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藏族服饰
——寄托着吉祥如意
藏族大部分生活在海拔高、气候寒冷的青藏高原上,以牧业、农业为主。其服装的基本特征是厚重保暖,几乎都是牛羊毛纺织的藏袍,其特点为大襟、右衽、长袖、宽松。牧区的服饰具有很强的一致性,牧民长期在高寒草原游牧,为了适应放牧的移动性,采用了大襟、束腰的袍子,束腰后多余的大襟在胸前留一个类似袋子的空隙。外出时可将酥油、糌粑、茶叶、碗都放在里面,需要时甚至可以把婴儿放在里面。青藏高原的温差极大,中午气温升高或劳作时,可脱下袖子,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需要时再穿上。夜晚睡觉,解开腰带,脱下双袖,铺一半盖一半,就成了一个暖和的大睡袋。
牧区服饰无论在款式、色彩、质料上都具有更多相同点,其地区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发饰、帽式、纹样装饰风格上。甘孜州康北牧区,女子往往将蜜蜡、松石、银泡等装饰直接佩戴于头部;阿坝州红原等地安多牧区的头饰既有顶饰又有尾饰,上面布满大小不等的“银盾”和珠宝饰品。
藏族服饰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极大,不仅发展出丰富的宗教服饰,其日常服饰中,也充满了佛教的吉祥符号。藏族民间普遍把各种形式的“ 卍”字符用于服装、藏靴的装饰,象征着坚固、永恒不变、驱邪纳福和吉祥如意。藏族人还会佩戴一些特有的配饰,如嘎乌、念珠、腰佩等。
彝族服饰
——男子勇武,女子婀娜
彝族主要居住在大小凉山的山地上,大部分从事山地农业,兼营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因而传统的衣料以毛、麻为主。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无论男女,一年四季都外着“察尔瓦”或披毡。“察尔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风,用羊毛擀制的毡子缝制而成,一般十三幅,每幅宽七八厘米,染为深蓝色。圣乍地区的最为华丽,边缘镶有红、黄牙边和青色衬布,下边吊有30厘米长的绳穗。披毡与察尔瓦用料相同,但折有30至90折6厘米宽的皱折。颈部用毛绳收拢为领,多为白色或蓝色。察尔瓦和披毡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备之服,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寒暑不易。
彝族男子一般都蓄发于头顶,彝语称“字尔”或“字木” ,人们认为这缕头发是天神的代表,任何人不能触摸、戏弄。彝族男子成年后,头上缠青蓝色头帕,由于保护发髻的原因,头帕的顶端多缠一尖锥状,偏向额前,彝语称为“兹提”,汉语称为“英雄结”。青年人多将英雄结扎得细长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扎得粗似螺髻,以表老成。
彝族妇女多着百褶长裙,用宽布与窄布镶嵌横联而成。童裙以红、白色为主,或几色相间,青年以红、蓝、白色或红蓝白色相间为主,老年以青、蓝色或青蓝色相间为主。长裙的特点在于下节的层层皱折,所以俗称“百褶裙”,以多褶为贵。
传统的“火把节”选美成为了彝族文化展示的平台,以中青年女子为例,她们头盖一块绣花的方布帕,双耳戴有银质耳环、耳坠,身穿绣花右襟上衣,下身则用黑、黄、蓝、白诸种色布环绕拼接成百褶裙,裙长及地,修长优美,走起路来左右摇曳,婀娜多姿。
——圣洁的白色象征着安宁与和平
羌族服饰
羌族居住在岷江上游山地,兼营农业和牧业。这里海拔从1000米到3800米,气候寒冷,因而羌族服饰基本为袍服,服饰面料以皮裘、毛、麻织品为主。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雨雪天气可以防水。
羌族的信仰中,白色石英石是众多神灵的代表。这一信仰主要来源于两个传说,一是南迁的羌人受天神暗示,用白石击败慓悍的“戈基人”,从此在岷江上游定居下来,安居乐业。二为神指点人类用白石相击取火,得以温暖和熟食。因而,长期以来,羌族用白石象征天神、山神、家神等诸多神灵,并把它们广泛地供奉于山上、屋顶、地里以及石砌的塔中。这种扎根于民间的深厚的思想意识,反映在服饰上,就是崇尚白色。
