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视域中的怀旧现象探析

来源 :人民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lm_72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代社会中,怀旧与大众文化是相生相长的关系,“怀旧”现象的出现为大众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大众文化领域也是“怀旧”得以引发现代人们的情感共鸣并不断发生延续的温床。本文试从“怀旧”出发,分析大众文化建构下的照片式怀旧、影像式怀旧、流行音乐式怀旧三种现代怀旧的图景,并试图从中梳理出现代怀旧表达的视觉化及消费性趋势。
  【关键词】大众文化;怀旧图景;怀旧的视觉化;消费式怀旧
  一、大众文化:怀旧的温床
  古时,怀旧就成为文人骚客文学创作的母题,彼时的“怀旧”更多地是一种思乡、忆往的情绪和心理活动。直到现代社会,现代性的启蒙作用和工具理性带来深刻的社会变革,现代个体心理活动及日常生活结构也发生重大改变,“怀旧”现象蔓延,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现代人对此现象也逐渐重视并加以分析总结,“怀旧”上升到理论层面。怀旧伴随着现代性的语境而来,有着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最初,它被用于医学上来形容一种抑郁病症;进入现代以后,它成为浪漫主义运动所讨论的一个重要议题,开始指向个体意识及社会文化层面。怀旧研究的领域也随之拓宽,从病理学,发展到后来的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乃至哲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
  “大众文化”最初是作为“精英文化”的对立面而提出的,受到“精英”的批判,被看作下层社会的语言。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新型大众传媒的出现,大众文化也随之有了新的解释,日常生活开始进入文化分析和审美范畴,“经济逐步转向生产由文化所展示的生活方式”。简而言之,“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主要以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去运作的,旨在使普通大众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大众文化是当代通俗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商业文化的复合体。它们既代表了以大众消费为中心的新的文化产业、文化工业的生产,又是现代社会创造的新的生活方式”。[1]
  在一定程度上说,大众文化的这些特点催生助长了大众的怀旧情绪。现代性所带来的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根本“断裂”,使得现代人产生对于生活各种制度及价值体系的疑惑和不确定之感,怀旧因此成为一种“现代性的症候”。现代性所带来的社会转型,现代工业化时代生活节奏的紧张,现代人在信息多元、混杂的时代容易产生焦虑不安之感,这时,“怀旧”似乎成为缓解在这种“断裂感”中生存的不安和困惑的良药。在现代社会中,集体的困境同时也意味着个体的困境,“集体性的怀旧心理是现代性的后果和产物,人们借助于对已然消逝的文化的记忆和想象来平衡紧张的现代生活,其实恰恰反映了现代性的多元效应与现代人的两难处境。” [2]大众文化的通俗性特征,使得“怀旧”这一主题不再仅仅以笔墨之类的理性方式出现于特定的社会阶层,而是通过歌曲、影视剧、广告、家居风格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另外,大众文化的消费性和商业化特征,促使其敏于捕捉社会中一切有消费潜能和娱乐价值的资源,包括我们的生存状态、人际关系以及内心渴求,从而使得情感与欲望成为商品符号。怀旧实是个体乃至群体性的内心需求,大众文化自然也是抓住了这一文化“消费资源”,对其加以包装改造,再加上大众文化本身固有的易于传播的特点,“怀旧消费”成为一种时尚。总体上来说,怀旧与大众文化是相生相长的关系,大众文化已成为社会整体文化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怀旧”现象的出现为大众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同时,大众文化也是“怀旧”得以引发现代人们的情感共鸣并不断发生延续的温床。
