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改革

来源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guaig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新课程标准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本文论述了面向新课程标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面临的调整:目标转向,从硬件建设到以人为本;课程深化,从知识技能到信息素养;教师提高,从技术培训到课程整合;资源开发,从课程学习到实践创新。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信息技术教育; 调整;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2-0015-04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面向素质教育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新课程标准将落实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素质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全面和全体的发展。
   21世纪人类发展的关键是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人才。[1] 为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必要的信息,公民信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手段和工具,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国务院最近颁布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强调要“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知识和技能普及活动,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和信息能力。”[2]其中的“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计划”要求:“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建立完善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师资水平,改善教学效果。推广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信息化离不开教育信息化,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新形势下实施新的调整。
  
   一、目标调整
  
   从硬件建设转向以人为本,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成为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和手段。信息化浪潮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信息化趋势,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本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一词是在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并迅速使用开来。在这一点上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战略跟国外是同步的,但从国情出发,早期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设备购置和课程开设。如今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和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地区和学校提前实现了预定目标。
   根据教育部2004年4月数据统计:全国大部分高校和3500多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校校通”工程累计投资达1千多亿元。中小学生均计算机拥有量从1999年的1∶121发展到2006年的1∶20(每20人1台)。为了适应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创新能力上,特别要求学生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把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与读、写、算一样重要的新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水平。
  “信息素养”概念在国外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发展而来。“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就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1989年美国图书协会研究报告)。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9大标准,包含了信息技能、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方面内容,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
  
   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提出,信息素养广义的理解即在信息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智慧(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信息素养既是一种能力素质,更是一种综合的、在未来社会中具有重要独特作用的基本素质。
   一般来说,信息素养包含两个层面意义,一在技术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的是人们搜索、鉴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有效地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技能;二在人文层面上,信息素养反映了人们对于信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建立在技术层面上,涉及独立学习、协同工作、个人和社会责任各个方面的内容。[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核心,面向学生全面发展和全体进步的一种新型教育活动,从课程实施角度应该关注:(1)在课程上从学习信息技术转向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2)在教学中提倡教师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3)在创新上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创设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
  
   二、课程深化
  
   1.信息技术课的发展历程
   从知识技能到信息素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计算机课开始的。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四种形式:课外活动、活动课、计算机课、信息技术课。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计算机课与信息技术课之间的差异区别已经研究明确,如表1所示。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国家信息化战略和信息技术普及战略中都提出了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具体要求。
   中小学信息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塑造学生信息技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标志;在教育领域,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面向信息时代,信息素养成为每个公民立足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素质。
   为了和国际社会信息技术教育接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必须从计算机的知识技能转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2.信息技术课程深化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般性、基础性的信息技术教育。在这个层面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经历了不同的文化阶段:从80年代的以DOS操作系统为代表的精英技术、精英文化时期跃变到现在的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时期。“图形用户界面”(GUI: Graphic User Interface)和“所见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的技术特征已经使计算机几乎可以方便地关照每一个人。
   Windows操作系统“与用户友好”界面的追求,使得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需要越来越少的学习。这种技术特征影响到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理念、方法、模式和评价指向。这种文化特征对应的认知层面裂解为“领进门”、“个性塑造”和“文化内化”三个层次,这种裂解形态必然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化。
   当前,信息技术课迫切需要相应的教学策略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很多教育专家呼吁要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对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而不是简单地作为一门学科教学,不能把信息技术课按照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力。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将教学与课程融为一体,课程变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完整文化,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合理建议是淡化大纲的概念,而代之以宏观的课程目标要求,如保留“纲要”中对“各阶段教学目标”的描述,使信息技术课程增强其建筑在“领进门”和“个性塑造”两个阶段上的可操作性,使信息技术成为师生教与学过程的有力工具。
   3.信息技术课应坚持的教学原则
   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环境日益完善,使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行为在信息技术课上得以方便地实现;另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还没有列入中考和高考科目,该课程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不太突出,可以更有效地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因此,信息技术课应坚持以下教学原则。
   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表现为一种能力而不是一种知识。课程教学应在了解信息技术文化、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
   培养多媒体信息技术意识,信息技术包括各种媒体,不仅指网络和多媒体,摄像机、照相机、录音机和电视机等都可以作为信息技术来看待,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基于一定的任务和课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探索,强调体验性、创造性的协作学习。
   应该使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品化,通过发表,与人共享。
  
   三、教师提高
  
   从技术培训到教学整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优化。课程是在学校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新基础教育课程观强调教师、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以杜威为代表的革新主义课程观认为,决定课程的主体是教师而不仅仅是专家和学者;实际组织课程的不是大纲而是学习经验。这一课程观昭示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地位,教师是课程事实上的经营者和设计者,他们担任着学习经验重组、创新的任务。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学过程”的表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需要具备现代信息化教学素养的新型教师。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而教学实施是由教师来组织和执行的。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和融合,强调学习内容与生活、社会、科技的联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种必然,也是教育自身时代性与现代化的一种体现,其重要意义还在于让教育与时代同步。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融入教学过程,达到对某一学科或课程学习的改善。其基本含义一是以信息技术(如多媒体和网络)的方法促进其它课程内容的学习;二是通过其它课程的学习,完善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更加全面、具体、生动。落实信息技术整合实效性的主要途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实践,而帮助或引导教师结合校本实践,持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整合是推进“整合”的重要突破口。面向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要求广大教师从技术掌握转到教学应用,从集中培训转到自主探索、自我提高上来。
   首先,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从计算机工具论、计算机文化论到信息素养论,发展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整合,当前学科教师要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抛锚”(创设教学情景)设计,树立“支架”(提供学习帮助)意识,发挥“梯子”(让学生自主自觉学习)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其次,学科教师根据“任务驱动”组织信息化教学过程,以探索问题来引发或维持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围绕单元主题开发信息资源、提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搜索、整理和加工各种信息从而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教师发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点,组织和引导学生的研究性、协作性学习。当前流行的一种基于Internet的资源型学习模式Web Quest就倍受广大中小学教师青睐,并在教学中广泛应用。Web Quest可以分为两个水平层次,短期Web Quest是专门为1-3课时的单元教学设计的,其目标是知识的获得和整合,要求学生掌握大量新的信息并理解它们;较长期Web Quest将持续1周或1个月,其目标是知识的拓展和提炼,要求学生通过制作一些多媒体作业来证明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Web Quest通常包括6个模块:简介、任务、资源、过程、评价、结论。其中每个模块自成一体,教师改变各模块来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在这一实践过程中教师提高了整合效益,学生提高了信息素养水平。
  
