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桂林大力创建国际旅游胜地的契机之下,本文结合彩调在国内和国际的发展趋势,从彩调英译契机、彩调资料来源、字幕翻译和译者资源四个角度进行彩调英译的可行性分析探讨,希望通过这些分析,能达到推动彩调走向国际化进程的目的。
关键词:彩调;英译;可行性
1 彩调简介
在多民族地区聚居的广西,民间歌舞形式丰富多彩。作为广西三大地方戏种之一,彩调是在桂北农村地区民间歌舞说唱的基础上,接收了湖南花鼓戏和江西采茶戏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从清代以来,彩调就在民间这丰富的土壤中扎根并繁荣,其主题源自于民间平凡趣事,贴近生活。彩调艺人们通过扇子和方巾歌唱着生活和赞美大自然,其曲调都是民歌和山歌,因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这样的表演形式广受欢迎。
彩调的传统剧目有《王山打鸟》、《三看亲》、《娘送女》等,主要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着幸福。在新时代的发展之下,彩调艺人们与时俱进,编写了一些更贴近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小剧。在多种媒体形式随手可得的情况下,彩调以其特有的魅力活跃于乡村和城市的各个角落里。
2 彩调发展的新趋势
在桂林的发展趋势:作为一个传统的旅游资源项目,彩调在桂林市区的两江四湖景区也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在桂林临桂区和周边的县城,彩调仍旧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永福县9个乡镇共有70多支业余彩调隊,每年都要演出100场以上的彩调剧。同时永福罗锦镇林村还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列为彩调传习基地。在2013年,广西彩调艺术传承创新基地落户永福,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彩调表演及研讨形式,将这一古老的地方戏剧进行传承和创新,并发扬光大。在阳朔县,群众业余组成彩调队,在过年过节之余,为群众进行免费演出,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在全国的影响力:彩调也走出了广西,登上了全国的艺术舞台。2005年新编音乐剧《刘三组》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将民族音乐的经典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在武汉、深圳等地进行巡演,受到群众的好评,同时彩调剧《刘三姐》在2012年获评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2013年由永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编排的彩调小戏《追梦》获得“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优秀剧目奖。通过这些表演形式,使得彩调在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让更多的观众对彩调有所认知。
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彩调不仅在国内进行了公开演出,也走出国门,拓宽了自身的影响力。新编彩调剧《刘三姐》于2013年赴美国、新加坡、泰国和文莱等国进行演出,获得了外界人士的一致好评。通过彩调的演出,既增加了彩调的宣传,也为桂林旅游增添了较好的知名度。
3 彩调英译的重要性
保留非物质文化的方式。作为广西本土的非物质文化形式,彩调面临着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继承人稀缺和听众偏少。如果无法改变现状,彩调也许会面临走向没落的境地。在2006年,彩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通过结合当今的全民英语学习热潮,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并传承彩调,能够使他们在视频中对彩调这一本广西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宣传。以使彩调能够在下一代年轻人心中留有其作为传统文化的地位,从而更好地保留这一非物质文化的形式。
扩大桂林旅游的影响。桂林的旅游名气日盛,每年来自境外的游客超过百万。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进一步吸引境外游客提供了便利。目前桂林旅游的重点还是山水游,对于像彩调这样的本土文化的旅游资源并没有过于注重开发,其因或许是彩调所用语言与英语相差甚大,不存在共通性。将彩调英译,以字幕形式突出彩调语言特点,既能保留彩调原有的特色,又能通过字幕让国外游客领略到彩调的精髓。除了观看彩调的现场演出扩大影响之外,还可将带有英文字幕的彩调刻成光碟,打造成桂林旅游独特的纪念品。法国和韩国就成功地运用了这样的方式来增加游客对其本土文化的了解,并扩大其旅游知名度。
将市民爱好与国际接轨。彩调的观众群体日趋老龄化,在广场上,不难发现都是年纪稍大一点的群众围观彩调的表演,因为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对于年青一点的人群来说,彩调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严重脱节,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将彩调英译,可以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通过将本土文化与高科技挂钩。充分发扬彩调的优良传统,将属于市民的爱好与国际接轨,让国际友人也能体会到彩调的乐趣。正如意大利的歌剧在全球都有较好的影响力,其歌词的英译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培养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在电影和互联网等多种娱乐方式之中,青年人不断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对西方的文化及传媒有着极大的兴趣,但对彩调却因其内容的陈旧而与之并无交集。通过将传统经典彩调与现代改编彩调进行英文翻译,将青年人纳入彩调的视听及学习过程,开拓年轻人的国际视野,通过彩调的英文译本,传承和保留了这一传统的文化,同时对宣传本土文化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 彩调英译的可行性条件
