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的美术馆

来源 :楼市·居住房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uoshuq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都是在为明天而思考,不管这个明天会是多久。建筑也是生命体,它有自己的个性、气质,它是会说话的。 我认为我的每个作品都是在面对未知的未来认真的思考。”
  2008年,无论是对于当代艺术,还是对于当代建筑,都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当代艺术与当代建筑第一次实现了大规模对接。四川青城山下,当代中国最知名的建筑师为同样知名的当代艺术家们建造自己的美术馆,这是中国第一个“美术馆群”——“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
  因玩世现实主义作品出名的“最贵的8位艺术家”之一方力钧,也将在此设立自己的“方力钧美术馆”。为其美术馆做设计的,是当代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张雷。这次,他们又将给世人留下怎样的佳作?带着疑问,《楼市》记者两度采访张雷。
  
  树里乾坤
  
  张雷麾下的方力钧美术馆,是倒挂于溪流边的树枝,在毫不掩饰地向人们展示树枝的“功力”,诠释“生长”的痕迹。“秋天初次到访青城山和冬天青城山满山遍野遗留的枝丫,让我们理解了在青城山,‘生长’不仅仅是视觉的形象,更是存在的方式。翠绿色的山,极具生命力的树”于是,张雷开始思考,如何表达这种存在的方式。
  


  他说,他设计的美术馆就是在诠释“生长”的痕迹。但在这样一个幽静却充满生命力的山谷里,以什么方式,通过何种媒介才能不破坏这种生命的力量?
  “通过曼德布罗特(B.B.Mandelbort)的分型理论,我们可以领会‘生长’的操作方法——空间的形态起始于简单的‘Y’,经过同样程度的不规则性和复杂性, 完成局部形态和整体形态的相似性操作,并最终显现反映‘生长’痕迹的影像。”张雷开始了对“生长”的理解。他想起生长在青城山的树,它们的树根紧紧地抓住养育它的土地,树枝或交织在一起往上生长,或分离组成一幅大自然的生命图,像极了不规则和复杂后的“Y”。
  生长的线索、分形的线索组成了方力钧美术馆的设计框架。——美术馆内部主要的展示空间是完整的主干管径,高而宽敞;继而拆分出管径分支,低而狭长,是生活和休憩的场所。游览的人群类似于树叶脉络中的水分,在室内空间中被慢慢有序地疏导。主干管径空间封闭、完整而简洁,主干管径空间有通向屋顶开放面的狭长楼梯疏导垂直方向的人流;枝干管径空间的尺度和标高则发生了变化,以显示功能和活动方式的差异,其中一条枝干作为方力钧个人的工作室,相对独立;其它枝干仍然相互连通,自然延伸至不远处的室外溪水边。基地背面规划的入口面向前方流动的溪水和伸展的远山。
  美术馆被封闭的丰富纹理表皮包裹,纹理的丰富性同样表达了对“生长”痕迹的诠释。其纹理来自于艺术家方力钧版画的笔触,枝干管径端头面向河流与远山采用了玻璃介质,光与风景通过枝干柔和地渗透到主干,这些管径不仅仅是展品和人的容器,同时也是光与风景的画框,最终“生长”的主体已不仅仅是方力钧美术馆,建筑必将导向神秘与未知的将来。
  
  草皮表面
  
  谈张雷,就不能不说他的“基本建筑”。在他一篇名为“基本建筑”的文章中,提出这样的要求,“房屋的建造应使用适当的材料和合理的结构;房屋的建造应与其所处的环境相和谐”。在“基本建筑”的定义中,空间、建造、环境成为核心问题。
  “材料很有意思”,他这样向记者描述,“材料可以说是建筑重要的肌肤。实际上选择何种材料与建筑的内在空间有很大程度的关联,就像骨骼和肌肤的关联一样,建筑师选择的材料必须适合内在的结构关系。材料本身也可以带来很多丰富的联想,能够呈现出设计的性格。建筑是有生命力的有机体,恰当运用材料能使她的状态更加生动。”这是张雷的一贯做法。如他的早期作品之一南京大学的陶园研究生公寓,百叶窗的材质采用木百叶。他说,南京是个湿度很大的城市,这样的设计既能达到通风效果,又能阻断宿舍楼之间直接的视线,给学生保留一份私密天空。“这在国内是第一次大规模使用木质百叶窗作为主要的立面构成要素,新型材料的运用也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张雷对该建筑仍记忆犹新。
  方力钧美术馆用绿色草皮覆盖包裹的外表面是其材料使用上的用心良苦。“外表面将采用草皮覆盖、包裹,草皮在当地选取,并被制作成表象丰富的纹理,极其环保和生态。”当然技术处理困难重重,方案出来后,张雷至今仍一直和材料厂商、绿色护坡专家、植物专家进行着沟通:如何保证植物的养分,适合当地气候的草皮如何选择,灌溉系统如何设置,有的植物表面朝阳,有的背阴,如何做保养,纹理如何表现“如果顺利建成将会是中国第一例。”张雷对美术馆充满希望。
  记者笑谈,如果不成功怎么办。“不排除采取其他变通方案,但现在还没想好。不管采取何种方案,都一定有它的想法,建筑也是生命体,房子是会说话的。”
  这时,我们可以想象一幅这样的画面:在烟雾缭绕的青城山里,潺潺的溪流旁,一个布满绿色纹理的树枝形状的绿色不明生物,倒挂在溪流边,不明生物内,人群就是生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不断给生物输送养分,玻璃介质的枝干管径,将光、风景与人揉在一起,奔向未知的未来。……
  