羌族古风纯朴,爱好安宁与和平,故传统服饰色块的构成上,没有过于纷繁、浓烈的色调,通常在以蓝为基调的底色上饰以白色,周边局部如衣襟、袖口、领沿装饰彩色的细纹,轻松而淡雅。红色通常大量出现在婚礼服上。但近年来,其服装色彩多样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单一色彩的蓝色、黑色长衫正被多色彩的长衫代替,茂县曲谷、黑虎等地的羌族姑娘百分之七十均有红彩衣服,有的地方将白麻布长衫染成棕色或深红色。女装长衫上刺绣的面积大幅度增加,全身彩绣的女装大受欢迎。
苗族服饰
——储存了几千年的古老记忆
苗族早先生活在黄河长江中下游,经历数千年的辗转迁徙,由北向南,從东到西,最终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由于苗族在迁徙中将自己文字丢失,只得将迁徙生活过的地方绣制成花纹或蜡染在自己的服饰上作为纪念。苗族的百折裙下有三根黄、蓝、绿染色条,黄色一根代表黄河,蓝色一根代表长江,绿色一根代表西南山区。以此表示对东方故土的怀念和对西南山区的热爱。
苗族服饰的花纹都带有跟自己生活环境,生产劳动相关联的许多内容。有绣劳动工具、有绣体育娱乐、有绣信仰崇拜、有绣迁徙路线、有绣动物植物、更多的是绣身边的花草,每一个花纹都包含着族群的秘密,形成了“苗族服饰是苗族人穿在身上的历史”这一说法。
四川苗族的服饰是由挑花、刺绣的花纹按传统服饰编排绣制而成。挑花使用平白布或青布作底,要挑什么用品,就参看用品的图案,底稿从不画在底布上,全在心中。其特点是动植物大胆写意与夸张,纹饰十分古朴,每个地方的服饰都有自己偏爱或标志性的图案和颜色。几乎每幅图案都有一个相应的故事和传说。其制作之精美,纹路之细密,结构之匀称,色彩之秀丽,独善之技巧,实属古色古香,是蜀绣的一种。
苗族的挑花刺绣都是用于头帕、上衣(托肩、领、襟、背、袖、飘带、围腰、裙子、裤子、鞋及背带),这些苗族服饰刺绣部位是苗族妇女精工细作,寄托情感的地方。苗族妇女的一针一线,一梭一筘,在这方寸之间储存了几千年的古老记忆和她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李锦,系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寄托着吉祥如意
藏族大部分生活在海拔高、气候寒冷的青藏高原上,以牧业、农业为主。其服装的基本特征是厚重保暖,几乎都是牛羊毛纺织的藏袍,其特点为大襟、右衽、长袖、宽松。牧区的服饰具有很强的一致性,牧民长期在高寒草原游牧,为了适应放牧的移动性,采用了大襟、束腰的袍子,束腰后多余的大襟在胸前留一个类似袋子的空隙。外出时可将酥油、糌粑、茶叶、碗都放在里面,需要时甚至可以把婴儿放在里面。青藏高原的温差极大,中午气温升高或劳作时,可脱下袖子,袒露右臂或双臂,将袖系于腰间,需要时再穿上。夜晚睡觉,解开腰带,脱下双袖,铺一半盖一半,就成了一个暖和的大睡袋。
牧区服饰无论在款式、色彩、质料上都具有更多相同点,其地区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发饰、帽式、纹样装饰风格上。甘孜州康北牧区,女子往往将蜜蜡、松石、银泡等装饰直接佩戴于头部;阿坝州红原等地安多牧区的头饰既有顶饰又有尾饰,上面布满大小不等的“银盾”和珠宝饰品。
藏族服饰受藏传佛教文化影响极大,不仅发展出丰富的宗教服饰,其日常服饰中,也充满了佛教的吉祥符号。藏族民间普遍把各种形式的“ 卍”字符用于服装、藏靴的装饰,象征着坚固、永恒不变、驱邪纳福和吉祥如意。藏族人还会佩戴一些特有的配饰,如嘎乌、念珠、腰佩等。
彝族服饰
——男子勇武,女子婀娜
彝族主要居住在大小凉山的山地上,大部分从事山地农业,兼营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因而传统的衣料以毛、麻为主。不少地区四季冷凉,气候变化不大,所以彝族服饰季节性不强,无论男女,一年四季都外着“察尔瓦”或披毡。“察尔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风,用羊毛擀制的毡子缝制而成,一般十三幅,每幅宽七八厘米,染为深蓝色。圣乍地区的最为华丽,边缘镶有红、黄牙边和青色衬布,下边吊有30厘米长的绳穗。披毡与察尔瓦用料相同,但折有30至90折6厘米宽的皱折。颈部用毛绳收拢为领,多为白色或蓝色。察尔瓦和披毡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备之服,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寒暑不易。