桂林国际旅游城建设的契机:2012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在桂林旅游业发展方面提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鼓励引进或自行开发具有桂林特色及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创新发扬桂剧、彩调、文场、零零落等传统演艺,加强内容创新,丰富表演形式,融合科技创新。在这一契机之下,将彩调这一民族特色文化翻译成英文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境外游客的增多,也必然会带来文化旅游的繁荣。
彩调视频资料来源。在桂林有许多从彩调团里退休的艺人,利用空余时间仍旧,在进行着业余的彩调演唱活动。通过联系在桂林的彩调艺人,获得以前的传统彩调表演的视频,获取第一手的视频资料。
字幕的翻译工作。彩调是以桂柳话为基础,进行歌唱的一种方式,在桂林地区有着较为广泛的喜爱程度。在桂林的一些高校里,有教师团队正在研究彩调这一民俗,并还有进行国家级的课题项目研究的团队。通过与这些团队的合作,共享一些彩调资源,并集结部分桂林籍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彩调的视频,通过听写软件,将视频里的桂柳话以汉字形式输出,并进行校对,以确保所观彩调语言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英文译者的资源。在桂林的众多高校中,几乎每所高校的英语专业都有着资深的教授和学者从事着翻译教学与科研工作。通过联合各高校一线资深教师,分别翻译已整理好的彩调文本。在初始译本翻译的基础上,大家共同进行探讨,就其有争议的地方进行修正和修饰,使译本更具有易读易懂性。
5 结论
广西彩调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属于民间小戏的范围。它也面临着小戏在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在桂林争取建立国际旅游城市的契机之下,若能将其字幕译成英文,一则可以扩大彩调的影响,二则可以将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世界各地,且对扩大桂林的旅游文化影响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定国.彩调艺术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2] 李献凯,叶威,宁小花.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经验对彩调之借鉴[J].衡水学院学报,2008(6):7073.
作者简介:李琳(1980—),女,广西全州人,教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师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彩调;英译;可行性
1 彩调简介
在多民族地区聚居的广西,民间歌舞形式丰富多彩。作为广西三大地方戏种之一,彩调是在桂北农村地区民间歌舞说唱的基础上,接收了湖南花鼓戏和江西采茶戏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民间戏曲。从清代以来,彩调就在民间这丰富的土壤中扎根并繁荣,其主题源自于民间平凡趣事,贴近生活。彩调艺人们通过扇子和方巾歌唱着生活和赞美大自然,其曲调都是民歌和山歌,因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这样的表演形式广受欢迎。
彩调的传统剧目有《王山打鸟》、《三看亲》、《娘送女》等,主要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着幸福。在新时代的发展之下,彩调艺人们与时俱进,编写了一些更贴近现代社会人们生活的小剧。在多种媒体形式随手可得的情况下,彩调以其特有的魅力活跃于乡村和城市的各个角落里。
2 彩调发展的新趋势
在桂林的发展趋势:作为一个传统的旅游资源项目,彩调在桂林市区的两江四湖景区也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在桂林临桂区和周边的县城,彩调仍旧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永福县9个乡镇共有70多支业余彩调隊,每年都要演出100场以上的彩调剧。同时永福罗锦镇林村还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列为彩调传习基地。在2013年,广西彩调艺术传承创新基地落户永福,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彩调表演及研讨形式,将这一古老的地方戏剧进行传承和创新,并发扬光大。在阳朔县,群众业余组成彩调队,在过年过节之余,为群众进行免费演出,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在全国的影响力:彩调也走出了广西,登上了全国的艺术舞台。2005年新编音乐剧《刘三组》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将民族音乐的经典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在武汉、深圳等地进行巡演,受到群众的好评,同时彩调剧《刘三姐》在2012年获评文化部优秀保留剧目大奖。2013年由永福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编排的彩调小戏《追梦》获得“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优秀剧目奖。通过这些表演形式,使得彩调在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让更多的观众对彩调有所认知。
