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化学习:过程从“生动”走向“深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的学习需要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水平结伴而行、因需侧重和辨证统一,数学化学习让学生经历问题本质有根、智慧路径有链、模型结构有美和数学思想有魂的“再创造”过程,驱动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形成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化学习;问题本质;过程经历;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11-03
  所谓“数学化”,简单地说,就是数学地组织世界的过程。通常情况下,“数学化”分为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两种水平。其中,横向数学化水平具有经验特性,是生活到数学的抽象建模,“生活味”要浓一些;纵向数学化水平具有演绎特性,是从数学到数学的螺旋建构,“数学味”要浓一些。小学生的学习需要两种数学化水平结伴而行、因需侧重和辩证统一,通过演绎知识的“再创造”过程,驱动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使学生的学习体验从“生动”走向“深刻”。接下来,笔者以“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教学为例,加以详细阐明。
  一、紧扣“问题本质”,凸显过程的“根”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学需要剖析、确认和聚焦问题的本质。现实主义的教学理应围绕知识本质依次展开、有序调控和实现目标。
  教师一般认为,“数对”是确定位置的本质,教学以建构“数对”这种数学形式为目标,所有的问题设置和交流重点,都指向“数对”本身。这种仅从课题名称“是什么”来判定知识本质的做法是肤浅的,未能触及确定位置的本质,容易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本末倒置,教学看似热闹,实则低效。既然“数对”的形式不是知识的本质,那么,这堂课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从知识所属的板块来看,本课属于“图形与几何”板块中的“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渗透的是“直角坐标系”的数学模型。在这种坐标系中,物体(点)的位置由一对数确定,一对数也唯一确定一个物体(点)。基于这样的考量,“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本质就是建立“一对数”与“一个点”在平面上的一一对应,以此驱动学生体验“距离 距离”组合的优越性和存在的必要性。
  如此看来,数对的形式固然重要,但是数学化学习的重点不在数对本身,而在于建构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内部要素和结构编排,即描述位置的统一性和结构性,至于简洁性是所有数学问题表征的价值取向,是数学建构的外在特征,而非数学的本质内容。另外,从知识的生长角度看,学生数学化学习的过程与笛卡儿“如何实现点与数的对应”的追求一脉相承。具体到教学实践,就需要将建立直角坐标系的“x轴”和“y轴”,巧妙转化为数对中的“列”和“行”,融合一维到二维的确定、多元到统一的表征、内在到外在的建构等。这样的教学,才是抓住了问题本质,才会目标明确。
  二、规划“智慧路径”,构建过程的“链”
  引导学生紧扣问题本质进行数学化学习,还需要在“根”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知识水平和切实可行的“问题链”。应该说,教学能规划智慧路径,是学生有序学习的保证。
  以苏教版教材为例,先后出现两种实践版本:
  案例A:1.座位引人。学生尝试描述小军的位置,但是说法各有不同,产生统一表征的内驱。2.介绍规则。运用第几列第几行具体描述小军的位置,但是形式烦琐,产生简洁表征的内驱力。3.激发创造。出现“4↑3↓”“4.3”“4,3”等方式,比较简化方式中的异同,感知“(4,3)”模型建构的合理。4.运用内化。即时练习巩固方法,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二维平面内确定位置的特点,即“锁定两个关键信息,约定先后表达顺序”。这里有两条“问题链”:一条是“怎么办才统一?”“怎么办才简洁?”“怎么办才通透?”,属于外显的操作路径;另一条是都在平面内发生的“模糊确定”“精准确定”“透视生活”,属于内在的思维路径。
  案例B:1.用“一个数”描述位置。学生先用‘‘在上面”“在中间”“在左边”等描述区域内小蜘蛛的大致位置,当一条“数射线”出现在底边后,逐步量化底边上小蜘蛛的位置,再将小蜘蛛向正上方平移几个单位,由“都在4的正上方”,使学生产生具体表达的内驱力。2.用“两个数”描述位置。给出另一条“数射线”,描述“在4的正上方”所有点的位置的同时,概括出形如“4的正上方1厘米处”的方式,并将之迁移到其他数的正上方,建构出坐标系中的“列”;把列中的相同刻度连起来,追问“横向的线”的作用,建构出坐标系中的“行”,形成直角坐标系的雏形;借助纵横交叉方式的演绎,凸显“数对”的精准定位。3.简洁表达的创造。出示“横4高1”“4-1”“4,1”等方式,引导比较异同,抽象概括出“(4,1)”的数对模型,再介绍笛卡儿发明坐标系的故事,呈现知识生长的内在一致性。4.用“三个数”描述位置。巧妙借助魔方,在三个维度标上“数射线”,通过追问:“还能用一对数确定位置吗?”驱动学生思维螺旋上升。这里,外显的操作路径是“都在4的正上方,表達不清楚?”“句子描述比较烦琐,形式不简洁?”和“再用一对数描述位置,确定有困难?”,而内在的思维路径是“一维的精准确定”“二维的模糊确定到精准确定”和“三维的方法渗透”。
  显然,方案A是具体生活情境服务数学建构,并将建构的数学模型运用于生活情境,在不同中感知相同的结构特征,整体侧重横向数学化,以建模、变模和融模为主。方案B中,知识的生长痕迹明显,学生经历了维度递加、认知梯度和体验递进,虽然也有情境的辅助和调和,但是整体侧重纵向数学化。换句话说,两者的智慧路径不尽相同,生动的过程和深刻的指向各有侧重,但是数学化学习的意识明确、路径明朗和效果明显。
  三、贯通“模型结构”。融合过程的“美”
  费孝通老先生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其实,在数学化学习中也有很好的解构:不同的教学都是一种美的存在,外在智慧路径可以美得不一样,但是内在的问题本质却相同,并且教学相长的目标一致。