  二、大众文化建构的怀旧图景
  大众文化孕育出的怀旧,以各种形式出现、通过多种途径席卷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有关旧时风俗、建筑、生活场景、人物等的“老照片”,以“怀旧”为主题的“年代戏”,旧式家居风格,时装上的“复古”风潮等等,这种种现象无一不流露出对已然逝去的时光的回顾及某种程度的向往,怀旧已不再局限于个体的心理活动,而成为了一种集体性的、社会化的文化事件,一种极为普遍的文化景观。
  1.照片出版物式怀旧
  20世纪90年代,大批旧时照片得以“问世”。1992年人民中国出版社出版影集《旧京大观》,江苏美术出版社也于1993年出版《老房子》系列,开启了通过老照片观照历史、表达怀旧之情的新方式看,但后来皆因种种原因未能引起外界的关注。真正掀起“老照片”热潮的,还要归功于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系列读物。《老照片》采取图文相间的方式,将从民间家庭征集到的照片及照片背后的文字故事加以整理,本着“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主旨,向百姓讲述了他们自己的故事。《老照片》对“老”照片的时间限定为距当下(1996年)20年以前,时值1976年或更早,彼时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皆出现重大改变,旧的景物、旧的习俗、旧的生活方式以及旧有的观念都经历着加速消亡和改变的命运。经年之后,这些照片被搜集整理,照片所承载的厚重历史也再次浮现于今人面前,自此,又多了一种视角观看历史。同时,虽然时代不同,但都经历了或正经历着时代的巨变和转型,潜藏的“怀旧”意识在“老照片”中找到寄托和共鸣。既有历史记忆,又有图文并茂方式的《老照片》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引发了“老照片”热。1996年底,《老照片》第一辑出版,第二年销售量即达30万册,1999年《老照片》的出版这一事件还被评为“新中国出版50年推动出版业的50件大事之一”。随后各大出版社纷纷推出诸如《百年老照片》、《老城市》、《乡土中国》等刊物,到了1998年,这股热潮更是发展迅猛,《知青老照片》、《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北大老照片》等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大众输送老照片。除了出版社外,不少报纸、杂志也专门开辟版面,解读沉淀在一幅幅黑白照片上的沧桑岁月,由此很多被湮没于历史洪荒中的老照片得以亮相于众,现代人又多了一种保存记忆的方式,同时也使得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得以被“观看”。   苏珊·桑塔格曾说:“所有的照片,都会由于年代足够久远而变得有意味和感人”。的确,这些负载着诸多历史和文化意蕴的老照片,与人们的怀旧心理不谋而合。观看这些照片,并非一定得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只要是有历史情怀的人都可从中觅到属于自己的怀旧寄托处。在老照片所传达出的这种怀旧景观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人们回忆想忘的过往总是美好的事物,对于老上海十里洋场的怀旧便是一例。这也说明“怀旧具有美化过去的功能,因为美化了过去方能从正面认可现在的自己。在现代性的语境中,怀旧往往表现为对前现代社会种种因素的追忆和喜爱,以对抗现代性对人造成异化和伤害。过去、故乡、家园等在怀旧中具有本体性意味,它们为处于当下急速变化的流动现代性的人们提供某种精神上的慰藉和稳定感。” [3]
  2.影像式怀旧