  简约不简单
  
  很多人认为,给艺术家设计房子,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与之有多次沟通,至少是认识。张雷出乎意料地告诉记者,到方力钧方案设计完,两人都未曾谋面,更谈不上沟通。第一次见面已是在北京就美术馆开设计研讨会,主办方告知谁是方力钧后,两人方见面,在会上就设计的方案沟通,方力钧当时就很喜欢这一方案。
  “有人读方力钧的作品,评价方力钧是玩世现实主义代表,我不是很赞同。我有很多艺术家朋友,有时间也会尽量去参加画展,特别是在国外旅行,最经常做的就是去美术馆,所以虽未曾谋面,但还是有了解。我认为,每个人表达自己思考的方式都不同,方力钧的作品很直接,有力量感,也有很强的冲击力,他用看起来玩世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致知。正如方力钧所言,很多人以为艺术家有很大的自由度,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其实不然,自由都是有限度的,也就那么一点点,如果没有限制,也就找不到合适的表达的自由。这和我作为建筑师的感受很相通。”安静不代表没有力量,简约却不简单。这是张雷对被世人评价为玩世现实主义代表的方力钧作品的深刻理解。“因为我也是如此,创作很直接,希望一针见血,不喜欢故弄玄虚。”张雷补充道。
  如方力钧早期版画里所使用的笔触——纹理,一些安静简约的线条看似很简单,张雷从中读出了“生长”的痕迹:它的触觉不断伸向各个领域,就像一棵有生命力的树,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长出更多枝杈,而每一支都是果断简洁的。
  于是张雷带着艺术家“安静、简约”的作品,理解出“力量与不简单”之后,融入进美术馆的设计当中,让这种力量与不简单在外表面丰富的纹理中延展。如果说之前他所说的生长的、分形的线索使他寻找到方力钧美术馆的躯体,那么,艺术家的线索,就是美术馆设计的灵魂所在。张雷最早的作品之一“南京大学的陶园研究生公寓”,是争议颇多的一个作品,褒贬不一。事隔多年,对于这个作品的评价,他自己仍觉得无
  法简单的下结论。对方力钧美术馆,世人又将会有怎样的评价,张雷自己也无法预测,他只告诉记者:“设计都是在为明天而思考,不管这个明天会是多久。建筑也是生命体,它有自己的个性、气质,它是会说话的。 我认为我的每个作品都是在面对未知的未来认真的思考。”
  
  《楼市》对话张雷
  张雷个人简介
  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曾获首届WA中国建筑奖、上海国际建筑设计展青年建筑师作品佳作奖等。主要作品
  建邺体育大厦、芊岱国际大厦、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玉鸟流苏”商业街、南京大学陶园研究生公寓等。
  记者:为中国当代美术馆做设计,首先一定要自己对艺术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您是如何理解艺术、理解中国的当代艺术?
  张雷:建筑和艺术一样是对周围的世界,是对生命与人生的感悟。只不过表达的媒介和方式不一样,个人的感受和经验比所谓全面而深刻的理解重要得多。我有很多艺术家朋友,有时间也会尽量去看去参加画展,特别是在国外旅行,最经常做的就是去美术馆。而作为建筑师,更会非常关注展示空间和艺术作品的展览方式。优秀的建筑师一定是艺术家,如果我们不把艺术看得那么狭隘的话,中国当代艺术和建筑正在也必须走向国际。
  
