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的家庭

来源 :当代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winnie1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走过的道路》是茅盾晚年撰写的回忆录,追述自己的童年、学生时代以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等,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在写于1980年9月17日的《我走过的道路》序中,茅盾说:“回忆过去,凡所见所闻所亲身经历,一时都如断烂影片,呈现脑海。此时百感交集,又百无聊赖……”1976年3月24日,茅盾开始口述回忆录,利用家里的一台旧录音机口述录音,同时由家人做笔录。1977年秋天,茅盾看过部分录音稿后,对口述的回忆录并不满意,他认为只是叙述了经历,缺少文采,没有血肉,“它无法表现作家的风格”。于是,茅盾决定在录音的基础上动笔重写回忆录,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广泛搜集资料。撰写回忆录的整个过程中,他自始至终遵循着“务求真实”的原则。自序说:“所记事物,务求真实,言语对答,或偶添藻饰,但切不因华失真。凡有书刊可查核者,必求得而心安。凡有友朋可咨询者,亦必虚心求教。他人之回忆可供参考者,亦多方搜求,务求无有遗珠。已发表之稿,或有误记者,承读者来信指出,将据以校正。其有两说不同者,存疑而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创办的刊物《新文学史料》专门刊载作家的回忆录、传记,有关文艺界的掌故、资料、考证、调查以及文学史研究的动态,茅盾为刊物题写刊头,并答应为新刊物写个长篇连载的回忆录,8月份交回忆录的第一篇稿。但是,当时茅盾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伏案时间稍长就会引起气喘,所以每次写作不能超过两小时。1981年2月18日,茅盾在对回忆录的若干章节作了补充和增写之后,因病住院,直至3月27日去世,未能亲笔完成《我走过的道路》,成为深深的遗憾。回忆录的后半段,即1934年以后部分,是由韦韬、陈小曼根据录音整理成稿的。茅盾回忆录系列档案包括《我走过的道路》序及三十六章的手稿共2440页,还有草稿、废稿、录音记录稿、参考材料、信件、口述录音等。这些档案资料正是茅盾晚年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见证之一,同时也留下了他在人间的最大遗憾。
  《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对中国文坛的影响深远,许多作家都是“红迷”。流传较广的一个传说是,1926年,在开明书店老板章锡琛的一次宴请中,茅盾曾应同席的郑振铎、夏丏尊及周予同的要求,“随点随背”《红楼梦》经典段落,竟然一字不差,令在场者无不惊叹和钦佩。可见,茅盾对《红楼梦》的熟悉与喜爱程度非同一般。茅盾还曾经以中学生为对象节编过《红楼梦》,并由开明书店出版。茅盾是红楼梦学会顾问,他对《红楼梦》的研究之深、之细非同一般,独树一帜,这从他有关《红楼梦》笔记等一系列档案中可以看出。这部分档案主要包括《红楼梦》笔记14件,其中有茅盾手抄王梦阮、沈瓶庵《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石头记索隐》,钱静方《红楼梦考》,寿鹏飞《红楼梦本事辨正》,景梅九《红楼梦真谛》等的笔记,以及其他有关《红楼梦》的札记。此外,还有茅盾在纪念曹雪芹逝世200周年(1963年)时所发表《关于曹雪芹》一文及其附注的若干次修改稿等。这些资料对茅盾研究、红学研究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仅从上述两例即可看出茅盾档案的丰富多样及珍贵。浙江省桐乡市档案馆集中保存了这位有着重大影响的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后半生极其重要的档案资料,从中可以探究其文学创作、文艺评论和社会活动的真实历史轨迹。
  桐乡市档案馆保存的茅盾档案,主要是2007年3月,由茅盾的儿子韦韬先生向桐乡市档案馆捐赠的,其中大量是茅盾撰写的日记、回忆录、书信、小说、诗词、文艺评论、读书笔记、译文等手稿原件,还有茅盾的原始讲话录音、照片、遗物,茅盾研究参考资料、各种茅盾作品图书等。2010年2月22日,《茅盾珍档——日记、回忆录、部分小说及书信、随笔等手稿》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茅盾档案包括纸质、录音、光盘、照片、实物等多种载体,内容丰富。其中茅盾日记、回忆录、书信、小说、诗词、文艺评论、读书笔记、译文等手稿原件最为珍贵,共610件,计14287页,形成年代为1941年至1981年。其中有茅盾1946年至1947年访苏日记、1953年至1980年日记,有茅盾回忆录手稿、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篇手稿、《人民是不朽的》翻译手稿,有古诗文注释等等。许多材料写在废旧的杂志、公文、台历纸背面,大小不一。读书笔记本形态各异,有缎面的,也有塑封的。多数内容比较明了,但一些读书笔记和文艺评论笔记排列顺序比较零乱,许多没有署上写作时间。茅盾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茅盾档案是我国一份极其珍贵的档案文献遗产。特别是这些手稿原件反映了茅盾的文学创作活动与文艺理论思想,也反映了茅盾的政治社会活动历程和生活情况,是研究茅盾及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共党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其他文献