  大众文化的传播载体丰富多样,怀旧也因此有多种表达途径,单就影像方面而言,就有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近年来,青春怀旧题材成为电影界的宠儿,例如《致青春》、《同桌的你》、《中国合伙人》等,这些影片都表达了对于远去的“白衣飘飘”、充满热情与理想的青葱岁月的感怀。其实,这种青春怀旧热的背后是一种观念,反应了特定的社会文化认同。在快速、多元、复杂的现代社会,每一个体不论年龄都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生活状态之中,关于理想、关于奋斗、关于信念,似乎都已被所谓的“现实”冲淡,因而集体转向“虚拟”的电影场景去寻求一种虚幻的心理安慰与认同。另外,有关抗日战争等的战时题材也是影视剧创作的热点之一,例如《地道战》、《野火春风斗古城》、《亮剑》、《雪豹》等。英雄人物是每个时代都不可缺少的,战争年代尤其需要。影视剧在改编诸如此类的红色经典小说时,尤其注重对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注重展现这类人物完美高尚的个体精神: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浴血奋斗的牺牲精神。现代人对于社会、对待生活的态度更多的是理性算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渐趋淡漠,集体意识和民族荣誉感逐步减弱,因而战争题材的影视剧的热播,不仅仅是提示人们不能忘却历史,同时也是满足现代人对于崇高善良人性及单纯美好社会关系的想象。至此,怀旧通过影视剧成功调动起人们的怀旧意识,既符合了大众文化的消费性特点,成功博取了更多消费者的眼球;另一方面,人们的怀旧意识也被成功调动,精神需求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满足。综艺节目方面,《年代秀》节目中的怀旧因素最为明显。该节目在环节设置和内容表达上,注重挖掘和表现已逝年代中的代表性事件、人物以及陪伴大众的经典影视剧,在娱乐中,勾起嘉宾和观众对于过往的回忆,进而引发怀旧心理。
  影像文本在传播大众文化、表达怀旧叙述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其视听觉技术,制造出“有声有画的活动影像”,更容易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怀旧的“在场感”更强。已经消失的风物、战争场景、历史人物经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对演员进行适当的妆容处理,大众可以在逼真的“虚拟”场景中“亲历”历史。这种怀旧体验也是影像文本所独有的,它们不断延伸与重塑现代人的感知觉器官,也不断刺激着人们对社会现状、逝去的生活状态、个体及群体的存在方式进行全新的观察、剖析与反思。
  3.流行音乐式怀旧
  流行音乐内容简洁,生活性强,韵律极具带动性,参与门槛低,因而成为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形式。流行音乐也是怀旧表达最易传播的载体,校园民谣是音乐怀旧的经典一例,其中《同桌的你》、《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婆的澎湖湾》等清新且韵味无穷的歌曲广为传唱。这些歌曲唱出了学生时代的单纯质朴,不单单只有在校学生对其产生共鸣,曾经历过校园生活的大众的怀旧心绪更是被激起。流行音乐虽然有其时兴的短暂性,但是它的出现代表了当时一定的社会文化观念,承载着一代人的精神状态,因此事隔经年,当最初的音乐声响起,“怀旧”情绪便会汹涌而出,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更加确认了集体存在感和身份认同感。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剧变在流行音乐中也有着独特的反应和抵抗方式。以罗大佑的《鹿港小镇》为例,“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 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这些歌词直接流露出对现代社会所标榜的“文明”与“进步”的质疑,还有对空间转变的不适应感也显露无疑。对此,对于已逝自然健康生活状态的向往成为每个个体的内心渴求,流行音乐也顺应了这一趋势。还是罗大佑,他高呼“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我们不要一个被现实生活超越的时空”,然而历史不可逆转,在抵抗之后也只能选择适应,但心中仍然会留一方净土,“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时,你已经踏上旧时的归途”,“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这些不仅仅只是以罗大佑为代表的流行音乐人的心声,更是社会大众的普遍心灵诉求。