  记者:虽然建筑要回归平实与自然,因为它最初的目的就是人类的居所。但是建筑又毕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必然要在其中体现人类的文化艺术,您如何看待建筑与艺术的关系?
  张雷:建筑就是造房子那么简单,复杂的是人和房子的关系,建筑就是建筑,它一定和艺术有关系,因为它和什么都有些关系,建筑和艺术的关系就是人和房子的关系。
  记者:作为新生代建筑师,您最大的特点也可以说是您的观点就是“基本建筑是对建筑本质的回归,一种理性和简约的回归。”这也是您在实际设计中所坚持的理念原则,对简约和理性的坚持,是否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回归,也就是在无限繁复与修饰之后的回归?
  张雷:采用最直接和最合理的方式去解决复杂的问题,以普通的材料和通用的方法回应复杂的适用要求,从普通的素材中发掘具有感染力的组织关系一直以来是我认同并坚持的工作态度。在这个正在变得日益喧躁的世界,我们需要清晰简明的答案,而不是把原本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
  记者:设计美术馆和设计公共建筑物有什么区别?
  张雷:美术馆这种建筑物本身代表了未来文化的倾向,不像公共建筑物只需要具备实用特性,美术馆还具有实用性以外的需求。
  记者:除了为方力钧美术馆做设计之外,工作室最近还有哪些新的动向?
  张雷:去年底到今年有不少项目建成,也将陆续在国际和国内杂志上发表。我的新书也会在今年中出版,此外有一些有意思的项目正在开始,如苏州的别墅、杭州艺术结合村、南京的项目等。
其他文献
泛海国际居住区以“创造城市新生活”为设计理念,260万平方米的超大社区,绿色生态国际化高尚社区的定位,已然成为京东新标杆。
期刊
2008年前两个月房地产市场成交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却明显下降。在观望情绪下,京城新盘市场是否能借力奥运利好,再现往日辉煌?为此,《楼市》杂志特意联合新浪房地网推出每月一次的“2008新盘汇”专题,以期通过两家知名媒体的专业视角,来分析2008年京城楼市的新盘动态及市场走势,以便对业内外人士有所助益。    2008年新春伊始,北京房地产形势依旧阴霾密布,在承受了2007年年底楼市的“雪灾”之后,20
期刊
致力于“与城市共同创造”的东湖湾,在保留了都市生活优点的基础上,又兼具郊区别墅的优美环境,成为了望京大盘的终结者,并开创了望京住宅的新时代。
期刊
2006调控利剑直指高档房、大户型,关于高档房市场的利好利空、涨跌纷争成为楼市最受关注的时局;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日前关于对大户型保有环节征税的表述,让已是波涛汹涌的高端市场再掀层浪。  时间流逝至年终,高档房市场历经风吹雨打后的收获究竟几何?
期刊
10月23日,各大媒体报道一则消息称,证监会正式辟谣称并未暂停房地产企业在内地A股市场的IPO申请受理和审批工作。至此,一段时期以来包括部分开发商在内一批有识之土所希望的尽快终止或暂缓房地产企业上市的愿望终化为了泡影。房地产疯狂、房价疯涨的现实还将延续。  自2000年证监会开放房地产企业以来,特别8·31土地出让政策发生巨大转变,政府对房地产实施调控政策以来,中国的房地产商上演了一场与政策赛跑的
期刊
受韩国汉森集团邀请,《楼市·奢华居室》于近日组织北京十余位开发商前往韩国首尔进行商务考察。此次活动历时三天行程丰富而紧凑。考察团成员参观了汉森集团的工厂、样板房和研究所以及仁岛新城市计划的售楼处,不仅对汉森集团有了全面了解,也对韩国房地产开发模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次活动得到了开发商和建材商的高度肯定,搭建了双方的沟通平台,促进了双方良好的合作意愿。
期刊
一直引领百子湾区域时尚居住特色的后现代城,于2006年末推出第五期产品——ihouse,它创造性地将townhouse居住理念移植到都市核心公寓,更打造了北京首家数码住宅。
期刊
2008年3月21日,经建设部批准,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和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共同设立的房地产行业综合性大奖“广厦奖”首届颁奖大会在北京国谊宾馆隆重举行。楼市传媒作为本次活动的筹办方,其会议创意、组织工作得到了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和与会人士的高度评价。作为房地产行业最重要的颁奖典礼和拥有很高荣誉的评选活动,此次选择楼市传媒作为活动的筹办方,无疑体现了主办方对楼市传媒在活动执行以及品牌推广能力方面的充分信任
期刊
“城市家具”这个概念,是我在2003年10月为《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杂志撰写的一篇题为:《东京“城市家具”》的文章中首次提出来的,现在在中国好像已经被广泛使用了。  其实提出“城市家具”这个概念是我受艾力克·萨蒂(Erik Satie 1866-1925)的影响。萨蒂是活跃在20世纪初的法国神秘主义作曲家,他的音乐旋律非常“单调”,“单调”和单纯淡得就像童谣。这位独立于当时的时代、不受任何潮流影响的
期刊
相比较王石的“降价秀”,任志强的义愤填膺以及潘石屹数次高调回应“拐点论”,一贯低调的李明正酝酿带领麾下的远洋地产展开一场苦修内功的行动以应对楼市的调整。  进入2008年,远洋地产动作频频。刚结束了与青岛颐中公司的合作,2月底又联手太古地产开发商业地产;3月10日,远洋地产客户年正式启动。远洋地产出人意料地转头向内,苦练“内功”,以守为攻。  “我现在最担心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内部管理,一是今年楼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