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彩调不仅在国内进行了公开演出,也走出国门,拓宽了自身的影响力。新编彩调剧《刘三姐》于2013年赴美国、新加坡、泰国和文莱等国进行演出,获得了外界人士的一致好评。通过彩调的演出,既增加了彩调的宣传,也为桂林旅游增添了较好的知名度。
3 彩调英译的重要性
保留非物质文化的方式。作为广西本土的非物质文化形式,彩调面临着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继承人稀缺和听众偏少。如果无法改变现状,彩调也许会面临走向没落的境地。在2006年,彩调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通过结合当今的全民英语学习热潮,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并传承彩调,能够使他们在视频中对彩调这一本广西土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宣传。以使彩调能够在下一代年轻人心中留有其作为传统文化的地位,从而更好地保留这一非物质文化的形式。
扩大桂林旅游的影响。桂林的旅游名气日盛,每年来自境外的游客超过百万。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进一步吸引境外游客提供了便利。目前桂林旅游的重点还是山水游,对于像彩调这样的本土文化的旅游资源并没有过于注重开发,其因或许是彩调所用语言与英语相差甚大,不存在共通性。将彩调英译,以字幕形式突出彩调语言特点,既能保留彩调原有的特色,又能通过字幕让国外游客领略到彩调的精髓。除了观看彩调的现场演出扩大影响之外,还可将带有英文字幕的彩调刻成光碟,打造成桂林旅游独特的纪念品。法国和韩国就成功地运用了这样的方式来增加游客对其本土文化的了解,并扩大其旅游知名度。
将市民爱好与国际接轨。彩调的观众群体日趋老龄化,在广场上,不难发现都是年纪稍大一点的群众围观彩调的表演,因为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对于年青一点的人群来说,彩调的内容与他们的生活严重脱节,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将彩调英译,可以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通过将本土文化与高科技挂钩。充分发扬彩调的优良传统,将属于市民的爱好与国际接轨,让国际友人也能体会到彩调的乐趣。正如意大利的歌剧在全球都有较好的影响力,其歌词的英译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培养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在电影和互联网等多种娱乐方式之中,青年人不断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对西方的文化及传媒有着极大的兴趣,但对彩调却因其内容的陈旧而与之并无交集。通过将传统经典彩调与现代改编彩调进行英文翻译,将青年人纳入彩调的视听及学习过程,开拓年轻人的国际视野,通过彩调的英文译本,传承和保留了这一传统的文化,同时对宣传本土文化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4 彩调英译的可行性条件
桂林国际旅游城建设的契机:2012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在桂林旅游业发展方面提出开发民族文化旅游,鼓励引进或自行开发具有桂林特色及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演艺产品,创新发扬桂剧、彩调、文场、零零落等传统演艺,加强内容创新,丰富表演形式,融合科技创新。在这一契机之下,将彩调这一民族特色文化翻译成英文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的。境外游客的增多,也必然会带来文化旅游的繁荣。
彩调视频资料来源。在桂林有许多从彩调团里退休的艺人,利用空余时间仍旧,在进行着业余的彩调演唱活动。通过联系在桂林的彩调艺人,获得以前的传统彩调表演的视频,获取第一手的视频资料。
字幕的翻译工作。彩调是以桂柳话为基础,进行歌唱的一种方式,在桂林地区有着较为广泛的喜爱程度。在桂林的一些高校里,有教师团队正在研究彩调这一民俗,并还有进行国家级的课题项目研究的团队。通过与这些团队的合作,共享一些彩调资源,并集结部分桂林籍的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彩调的视频,通过听写软件,将视频里的桂柳话以汉字形式输出,并进行校对,以确保所观彩调语言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英文译者的资源。在桂林的众多高校中,几乎每所高校的英语专业都有着资深的教授和学者从事着翻译教学与科研工作。通过联合各高校一线资深教师,分别翻译已整理好的彩调文本。在初始译本翻译的基础上,大家共同进行探讨,就其有争议的地方进行修正和修饰,使译本更具有易读易懂性。
5 结论
广西彩调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属于民间小戏的范围。它也面临着小戏在发展过程中的困境,在桂林争取建立国际旅游城市的契机之下,若能将其字幕译成英文,一则可以扩大彩调的影响,二则可以将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世界各地,且对扩大桂林的旅游文化影响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蔡定国.彩调艺术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
[2] 李献凯,叶威,宁小花.国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经验对彩调之借鉴[J].衡水学院学报,2008(6):7073.
作者简介:李琳(1980—),女,广西全州人,教育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师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