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河南洪涝灾害的量化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feng_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明代河南洪涝灾害(或称水灾)的量化,既包括以州县为基本地理单位的灾次统计,又包括在此基础上以水灾特性和社会反应程度为标准的灾害等级的划分.就水灾而言,可分为无灾、偏涝、涝、大涝四个等级.依此分级标准统计,有明一代,河南无灾年份52年,偏涝年份205年,涝年份8年,大涝年份9年.涝等级以上的洪涝灾害占总年数的7.3%,约13年发生一次.在时间分布上,明代河南的洪涝灾害多发生于14世纪八九十年代、15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中期、16世纪八十年代至17世纪二十年代、17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等几个时期.在空间分布上,有24县的洪涝总数高于平均值,是洪涝灾害较为严重的县份.而这些县份均处于河道流经区域,和“水灾一条线”的特征一致.
其他文献
龟兹壁画中有一类方形佛传,在佛陀座前绘制王者及持弓人物.图像主题可比定为《贤愚经》《撰集百缘经》中世尊变化为转轮王,降服金地国王之事.相关壁画以异时同图的形式呈现了藏臣宝取呈弓箭、金地王臣服,以及转轮王恢复真身为佛陀及众弟子教化说法等场景.
抗战大后方是与根据地、沦陷区相对应的战时中国的三大政治版图之一,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新时期值得深化研究.在很长时期内,整个史学界对抗战时期商人和商会的研究都比较欠缺,战时商会的命运与作用的发挥同样很值得研究.抗战大后方的意义,需要透过对“后抗战时代”以及更长历史时段进行考察,才能获得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抗战大后方”的历史研究,应该有一个整体的历史架构.结合现代物理学概念,有助于深化抗战大后方研究.同时,目前的抗战史研究对于战时大后方的财政体系、工业进步的研究仍较为薄弱,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
典是传统中国最广泛、最重要的土地交易方式之一.梳理清至民国的法律、契约和民间习惯调查报告可知,典交易的“原价回赎”规则并不严格.加典、转典和分期回赎等处置典产的方式表明,回赎价格低于或高于原价,承典人可向出典人索要其对典产进行投资或增值所投入的资金.传统中国无法进行大规模农业经营的原因同中国的地理环境、财产传递方式和人口增长密切相关.典交易有利于土地的合理流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使农业的生产规模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这些都表明所谓典的“弊端论”并不准确,其积极作用大于弊端.
敬畏是一种自我超越性情绪,已有采用自然情境启动范式、以西方人为被试的研究发现,敬畏会导致个体的自我缩小,然而,敬畏自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中国人的自我尺寸却还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身份调和器理论”揭示出,敬畏自然会通过引发顺应需要导致个体的自我缩小,同时,适恰自尊会调节自然敬畏与顺应需要之间的关系.在实践层面,该结果为探索如何使中国人更好地“把小我融入大我”、提升社会责任感提供了启发.
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是中西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提升要紧跟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从系统性的战略思维出发,不仅要对接新时代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和回应中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且需要全面增强党对人才培养的领导力,夯实学生发展的教育力,突出协同育人的整合力,凸显文化自信的浸润力.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公路桥梁施工质量控制内容及影响因素,然后分析了公路桥梁施工中预应力技术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公路桥梁施工中预应力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路桥梁,施工技术,预应力  中图分类号:U448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公路桥梁工程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强对公路桥梁施工中预应力的应用的把控,对确保
期刊
"末摩尼"是学术圈子所熟知的一个名词,其音译自夷语,作为教祖摩尼的敬称.然检视汉文献,"末摩尼"之称,仅见外典,未见内典,其间缘由,则未见学者多所措意.笔者拟就"末摩尼"这一称谓,从其产生、流行,到被贬损诋毁,直至教会不得不弃用,另立"摩尼光佛"圣号代替之,作一初步考察,窥探、剖析其背后原因.通过这一称号兴废更替的过程,见证摩尼教在华的历史命运.最后,就福州浦西福寿宫所祀"明教文佛"被"定谳"为"摩尼光佛"一事,从思维逻辑的角度提出若干质疑,祈能得赐明教以解惑.
在中国女性解放的现代历史进程中,晚清时期所输入的传统与现代并蓄的新式教育理念“贤妻良母主义”,虽经五四时期现代“娜拉精神”的冲击而黯然失色,但并没有就此销声匿迹,而是成了一股强劲的隐性挑战力量,并在抗战前后勃兴为一场大规模的“妇女回家论”和“贤妻良母主义”大论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进步知识界(女界)在驳斥国民政府及保守知识界复古论调的同时,也向广大女性提出了“从国家”“从民族”,做“国家的良母”“民族的贤妻”的新要求,号召广大女性走出家庭,积极参与到抗战救亡的洪流中.与之相应和,抗战文学也对民族救亡所
抗战大后方是与根据地、沦陷区相对应的战时中国的三大政治版图之一,是抗日战争史研究的一个新热点,新时期值得深化研究.在很长时期内,整个史学界对抗战时期商人和商会的研究都比较欠缺,战时商会的命运与作用的发挥同样很值得研究.抗战大后方的意义,需要透过对“后抗战时代”以及更长历史时段进行考察,才能获得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抗战大后方”的历史研究,应该有一个整体的历史架构.结合现代物理学概念,有助于深化抗战大后方研究.同时,目前的抗战史研究对于战时大后方的财政体系、工业进步的研究仍较为薄弱,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
中国传统社会行政体制在数千年的历史沿革中,形成了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重管理轻服务,同时稳定性和包容度很高的突出表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在经历了数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统治之后终于迎来了行政体制的民主化.1982年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入了机构调整与职能转变的新时期,应通过治理理念的转变和树立、行政组织的规范化、政府职责的法定化以及充分发挥央地两个积极性,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