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分流术后慢性颅内血肿保守治疗二例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sk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1男,18岁.枕部持续性胀痛1个月.MRI检查:侧脑室和第三脑室对称性扩大,脑皮层变薄,脑沟脑池缩小,周围脑间质T2加权高密度改变,第四脑室形态基本正常(图1).提示中脑导水管堵塞.全麻下行右侧脑室前角腹腔分流术,术中测脑室压力>200 cmH2O,放置可调式分流管(强生,分流阀门压力130 cmH2O).术后4d头颅CT提示右侧脑室引流管在位,脑室形态改善,无继发脑出血(图2).腹部平片提示分流管末端位于盆腔,位置良好.术后83d头颅CT提示左侧额顶部硬膜外积血(图3),将可调压分流管分流阀门压力调整到160 cmH2O,术后122 d头颅CT提示左侧额顶部硬膜外血肿,术后243 d头颅CT提示血肿缓解(图4).随访中患者无不适主诉。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颅内外沟通肿瘤多学科合作的手术方式,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多学科合作切除的78例颅底沟通肿瘤,分析肿瘤起源和侵及范围与手术入路的关系,探讨手术并发症及其防治.结果 肿瘤全切除48例,次全切除25例,部分切除5例.36例术后出现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结论 多学科合作切除颅底沟通肿瘤可提高手术疗效.肿瘤的起源和侵及范围是选择手术入路的重要依据.血管、脑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
目的 探讨直切口小骨窗斜行切开小脑幕技术切除儿童松果体区肿瘤的效果.方法 总结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环湖医院收治9例应用改进Poppen入路手术的松果体区肿瘤患儿.统计肿瘤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牛率和开关颅时间.结果 肿瘤显微镜下全切除率为77.8%,桥静脉损伤率为11.1%,一过性同向性偏盲发生率为22.2%,开关颅时间平均(25.4±4.4) min.全切除病例脑积水缓解率100%,1例
目的 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相关性的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病因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1月至2012年4月5例以慢性硬膜下血肿为首诊患儿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1例,年龄4 ~11岁,平均7.2岁,均以典型颅高压表现首诊,其中1例并发癫痫,另1例并发健侧肢体无力;发病前3个月内明确颅脑损伤史1例,无明确外伤史4例.结果 5例患儿术后颅高压及脑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均消失
目的 观察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hAD - 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脊髓横断后立即以明胶海绵吸附10μl hAD- MSCs(约2×105个)或等量PBS液植入脊髓两断端之间.术后每周应用BBB评分评价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hAD - MSCs在脊髓内的存活、分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受损脊髓远端组织NF - 200表达
1.脑血管痉挛与卒中:发生率在0.45%~0.96%之间,轻度的脑血管痉挛与卒中一般于24h内恢复,或通过解痉、扩容等治疗后缓解。2.异丙酚药物不良反应:注射异丙酚后数分钟内可能会出现意识错乱、好斗和易怒,注射异丙酚可引起心肺功能异常和意识混乱、不随意运动和头眼偏转甚至癫痫发作。一般要求术前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让其对本试验理解而不产生恐慌心理,如出现癫痫发作需暂停操作,必要时终止试验。
期刊
颅底外科多学科合作在我国虽然时间尚短但是发展很快,已经成为新的学术研究热点[1].近年来围绕着颅底外科多学科合作已有一些文章相继发表[2-3],针对颅底外科多学科合作进行了深入地阐述,预示着颅底外科多学科将不断扩大与发展。
期刊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 收集76例并发低钠血症神经外科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措施,根据不同病因分为四种类型,治疗基础性疾病的同时分别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 因摄入不足或强力利尿脱水引起的低钠血症40例,尿崩症15例,脑性盐耗综合征12例,抗利尿激素不适当分泌综合征9例.76例低钠血症均得到纠正.结论 神经外科患者并发低钠血症的常见原因
期刊
目的 评估多节段颈椎病前路与后路减压对神经根及轴性症状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NDI及VAS评分,Nurick分级.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对85例患者分成前路及后路手术两组,并对手术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后路手术组JOA评分分别提升3.33分、3.77分,JOA改善率分别为(62.79±41.12)%、(50.86±50.49)%,两组间差异无统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Yasargil为首的几位医生开创了颅内外血管搭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但是,1985年N Eng J Med和Stroke杂志发表多中心合作研究报告[2-3],认为脑血管搭桥治疗缺血性中风与内科治疗结果无明显区别,患者在脑血管搭桥后并未受益,这一失望的结果,使脑血管搭桥技术陷入低谷.一些巨大动脉瘤形态多呈梭形或巨肠形,没有动脉瘤颈,瘤腔变成供血血管的一部分,有些发出穿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