师资力量和配备非常关键。生涯规划教师要具备专门的生涯规划知识,良好的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开阔的视野以及在相关实战经验,能对生涯规划的发展提出可行的规划方案,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的人格魅力等能力,因此必须加强生涯规划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要重视组建专业的指导队伍,加紧提升专业人员水平,使大学生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有效的咨询,提高生涯规划的质量和执行实施力度。
5.时势造英雄,实践要丰富
大学生涯规划重在实践,通过实践检验规划中的自我认知是否正确、环境分析是否准确、目标定位是否合理、步骤措施是否有效、问题反馈是否落实,确保生涯规划切实可行。应利用校内外教育教学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活动,为大学生搭建生涯规划实践平台,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途径,使英雄大有用武之地,以便将来更快地适应社会。同时,大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了解职业理想与社会需求的差距,更好地在社会需求中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尽早定好大学生涯规划这根指挥棒,对大学生涯进行整体规划、科学安排和有效管理,发挥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学风建设,提升高校教育水平和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闫礼芝.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研究[J].职业时空,2007,24.
[2]洪瑜.浅谈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存在的问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政治与公民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