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银行业很赚钱,也常被人认为是赚钱太容易。在当前利率管制的背景下,短期贷款高达3个点左右的存贷款利差被舆论诟病。但高利差还能维持多久?贷款膨胀的背后又埋有多少风险隐忧?
随着房地产调控、地方融资平台偿债高峰的到来,银行资产是否存在风险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英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连平看来,无论是房地产调控还是地方融资平台问题,要想避免系统性风险,究根结底还要看中国经济能否实现“保8”。
30%下跌警戒线
《英才》:你怎么看此轮房地产市场下行对银行产生的风险?
连平:首先问题不在于银行对开发商贷款比例有多大,由于房地产形势不好,商业银行今年会更加谨慎,对开发商贷款还会进一步收缩。
而从购房按揭来看,即使遇到较大的风浪,问题也不大。按揭贷款是银行非常好的资产,因为按揭首付比例比较高,同时中国老百姓储蓄率比较高,因此不会轻易断供。稍微要注意的是中国公司贷款中有相当部分的抵押物是房地产,房地产如果跌得比较厉害,可能就会影响到这部分抵押物的价值。但仔细分析一下,银行在计算抵押物价值时普遍打6-7折,因此如果房价没有出现很长时间、很大幅度下跌,应该说风险也不会太大。
如果说房地产会对银行业产生风险,那么它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房价出现剧烈震荡,跌幅超过30%;另一个是房地产市场下跌持续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才可能对银行业的房地产贷款和商业银行其他贷款产生一些影响,否则不大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英才》:与房地产相比,你怎么看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及地方融资平台的偿还能力?
连平: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稍微大一些。与7万亿元左右的房地产贷款规模相比,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总量要大一些,有8万多亿元。从当期的地方政府收支来看,地方政府今年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因为,今年还款量比较大,加上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可能因为房地产投资急剧下降而急剧收缩。卖地收入占地方政府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有些地方政府甚至达到一半。
其次,还要看地方今年总体经济增长情况,这个关系到税收。如果增长能够维持在8.5%-9%,总体来说,地方政府的日子还能过得下去;如果增速急剧下降,那么税收收入可能也会随之减少。
此外,还要看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的这块。目前,中央转移地方的比例为30%多,但现在转移给地方政府的比例越来越高,我认为这个比例不见得能降的下来,可能还会上去,因为地方政府今年财政收入肯定是比较困难的。
《英才》:会不会出现房地产风险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叠加在一起的极端情况?
连平:如果经济增长能够平稳地保证在8.5%以上,政策又很灵活,房地产也不至于出现什么问题。而且2012年房价真的出现一定程度下跌,我认为政策是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动。现在,限购把一些刚需都限制了。这个时候,你说出现很大的系统性风险,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英才》:当前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与欧美银行所面对的风险有何异同?
连平:欧美国家金融危机的特征是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它的蔓延和传播速度非常之快,两三天功夫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变成一场危机。但像中国这种房地产以及融资平台本质上是信用风险,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比如开发商贷款真的还不出来,现在银行流动性比较充裕,逾期就逾期吧。
我们现在不良率才1%左右,由于今年房地产价格下跌、地方融资平台相对集中的还款期,两者可能会导致不良率稍微有些反弹,但即使反弹到2%,也没什么大的问题,因为从商业银行来讲,过去讲的不良率容忍度大概就放在2%。再说现在拨备规模很大,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资产4000多亿,拨备270%,一万多亿。如果今年《巴塞尔协议Ⅲ》实施,拨备还会增加。
《英才》:过去不良率持续下降是否与贷款规模快速膨胀有关?