  1.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数学化学习需要把握知识的内容和形式。内容是事物的内在诸多要素的总和。本课的学习内容是指用“第几列”和“第几行”这一对特殊的数,纵横交错、有序组合,共同作用唯一确定平面内的“一个点”,体现的是二维空间位置建构的一般特征。在实际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可以不同,过程经历可以有差异,但是教学所有行为都必须指向本质内容。这是教学的底线,也是数学化学习的本色。形式是事物的要素结构和组织方式。本课的建构形式是指(4,3)的数对模型,有列有行、先列后行,是在“教室内座位的位置”特殊情境下的抽象建构,遵循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的一般规律。如果回归生活,情境相对开放,虽然平面内确定物体位置的内在本质相同,但是呈现的外在形式就变得丰富多彩,如国际象棋棋盘(g2)、车位号(A-001)、火车座位号(04A号)、飞机座位号(30F)等。进一步说,知识形式的出现包含创造的偶然性、知识的衔接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虽然一旦确定下来就不会轻易发生改变,但是从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改善和改变又必然是常态。就这样,在变与不变之间,内容与形式达到辩证统一。
  2.“会学”与“学会”的和谐共生
  数学化学习经历“会学”与“学会”两个必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会学”,从生活到数学,经历对比、抽象和建模,强调的是“举三反一”。这里的“三”,是指相同结构的生活情境的数量,不是特指,而是表示较多的意思。只有大量的同质同构、异质同构的情境引入,才能激发学习主体的兴趣,驱动其发现问题、提取关键问题和建构数学模型。这里的“一”,是指数学问题的本质,是特指的,就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和根本任务。“举三反一”背景下的“学会”学习,能够实现由厚到薄、由浅入深和由外到内的递进增效。第二阶段是“学会”,学习从数学到生活,学生经历运用、解释和内化的过程,强调的是“举一反三”。这里的“一”和“三”的含义与上面相同,引导学生从“学以备用”到“学以致用”,并形成三种积极的学习倾向,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就这样,在生活与数学之间,“会学”和“学会”实现完美对接。
  显然,对数学模型进行解构和重构,能使数学化学习的过程美妙、结构完美和体验丰美,促进模型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驱动学生“学会”和“学会”,最终,超越具体知识,实现学习增值。
  四、沉淀“数学思想”,触摸过程的“魂”
  數学思想是思维活动的产物,是对数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及规律的深刻认识,它制约着数学活动主观意识的指向,对方法的取舍、组合具有规范和调节作用。应该说,教学能沉淀数学思想,是学生深度学习的保障。
  1.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指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像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和“以数辅形”的方式,使代数问题与图形问题相互转化。就本课而言,要确定平面内一个点的位置,属于几何问题,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却将思路巧妙引向数的表达,经历“第几列”和“第几行”两个维度的量化,并建构出形如(4,3)的数字模型,以“一对数”表征“一个点”,实现了几何问题向代数问题的有效转化。从此,平面上的一个点都可以像这样用一对特殊的数字组合来描述和记录。显然,数形结合不仅能解决具体问题,还能使不同类型的知识发生联系,显性架构直角坐标系的雏形,开创数学研究和学习的新思路。
  2.对应思想
  对应思想反映的是两个集合的元素之间的关系。它随处可见、应用广泛,如数与形、量和量、量和率等,但都需要寻找对应关系,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就本课而言,先是确定一维上的一个点与一个数的对应,再确定二维中的一个点与一对数的对应,还可以引向三维,激发学生对空间中点的位置的深度思考。可以看出,不管发生在哪个维度,数字与维度的数量是对应的,而且确定的结果是唯一的,像这样的对应现象可以称之为“一一对应”,它是建立在对应思想上的一种特殊情况,因此,确定位置的结果没有例外。显然,对应思想可以帮助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还能使建构的数学模型结构稳定,驱动数学思维有序生长。
  3.建模思想
  建模思想是指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就本课而言,以情境中的位置确定为起点,激发学生调用生活经验和数学旧知,从模糊确定到精准定位,从个性表征到共性约定,最终形成“(4,3)”的特定模型,使数学化思考得以固化和沉淀。因为这样的模型建构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所以运用建模思想所得的数学结论能反映实际需求,能够抽象和概括实际问题,可以有效迁移和推理运用,使学生的学习从特殊建构走向一般认知。显然,建模思想既与数学学科建设内在一致,也与学生数学化学习同步吻合,以促使课堂行为有过程、有思想和有结论。
  当然,随着时间推移,纵向数学化将逐渐多于横向数学化,“数学味”将逐渐浓于“生活味”,这是由学生年龄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所决定的,这种变化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生动不是学习的点缀,而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关爱,数学化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视角不会变;深刻不止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是要超越具体,形成一般能力,数学化学习达成“核心素养”的目标不能变。就这样,在不变中坚守,又在变化中发展,我们就能以不变应万变了。
其他文献