彝族男子一般都蓄发于头顶,彝语称“字尔”或“字木” ,人们认为这缕头发是天神的代表,任何人不能触摸、戏弄。彝族男子成年后,头上缠青蓝色头帕,由于保护发髻的原因,头帕的顶端多缠一尖锥状,偏向额前,彝语称为“兹提”,汉语称为“英雄结”。青年人多将英雄结扎得细长而挺拔,以示勇武,而老年人往往扎得粗似螺髻,以表老成。
彝族妇女多着百褶长裙,用宽布与窄布镶嵌横联而成。童裙以红、白色为主,或几色相间,青年以红、蓝、白色或红蓝白色相间为主,老年以青、蓝色或青蓝色相间为主。长裙的特点在于下节的层层皱折,所以俗称“百褶裙”,以多褶为贵。
传统的“火把节”选美成为了彝族文化展示的平台,以中青年女子为例,她们头盖一块绣花的方布帕,双耳戴有银质耳环、耳坠,身穿绣花右襟上衣,下身则用黑、黄、蓝、白诸种色布环绕拼接成百褶裙,裙长及地,修长优美,走起路来左右摇曳,婀娜多姿。
——圣洁的白色象征着安宁与和平
羌族服饰
羌族居住在岷江上游山地,兼营农业和牧业。这里海拔从1000米到3800米,气候寒冷,因而羌族服饰基本为袍服,服饰面料以皮裘、毛、麻织品为主。男女皆穿麻布长衫、羊皮坎肩,包头帕,束腰带,裹绑腿。男女都在长衫外套一件羊皮背心,雨雪天气可以防水。
羌族的信仰中,白色石英石是众多神灵的代表。这一信仰主要来源于两个传说,一是南迁的羌人受天神暗示,用白石击败慓悍的“戈基人”,从此在岷江上游定居下来,安居乐业。二为神指点人类用白石相击取火,得以温暖和熟食。因而,长期以来,羌族用白石象征天神、山神、家神等诸多神灵,并把它们广泛地供奉于山上、屋顶、地里以及石砌的塔中。这种扎根于民间的深厚的思想意识,反映在服饰上,就是崇尚白色。
羌族古风纯朴,爱好安宁与和平,故传统服饰色块的构成上,没有过于纷繁、浓烈的色调,通常在以蓝为基调的底色上饰以白色,周边局部如衣襟、袖口、领沿装饰彩色的细纹,轻松而淡雅。红色通常大量出现在婚礼服上。但近年来,其服装色彩多样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单一色彩的蓝色、黑色长衫正被多色彩的长衫代替,茂县曲谷、黑虎等地的羌族姑娘百分之七十均有红彩衣服,有的地方将白麻布长衫染成棕色或深红色。女装长衫上刺绣的面积大幅度增加,全身彩绣的女装大受欢迎。
苗族服饰
——储存了几千年的古老记忆
苗族早先生活在黄河长江中下游,经历数千年的辗转迁徙,由北向南,從东到西,最终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由于苗族在迁徙中将自己文字丢失,只得将迁徙生活过的地方绣制成花纹或蜡染在自己的服饰上作为纪念。苗族的百折裙下有三根黄、蓝、绿染色条,黄色一根代表黄河,蓝色一根代表长江,绿色一根代表西南山区。以此表示对东方故土的怀念和对西南山区的热爱。
苗族服饰的花纹都带有跟自己生活环境,生产劳动相关联的许多内容。有绣劳动工具、有绣体育娱乐、有绣信仰崇拜、有绣迁徙路线、有绣动物植物、更多的是绣身边的花草,每一个花纹都包含着族群的秘密,形成了“苗族服饰是苗族人穿在身上的历史”这一说法。
四川苗族的服饰是由挑花、刺绣的花纹按传统服饰编排绣制而成。挑花使用平白布或青布作底,要挑什么用品,就参看用品的图案,底稿从不画在底布上,全在心中。其特点是动植物大胆写意与夸张,纹饰十分古朴,每个地方的服饰都有自己偏爱或标志性的图案和颜色。几乎每幅图案都有一个相应的故事和传说。其制作之精美,纹路之细密,结构之匀称,色彩之秀丽,独善之技巧,实属古色古香,是蜀绣的一种。
苗族的挑花刺绣都是用于头帕、上衣(托肩、领、襟、背、袖、飘带、围腰、裙子、裤子、鞋及背带),这些苗族服饰刺绣部位是苗族妇女精工细作,寄托情感的地方。苗族妇女的一针一线,一梭一筘,在这方寸之间储存了几千年的古老记忆和她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李锦,系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