   四、资源开发
  
   从课堂学习到实践创新,以信息化资源环境的创设来促进学生的信息化学习,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表明,自2000年以来实现了“校校通”工程的三万多所校园网络中的90%处于一种闲置状态,能运用硬件系统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的,估计不超过10%,大多数停留在初步探索层面上。当前,多媒体技术日益成熟,网络逐渐成为公用设施,师生信息素养得到提升,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应该重视教学资源环境创设。
   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教育实践中发现,所谓计算机专业教室的功能正在退化,而代之以普通教室的信息化。美国大部分中小学的教室后面都放置着若干台连网计算机,少则一台,多则三四台,学生在自己的教室里就可以随时上网学习,查找资料,互相交流,发布信息,使用计算机作业,这是一个新动向,充分体现了网络和计算机是学生学习工具的理念。丰富、方便、快捷的信息化环境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兴趣和进步。
  信息技术教育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就我国的国情来说,加速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程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弥补地区差异、促进共同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锻炼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学生在教育中互动、分享,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信息技术在中小学的普及发展从学习内容到教学手段,目前逐步发展成为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信息素养角度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发展,适应信息社会需要。新课程标准提倡师生互动、平等,主张学生参与,教学要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学习、思考。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应将师生信息素养与信息化教学环境整合,以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为措施,把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堂学习延伸到学生的创新实践中去,促进学生的全体和全面发展。
  首先,完善教学环境建设,优化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CAI系统、电子阅览室、教师备课室等硬件环境,搭建各种教学应用软件平台,如教学平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和通讯平台,为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物质条件。
   其次,合理开发课程资源,制定教育法规,使广大师生合理、合法、负责任地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营造一个和谐的信息化学习的人文环境。现阶段在教育经费紧缺的情况下关键在于改善管理、提高现有资源利用率,同时注意开发观念形态的隐性课程资源,立足本地本校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的、历史的、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只有在教学需要而现实无可使用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去进行开发或对不完全吻合的资源进行改造开发。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有条件的学校将配备专门人员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
   第三,教师要设计组织基于课程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基于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它将学习中的问题和网络资源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搜索、整理和加工各种信息,从而解决问题;二是协作式学习,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结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目前许多主题网站实质上就是协作式学习的一种应用,它能使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甚至所有对该问题感兴趣的人一起来进行研究和探讨。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得以优化课程资源开发,进而完善以人为本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自觉、自愿学习持续有效的产生、发展和延伸。
  
  参考文献:
  [1]刘雍潜.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
  [2]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5).
  [3]易凌云,左明章.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规模经济的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06,(2).
  [4]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2000.10.25.
  [5]刘向永.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J]. 教育技术通讯,2002,(1).
  [6]李馨.访东北师大董玉琦教授: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协调发展[J]. 中国电化教育,2005,(8).
  [7]张际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8]王凤红.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的几点思考[J]. 教育信息化,2004,(8).
其他文献
0引言平顶山天源盐化有限责任公司的60万吨真空制盐生产线于2005年7月份建成投产。包括锅炉、汽轮发电机、制盐等全线生产过程采用了DCS控制系统,为公司的生产管理、操作运行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haracterize a meta-signature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RNA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to predict putative microRNA (miR
本刊讯2007年12月28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承办的2007’教育信息化应用产品供需双方交流研讨会在北京顺利召开。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等单位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并作了发言。政府采购专家、全国各级院校代表及企业代表共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介绍了
This study determined the effect of hepatitis B virus (HBV) replication in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 from HBsAg-positive mothers on HBV intrauter
摘要: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推动学校管理的现代化,从而要求校长的信息素养水平应不断提升。本文针对现有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剖析现有研究所受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重建信息素养理论研究中“讲坛理论”与“草根理论”整合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 40-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2-0006-04    自21
摘要: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我国当前的中小学德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德育改革,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促进德育创新。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德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 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2-0009-03    一、 教育信息化对中小学德育的冲击和挑战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现代化是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racheal topical anesthesia using EMLA(R) Cream (EC)coated on the endotracheal tube (ETT) with or without epid
Despite the technique of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improv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 cardiac surgery,many factors during CPB have been reported to induce acut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开设,是参与课程整合的“课程”?还是支持课程整合的“媒体”?本文就信息技术及其课程的“课程”和“媒体”的“二重性”进行分析讨论。  关键词:课程整合;课程性;媒体性;二重性  中图分类号:G 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2-0019-03      当前,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