连平:有一定关系,但也与银行风险控制水平提高有很大关系。我们不能用西方银行在这次危机中出现的问题,类比中国银行业。问题是不一样的,西方银行的杠杆率很高,一旦出问题,流动性一紧缩,资本、拨备对它来讲是没有任何抵挡作用的,像洪水猛兽来了一样。而中国银行业杠杆率很低,衍生产品做得非常少,主要业务是贷款。
说白一点,房地产公司、地方融资平台还不了贷款都是可以谈的,今年底还不了,特别情况可以做一些展期,或者再拿一些抵押物,把这单本来可能会成为不良贷款的业务,通过拉长还款时间消化掉。
信贷需求旺盛
《英才》:过去一两年时间里,银行理财产品迅速膨胀,变相地提高了存款利率,当前是否可以“顺水推舟”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连平:我认为当前可以推进,但不是全面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最好时期。
由于整个经济对信贷需求非常旺盛,此时存款利率上去,那商业银行肯定会毫不客气地把贷款利率同样大幅抬升,把压力又转嫁给实体经济。这也是当前中国与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当初推行利率市场化所面临的环境不同。他们当时对贷款需求是不强的,这样在存款利率上去时贷款利率却上不去,存贷利差就缩小了。因此,贷款都没有市场化,利率要市场化,是不切实际的。
《英才》:如果贷款利率上升太高,银行的一些优质客户会不会选择发债,而不是从银行贷款?
连平:问题是,发债也有一定的限制,也不是随便要发多少债就能发多少债,它有一定的比例。中国的特点是,现阶段商业银行的贷款看起来需求还是很大。信贷需求大小只要从目前实际贷款利率上升就可以看出来了。《英才》:为什么中国当前的贷款需求会这么旺盛?
连平:这个跟中国的预算软约束有一定关系。地方政府有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责任,地方政府主导投资,它的约束是软约束,投资需求就大;其次,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信贷需求自然会很旺盛。具体到当前,信贷供应又偏紧,这样就会使得信贷价格上去。如果把信贷放开,宏观经济行不行?又会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英才》:也就是面临银行信贷市场化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之间的矛盾。
连平:对,这个矛盾是中国特有的。其他国家你看推行利率市场化,因为没有人要那么多贷款,需求不旺盛,你把它放开,银行之间一竞争,贷款利率就下来。
随着房地产调控、地方融资平台偿债高峰的到来,银行资产是否存在风险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英才》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在连平看来,无论是房地产调控还是地方融资平台问题,要想避免系统性风险,究根结底还要看中国经济能否实现“保8”。
30%下跌警戒线
《英才》:你怎么看此轮房地产市场下行对银行产生的风险?
连平:首先问题不在于银行对开发商贷款比例有多大,由于房地产形势不好,商业银行今年会更加谨慎,对开发商贷款还会进一步收缩。
而从购房按揭来看,即使遇到较大的风浪,问题也不大。按揭贷款是银行非常好的资产,因为按揭首付比例比较高,同时中国老百姓储蓄率比较高,因此不会轻易断供。稍微要注意的是中国公司贷款中有相当部分的抵押物是房地产,房地产如果跌得比较厉害,可能就会影响到这部分抵押物的价值。但仔细分析一下,银行在计算抵押物价值时普遍打6-7折,因此如果房价没有出现很长时间、很大幅度下跌,应该说风险也不会太大。
如果说房地产会对银行业产生风险,那么它要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房价出现剧烈震荡,跌幅超过30%;另一个是房地产市场下跌持续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才可能对银行业的房地产贷款和商业银行其他贷款产生一些影响,否则不大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英才》:与房地产相比,你怎么看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及地方融资平台的偿还能力?
连平: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稍微大一些。与7万亿元左右的房地产贷款规模相比,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总量要大一些,有8万多亿元。从当期的地方政府收支来看,地方政府今年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因为,今年还款量比较大,加上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可能因为房地产投资急剧下降而急剧收缩。卖地收入占地方政府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有些地方政府甚至达到一半。
其次,还要看地方今年总体经济增长情况,这个关系到税收。如果增长能够维持在8.5%-9%,总体来说,地方政府的日子还能过得下去;如果增速急剧下降,那么税收收入可能也会随之减少。
此外,还要看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的这块。目前,中央转移地方的比例为30%多,但现在转移给地方政府的比例越来越高,我认为这个比例不见得能降的下来,可能还会上去,因为地方政府今年财政收入肯定是比较困难的。
《英才》:会不会出现房地产风险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叠加在一起的极端情况?