[摘 要]合理质疑意味着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维,意味着实事求是,意味着科学求真。具有批判思维的人善于收集信息,经过判断后会做预测和决策。  [关键词]合理质疑;批判思维;统计;数据分析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关于“统计观念”的描述如下: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做出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
[摘要]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用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的具体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的教学内容,是第一学段学习内容的延伸和发展,通过贴近生活的情境——具体的座位图,让学生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深度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核心思想。  [关键词]数对;确定位置;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
[摘要]小学生已掌握多種解决问题的策略,但无论是哪种策略,想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使其自觉、主动地运用,就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种策略的价值和作用;要让学生具体地、充分地、不断地感悟,在反复的感悟中内化策略。只有多感悟,才能品出策略的味道。  [关键词]感悟;策略;画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7-0056-02  在学习本课之前,
[摘 要]学生形成数学概念、掌握数学定理、理解计算法则等一般都需要建立在相应的、一定量的感性经验基础之上,而且要经历把感性的认知在脑子里反复思考的过程,然后再借助一定的操作、思维活动逐步建立起对知识的一般认知表象,抽象出知识主要的本质特征或属性,形成概念。从一道检测题出发,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处理好具体与抽象的矛盾,才能帮助学生消除思维定式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思维定式;经验;本质特征
[摘 要]当学习方式的变革聚焦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核心时,“先学后教”成了大家普遍推崇的做法。“先学后教”,其本质是实现教学方式由“教”到“学”的翻转,这种翻转对于传统的唯知识、唯教师、唯书本的教学来说,是一个美丽的转身。以“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谈谈先学后教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乘法 生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摘要]找准教学核心问题是上好一节课的根本。找准教学核心问题离不开教材和教学用书,在教学用书中读懂文本、理解教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直击数学的本质。以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为例,通过研读教学用书,在知识关联处、知识本质处、思维关键处确定核心问题,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指导教学。  [关键词]教师教学用书;教学核心问题;乘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
[摘 要]关于“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多数教师教学时都是直言相告——直接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出整数积,再来清点小数位数,学生只是言听计从。教师应解释清楚为何一定要先按整数乘法法则算出整数积,从而体现这种转化的必要性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小数;整数;位数;乘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4-0058-02 
[摘 要]在“图形中的规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過摆小棒的方式,在操作、观察、讨论、概括和验证的数学活动中探索图形排列的规律,学会用算式表达规律,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关键词]数形结合;图形;规律;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0065-0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图形中的规律”  
[摘 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思考问题,只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才能促进学生思考和学习。以一道关于求组合图形面积的难题为例,通过分析原因,给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帮助学生顺利地解开难题,并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组合图形;面积;空间观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27-02  【问题
[摘 要]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苏教版“元角分”一课中,在面对学生不认识“1分、2分、5分、2角、2元”这样的币值和不明白选择“5元12角”还是“6元2角”时,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出正确的引导。  [关键词]人民币;学生角度;数学思维;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7-00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