  流行音乐的传播离不开大众媒介。媒介对社会变迁有着重要影响,它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之间共存互动。流行音乐的媒介载体伴随着社会转型、技术进步,也经历了从盒式卡带、录音机到MP3、手机等的一系列变迁,因而这些媒介本身也是主体怀旧的一部分。在视听技术和数码科技产品日益丰富的现代,人们对手机、电脑中的海量歌曲已司空见惯,有时却也怀念用卡带机播放音乐的日子。故而,不论是从流行音乐文本自身看,还是就其传播载体而言,都表明流行音乐“不只是一种艺术现象,也不只是个体现象,而是社会性的文化现象”。[4]怀旧情绪便蕴于这一文化现象之中。
  三、大众文化背景下怀旧的嬗变
  中国的大众文化出现于特定的时代,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因而对于其中存在的“怀旧”现象,也需进行具体细致的研究、分析。首先,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怀旧已不再局限于文字式的表达,而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表述内容和方式,并且怀旧表达的视觉化趋势尤为明显。大众文化的受众群体是广泛的,现代怀旧的主体也日益普遍而多样。传统观念认为,怀旧一般只会发生在有着一定生活阅历的长者或独行他乡的游子身上,并且怀旧多是个体活动,很难成为集体性事件,怀旧场景也是受限的。但在现代,由于技术手段的成熟,大众传媒方式的多样和便捷,以及大众文化的传播内容通俗易懂,怀旧并非只是部分人的专有心理活动,但凡是有着历史情怀的人,或者是想要摆脱现代性束缚寻求精神家园的人,都可以“遁入”怀旧之中,譬如通过照片、影视剧或流行音乐。基于这一点,怀旧主体其实有年轻化倾向,因为现代社会中年轻人对于先进技术的掌握度及对信息的敏感度都要强于长辈。年轻人怀旧之所以成为可能,还要归因于现代怀旧表达的视觉化趋势。在接收大众文化所“复制”和“再现”的怀旧内容时,无一不用到视觉,照片带来的视觉直观、影像带来的视觉“在场”体验,使得怀旧更为形象可感。与此同时,现代怀旧所提供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等细节问题,而且更为主要的是关涉到人的文化身份、信仰、生活空间、地位、权力所有、民族感等各种较为抽象的人类社会属性”。[5]现代怀旧拓宽了传统怀旧的视域,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人们可以在怀旧中找到更多的逃避现实的“出口”。
  另外,大众文化本身就具有商业化和消费性的特点,因而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怀旧自然也就演变为一种“消费式怀旧”。在利益动机的驱使下,大众文化敏于捕捉大众的心理和文化需求,怀旧题材受到文化生产机构的青睐。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中有过这样的表述:文化工业的最终目标都是赢利,虽然其具备文化上的形式,但是从其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开始销售就决定了其本质的变化。从这一点上说,现代怀旧也是如此。大众在这个追求速度的现代社会企图通过回望过去来寻找寄托,以及由身处当下充满疑惑的时代而生发的对神秘朦胧过去的好奇心,这些都与商业媒体寻求畅销内容、追逐高利润的急迫心态相生相长,在重新发现历史这一点上产生共识。就拿流行音乐和影视剧来说,它们的生产及销售过程具有明显的商业性,文化产品被大批量复制,采取种种宣传手段:包装、炒作、跨界签约合作等,为的就是获得更多的消费者,赚取更多的利润。至此,基于商业化的操作,怀旧感在当前这个特殊的时代从一种文学和美学情绪转变成了一种可被消费的商品。
  【参考文献】
  [1]扈海鹂.试析大众文化对人的现代性发展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1994(6).
  [2]赵静蓉.想象的文化记忆——论怀旧的审美心理[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4.
  [3]周宪,刘康.中国当代传媒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71.
  [4]陶东风.流行歌曲与社会心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11.
  [5]赵静蓉.怀旧文化事件的社会学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5(5).