连平:如果经济增长能够平稳地保证在8.5%以上,政策又很灵活,房地产也不至于出现什么问题。而且2012年房价真的出现一定程度下跌,我认为政策是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松动。现在,限购把一些刚需都限制了。这个时候,你说出现很大的系统性风险,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非常小。
《英才》:当前中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与欧美银行所面对的风险有何异同?
连平:欧美国家金融危机的特征是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它的蔓延和传播速度非常之快,两三天功夫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变成一场危机。但像中国这种房地产以及融资平台本质上是信用风险,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比如开发商贷款真的还不出来,现在银行流动性比较充裕,逾期就逾期吧。
我们现在不良率才1%左右,由于今年房地产价格下跌、地方融资平台相对集中的还款期,两者可能会导致不良率稍微有些反弹,但即使反弹到2%,也没什么大的问题,因为从商业银行来讲,过去讲的不良率容忍度大概就放在2%。再说现在拨备规模很大,整个银行业的不良资产4000多亿,拨备270%,一万多亿。如果今年《巴塞尔协议Ⅲ》实施,拨备还会增加。
《英才》:过去不良率持续下降是否与贷款规模快速膨胀有关?
连平:有一定关系,但也与银行风险控制水平提高有很大关系。我们不能用西方银行在这次危机中出现的问题,类比中国银行业。问题是不一样的,西方银行的杠杆率很高,一旦出问题,流动性一紧缩,资本、拨备对它来讲是没有任何抵挡作用的,像洪水猛兽来了一样。而中国银行业杠杆率很低,衍生产品做得非常少,主要业务是贷款。
说白一点,房地产公司、地方融资平台还不了贷款都是可以谈的,今年底还不了,特别情况可以做一些展期,或者再拿一些抵押物,把这单本来可能会成为不良贷款的业务,通过拉长还款时间消化掉。
信贷需求旺盛
《英才》:过去一两年时间里,银行理财产品迅速膨胀,变相地提高了存款利率,当前是否可以“顺水推舟”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
连平:我认为当前可以推进,但不是全面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最好时期。
由于整个经济对信贷需求非常旺盛,此时存款利率上去,那商业银行肯定会毫不客气地把贷款利率同样大幅抬升,把压力又转嫁给实体经济。这也是当前中国与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当初推行利率市场化所面临的环境不同。他们当时对贷款需求是不强的,这样在存款利率上去时贷款利率却上不去,存贷利差就缩小了。因此,贷款都没有市场化,利率要市场化,是不切实际的。
《英才》:如果贷款利率上升太高,银行的一些优质客户会不会选择发债,而不是从银行贷款?
连平:问题是,发债也有一定的限制,也不是随便要发多少债就能发多少债,它有一定的比例。中国的特点是,现阶段商业银行的贷款看起来需求还是很大。信贷需求大小只要从目前实际贷款利率上升就可以看出来了。《英才》:为什么中国当前的贷款需求会这么旺盛?
连平:这个跟中国的预算软约束有一定关系。地方政府有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责任,地方政府主导投资,它的约束是软约束,投资需求就大;其次,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信贷需求自然会很旺盛。具体到当前,信贷供应又偏紧,这样就会使得信贷价格上去。如果把信贷放开,宏观经济行不行?又会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这又是一个大问题。
《英才》:也就是面临银行信贷市场化与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之间的矛盾。
连平:对,这个矛盾是中国特有的。其他国家你看推行利率市场化,因为没有人要那么多贷款,需求不旺盛,你把它放开,银行之间一竞争,贷款利率就下来。