横塘路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赏析】  《横塘路》是追恋理想中的美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那种怅惘凄愁的心灵怨歌。词的重点并不在这美女本身,而是侧重于抒发由此而引起的浓重的“闲愁”,其中交织着可望而不可即的憾恨与美人迟暮的深长怨叹,寄托着词人因仕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经历了纷纷扰扰的轮回,才最终找到生存的栖息地。小小的幼苗,在经受了风吹雨打的层层蜕变后,才逐渐成熟。  想活出自己想要的感觉,就必须舍弃短暂懊悔的畅快,经历雕琢打磨,让自己具有棱角且羽翼丰满。而这个过程往往是漫长的,如果你没有毅力坚持下去,半途而废,那么你的一生将永远伴随懊悔。乔布斯曾说过:我坚信,区分成功与不成功,一般的因素就是纯粹的毅力差别。现在多数人的状态是三分钟热度
【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一个人,可以高到云层里,也可以低到泥土里。愿你高到云层时,还会想到泥土的气息;也愿你低到泥土中,还会留有云层的味道。【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关系型材料,喻示了“身”与“心”之间的辩证关系。前一句“一个人,可以高到云层里,也可以低到泥土里”说的是,“身”是处在“云层(高处)”之上,还是“泥土(低处)”之
【考点解说】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  把握散文主题的主要方法: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常见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
【考点指津】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一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对小说的考查来看,从主题角度设题方式通常有: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结合全文主题,谈谈
三十年代初期,丁玲就完成了从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学向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转变。  丁玲发表小说的时间要晚一些,《梦坷》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发表的1927年和1928年,冰心、庐隐、冯沅君诸人早已名声闻达于世,但是后来者异军突起。以表现五四落潮时期一种时代的苦闷和刻画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絕叫者的复杂性格而言,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别人没有能够写出,而新文学史上也无可替代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还有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尝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按照唐代科举制度,各州县选拔士子进贡京师,试于尚书省,由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叫做“省试”,也叫“会试”。考试时所作的诗,叫“试帖诗”。这种诗有严格的格律规定,容易束缚作者的思想,所以很难写好。不过,有的作者善
一向是班级第一的我升入初中时是年级十多名,我明白学校高手如云,危机感顿生,于是乎我决定寻找对手展开竞争,提高自己。  什么人是对手?所谓对手当然应该是成绩出色、遥遥领先的了不起的人物。  看到我的新同桌,我一脸不屑。作為一个男生,他竟然和我一样高,成绩更是二十名之后。  很快我锁定对手是年级第五的一名女生。分析成绩后我发现数学、英语这两科我稍逊于她,于是我早出晚归,披星戴月般地追赶起来。此时的他—
摘要:记叙文素材使用往往容易边际效用递减,如何提高大家的阅读兴趣,需要不断输入新鲜血液,让故事更新颖,别出心裁;此外,小事的叙述要充满感情,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来感动人;最后,撷取生活中被忽视的细节,拨云见日,让文章更真实。  关键词:记叙文 素材 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其实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主要是指该物品在具体合理使用时可能产生的最小效用。实际上这个规律同样适用于记叙文素材使用方面,主要指素材核心
【摘要】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核心,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群文阅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群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群文阅读作为一种具有开创性、突破性的阅读课程与教学形态,对很多教师来说是全新的名词,我也在摸索中,以下对群文阅读做简单的介绍,让大家对群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