其他文献
【摘 要】近些年,中国正成为动画制作大国,然而年产十几万分钟的动画产业却并不代表中华民族动画产业的振兴。与早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相比,中国动画在国际动画影坛的影响日渐式微。随着大量动画作品的诞生,与之不相称的越来越多关于国产动画危机与出路的讨论却相应出炉。技术与叙事,外来标准与传统传承,我们在一座迷宫里转来转去,找不到出路。本文从动画创作的根本元素出发,试图对国产动画面临的市场问题进行探讨。  【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博物馆开展休闲文化的意义,提出了博物馆要为休闲文化搭建平台,对拓展博物馆休闲文化功能作出了构想。  【关键词】休闲文化;博物馆;休闲功能  1.时代的发展呼唤休闲文化  休闲文化是百姓赖以提升或充实生活品质的文化,博物馆是公益的文化事业机构,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环境幽雅,百姓可以平等、自由地利用,是休闲的“天堂”。博物馆通过各种文化展示和文化服务,起到强化教育的辐射作用,营造浓
期刊
【摘 要】胡林翼作为晚清时期与曾国藩齐名的“中兴名臣”,有七年在贵州地方上任职的历史。尽管只是一名府级官员,但这是他在为政上的一次锋芒初露。而安顺府则成为他宦黔的第一站,虽然时间不长,但在任期间却使安顺这样一个偏远落后的地区由大乱恢复到大治,为安顺做出的突出政绩理应受到关注和重视。此外,他在安顺府上的稍展其才,也为后来仕途的平步青云,进而成为湘军领袖、大清中流砥柱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清代;安
期刊
【摘 要】文言与白话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对这两种不同语言形式的研究历代从未中断,各个学者纷纷对文言与白话的定义及区分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文综合了历代各位的研究成果,全面地了解这两种语言形式的词汇特点,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文言;白话  汉民族共同语的书面语——文言文,在先秦时代就产生了。后来由于口语发展较快,这种书面语逐渐脱离了口语。到了唐宋时代,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白话产生
期刊
【摘 要】近代,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疆虽处中国内陆,地理位置的优势,加上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成为列强主要是俄英两国侵略的对象。英国驻喀什噶尔领事馆的建立,从实质上讲又是英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结果。  【关键词】喀什噶尔;领事馆;英国  喀什噶尔一名的含义已有七八种之多。由于研究者持不同的观点,现将各研究家的观点归纳为:1.喀什,谓各色:噶尔,为砖房(钦定西域同文志.卷
期刊
【摘 要】河北省饶阳县的五公村,在集体化时代有“社会主义之花”的美誉。在耿长锁的带领下,五公村成为社会主义合作社成功的典型模范,被全国各地争相模仿。这离不开从抗战以来各级领导对五公村的支援与政策扶植,以及耿长锁及合作社领导与上级建立的良好的关系。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一环,社会的构成与关系密不可分,甚至在政治领域也不能避免。  【关键词】五公村;耿长锁;关系  弗里曼等合著的《中国乡村,社会主义
期刊
【摘 要】文章从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并提出了提升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府权威;公信力缺失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权威的重要来源,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众对政府的认可度和信任度。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政府的公信力缺失,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政府要想存在、持续、稳定和发展,就必须要提高自己的公信力。  一、政府公信力的内涵  
期刊
【摘 要】儒墨思想是在早期齐鲁道德文化的滋养下产生的。儒墨思想同中有异,它们共同对齐鲁地区的道德文化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表现在齐鲁道德文化中重“义”、“质”、“礼”、“让”、“信”、“中和”等道德要素。同时,儒墨思想也为齐鲁道德文化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应辩证看待。  【关键词】儒家;墨家;齐鲁;道德文化  齐鲁地区历史悠久,孕育出了早期的道德文化雏形,儒墨思想在其中形成并发展起来。儒、墨思想同
期刊
【摘 要】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可以影响其阅读质量。大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共性也有个性。通过调查问卷研究发现了大学生在对阅读读物的选择、阅读形式、对阅读环境的要求、与学习相关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习惯的改变方面都有相似的特点。但是有些大学生并没有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在现今的教育体系下也存在着对阅读习惯的重视的不足。  【关键词】大学生;阅读习惯;教育  一、引言  伟人培根曾说过:“有的书需要品尝,有的书可
期刊
【摘 要】领导干部提升个人修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本文从慎始、慎独、慎微三个方面论述了领导干部应如何提升个人修养,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关键词】慎始;慎独;慎微;个人修养  领导干部的个人修养,对于完成其本职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具有重要影响。具体来说,提升个人修养,有多种渠道、方式,本文选取其中一个切入点,谈一谈如何提升领导干部的个人修养。  2013年6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